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案例驱动,多线结合,综合评价——口腔颌面外科学卓越课程建设经验分享 被引量:5
1
作者 张雪明 王佐林 +2 位作者 廖建兴 康非吾 侯光宇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3年第5期390-392,共3页
口腔颌面外科学是口腔医学专业课程中较为重要的课程,以往以单纯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不能适应现代医学模式对医学生素质的要求。作者初步总结了该教学团队在口腔颌面外科学卓越课程建设过程中的几点经验,以案例式教学法为切入点,采用多... 口腔颌面外科学是口腔医学专业课程中较为重要的课程,以往以单纯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不能适应现代医学模式对医学生素质的要求。作者初步总结了该教学团队在口腔颌面外科学卓越课程建设过程中的几点经验,以案例式教学法为切入点,采用多线结合的教学方法,并且改革单一的考核方式,力求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案例式教学 教学改革 口腔颌面外科学
下载PDF
两种多孔生物玻璃支架材料的体外细胞相容性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章燕 蒋欣泉 +2 位作者 张秀丽 王德平 甄蕾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94-299,共6页
目的对比研究采用同样原料但以不同方法制备的两种多孔生物玻璃支架材料的体外细胞相容性。方法溶胶-凝胶法制备A/W生物活性微晶玻璃(4006材料),熔融法制备多孔生物活性玻璃(45S5材料)。体外诱导分离培养及鉴定兔骨髓基质细胞(BMSCs),... 目的对比研究采用同样原料但以不同方法制备的两种多孔生物玻璃支架材料的体外细胞相容性。方法溶胶-凝胶法制备A/W生物活性微晶玻璃(4006材料),熔融法制备多孔生物活性玻璃(45S5材料)。体外诱导分离培养及鉴定兔骨髓基质细胞(BMSCs),通过材料浸提液细胞毒性实验(MTT法)、细胞黏附实验、倒置相差显微镜、扫描电镜和环境扫描电镜比较4006材料和45S5材料对BMSCs细胞黏附和生长的影响,并探索与材料复合的最佳BMSCs细胞悬液浓度。结果 4006材料浸提液培养1 d时,其细胞活力与纯培养液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培养3 d后,其细胞活力低于纯培养液(P<0.01)。45S5材料浸提液培养的细胞活力明显低于纯培养液(P<0.01)。细胞与材料复合培养后,镜下见BMSCs在4006材料孔隙内贴壁生长良好,分泌基质活跃;而在45S5材料上细胞黏附生长较差。BMSCs与4006材料的黏附量随接种细胞浓度升高而升高,细胞悬液浓度为2×107个.mL-1时的细胞黏附量最高。结论溶胶-凝胶法制备的A/W生物活性微晶玻璃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和细胞相容性,具有作为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潜能。与其复合的细胞悬液浓度需要2×107个.mL-1或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组织工程 支架 生物活性微晶玻璃 溶胶-凝胶法 骨髓基质细胞 细胞相容性
下载PDF
锥形束CT中下颌第三磨牙与下颌管的关系及其与阻生类型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3
3
作者 郭斐 叶丽娟 +4 位作者 康非吾 徐秀慧 廖建兴 侯光宇 张雪明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3年第3期186-191,共6页
目的:研究在曲面断层片上表现为下颌管与下颌第三磨牙影像重叠的患者,其二者在锥形束CT(CBCT)上的位置关系,为临床风险评估提供参考。方法:研究184颗(146例患者)在曲面断层片上表现为与下颌神经管有影像重叠的下颌第三磨牙,在CBCT上其... 目的:研究在曲面断层片上表现为下颌管与下颌第三磨牙影像重叠的患者,其二者在锥形束CT(CBCT)上的位置关系,为临床风险评估提供参考。方法:研究184颗(146例患者)在曲面断层片上表现为与下颌神经管有影像重叠的下颌第三磨牙,在CBCT上其牙根与下颌神经管的位置关系。分析两者之间位置关系与阻生类型、性别、曲面断层片上下颌神经管骨白线是否可见的相关性。测量下颌第三磨牙与下颌神经管接触的患者其接触的长度及宽度,分析接触长度、宽度与牙根和下颌神经管相对位置的相关性。结果:CBCT图像上下颌第三磨牙与下颌神经管之间是否接触,与其在颌骨内的深度相关,低位阻生接触可能大(P=0.002),与性别相关,女性多(P=0.020);当曲面断层片中下颌神经管骨白线不可见时,接触可能大(P=0.001)。当下颌神经管与牙根舌侧接触时,接触的长度、宽度可能较大。结论:CBCT与曲面断层片相比能更好地体现下颌阻生第三磨牙与下颌神经管的关系,提供更准确的术前风险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形束CT 曲面断层片 下颌阻生第三磨牙 下颌神经管
下载PDF
下颌前突患者下颌神经管的锥状束CT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叶丽娟 郭斐 +2 位作者 康非吾 廖建兴 张雪明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3年第4期271-276,共6页
目的:本研究通过使用锥状束CT(cone-beam computerized tomography,CBCT)来观察下颌前突患者下颌管的定位与走行,避免术中损伤下颌神经。方法:选取28例骨性Ⅲ类下颌前突患者(男10例,女18例),术前均使用CBCT机拍摄下颌管影像,从下颌孔至... 目的:本研究通过使用锥状束CT(cone-beam computerized tomography,CBCT)来观察下颌前突患者下颌管的定位与走行,避免术中损伤下颌神经。方法:选取28例骨性Ⅲ类下颌前突患者(男10例,女18例),术前均使用CBCT机拍摄下颌管影像,从下颌孔至第一磨牙区域共分为5个层面测量,在每个层面分别测量下颌管内外径、下颌骨厚度、下颌管至颊舌侧骨皮质及下颌骨下缘的距离。测量结果采用SPSSl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下颌骨的厚度自下颌升支到下颌角前部呈逐渐增厚趋势,自下颌第一磨牙位置往前牙区方向又有变薄趋势。下颌管入下颌孔后,从下颌升支到下颌体部内外径均呈逐渐变小趋势。下颌升支部颊侧骨皮质厚度呈逐渐增厚趋势,到下颌体部时又呈逐渐变薄趋势。在每一层测量值中,颊侧骨髓腔的宽度均大于舌侧。舌侧骨髓腔的宽度左右差异有显著性,下颌骨厚度、下颌管内外径及颊侧骨髓腔的宽度性别差异有显著性。下颌管与颊侧骨皮质的关系分为3种类型,分开类型占总测量平面(n=280)的92.5%,接触和融合型分别占6.07%和1.43%。结论:使用CBCT能够精确的显示下颌神经管的走行及与周边结构的关系。下颌神经管入下颌孔后先偏颊侧走行,随后再偏向舌侧。建议颊侧骨髓腔缺失的患者可采用垂直截骨术等其他术式,以避免神经损伤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神经管 锥状束CT 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 下颌前突
下载PDF
下颌支矢状骨劈开术后下唇及颏部感觉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徐秀慧 周小康 +3 位作者 康非吾 廖建兴 候光宇 张雪明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4年第2期113-118,共6页
目的:探讨下颌支矢状骨劈开术(sagittal split ramus osteotomy,SSRO)后下唇及颏部感觉功能障碍(neurosensory dysfunction,NSD)的发生区域、恢复趋势及影响因素。方法:对20例接受SSRO的骨性Ⅲ类患者,术前1周采集数据,并和术后... 目的:探讨下颌支矢状骨劈开术(sagittal split ramus osteotomy,SSRO)后下唇及颏部感觉功能障碍(neurosensory dysfunction,NSD)的发生区域、恢复趋势及影响因素。方法:对20例接受SSRO的骨性Ⅲ类患者,术前1周采集数据,并和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随访数据对比。具体将下唇及颏部皮肤分为4个区域,检查每个区域的针刺觉、痛觉、热觉、冷觉、锐觉、钝觉、轻触觉、两点辨别觉,采用5分法记录检查结果。根据年龄、性别、神经暴露情况等因素分组,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1、2、3区域术后感觉得分均低于术前,各区域两两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区域4手术前后得分无改变。术后1周至6个月感觉得分逐渐提高,各种感觉NSD的发生率术后1周最高(92.5%-97.5%),术后6个月最低(15%-40%)。在同一时间痛觉得分最高,热觉最低。年龄、性别差异对感觉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颏成形术、神经暴露情况、远心骨段移动幅度、术后使用神经营养药物情况对感觉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SRO后NSD易发生于下唇及口角内侧的皮肤;术后痛觉的恢复优于其他感觉,热觉恢复最差;颏成形术、术中神经暴露及远心骨段大幅度移动,是术后感觉障碍的危险因素;术后使用恩经复(nerve growth factor, NGF)可促进NSD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支矢状骨劈开术 感觉障碍 下牙槽神经 临床研究
下载PDF
下颌前突患者下颌支的CBCT测量及其与下颌矢状骨劈开术后感觉神经障碍关系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叶丽娟 康非吾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14年第7期433-437,共5页
目的:用锥状束CT(CBCT)研究下颌前突患者下颌支的解剖结构,同时评价下颌管走行与术后感觉神经障碍(neurosensory disturbance,NSD)之间的关系。方法:双侧下颌支矢状骨劈开术的骨性Ⅲ类下颌前突患者28例,使用CBCT机拍摄下颌骨影像,从下... 目的:用锥状束CT(CBCT)研究下颌前突患者下颌支的解剖结构,同时评价下颌管走行与术后感觉神经障碍(neurosensory disturbance,NSD)之间的关系。方法:双侧下颌支矢状骨劈开术的骨性Ⅲ类下颌前突患者28例,使用CBCT机拍摄下颌骨影像,从下颌孔至第一磨牙区域共分为5个平面测量,在每一个层面分别测量下颌管外侧壁至颊舌侧骨皮质及下颌骨下缘的距离。采用主观评价下颌管颊侧骨髓腔宽度和术后感觉神经障碍(neurosensory disturbance,NSD)之间的关系。测量结果采用SPSS l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下颌管与颊侧骨皮质的关系分为分开型、接触型和融合型。2.当下颌管与颊侧骨皮质为融合型时均发生NSD,而且有50%患者超过1年,认为NSD有长期持续性。在骨髓腔宽度小于0.8 mm时,术后15 d仍存在NSD可能性为75%,而在骨髓腔宽度为1.2 mm或更宽时,术后15 d感觉障碍可恢复。结论:下颌管的总体走行靠近舌侧,当其颊侧骨髓腔宽度≤0.8 mm,NSD更容易发生。术前通过CBCT精确测量下颌管的走行,尤其是发现融合型的患者,建议选用其它更安全的术式,减少下牙槽神经不必要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神经管 锥状束CT 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 下颌前突 测量 感觉神经障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