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9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加速康复外科护理在脊柱骨折患者围术期的护理效果研究
1
作者 林霞 刘辉 +1 位作者 黄颖 王琪 《中华养生保健》 2024年第13期143-146,共4页
目的探究脊柱骨折患者在围术期加速康复外科护理后对患者康复效果的改善情况。方法选择2022年1月—2022年12月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收治的70例脊柱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5例。... 目的探究脊柱骨折患者在围术期加速康复外科护理后对患者康复效果的改善情况。方法选择2022年1月—2022年12月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收治的70例脊柱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在围术期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和健康教育,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加速康复外科护理。对两组患者疾病知识掌握、依从性情况,满意度,疼痛程度变化情况以及脊柱功能变化情况,心理状态进行统计并比较。结果两组患者进行不同护理模式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在疾病知识掌握、依从性等方面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前1 d、术后24 h及术后72 h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 d、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的ODI评分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两组患者的SAS评分、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SAS评分、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骨折患者在围术期护理过程中采用加速康复外科护理,护理效果明显较好,可有效提高患者治疗效果,促进护患之间的满意度提升,利于治疗及护理工作的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围术期 健康教育 疾病知识掌握 护理效果
下载PDF
骨科病房疼痛管理研究现状 被引量:7
2
作者 严林 黄颖 +3 位作者 张海霞 王丽敏 刘兰兰 李建杰 《中国卫生产业》 2018年第27期195-196,共2页
骨科患者手术后的疼痛强度大,持续的时间长,属于伤害性刺激。伤害性刺激会使患者产生焦虑或者抑郁造成患者睡眠不足等障碍,会影响患者的病情恢复甚至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疼痛作为一种主观感受,对其进行量化评价、处理等监测的结果与其... 骨科患者手术后的疼痛强度大,持续的时间长,属于伤害性刺激。伤害性刺激会使患者产生焦虑或者抑郁造成患者睡眠不足等障碍,会影响患者的病情恢复甚至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疼痛作为一种主观感受,对其进行量化评价、处理等监测的结果与其他生命体征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对其进行规范化管理很有必要。规范化管理主要是政策与临床工作相结合细化、落实疼痛管理工作。但目前的医疗管理模式尚不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该文针对骨科病房疼痛管理研究现状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科 疼痛 疼痛管理
下载PDF
微课模式在骨科护理教学中的运用
3
作者 严林 刘兰兰 +4 位作者 黄颖 张竹筠 王敏 李建杰 刘辉 《现代医药卫生》 2022年第S01期212-213,共2页
目的探究微课教学在骨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次教学研究时间为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研究期间选择我院骨科共计50名临床实习护生作为主要分析对象,为了分析微课的临床教学效果,本研究使用对比的方法,将所有护生分为两组,分别... 目的探究微课教学在骨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次教学研究时间为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研究期间选择我院骨科共计50名临床实习护生作为主要分析对象,为了分析微课的临床教学效果,本研究使用对比的方法,将所有护生分为两组,分别命名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使用1:1的比例各分得25名护生,,分别命名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使用常规教学模式,观察组使用微课教学+常规教学模式,两组护生接受不同教学方式后,对其学习成绩进行观察和分析,并记录相关数据,主要包括理论知识考核成绩、操作技术考核成绩、教学满意度等数据。结果观察组护生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考核成绩分别为(96.31±3.48)分、(90.23±2.64)分,相对于对照组(72.81±5.28)分、(74.58±2.67)分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护生对教学的满意度为(84.44%)相对于观察组护生对教学的满意度(95.56%)较低,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骨科护理教学中使用微课带教模式,能够有效地提高护生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成绩,同时还能提高临床教学的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课 护理教学 应用
下载PDF
可膨胀融合器联合后路内固定治疗颅底凹陷寰枢椎脱位的生物力学研究
4
作者 蒋哲华 王梓琦 +8 位作者 薛雅茹 李富超 陈娅羽 刘雯 谌诺 袁一凡 秦苏楠 赵改平 马童 《建模与仿真》 2023年第3期2162-2172,共11页
目的:研究颅底凹陷寰枢椎脱位(Basilar invagination with atlantoaxial dislocation, BI-AAD)采用寰枢椎可膨胀融合器和静态融合器各自联合后路内固定系统治疗的生物力学特性,为寰枢椎可膨胀融合器的设计研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BI... 目的:研究颅底凹陷寰枢椎脱位(Basilar invagination with atlantoaxial dislocation, BI-AAD)采用寰枢椎可膨胀融合器和静态融合器各自联合后路内固定系统治疗的生物力学特性,为寰枢椎可膨胀融合器的设计研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BI-AAD患者术后枕颈CT图像数据结合临床手术方案,建立寰枢椎关节间可膨胀融合器(高度7~10 mm,角度5˚~8˚)联合枕骨板和C2椎弓根螺钉后路内固定(ECage + C2PS + OP)和静态融合器联合后路内固定系统(Cage + C2PS + OP)的上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寰枢椎关节活动度、植入融合器、椎弓根螺钉系统和上下终板的应力分布等情况。结果:ECage + C2PS + OP与Cage + C2PS + OP相比在屈伸、侧弯和旋转工况下寰枢关节活动度降低了11%、33.33%、0.04%;C2终板应力峰值在四种工况下分别降低−0.01%、58.16%、47.53%、67.39%。可膨胀融合器的应力分布于壳体中间“H”部位,在不同工况下可膨胀融合器最大应力值均有所下降,最大值为后伸工况的21.38 MPa,比静态融合器降低了48.6%。而枕骨板和C2椎弓根螺钉应力整体趋势大于静态融合器组。结论:可膨胀融合器能够适用于寰枢椎特定的高度和角度的撑开调整,从而实现对颈椎生理曲度的调节。设计的可膨胀寰枢关节间融合器较静态融合器沉降率风险更低,但是撑开装置具有断裂风险需要进一步优化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关节 寰枢椎脱位 后路内固定 颅底凹陷 Cage 终板 上颈椎 融合器
下载PDF
沿股骨转子间线环周皮质的CT影像学测量及临床意义
5
作者 王晓旭 张世民 +2 位作者 胡孙君 杜守超 熊文峰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年第6期829-834,共6页
目的探讨沿股骨转子间线环周皮质在CT三维影像上的形态学特征,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前内侧皮质支撑复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30例年龄>60岁的无股骨骨折既往史的老年人股骨近端CT影像学资料,将数据导入Mimics软件,经三维重建后,沿股... 目的探讨沿股骨转子间线环周皮质在CT三维影像上的形态学特征,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前内侧皮质支撑复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30例年龄>60岁的无股骨骨折既往史的老年人股骨近端CT影像学资料,将数据导入Mimics软件,经三维重建后,沿股骨转子间线的中线截取皮质斜断面,并按钟面将其分割为12等份,其中的第6、7区段为前内下角皮质。测量该斜面环周皮质各区段的厚度、面积、密度,并计算其相对强度的百分比。结果沿转子间线斜切面,前内下角区段的皮质厚度平均为(12.96±0.59)mm,非前内下角区段平均为(5.80±0.44)mm;前内下角区段的面积平均为(175.58±3.48)mm^(2),非前内下角区段平均为(84.10±2.44)mm^(2);前内下角区段的皮质相对强度平均为(392.27±9.35)g/mm,非前内下角区段平均为(145.48±4.51)g/mm。前内下角区段虽然仅占环周皮质总长度的1/6,但其面积却占整个环周皮质面积的29.46%,占后内侧小转子骨块分离后(即A2型骨折模型)剩余皮质面积的44.72%;其强度则占整个环周皮质总强度的35.04%,占后内侧小转子骨块分离后剩余皮质强度的47.79%。结论前内下角皮质在厚度、面积、密度和相对强度方面,均高于转子间线的其他区段。前内下角皮质是股骨转子间骨折皮质支撑复位的首选和可靠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骨折 转子间线 环周皮质 前内侧皮质 皮质支撑复位 CT测量
下载PDF
Plastin3基因变异致成骨不全症一例报告
6
作者 张玄娥 王博 +1 位作者 胡孙君 周尊海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84-590,共7页
成骨不全症(OI)是一类病因复杂的遗传性骨疾病,骨重建和骨矿化相关基因的变异可能引起成骨不全和骨质疏松的发生。本文报道一例罕见的plastin3(PLS3)基因变异导致成骨不全症病例,PLS3基因编码蛋白对调节肌动蛋白细胞骨架具有重要作用。... 成骨不全症(OI)是一类病因复杂的遗传性骨疾病,骨重建和骨矿化相关基因的变异可能引起成骨不全和骨质疏松的发生。本文报道一例罕见的plastin3(PLS3)基因变异导致成骨不全症病例,PLS3基因编码蛋白对调节肌动蛋白细胞骨架具有重要作用。该患者为20岁女性,因反复骨痛入院,临床表现为脊柱侧弯、骨质疏松,全外显子测序结果显示患者为PLS3基因c.1760+1G>T(exon15,NM_005032)杂合剪接突变。其父母均未发现该位点突变,提示为自发PLS3基因变异。本研究发现成骨不全症患者PLS3基因新突变位点c.1760+1G>T杂合剪接突变,丰富了中国人群成骨不全症PLS3基因致病突变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骨不全症 plastin3基因 剪接突变
下载PDF
多团队护理合作模式在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
7
作者 严林 黄颖 +2 位作者 许慧 王敏 刘辉 《现代医药卫生》 2023年第S01期124-126,共3页
目的探讨多团队护理合作模式在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本院在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进行髋关节置换术的50例患者为观察对象。按照数字奇偶分组法,分为常规组和合作组,每组25例,常规组使用常规围手术期护理,合作组... 目的探讨多团队护理合作模式在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本院在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进行髋关节置换术的50例患者为观察对象。按照数字奇偶分组法,分为常规组和合作组,每组25例,常规组使用常规围手术期护理,合作组使用多团队护理合作模式进行围手术期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首次下床时间、平均住院日、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合作组在首次下床时间、平均住院日、并发症总发生率均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多团队护理合作对于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可以促使患者早日下床活动,减少住院天数,降低老年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团队护理合作模式 老年 髋关节置换术
下载PDF
股骨近端外侧壁的解剖学研究及其对转子间骨折内固定的意义 被引量:45
8
作者 张世民 马卓 +2 位作者 杜守超 胡孙君 陶友伦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9-42,共4页
目的研究观测股骨近端外侧壁的骨性与软组织解剖特征,为临床向股骨头内打入拉力螺钉或螺旋刀片的股骨外侧皮质提供参考数据。方法采用16例成人股骨干燥标本、10例尸体下肢标本和2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横断面CT图像,分别测量外侧壁的... 目的研究观测股骨近端外侧壁的骨性与软组织解剖特征,为临床向股骨头内打入拉力螺钉或螺旋刀片的股骨外侧皮质提供参考数据。方法采用16例成人股骨干燥标本、10例尸体下肢标本和2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横断面CT图像,分别测量外侧壁的骨性面积、软组织附着及其面积以及外侧壁骨皮质的厚度。结果骨性外侧壁平均高(24.4±2.4)mm,宽(23.3±2.0)mm,面积(567.0±82.8)mm2。臀中肌、臀小肌的止点与股外侧肌起点,在外侧壁处相互交织,形成致密坚韧的腱膜样重叠部,平均高(33.2±2.3)mm,宽(28.2±1.9)mm,厚(1.6±0.1)mm。老年人小转子平面的股骨外侧壁皮质薄弱,厚仅(2.3±0.5)mm。结论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外侧壁皮质薄弱,容易骨折。推荐选用头髓钉系统进行内固定治疗,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近端外侧壁 外侧骨皮质 转子外侧壁 外侧壁软组织 转子间骨折
下载PDF
胫骨平台后外侧象限骨折手术入路的深层解剖及后外侧与后内侧比较 被引量:29
9
作者 胡孙君 张世民 +4 位作者 张英琪 杜守超 马卓 姚勐炜 张凯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97-501,共5页
目的对比膝关节后内侧与后外侧入路所需显露的深层解剖结构,分析探讨其局限性与损伤重要结构的风险。方法 5个成人下肢尸体标本,解剖测量胫前动静脉穿过骨间膜上裂孔的位置和腓骨头对胫骨后外侧平台的遮挡面积比例;观察膝关节后外侧入... 目的对比膝关节后内侧与后外侧入路所需显露的深层解剖结构,分析探讨其局限性与损伤重要结构的风险。方法 5个成人下肢尸体标本,解剖测量胫前动静脉穿过骨间膜上裂孔的位置和腓骨头对胫骨后外侧平台的遮挡面积比例;观察膝关节后外侧入路、后内侧入路需要显露的深层结构。结合解剖研究,临床应用20例,比较两种入路的优缺点。结果采用后外侧入路显露胫骨平台后外侧象限,主要有下列3个缺点:(1)胫前血管束向前穿过胫腓骨间膜上裂孔,三根血管纵向宽度在1 cm左右,其前穿点距离关节面和腓骨头最高点距离平均4.93 cm和3.77 cm;其上方伴行静脉,距二者的距离分别是4.41 cm和3.25 cm,影响切口的纵向显露;(2)腓骨头遮盖后外侧象限平均61.7%,阻挡向外的横向显露宽度;(3)显露后外侧关节面,需破坏部分后外侧角结构,包括腘肌肌腱复合体、韧带、关节囊等。结论显露孤立的胫骨平台后外侧象限骨折,采用膝关节后内侧入路,可能更为合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平台 骨折 后内侧入路 后外侧入路 应用解剖
下载PDF
股骨近端外侧壁的骨折特征地图研究 被引量:25
10
作者 张英琪 张世民 +3 位作者 熊文峰 马卓 杜守超 胡孙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21-125,共5页
目的通过骨折地图技术,明确股骨近端外侧壁的骨折特征,为临床及生物力学研究提供参考数据。方法采集96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CT数据,进行分割建模、虚拟复位。其中有56例发生外侧壁骨折,测量其外侧壁及骨折区宽度、高度、面积,骨折线走行... 目的通过骨折地图技术,明确股骨近端外侧壁的骨折特征,为临床及生物力学研究提供参考数据。方法采集96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CT数据,进行分割建模、虚拟复位。其中有56例发生外侧壁骨折,测量其外侧壁及骨折区宽度、高度、面积,骨折线走行等参数,并在3D重建模型上绘制骨折特征地图。结果 96例患者中56例有外侧壁骨折,其中A2型71.4%(40例),外侧壁骨折块平均宽度(10.1±6.0)mm,高度(23.1±11.3)mm,面积(158.5±105.2)mm2,占外侧壁面积(12.1±8.1)%,骨折线与水平面成角(64.6±14.5)°;A3型28.6%(16例),外侧壁骨折块平均宽度(26.0±7.0)mm,高度(38.8±11.7)mm,面积(860.1±357.0)mm2,占外侧壁面积(64.5±25.9)%,骨折线与水平面成角(30.2±39.6)°。结论不同类型转子间骨折的外侧壁特征有明显差异,通过骨折地图技术可直观展现骨折信息,可为制作转子间骨折模型及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骨折 骨折地图 影像叠加 股骨近端外侧壁 转子外侧壁
下载PDF
股骨头内螺旋刀片与拉力螺钉的特点对比和生物力学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1
作者 张立智 胡孙君 +2 位作者 杜守超 马卓 张世民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08-611,共4页
在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内固定治疗中,获得头颈部骨块的稳定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临床上打入股骨头内并固定头颈骨块的内置物,以单枚粗大的内固定物使用较广泛,主要为传统的拉力螺钉(lag screw)和新近的螺旋刀片(helical blade... 在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内固定治疗中,获得头颈部骨块的稳定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临床上打入股骨头内并固定头颈骨块的内置物,以单枚粗大的内固定物使用较广泛,主要为传统的拉力螺钉(lag screw)和新近的螺旋刀片(helical blade)两种。两种内固定物的结构与设计各具特色,是临床应用的基础。本文从两者的发展、结构特点、操作步骤、力学分析等方面进行比较,围绕两种内植物的结构特点和生物力学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临床研究和应用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力学 拉力螺钉 股骨头内 刀片 股骨粗隆间骨折 临床应用 内固定物 BLADE
下载PDF
穿支血管蒂螺旋桨皮瓣蒂部血管扭转的非线性有限元模拟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陶友伦 张世民 +5 位作者 陈文龙 张英琪 王欣 刘天一 马飞 顾玉东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01-205,209,共6页
目的研究牵张力、伴行静脉数量和动静脉间距对穿支血管蒂螺旋桨皮瓣蒂部血管扭转的影响。方法应用LSDYNA软件建立穿支血管蒂三维非线性数字化模型,分3组进行实验:(1)等长和等张扭转;(2)血管蒂为1支和2支伴行静脉;(3)穿支动静脉间距分别... 目的研究牵张力、伴行静脉数量和动静脉间距对穿支血管蒂螺旋桨皮瓣蒂部血管扭转的影响。方法应用LSDYNA软件建立穿支血管蒂三维非线性数字化模型,分3组进行实验:(1)等长和等张扭转;(2)血管蒂为1支和2支伴行静脉;(3)穿支动静脉间距分别在0、2、4、6 mm的情况下扭转。3组实验均从0°扭转至180°,通过血管最窄处横截面积变化,反映血管的通畅性。结果 (1)等张扭转组血管蒂通畅程度明显大于等长扭转组;(2)1支管腔通畅程度大于2支,但2支静脉的管腔截面积之和仍大于1支;(3)穿支动静脉间距加大,管腔的狭窄程度也逐渐增加。结论 (1)在血管蒂扭转的同时施加牵张力,将使血管的通畅性明显降低;(2)在穿支血管蒂螺旋桨皮瓣中,2支伴行静脉的通畅性仍较1支为好;(3)穿支动静脉间距越大,扭转后绞窄越明显,甚至发生管腔闭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血管蒂螺旋桨皮瓣 穿支血管 血管通畅性 扭转 牵张 非线性有限元
下载PDF
单侧TLIF单边固定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 被引量:6
13
作者 蔡珉巍 马童 +2 位作者 薛华明 文涛 涂意辉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CAS 2016年第3期17-20,共4页
目的探讨运用单侧TLIF单边固定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5例经保守治疗无效的复发性腰突症患者采用单侧TLIF辅以单边固定治疗,24例为同侧单节段突出,其中L_(4/5)节段18例,L_5/S_1节段6例;1例为对侧双节段突出。根... 目的探讨运用单侧TLIF单边固定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5例经保守治疗无效的复发性腰突症患者采用单侧TLIF辅以单边固定治疗,24例为同侧单节段突出,其中L_(4/5)节段18例,L_5/S_1节段6例;1例为对侧双节段突出。根据术前术后JOA评分、满意度指数及影像学结果评价手术疗效,并分析并发症。结果 JOA平均评分由术前9.9分提升至术后26.0分,平均改善率为83.7%(55.6%-100%),对手术的满意度为93.8%。所有节段均获融合,无内固定失效,椎间隙高度恢复并维持良好。1例患者出现浅层感染。结论单侧TLIF单边固定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有良好的早中期疗效,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复发 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单边椎弓根钉固定 椎间融合器
下载PDF
经后外侧入路支持钢板固定治疗后踝骨折 被引量:7
14
作者 胡孙君 张世民 +2 位作者 张立智 吴旭 张英琪 《临床骨科杂志》 2015年第3期383-383,共1页
2012年1月~2013年5月,我科应用桡骨远端T形钢板经后外侧入路固定后踝、结合内外踝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15例三踝骨折患者,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15例,男10例,女5例,年龄32~65(47.6±7.1)岁。
关键词 三踝骨折 后踝骨折 后外侧入路 支持钢板
下载PDF
瘦素缺乏小鼠椎体骨质的 Micro-CT 评价 被引量:3
15
作者 郭震 姚勐炜 +2 位作者 张世民 涂意辉 蒋雷生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2-16,共5页
目的探讨瘦素通过对椎体骨质代谢的影响,从而进一步影响椎间盘退变的可能性。方法获取12个6月龄雄性ob/ob小鼠(瘦素缺乏小鼠)和野生型小鼠(C57BL小鼠)的腰5椎体(各6个),通过Micro-CT检测比较两者骨密度、皮质骨厚度、小梁骨体积、小梁... 目的探讨瘦素通过对椎体骨质代谢的影响,从而进一步影响椎间盘退变的可能性。方法获取12个6月龄雄性ob/ob小鼠(瘦素缺乏小鼠)和野生型小鼠(C57BL小鼠)的腰5椎体(各6个),通过Micro-CT检测比较两者骨密度、皮质骨厚度、小梁骨体积、小梁骨厚度、小梁骨数量、连接性密度、结构模型指数等显微结构参数的差异。结果与野生型小鼠相比较,6月龄ob/ob小鼠的椎体骨密度及小梁骨厚度增大,椎体连接性密度(Conn.D)明显增加;椎体骨小梁间隙明显减少;椎体结构模型指数(SMI)明显减小,两者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其小梁骨体积((BV/TV)、小梁骨数量增加、皮质骨厚度增大,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瘦素可能通过对小鼠椎体骨质代谢影响椎间盘的营养供应从而进一步影响椎间盘的退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瘦素 椎体 营养 椎间盘退变
下载PDF
多节同时穿刺与逐节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多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多军 刘晓东 +2 位作者 蔡丰 刘亮 杨安礼 《河北医学》 CAS 2017年第3期446-449,共4页
目的:探究多节同时穿刺与逐节穿刺椎体成形术(PVP)治疗多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疗效比较。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经PVP治疗多椎体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患者120例(262节椎体),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134椎)和对照组60例(128椎),对... 目的:探究多节同时穿刺与逐节穿刺椎体成形术(PVP)治疗多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疗效比较。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经PVP治疗多椎体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患者120例(262节椎体),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134椎)和对照组60例(128椎),对照组予以逐节穿刺入路,观察组予以多节同时穿刺入路,观察对比两组疼痛程度、伤椎功能恢复、平均单个伤椎手术时间、手术安全性等指标。结果:两组术后次日VAS疼痛评分、ODI评分均低于术前(P<0.05),两组术后次日的VAS评分、ODO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平均单个伤椎手术时间、平均单个伤椎透视次数均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平均单个伤椎骨水泥注射剂量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为13.3%,对照组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为16.7%,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非严重的椎体塌陷者,多节同时穿刺入路行PVP治疗多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可取得常规逐节入路PVP相似的临床疗效,且可缩短手术时间和透视时间,且手术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节同时穿刺 逐节穿刺 椎体成形术 多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
下载PDF
髌骨下极骨折手术治疗进展 被引量:22
17
作者 杜守超 张世民 《国际骨科学杂志》 2014年第2期89-91,共3页
髌骨下极骨折多为粉碎骨折,其破坏了伸膝装置,需要接受保留髌骨长度或缩短髌骨长度的手术治疗。如果髌骨下极骨折块足够大,可用克氏针或螺钉张力带、髌骨爪等固定,以早期功能锻炼;如果下极骨折块粉碎难以固定,可采用多根钢丝、篮网钢板... 髌骨下极骨折多为粉碎骨折,其破坏了伸膝装置,需要接受保留髌骨长度或缩短髌骨长度的手术治疗。如果髌骨下极骨折块足够大,可用克氏针或螺钉张力带、髌骨爪等固定,以早期功能锻炼;如果下极骨折块粉碎难以固定,可采用多根钢丝、篮网钢板、锚钉、髌韧带加强修复等措施单独或联合应用达到牢固固定,避免早期活动时复位丢失。对骨折严重粉碎或有骨缺损而难以修复的髌骨下极骨折,下极切除及髌韧带止点上移仍不失为可用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髌骨骨折 下极骨折 髌韧带加强 张力带 篮网钢板 聚髌器
下载PDF
软骨下骨与骨性关节炎病变的发生发展:从基础研究到临床治疗 被引量:11
18
作者 张立智 张世民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2014年第4期362-368,共7页
骨性关节炎(OA)是软骨与骨的退行性变过程。软骨下骨是构成关节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之一,维持软骨正常结构和功能。在复杂应力和生物学作用下,OA软骨下骨的重塑和结构改变使软骨承受更高的应力。软骨下骨内血管生成和结构病变扩大了骨... 骨性关节炎(OA)是软骨与骨的退行性变过程。软骨下骨是构成关节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之一,维持软骨正常结构和功能。在复杂应力和生物学作用下,OA软骨下骨的重塑和结构改变使软骨承受更高的应力。软骨下骨内血管生成和结构病变扩大了骨软骨异常交流途径,软骨下骨产生的代谢调节因子通过异常生物学交流直接促进软骨退变。研究软骨下骨内细胞及其变化,血管生成与骨软骨间生物学交流,揭示软骨下骨重塑和结构变化特点,探寻改善骨重塑治疗方法,将有利于延缓OA病变进展,有效防治O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性关节炎 软骨下骨 成骨细胞 骨细胞 破骨细胞 软骨
下载PDF
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双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中期疗效 被引量:6
19
作者 蔡珉巍 薛华明 涂意辉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CAS 2012年第2期38-41,共4页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LIF﹚治疗双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中期疗效。方法自2005年9月~2009年3月,25例双节段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进行TLIF术治疗。其中男17例,女8例。年龄42~68岁,平均56.5岁。病程1.0~12年,平均3.4年。其中L3~L...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LIF﹚治疗双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中期疗效。方法自2005年9月~2009年3月,25例双节段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进行TLIF术治疗。其中男17例,女8例。年龄42~68岁,平均56.5岁。病程1.0~12年,平均3.4年。其中L3~L511例,L4~S114例。术前VAS评分为8.3±0.7分,ODI评分45.4±2.0分,改良Prolo评分8.5±2.1分。结果手术时间180~240分钟,平均206.2±51.5分钟。术中出血420~600 ml,平均503.2±30.5ml。住院天数14~30天,平均21.3±2.2天。所有病例随访时间2.5~5.5年,平均4.8年。术后腰背功能评分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0.05﹚。改良Prolo评分优15例,良8例,可1例,差1例,总优良率92%。本组25例50个融合节段,术后1年三维CT扫描,有43个节段融合,融合率86%。术后3例发生切口浅表皮肤感染,2例连杆滑脱。无螺钉松动,断裂,假关节形成和椎间融合器下沉等并发症。结论 TLIF治疗双节段腰椎退变疾病中期疗效满意,具有较高的融合率,长期结果还需进一步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LIF) 双节段 腰椎退行性疾病
下载PDF
脊麻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出凝血功能的改变 被引量:5
20
作者 秦海庆 嵇承栋 +4 位作者 于绍勇 张世民 马瑾 陈梅 王蕊 《血栓与止血学》 2015年第6期370-372,共3页
目的深入研究脊麻手术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出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择期行髋部骨折手术老年患者30例,全部选用脊麻,术后常规应用PCIA泵。根据病情实施人工股骨头置换、闭合复位或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后常规注射LMWH。采集患者入院... 目的深入研究脊麻手术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出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择期行髋部骨折手术老年患者30例,全部选用脊麻,术后常规应用PCIA泵。根据病情实施人工股骨头置换、闭合复位或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后常规注射LMWH。采集患者入院后第一天清晨(术前),麻醉后1 h(术中),手术后第一天清晨(术后)静脉血样,共3次。监测出凝血检验指标9项、术后72 h患者DVT形成或肺栓塞临床表现以及伤口出血情况。结果本组患者男17例,女13例,年龄69~88岁,体重50~78 kg。诊断股骨颈骨折19例,股骨转子部骨折11例。行人工股骨头置换16例,闭合复位或切开复位内固定14例。本组患者皆选用0.12%轻比重布比卡因脊麻,术后皆使用PCIA泵。术后6 h常规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4100 IU一次。出凝血监测结果与术前比较,术中PT明显升高,AT-A明显降低;术后PT、aPTT、INR明显升高,TT、FDP、AT-A、D-D明显降低。与术中比较,术后aPTT明显升高,FDP、D-D明显降低。未发现有DVT形成或肺栓塞、亦未见伤口异常出血情况。结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机体血液系统处于高凝状态,脊麻、手术、PCIA和预防性使用LMWH对预防DVT形成及肺栓塞有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 脊髓 老年人 髋骨折 外科手术 出血 凝血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