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流感觉阈值在诊断神经源性敏感性皮肤中的意义 被引量:10
1
作者 李淑媛 王学民 +4 位作者 高延瑞 陈双瑜 刘小萍 董亚琪 樊国彪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13,共3页
目的:探讨电流感觉阈值(CPT)在诊断神经源性敏感性皮肤中的意义。方法:初步筛选60名自我感知为敏感性皮肤的受试者,再分别采用乳酸试验、辣椒素试验半主观评判阳性和阴性结果进行分组,乳酸试验或辣椒素试验阳性为敏感性皮肤,二者均为阴... 目的:探讨电流感觉阈值(CPT)在诊断神经源性敏感性皮肤中的意义。方法:初步筛选60名自我感知为敏感性皮肤的受试者,再分别采用乳酸试验、辣椒素试验半主观评判阳性和阴性结果进行分组,乳酸试验或辣椒素试验阳性为敏感性皮肤,二者均为阴性为正常对照组。其中辣椒素试验阳性提示神经源性敏感性皮肤,并采用CPT检测方法评估各组神经敏感性。结果:辣椒素试验阳性组和正常对照组CPT值在5Hz频率下分别为(6.67±6.37)和(11.90±8.37),250Hz频率下分别为(12.67±7.61)和(26.33±13.75),2个频率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辣椒素试验可以反映皮肤神经敏感性的改变,CPT测试可以客观地反映皮肤神经敏感性改变的程度。故辣椒素试验结合CPT测试可以评估皮肤神经敏感性。敏感性皮肤与无髓鞘C和有髓鞘Aδ两种神经纤维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试验 辣椒素试验 电流感觉阈值 皮肤神经敏感性
下载PDF
上海地区敏感性皮肤的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18
2
作者 余玲玲 王学民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403-406,共4页
目的:了解上海地区敏感性皮肤(SS)在正常人群的发病率、人们的认知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上海地区年满18岁的正常人群进行调查。结果:共调查1 272例,44.4%的被调查者觉得自己不是SS,25.8%不确定自己是否是SS,29.8... 目的:了解上海地区敏感性皮肤(SS)在正常人群的发病率、人们的认知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上海地区年满18岁的正常人群进行调查。结果:共调查1 272例,44.4%的被调查者觉得自己不是SS,25.8%不确定自己是否是SS,29.8%自我评估是SS:其中20.6%觉得自己是轻度SS,9.0%自我评估为中度SS,只有0.2%觉得自己是重度SS。18.2%男性自我评估为SS,31.9%女性自我评估为SS,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自我评估为SS的人群年龄在18~29岁、30~49岁和≥50岁3个年龄组的比例分别为32.6%、26.6%和21.6%,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海地区人群较为敏感的影响因素为在冬季使用洁面剂、酒精饮料、风、温度的变化和光照。结论:女性自我评估为SS的比例高于男性,随着年龄的增大,自我评估为SS的比例降低:问卷是评价SS较好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敏感性皮肤 问卷调查 上海地区 流行病学
下载PDF
自我感知性敏感性皮肤的机制及其评判 被引量:4
3
作者 李淑媛 王学民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13年第6期351-353,共3页
该文介绍了自我感知性敏感性皮肤的定义、分类、发病机制及其评判,说明其发病机制除以往研究所述的屏障功能下降以外,神经敏感性增高以及遗传的作用不容忽视。新兴的neurometer(CPT测试仪)系非创仪器,在检测自我感知性敏感性皮肤的神经... 该文介绍了自我感知性敏感性皮肤的定义、分类、发病机制及其评判,说明其发病机制除以往研究所述的屏障功能下降以外,神经敏感性增高以及遗传的作用不容忽视。新兴的neurometer(CPT测试仪)系非创仪器,在检测自我感知性敏感性皮肤的神经敏感性中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 敏感性 自我感知性 分类 机制 评判 电流感觉阈值
下载PDF
中药白芨和地榆对角质形成细胞游走的不同影响 被引量:24
4
作者 施伟民 高飞 +1 位作者 沈亮亮 陈德利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4年第4期275-277,282,共4页
目的 探讨角质形成细胞游走在表皮病理修复中的作用及白芨和地榆对角质形成细胞游走的不同影响。方法 采用无血清表皮器官培养法 ,观察角质形成细胞正常游走时的形态变化和游走长度 ,以及含不同浓度白芨或地榆的培养剂对角质形成细胞... 目的 探讨角质形成细胞游走在表皮病理修复中的作用及白芨和地榆对角质形成细胞游走的不同影响。方法 采用无血清表皮器官培养法 ,观察角质形成细胞正常游走时的形态变化和游走长度 ,以及含不同浓度白芨或地榆的培养剂对角质形成细胞游走的影响。结果 角质形成细胞从切缘基底层开始游走 ,形成皮包。核深染 ,未见核分裂相 ,胞浆染色较红 ,未见角质层。皮包起始部呈多层细胞 ,远端渐呈单层细胞。游走长度与培养时间呈直线正相关关系 ,与直线拟合 (P >0 .0 5 ) ,培养 2 4、4 8、72h游走长度皆有显著增加 ,组间差异非常显著 (P <0 .0 1 )。不同浓度含白芨上清液成分无血清培养基培养表皮植片 ,2 4、4 8h后表皮游走长于正常对照组。白芨浓度为 2× 1 0 -1mg/ml时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浓度为 2× 1 0 -2 mg/ml及 2× 1 0 -3 mg/ml时 ,促游走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非常显著 (P <0 .0 1 )。浓度稀释到 2× 1 0 -4mg/ml时 ,游走接近于正常对照组。白芨培养 4 8h游走皆显著长于培养 2 4h。不同浓度含地榆上清液成分无血清培养基培养表皮植片 ,2 4、4 8h后部分表皮游走低于正常对照组。地榆浓度为 2× 1 0 -1 mg/ml时游走长度非常显著地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浓度稀释为 2× 1 0 -2 m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芨 地榆 角质形成细胞 游走 表皮器官培养
下载PDF
丹参注射液治疗红斑性肢痛病的微循环观察 被引量:11
5
作者 徐倩 沈亮亮 陈德利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63-265,共3页
目的:探讨红斑性肢痛病的发病机制并提供新的治疗方法与途径。方法:红斑性肢痛病58例,随机分2组。另设正常对照组30例。丹参组予丹参注射液20~30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传统用药组,使用阿司匹林、苯噻啶、... 目的:探讨红斑性肢痛病的发病机制并提供新的治疗方法与途径。方法:红斑性肢痛病58例,随机分2组。另设正常对照组30例。丹参组予丹参注射液20~30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传统用药组,使用阿司匹林、苯噻啶、吲哚美辛、美西麦角等药物治疗,2组疗程均为3 wk。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并检测3组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58例红斑性肢痛病病人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血细胞比容、红细胞变形指数及红细胞聚集指数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丹参组有效率为91%,传统用药组为50%,2组疗效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丹参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显著改善(P<0.01),而传统用药组治疗后指标则无明显变化(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显著(0 vs 27%,P<0.05)。结论:红斑性肢痛病病人存在微循环障碍,丹参注射液治疗该病疗效良好且安全,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斑性肢痛病 miltiorrhiza鼠尾草 血液流变学 丹参注射液
下载PDF
五环三萜类柴胡皂苷单体抗耐MRSA活性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沈亮亮 叶元康 +1 位作者 潘胜利 武济民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8年第3期15-18,46,共5页
目的对柴胡进行有效成分分离,并对其抗菌作用明确的成分进行结构测定,确定其分子结构,得到结构明确的五环三萜类活性单体Bp3(saikosaponines,Bp3)。进一步深入研究该单体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 目的对柴胡进行有效成分分离,并对其抗菌作用明确的成分进行结构测定,确定其分子结构,得到结构明确的五环三萜类活性单体Bp3(saikosaponines,Bp3)。进一步深入研究该单体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作用及其与头孢唑林的协同作用。方法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ational committee for clinical laboratory standard,NCCLS)标准,测定Bp3对20株MRSA的MIC及其与头孢唑林的协同作用。结果Bp3对MRSA的抑菌作用优于头孢唑林且联合用药时显著减少了每一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值(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在20株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均表现为协同或相加作用方式。结论结构明确的五环三萜类单体Bp3对MRSA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与头孢唑林有协同或相加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胡 单体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头孢唑林 体外抗菌活性
下载PDF
诊断性斑贴试验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3
7
作者 秦鸥 王学民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800-802,共3页
诊断性斑贴试验对明确由迟发型接触性变态反应引起的皮炎湿疹类皮肤病的诊断和其外源性致病原因的查找有极其重要的价值。该文对诊断性斑贴试验的目的、适应证、变应原及其浓度选择、试验部位、观察时间、影响因素、注意事项和临床相关... 诊断性斑贴试验对明确由迟发型接触性变态反应引起的皮炎湿疹类皮肤病的诊断和其外源性致病原因的查找有极其重要的价值。该文对诊断性斑贴试验的目的、适应证、变应原及其浓度选择、试验部位、观察时间、影响因素、注意事项和临床相关性及评价方法等几方面进行了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贴试验 诊断性 临床应用
下载PDF
斑秃的中医辨证分型与微循环障碍临床56例 被引量:12
8
作者 徐倩 施伟民 沈亮亮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5年第2期65-67,共3页
目的 进一步观察并探讨斑秃的临床分期及中医的辩证分型与微循环障碍的关系。方法 采用血液粘度仪测定了5 6例斑秃患者的血液流变学的6项指标,按临床表现分为活动期与静止期,根据中医辩证分型分为实症组与虚症组。与正常对照组35例进... 目的 进一步观察并探讨斑秃的临床分期及中医的辩证分型与微循环障碍的关系。方法 采用血液粘度仪测定了5 6例斑秃患者的血液流变学的6项指标,按临床表现分为活动期与静止期,根据中医辩证分型分为实症组与虚症组。与正常对照组35例进行比较,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结果 斑秃患者全血高切还原粘度、低切还原粘度、血浆粘度、RBC压积、RBC变形指数及RBC聚集指数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仅血浆粘度升高不显著外,其余5项指标均有显著差异(P <0 .0 5 ) ,除RBC变形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余4项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活动期39例6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 <0 .0 5 ) ,静止期17例仅全血还原低切粘度、RBC变形指数与聚集指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 <0 .0 5 ) ,中医实症组35例6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也有显著差异(P <0 .0 5 ) ,中医虚症组2 1例全血低切还原粘度、RBC压积、RBC变形指数与聚集指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 <0 .0 5 )。结论 斑秃患者血液流变学存在异常变化,血液粘度增高,微循环障碍与其病因或发病机制有关。且与病情的分期及严重程度有一定关系,我们可采用活血化瘀的方法来提高斑秃的治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秃 中医分型 血液流变学
下载PDF
氟康唑与5-氟胞嘧啶体外联合抗白念珠菌临床分离株的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沈亮亮 叶元康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5年第6期19-21,共3页
目的评价白念珠菌临床分离株对氟康唑和5-氟胞嘧啶联合用药的敏感性及判断两药物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方法采用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M27-A推荐的棋盘微量稀释法,检测了30株白念株菌临床分离株对氟康唑、5-氟胞嘧啶及... 目的评价白念珠菌临床分离株对氟康唑和5-氟胞嘧啶联合用药的敏感性及判断两药物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方法采用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M27-A推荐的棋盘微量稀释法,检测了30株白念株菌临床分离株对氟康唑、5-氟胞嘧啶及两药联合的体外药物敏感性,同时对两药的作用方式进行判定。结果联合用药时显著减少了每一药物MIC值的几何均数,在40%受试菌表现为协同作用方式,在53.3%的受试菌株表现为相加作用方式,在6.7%受试菌株表现为无关作用方式,未观察到拮抗作用出现。结论氟康唑和5-氟胞嘧啶联合比单一药物体外抗白念珠菌的活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念珠菌 药物敏感性试验 氟康唑 5-氟胞嘧啶 临床分离株
下载PDF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尖锐湿疣临床观察 被引量:2
10
作者 梅兴宇 施伟民 +2 位作者 张文萍 朴英兰 华人意 《中国激光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6期398-400,共3页
目的观察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治疗尖锐湿疣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外生殖部尖锐湿疣患者28例,先后2次将5%ALA霜涂于病变处及其周围5 mm范围皮肤黏膜上,间隔2 h。第2次涂ALA霜后2 h,以功率300 mW、光斑直径15~20 mm、时间20 ... 目的观察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治疗尖锐湿疣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外生殖部尖锐湿疣患者28例,先后2次将5%ALA霜涂于病变处及其周围5 mm范围皮肤黏膜上,间隔2 h。第2次涂ALA霜后2 h,以功率300 mW、光斑直径15~20 mm、时间20 min、能量密度100 J/cm2、波长635 nm半导体激光照射病损区。1周后判定疗效,随访1~3个月观察复发情况。结果28例患者经过1~2次治疗后治愈26例,治愈率92.9%。随访3个月,复发9例,复发率34.6%。多数患者治疗后局部出现轻度水肿。结论ALA-PDT可有效治疗外生殖器尖锐湿疣,降低皮损复发率,且不良反应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锐湿疣 5-氨基酮戊酸 光动力疗法
下载PDF
丹参在斑秃的临床应用及微循环观察 被引量:6
11
作者 徐倩 沈亮亮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36-238,共3页
目的观察斑秃的临床分期及微循环变化,探讨其发病机制并寻找新的治疗方法及途径。方法采用血液黏度仪监测56例斑秃患者的6项指标,并分活动期与静止期、中医实症组与虚症组,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再将斑秃患者随机分为丹参治疗亚组(A组)... 目的观察斑秃的临床分期及微循环变化,探讨其发病机制并寻找新的治疗方法及途径。方法采用血液黏度仪监测56例斑秃患者的6项指标,并分活动期与静止期、中医实症组与虚症组,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再将斑秃患者随机分为丹参治疗亚组(A组)及非丹参治疗亚组(B组),观察两个亚组治疗前、后指标的变化。结果斑秃患者的全血还原黏度(高切与低切)、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及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红细胞变形指数则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且以活动期及中医实症者为甚。与治疗前相比,A组治疗后除红细胞变形指数为上升外,其余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明显下降(P值均<0.05);而B组治疗前、后各指标的差异无显著性(P值均>0.05)。A组的临床痊愈率及有效率均明显优于B组(P<0.05)。结论斑秃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血液流变学异常,其发病原因可能与微循环障碍有关。丹参注射液对斑秃具有较好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秃 血液流变学 丹参
下载PDF
ALA-PDT联合IPL治疗中重度痤疮28例 被引量:4
12
作者 梅兴宇 朴英兰 齐龙霞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2年第5期66-70,共5页
目的观察强脉冲光(intense pulsed light,IPL)和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技术(5-aminolevulinic acidphotodynamic therapy,ALA-PDT)相结合治疗中重度痤疮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8例中重度痤疮患者于皮损部位涂抹10%ALA霜,避光封包60 min后... 目的观察强脉冲光(intense pulsed light,IPL)和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技术(5-aminolevulinic acidphotodynamic therapy,ALA-PDT)相结合治疗中重度痤疮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8例中重度痤疮患者于皮损部位涂抹10%ALA霜,避光封包60 min后,采用420~950 nm IPL治疗。每周治疗1次,连续4次。治疗结束后第4、8、12周随访。结果经过4次治疗和12周随访,患者总有效率达78.6%,平均疗效指数为(73.4±4.2)%;炎症性和非炎症性皮损平均减少率分别达到(84.3±3.6)%和(56.1±5.2)%。患者无色沉、水疱、结痂等严重不良反应。有4例患者出现一过性皮损加重和局部红肿。结论 ALA-IPL-PDT治疗能有效治疗中重度痤疮,效果维持达治疗结束后12周,且无严重的色素沉着等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氨基酮戊酸 光动力 强脉冲光 痤疮
下载PDF
Bp3抗耐氟康唑白念珠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高清云 沈亮亮 +3 位作者 施伟民 叶元康 潘胜利 武济民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9年第1期40-43,共4页
目的研究五环三萜类活性单体(saikosaponines,Bp3)的抗耐氟康唑白念珠菌(fluconazole-resistant candidaalbicans,FRCA)作用及其与氟康唑的协同作用。方法对柴胡进行有效成分分离,并对其抗菌作用明确的成分进行结构测定,确定其分子结构... 目的研究五环三萜类活性单体(saikosaponines,Bp3)的抗耐氟康唑白念珠菌(fluconazole-resistant candidaalbicans,FRCA)作用及其与氟康唑的协同作用。方法对柴胡进行有效成分分离,并对其抗菌作用明确的成分进行结构测定,确定其分子结构,得到结构明确的单体Bp3,参照(national committee for clinical laboratory standard,NCCLS)标准,测定Bp3对20株FRCA的最低抑菌浓度值(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及其与氟康唑的协同作用。结果联合用药时显著减少了每一药物的MIC值,在20株FRCA均表现为协同或相加作用方式。结论结构明确的五环三萜类单体Bp3对FRCA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与氟康唑有协同或相加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草药 单体 耐氟康唑白念珠菌 体外抗菌活性
下载PDF
解脲脲原体和微小脲原体生长特性及分离 被引量:1
14
作者 程琼 叶元康 +1 位作者 陈德利 潘展砚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604-606,共3页
目的探讨解脲脲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cum,UU)和微小脲原体(ureaplasma parvum,UP)的生长特性及其分离。方法从妇科门诊随机取266例阴道分泌物标本,通过固、液体培养后应用PCR,基因测序鉴别UU和UP,并筛选出与标准株(ATCC700970)序列... 目的探讨解脲脲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cum,UU)和微小脲原体(ureaplasma parvum,UP)的生长特性及其分离。方法从妇科门诊随机取266例阴道分泌物标本,通过固、液体培养后应用PCR,基因测序鉴别UU和UP,并筛选出与标准株(ATCC700970)序列相同的UP。取UU标准株T960(CX8=ATCC27618),分别进行培养,绘出生长曲线。结果标本中感染脲原体的有118例,其中UP阳性92例,UU阳性16例,混合阳性10例。固体培养可见大、中、小型的棕色菌落。UU生长周期为22h,UP为30h。液体培养基pH值达到7.5,UU需要13h,UP需要20h。结论临床分离发现UP阳性数高于UU,液体培养中UP的生长周期长于UU,pH值变化速度UP慢于UU,进一步证实了UP和UU是两个不同的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脲脲原体 微小脲原体 生长曲线 菌落形态
下载PDF
白念珠菌三重保守基因微卫星快速分型 被引量:1
15
作者 梅兴宇 施伟民 +3 位作者 霍克克 高飞 沈亮亮 陈德利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5年第6期83-86,共4页
目的建立高效、快速、简便的白念珠菌三重保守基因微卫星分型技术。方法煮沸法处理71株白念珠菌野生株为模板,三色荧光分别标记保守基因CDC3、EF3和HIS3微卫星序列引物,PCR扩增,产物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GeneScan软件扫描获取片段精... 目的建立高效、快速、简便的白念珠菌三重保守基因微卫星分型技术。方法煮沸法处理71株白念珠菌野生株为模板,三色荧光分别标记保守基因CDC3、EF3和HIS3微卫星序列引物,PCR扩增,产物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GeneScan软件扫描获取片段精确长度,Genotype软件基因分型。结果71株白念珠菌野生株行CDC3、EF3和HIS3基因分型分别获得5、10、8种等位基因,7、8、9种基因型,三位点联合分析获得14种菌株基因型。结论白念珠菌多重保守基因微卫星分型能够从基因水平快速、精确地鉴定和区分临床分离株,对白念珠菌的流行病学和致病性研究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念珠菌 微卫星重复序列 基因分型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等位基因 流行病学
下载PDF
艾达乐治疗外生殖器尖锐湿疣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6
作者 梅兴宇 施伟民 +3 位作者 朴英兰 高清云 徐倩 陈洁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7年第3期72-74,共3页
目的观察5%咪喹莫特乳膏治疗外生殖器尖锐湿疣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5%咪喹莫特乳膏治疗45例外生殖器尖锐湿疣患者8周,分别于第2、4、6、8周末观察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42例患者完成治疗,基本治愈率为42.9%,有效率达97.6%。男女患者... 目的观察5%咪喹莫特乳膏治疗外生殖器尖锐湿疣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5%咪喹莫特乳膏治疗45例外生殖器尖锐湿疣患者8周,分别于第2、4、6、8周末观察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42例患者完成治疗,基本治愈率为42.9%,有效率达97.6%。男女患者基本治愈率无显著性差异。不良反应发生率73.3%。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局部轻度红肿、糜烂。结论5%咪喹莫特乳膏可有效治疗外生殖器尖锐湿疣,不良反应较轻,男女患者疗效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锐湿疣 咪喹莫特 治疗
下载PDF
早期梅毒687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高清云 梅兴宇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5年第6期57-59,共3页
目的探讨梅毒发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特点。方法对皮肤性病科门诊687例梅毒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实验室检查和临床特点进行回顾分析。结果687例梅毒中,Ⅰ、Ⅱ期梅毒分别占63.1%和32.3%;潜伏梅毒占4.6%。男女患者比例为1.2∶1,以无业、... 目的探讨梅毒发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特点。方法对皮肤性病科门诊687例梅毒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实验室检查和临床特点进行回顾分析。结果687例梅毒中,Ⅰ、Ⅱ期梅毒分别占63.1%和32.3%;潜伏梅毒占4.6%。男女患者比例为1.2∶1,以无业、服务业人员居多,占48.3%;年龄以21~40岁之间最多,占69.4%;文化程度以初中、高中为主,占90.7%。结论梅毒具有一定的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特点,TPA和RPR有助于梅毒的早期诊断和疗效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毒 临床流行病学 血清学 实验室检查
下载PDF
复发性阴道念珠菌病菌株鉴定及药敏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支和平 徐浩生 +2 位作者 干皆成 贺学文 高青云 《世界感染杂志》 2004年第2期144-145,共2页
目的 探讨复发性阴道念珠菌的鉴定及抗真菌药的敏感性。以利于临床医师正确诊断,有效治疗及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方法 运用API-20CAUX酵母菌鉴定系统和ATB Fungus药敏系统进行菌种鉴定与药敏试验。结果 分离菌以白色念珠菌居多(70%)... 目的 探讨复发性阴道念珠菌的鉴定及抗真菌药的敏感性。以利于临床医师正确诊断,有效治疗及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方法 运用API-20CAUX酵母菌鉴定系统和ATB Fungus药敏系统进行菌种鉴定与药敏试验。结果 分离菌以白色念珠菌居多(70%),其次为光滑念珠菌(19%),较少的有近平滑念珠菌(5%)、克柔念珠菌(4%)和热带念珠菌(2%)。药敏试验示:在检的5种念珠菌中,念珠菌对伊曲康唑最敏感,其次为制霉菌素,耐药性以氟康唑为最高,其次为酮康唑。结论 念珠菌性阴道炎的临床分离菌除白色念珠菌外还有光滑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克柔念珠菌、热带念珠菌。伊曲康唑、制霉菌素对念珠菌敏感性较好,而氟康唑耐药率比较高,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发性阴道念珠菌 病菌株 药敏试验 抗真菌药物 菌种
下载PDF
五环三萜类柴胡皂苷单体对白念珠菌伊曲康唑耐药株活性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朴英兰 沈亮亮 +2 位作者 叶元康 潘胜利 武济民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2年第1期8-11,共4页
目的从柴胡中提取具有抗真菌活性的五环三萜类单体Bp3,研究该单体对伊曲康唑耐药白念珠菌菌株的作用及其与伊曲康唑的相互作用。方法参照CLSI标准,采用棋盘微量稀释法,测定单用Bp3、伊曲康唑及两者联合使用时对20株伊曲康唑耐药白念珠... 目的从柴胡中提取具有抗真菌活性的五环三萜类单体Bp3,研究该单体对伊曲康唑耐药白念珠菌菌株的作用及其与伊曲康唑的相互作用。方法参照CLSI标准,采用棋盘微量稀释法,测定单用Bp3、伊曲康唑及两者联合使用时对20株伊曲康唑耐药白念珠菌菌株的MIC,计算部分抑菌浓度指数(FIC),判定两药相互作用。结果单独用药时Bp3及伊曲康唑对伊曲康唑耐药白念珠菌菌株MIC的几何均数值(GM值)分别为1.941μg/mL和1.008μg/mL。联合用药时Bp3和伊曲康唑的GM值分别降低为1.189μg/mL和0.346μg/mL。2种药物单用和联合使用时MI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用时在20株耐药株均表现为协同或相加作用。结论五环三萜类单体Bp3对白念珠菌伊曲康唑耐药株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与伊曲康唑有协同或相加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胡 单体 白念珠菌 伊曲康唑 体外抗菌活性
下载PDF
强脉冲光联合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痤疮 被引量:12
20
作者 梅兴宇 朴英兰 +1 位作者 张文萍 黄欣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667-668,共2页
单纯强脉冲光(intensepulsed light,IPL)治疗仅对轻中度痤疮效果较好,而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将光敏剂和激光光源相结合,对中重度痤疮治疗效果较好,但多有色素沉着等不良反应。我们将IPL光源和ALA—PDT治疗相结合... 单纯强脉冲光(intensepulsed light,IPL)治疗仅对轻中度痤疮效果较好,而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将光敏剂和激光光源相结合,对中重度痤疮治疗效果较好,但多有色素沉着等不良反应。我们将IPL光源和ALA—PDT治疗相结合,改良敷药浓度、时间,提高炎症性痤疮治疗效果的同时,降低局部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 治疗效果 轻中度痤疮 强脉冲光 局部不良反应 激光光源 中重度痤疮 炎症性痤疮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