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进展性脑卒中15例 被引量:10
1
作者 封灏 谭华桥 +4 位作者 方淳 严烁 徐霁充 韩洪杰 马林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765-769,共5页
目的探讨进展性脑卒中(SIP)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7年6月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的15例SIP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女4例,年龄46~83岁;前循环病变10例,后循环病变5例。根据脑梗死溶... 目的探讨进展性脑卒中(SIP)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7年6月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的15例SIP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女4例,年龄46~83岁;前循环病变10例,后循环病变5例。根据脑梗死溶栓(TICI)治疗后血流分级评价血管再开通情况。术后1周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估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术后3个月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残障程度。结果 15例SIP患者均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其中病情进展期6 h内干预14例,15 h后干预1例。手术技术成功率100%,术后脑血管造影显示所有病变责任血管均开通(TICI 3级)。所有患者术后7 d平均NIHSS评分为3.5±3.6,与术前8.3±4.4相比显著降低(P<0.05),提示神经功能均明显改善。临床随访1~18个月,平均5.3个月。病情稳定,均无死亡,无新发神经功能缺损、无再发脑梗死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等发生;m RS评分0分12例(80%)、2分2例、4分1例。结论在严格选择筛选病例前提下,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大血管闭塞或狭窄所致SIP安全有效,可改善缺血症状,促进患者相应功能障碍恢复,不增加出血或低灌注综合征风险。但远期疗效仍需扩大样本远期随访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展性脑卒中 缺血性脑卒中 血管内介入治疗
下载PDF
^(131)I-chTNT单克隆抗体放射免疫治疗14例晚期胰腺癌
2
作者 徐霁充 张家兴 +4 位作者 李茂全 吕中伟 曹传武 虞岑琳 张晶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51-453,共3页
目的:通过对14例晚期胰腺癌病人瘤体内注射^(131)I-chTNT(^(131)I标记的肿瘤细胞核单克隆抗体)治疗胰腺癌的疗效和毒性观察,探索一种新的胰腺癌治疗方法。方法:所有胰腺癌患者(n=14)均经细胞学或组织学病理确诊。采用计算机断层扫面引... 目的:通过对14例晚期胰腺癌病人瘤体内注射^(131)I-chTNT(^(131)I标记的肿瘤细胞核单克隆抗体)治疗胰腺癌的疗效和毒性观察,探索一种新的胰腺癌治疗方法。方法:所有胰腺癌患者(n=14)均经细胞学或组织学病理确诊。采用计算机断层扫面引导下瘤体内直接注射^(131)I-chTNT注射液(50m Ci)。结果:14例患者中,完全缓解(CR)1例(7%),部分缓解(PR)4例(29%),稳定(SD)7例(50%),进展(PD)2例(14%),有效率CR+PR 36%。结论:足够剂量的^(131)I—chTNT单克隆抗体瘤体内注射对于晚期胰腺癌的治疗效果显著,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克隆抗体 肿瘤学 ^131I标记的肿瘤细胞核单克隆抗体 胰腺癌 放射免疫治疗
下载PDF
^(131)I-chTNT单克隆抗体放射免疫治疗14例晚期胰腺癌的护理 被引量:1
3
作者 潘敏敏 俞丽敏 陆影 《外科研究与新技术》 2018年第3期218-220,共3页
目的通过对14例晚期胰腺癌患者瘤体内注射^(131)I-chTNT(^(131)I标记的肿瘤细胞核单克隆抗体)治疗胰腺癌的护理观察,总结^(131)I-chTNT单克隆抗体放射免疫治疗胰腺癌的护理要点。方法所有胰腺癌患者(n=14)均采用计算机断层扫面引导下瘤... 目的通过对14例晚期胰腺癌患者瘤体内注射^(131)I-chTNT(^(131)I标记的肿瘤细胞核单克隆抗体)治疗胰腺癌的护理观察,总结^(131)I-chTNT单克隆抗体放射免疫治疗胰腺癌的护理要点。方法所有胰腺癌患者(n=14)均采用计算机断层扫面引导下瘤体内直接注射^(131)I-chTNT注射液(50 mCi),并给于全面细致的护理,包括术前健康教育及术后并发症护理与观察。结果 14例患者在科学、系统、精心的治疗护理下,手术全部顺利完成,成功率100%,随访完全缓解(CR) 1例(7%),部分缓解(PR) 4例(29%),稳定(SD) 7例(50%),进展(PD) 2例(14%),有效率CR+PR 36%,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足够的剂量^(131)I-chTNT单克隆抗体瘤体内注射对于晚期胰腺癌的治疗效果显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方法,围手术期加强心理护理,生命指征监测,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是确保手术成功及防止相关并发症的有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1I-chTNT标记的肿瘤细胞核单克隆抗体 胰腺癌 放射免疫治疗 护理
下载PDF
联合入路下导丝交汇技术治疗症状性锁骨下动脉慢性闭塞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4
作者 潘敏敏 俞丽敏 《外科研究与新技术》 2022年第2期137-140,共4页
目的通过对22例采用联合入路下导丝交汇技术治疗锁骨下动脉慢性闭塞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观察,总结联合入路下导丝交汇技术治疗锁骨下动脉慢性闭塞的护理要点。方法所有锁骨下动脉慢性闭塞患者(n=22)均采用股动脉顺行入路和患肢肱动脉逆... 目的通过对22例采用联合入路下导丝交汇技术治疗锁骨下动脉慢性闭塞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观察,总结联合入路下导丝交汇技术治疗锁骨下动脉慢性闭塞的护理要点。方法所有锁骨下动脉慢性闭塞患者(n=22)均采用股动脉顺行入路和患肢肱动脉逆行入路,使用导丝交汇技术开通闭塞血管,在围手术期给于全面细致的护理,包括术前检查及护理准备、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术中护理配合、术后并发症护理与观察。结果22例患者在科学、系统、精心的治疗护理下,手术全部顺利完成,成功开通20例,成功率90.9%,未发生严重并发症。20例开通病例3个月随访未发生再狭窄,再狭窄率0%,1年随访再狭窄2例,行球囊扩张后缓解,再狭窄率10%。结论应用联合入路下导丝交汇介入技术治疗锁骨下动脉慢性闭塞的手术成功率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围手术期加强心理护理、生命体征监测、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是确保手术成功的有力保障。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是确保手术成功及防治相关并发症的有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入路 导丝交汇技术 锁骨下动脉慢性闭塞 护理体会
下载PDF
气道廓清技术联合痰热清注射液对脑卒中相关性肺炎气管切开患者的影响
5
作者 罗辉 吴颖 +2 位作者 仝霖 谭华桥 陈成 《中华养生保健》 2022年第23期161-164,共4页
目的探讨气道廓清技术联合痰热清注射液对脑卒中相关性肺炎气管切开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2年2月在上海市普陀区利群医院和上海市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就诊的脑卒中相关性肺炎气管切开患者80例,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 目的探讨气道廓清技术联合痰热清注射液对脑卒中相关性肺炎气管切开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2年2月在上海市普陀区利群医院和上海市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就诊的脑卒中相关性肺炎气管切开患者80例,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气道廓清技术+痰热清注射液)和对照组(气道廓清技术),各40例。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评分,治疗前后血降钙素原(PCT)和全血白细胞计数(WBC)水平,以及拔管时间、拔管成功率和抗生素使用时间。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NIHSS评分和CPI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PCT和WBC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PCT和WBC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拔管时间、拔管成功率和抗生素使用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气道廓清技术联合痰热清注射液治疗脑卒中相关性肺炎气管切开患者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控制肺感染,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缩短拔管时间,提高拔管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肺炎 气管切开 气道廓清技术 痰热清注射液1
下载PDF
经颈内静脉、面静脉、眼静脉联合入路治疗创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合并海绵窦蝶窦假性动脉瘤1例
6
作者 王芳 王杨周 +4 位作者 王爱文 成亚东 郭强 赵丽丽 方淳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9-91,共3页
创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TCCF)合并海绵窦蝶窦假性动脉瘤临床上相对少见,由于其易并发致死性鼻衄或重症脑血管病,病情凶险,应及时诊治。随着介入技术的发展,血管内介入治疗成为TCCF最主要的治疗方法,手术入路可选经动脉与经静脉两种。... 创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TCCF)合并海绵窦蝶窦假性动脉瘤临床上相对少见,由于其易并发致死性鼻衄或重症脑血管病,病情凶险,应及时诊治。随着介入技术的发展,血管内介入治疗成为TCCF最主要的治疗方法,手术入路可选经动脉与经静脉两种。血管内治疗入路应首选患侧颈内动脉通路,由于瘘口部位的复杂性,部分患者微导丝未能从颈内动脉入路通过瘘口,故只能选择静脉入路。静脉入路的路径较长而迂曲,且可能需要多通道,对技术要求较高。笔者报告1例TCCF合并海绵窦蝶窦假性动脉瘤患者,探讨经颈内静脉、面静脉、眼静脉联合入路行颈内动脉海绵窦瘘闭合及假性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损伤 动脉瘤 假性 颈动脉海绵窦瘘
原文传递
前循环症状性颅内大动脉非急性期闭塞血管内再通治疗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谭华桥 王永亮 +6 位作者 马林 封灏 刘渊华 方淳 徐霁充 严烁 韩洪杰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0-56,共7页
目的探讨前循环症状性颅内大动脉非急性期闭塞,血管内再通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2015年10月至2017年12月对符合入选和排除标准的13例前循环症状性颅内大动脉非急性期闭塞患者行血管内再通治疗。术后记录最初... 目的探讨前循环症状性颅内大动脉非急性期闭塞,血管内再通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2015年10月至2017年12月对符合入选和排除标准的13例前循环症状性颅内大动脉非急性期闭塞患者行血管内再通治疗。术后记录最初的手术结果(包括血管内再通情况、围手术期并发症)以及血管造影和临床随访结果,评估出院时和术后90d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13例患者中,11例血管内再通。8例患者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7例为末梢栓塞,其中症状性3例、无症状性4例,1例症状性末梢栓塞患者同时合并术中血管夹层;1例为支架取栓相关的脑出血。术后患者均未发生高灌注综合征。出院时,11例血管再通患者,10例症状好转、1例症状无明显改善;2例再通失败的患者,1例症状恶化、1例症状无明显变化。11例再通的患者,1例支架取栓后脑出血的失访;10例获得影像随访,1例术后12个月随访支架内80%狭窄、9例无血流动力学意义上的狭窄或闭塞。12例患者获得临床随访,1例再通患者支架内80%狭窄并再发TIA,9例无再发卒中或TIA发作,90d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功能良好,中位mRS评分明显下降[术后1(0~2)分、术前2(1~4)分];2例再通失败的患者,90d的mRS评分功能恶化。结论对于前循环颅内大动脉非急性期闭塞患者,在严格筛选适应证的前提下,采取血管内再通治疗是可行、安全的,短期内可改善患者缺血症状,降低再发卒中率,但长期确切疗效还有待大样本长期随访研究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疾病 动脉闭塞性疾病 放射学 介入性 血管内再通 非急性期
原文传递
Willis覆膜支架治疗颈内动脉虹吸部动脉瘤的临床疗效
8
作者 严烁 马林 +3 位作者 封灏 徐霁充 谭华桥 方淳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200-1205,共6页
目的探讨Willis覆膜支架治疗颈内动脉虹吸部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8年12月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介入科采用Willis覆膜支架治疗的62例颈内动脉虹吸部动脉瘤患者(共62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62个动脉瘤中,33个破... 目的探讨Willis覆膜支架治疗颈内动脉虹吸部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8年12月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介入科采用Willis覆膜支架治疗的62例颈内动脉虹吸部动脉瘤患者(共62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62个动脉瘤中,33个破裂,另29个未破裂;45个采用单覆膜支架置入术,2个采用双覆膜支架置入术,12个采用单覆膜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术,另3个采用双覆膜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术。出院后对所有患者行临床随访,术后3个月复查头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状态。结果62例患者的62个动脉瘤均一次成功置入覆膜支架。62个动脉瘤术后即刻造影显示,53个(85%)动脉瘤完全闭塞,另9个(15%)出现内漏,其中7个表现为轻度动脉瘤瘤腔内显影并滞留。62例患者中,术后3例(4.8%)出现手术操作相关并发症,其中1例出现支架移位,1例出现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另1例因术中血管穿孔致颅内出血死亡;6例(9.7%)发生眼动脉闭塞,但均未出现视力下降或视野缺损症状。61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9.0±4.7)个月(3~24个月)。随访期间,61例患者均未发生脑缺血或出血性事件,且均未发现动脉瘤复发。术后3个月,49例患者进行DSA随访,其中46个(94%)动脉瘤完全闭塞,另3个(6%)出现内漏。至末次随访,61例患者中,60例mRS为0~2分,1例为4分。结论初步判断Willis覆膜支架治疗破裂或未破裂颈内动脉虹吸部动脉瘤的完全闭塞率较高,内漏发生率较低,且患者术后短期内神经功能恢复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颈内动脉 栓塞 治疗性 治疗结果 Willis覆膜支架
原文传递
Willis覆膜支架治疗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破裂血泡样动脉瘤 被引量:11
9
作者 方淳 谭华桥 +3 位作者 严烁 封灏 韩洪杰 徐霁充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28-333,共6页
目的评估应用Willis覆膜支架血管内治疗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破裂血泡样动脉瘤(BBA)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介入科应用Willis覆膜支架治疗的位于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破裂BBA患者,共13例(15个动... 目的评估应用Willis覆膜支架血管内治疗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破裂血泡样动脉瘤(BBA)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介入科应用Willis覆膜支架治疗的位于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破裂BBA患者,共13例(15个动脉瘤)。回顾性分析血管内治疗结果及术后并发症。结果13例(15个动脉瘤)患者共成功置入13枚支架。术后即刻造影显示,12例患者动脉瘤完全闭塞;1例轻度内漏,随访期内内漏自行闭塞。眼动脉闭塞2例,脉络膜前动脉闭塞1例,患者均无相关的神经功能障碍。手术过程中未出现血栓、动脉瘤破裂等并发症。术后13例随访4~6个月,平均(5.5±0.8)个月,血管造影见载瘤动脉通畅,未见动脉瘤复发;2例发生无症状的支架内轻至中度再狭窄;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出血或缺血事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分8例,1分5例。结论Willis覆膜支架治疗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破裂BBA安全有效,但仍需更长期的随访和大样本对照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破裂 血管成形术 覆膜支架 血泡样动脉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