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NA微阵列芯片在皮肤分枝杆菌感染中的早期诊断价值
1
作者 余茜 闻轶旸 +1 位作者 高志琴 杨连娟 《中国真菌学杂志》 CSCD 2021年第4期243-246,256,共5页
目的研究DNA微阵列芯片在皮肤分枝杆菌感染早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传统方法(包括病理学以及培养和测序鉴定)和DNA微阵列芯片技术对6例临床疑似皮肤分枝杆菌感染患者的皮肤组织进行检测。结果6例患者的发病诱因多有海鲜接触... 目的研究DNA微阵列芯片在皮肤分枝杆菌感染早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传统方法(包括病理学以及培养和测序鉴定)和DNA微阵列芯片技术对6例临床疑似皮肤分枝杆菌感染患者的皮肤组织进行检测。结果6例患者的发病诱因多有海鲜接触史或外伤史,表现为单发或是呈淋巴管样排列模式;传统的细菌培养有5例患者阳性,经过测序鉴定分别为海分枝杆菌4例、龟分枝杆菌1例;DNA微阵列芯片技术检测6例患者均为阳性,其中海分枝杆菌5例,龟分枝杆菌1例;DNA微阵列芯片技术阳性率(6/6)高于传统的培养技术(5/6),此外检测时间也远低于传统培养技术。结论DNA微阵列芯片技术具有简便、快速、高敏感等特点,可鉴定皮肤分枝杆菌感染的致病菌种,为临床做出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微阵列芯片 分枝杆菌感染 感染性肉芽肿 早期诊断 皮肤感染
下载PDF
美甲之下,欲盖弥彰的甲真菌病
2
作者 杨连娟 《大众医学》 2022年第9期40-40,共1页
指(趾)甲为何会“变丑”甲真菌病是由皮肤癣菌、酵母菌和非皮肤癬菌性真菌侵犯甲板、甲下所致的甲感染性疾病。其中,由皮肤癣菌感染引起的甲真菌病被称为甲癣,俗称“灰指甲”。
关键词 甲真菌病 指(趾)甲 皮肤癣菌 感染性疾病 甲癣 甲下 灰指甲 酵母菌
原文传递
古塞奇尤单抗治疗甲银屑病1例
3
作者 耿礼倩 李璐璐 +1 位作者 杨连娟 谭静文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48-651,共4页
患者男,54岁,二十甲凹点、脆裂1年余。指/趾甲真菌荧光染色阴性。指甲组织病理示:银屑病样增生模式。诊断:甲银屑病。本例患者经传统治疗无明显疗效,给予古塞奇尤单抗治疗12周后,指/趾甲损害明显改善,期间无不适。该病例提示以古塞奇尤... 患者男,54岁,二十甲凹点、脆裂1年余。指/趾甲真菌荧光染色阴性。指甲组织病理示:银屑病样增生模式。诊断:甲银屑病。本例患者经传统治疗无明显疗效,给予古塞奇尤单抗治疗12周后,指/趾甲损害明显改善,期间无不适。该病例提示以古塞奇尤单抗为代表的IL-23抑制剂,可作为系统性治疗甲银屑病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银屑病 IL-23 古塞奇尤单抗
下载PDF
健康女性皮肤菌群与皮肤屏障关系探讨
4
作者 高延瑞 谈益妹 +2 位作者 刘小萍 张洢祎 邹颖 《世界临床药物》 2021年第11期987-993,共7页
目的分析探讨健康皮肤表面皮肤菌群和皮肤屏障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招募健康女性受试者100名。每个受试者选取眉间、肘窝、虎口共3个部位,分别进行水分(capacitance,CAP)、表皮失水率(transepidermal water loss,TEWL)、油脂(sebum,Seb)... 目的分析探讨健康皮肤表面皮肤菌群和皮肤屏障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招募健康女性受试者100名。每个受试者选取眉间、肘窝、虎口共3个部位,分别进行水分(capacitance,CAP)、表皮失水率(transepidermal water loss,TEWL)、油脂(sebum,Seb)和pH非创检测,并进行菌群检测(Sa,Se,La,Maf,Pa,Pse),分析皮肤屏障功能与菌群定植的相关性。结果眉间部位Sa阳性组TEWL高于阴性组(P<0.05),肘窝部位Sa阳性组TEWL/水分比值(T/C)高于阴性组(P<0.05),Maf阳性组TEWL高于阴性组(P<0.05),Pse阳性组TEWL和T/C低于阴性组(P<0.05);眉间部位高屏障组Maf的阳性率低于低屏障组,高屏障组Pse的阳性率高于低屏障组(P<0.05),肘窝部位高屏障组的Maf阳性率低于低屏障组(P<0.05),虎口部位高屏障组的Se阳性率高于低屏障组(P<0.05)。结论正常皮肤表面,不同菌种对皮肤屏障功能的作用不同。Sa、Maf可能与皮肤屏障受损相关,Se、Pse对皮肤屏障可能有保护性作用,La、Pa与皮肤屏障功能未见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屏障 皮肤微生物 非创检测
原文传递
蜂胶成分分析及其体外抗白念珠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谭静文 刘思禹 +3 位作者 闻轶旸 高志琴 杨虹 杨连娟 《世界临床药物》 2021年第11期957-961,共5页
目的分析国产蜂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成分,并检测其体外抗白念珠菌活性。方法萃取蜂胶,对其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分析设备鉴定结构,最后利用微量液基稀释法检测,得到黄酮类化合物对白念珠菌的体外抗真菌活性。结果从国产蜂胶中共分离出1... 目的分析国产蜂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成分,并检测其体外抗白念珠菌活性。方法萃取蜂胶,对其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分析设备鉴定结构,最后利用微量液基稀释法检测,得到黄酮类化合物对白念珠菌的体外抗真菌活性。结果从国产蜂胶中共分离出11种有机成分,其中4种为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短叶松素、杨芽黄素、白杨素及3-乙酰短叶松素,占所有活性成分的43.6%。体外药物敏感性检测结果表明,以上4个化合物对白念珠菌均有体外抗菌作用,其中杨芽黄素体外抗菌效果最佳。结论蜂胶在临床进行抗真菌治疗或辅助抗真菌治疗中有较大应用潜力,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蜂胶 黄酮类化合物 白念珠菌 抗真菌活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