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在内镜或影像引导下建立微创介入途径实现肠内营养 被引量:16
1
作者 李烽 程英升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9-82,共4页
对不能经口进食维持营养的患者,过去一直尝试用多种不同的方法进行胃造瘘置管,包括外科手术。内镜下以及近年来新发展起来经皮影像引导等方法,不管是经内镜还是经影像进行胃造瘘置管都优于外科手术置管,这些操作减少创伤,降低费用和并... 对不能经口进食维持营养的患者,过去一直尝试用多种不同的方法进行胃造瘘置管,包括外科手术。内镜下以及近年来新发展起来经皮影像引导等方法,不管是经内镜还是经影像进行胃造瘘置管都优于外科手术置管,这些操作减少创伤,降低费用和并发症发生率等。在一定的临床条件下,经内镜或是经影像方法引导都是可行的。本文对经内镜和经皮影像下胃肠造瘘术建立肠内营养的适应证、技术方法及两者的优缺点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内营养 经皮胃造瘘术 经皮小肠造瘘术 直接经皮小肠造瘘术
下载PDF
影像学检查在胃肠道间质瘤诊治中的应用价值及其进展 被引量:8
2
作者 方一 赵俊功 程英升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3期3527-3532,共6页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是起源于消化道黏膜下层的间叶源性肿瘤,易向腔外生长.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computed tomography,CT)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能准确判断GISTs的来...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是起源于消化道黏膜下层的间叶源性肿瘤,易向腔外生长.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computed tomography,CT)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能准确判断GISTs的来源及与邻近器官的关系.易与腺癌、淋巴瘤、异位胰腺、囊肿及脂肪瘤相区别,但在影像学上却不能与其他间叶源性肿瘤相鉴别.其恶性生物学征象表现为肝转移、胃肠道壁浸润、体积大、不规则的表面、边界欠光整、不均匀强化和腹膜腔内播散,这些术前CT或MRI均可清楚显示.CT、MRI与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PET)已成为格列卫靶向生物学治疗的疗效评估手段,其预测标准还需不断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问质瘤 影像学特征 恶性征象 鉴别诊断 格列卫疗效评估 进展
下载PDF
胰腺癌影像诊断新进展 被引量:9
3
作者 刘峰君 程英升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95-501,共7页
目前,胰腺癌的早期诊断受到关注.传统影像诊断技术有CT、MR和超声.新的技术已经发展起来,比如PET/CT融合和MRS,尤其是分子影像的实验研究,为今后胰腺癌的早期诊断提供新的技术手段.
关键词 传统影像诊断技术 新的影像技术 分子影像 早期诊断
下载PDF
分子影像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被引量:5
4
作者 程英升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76-280,共5页
关键词 分子影像学 多细胞生物 光学显微镜 血液循环 人类 微血管 信号
下载PDF
Gd^(3+)与RGD共修饰量子点用于胰腺癌细胞的荧光及MR双模态成像 被引量:7
5
作者 刘峰君 张兵波 +1 位作者 宋歌 程英升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78-382,共5页
结合磁共振成像(MRI)和荧光成像技术,以钆离子(Gd3+)、量子点及精氨酸(R)-甘氨酸(G)-天冬氨酸(D)(RGD)多肽等为功能单元,采用纳米载体组装技术构建了MRI弛豫率/荧光效率高和靶向性强的Gd3+与RGD共修饰的量子点双模态纳米探针(QDs@Gd3+-R... 结合磁共振成像(MRI)和荧光成像技术,以钆离子(Gd3+)、量子点及精氨酸(R)-甘氨酸(G)-天冬氨酸(D)(RGD)多肽等为功能单元,采用纳米载体组装技术构建了MRI弛豫率/荧光效率高和靶向性强的Gd3+与RGD共修饰的量子点双模态纳米探针(QDs@Gd3+-RGD),并将其用于胰腺癌细胞的双模态成像.实验结果表明,QDs@Gd3+-RGD双模态纳米探针具有较高的弛豫率,且能对胰腺癌patu8988细胞进行荧光和T1-weighted MR成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模态成像 量子点 RGD 胰腺癌
下载PDF
CT结肠造影的应用现状及前景 被引量:3
6
作者 周碧 程英升 赵俊功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4期2439-2443,共5页
CT结肠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colonography,CTC)为新近发展起来地结直肠病变检查手段,是用多排螺旋CT技术将充气扩张的全结肠薄层扫描后的原始数据经相应的计算机软件处理后获得的一系列重建图像.因其简单、快速、安全、非侵入性等... CT结肠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colonography,CTC)为新近发展起来地结直肠病变检查手段,是用多排螺旋CT技术将充气扩张的全结肠薄层扫描后的原始数据经相应的计算机软件处理后获得的一系列重建图像.因其简单、快速、安全、非侵入性等优点,易于被患者接受.随着多层螺旋CT(multi-slice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的应用和计算机软件的不断改进,CTC的图像质量和分析能力有了明显改善,CTC对1cm以上息肉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且在结直肠癌的准确诊断和正确的术前分期中显示了明显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结肠造影 结直肠癌 结直肠息肉
下载PDF
新型暂时性贲门支架治疗犬贲门失弛缓症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旷小春 程英升 +2 位作者 朱悦琦 李烽 王卫国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642-647,共6页
目的探讨新型暂时性贲门支架治疗实验性犬贲门失弛缓症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支架取出后不同随访时间点的贲门段食管组织病理学变化特征。方法采用苄基二甲基十四烷氯化铵(BAC)内镜下食管下括约肌(LES)内环周注射法,24条毕格犬成功建立实... 目的探讨新型暂时性贲门支架治疗实验性犬贲门失弛缓症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支架取出后不同随访时间点的贲门段食管组织病理学变化特征。方法采用苄基二甲基十四烷氯化铵(BAC)内镜下食管下括约肌(LES)内环周注射法,24条毕格犬成功建立实验性贲门失弛缓症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2条,分别植入普通食管支架和新型贲门支架;支架留置4d后取出。于造模前、造模后和支架取出后1周,1、3和6个月,对各实验犬作食管测压和计时食管钡剂造影(TBE)检查,并于支架取出后每一随访时间点各处死3条实验犬,取贲门段食管作病理学检查。结果支架植入、取出和随访检查均顺利实施。两组均未发生食管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组间比较显示实验组支架移位率较低(实验组1条,对照组5条);实验组LES静息压降低更显著(支架取出后6个月时,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实验组TBE0~5min乘积差更大(支架取出后3个月时,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LES静息压组内多重比较显示实验组有效维持期更长。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免疫组化标记染色均显示食管贲门段组织炎症反应在随访1个月时达峰值;Masson三色法染色显示胶原纤维增生指数于随访3个月时趋于稳定状态。结论本实验中,新型暂时性贲门支架治疗犬贲门失弛缓症在安全性和疗效方面均优于普通食管支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弛缓症 食管 支架 犬模型
下载PDF
MRI分子与功能成像诊断胰腺癌的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2
8
作者 王小会 程英升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2期2063-2069,共7页
胰腺癌早期症状不显著,早期诊断缺乏特异性,因此死亡率高.近年来,分子及功能成像发展迅速,其以分子生物学为基础,在活体状态下从分子、基因水平对胰腺癌进行更早期、更特异性的诊断.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 imaging,MRI)设备具有... 胰腺癌早期症状不显著,早期诊断缺乏特异性,因此死亡率高.近年来,分子及功能成像发展迅速,其以分子生物学为基础,在活体状态下从分子、基因水平对胰腺癌进行更早期、更特异性的诊断.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 imaging,MRI)设备具有空间分辨率高、组织对比度好等优点,因此在分子及功能成像方面应用较为广泛.本文就MR分子及功能成像在胰腺癌诊断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癌 磁共振弥散成像 磁共振灌注成像 磁共振波谱成像 分子影像
下载PDF
RGD肽介导的MR分子探针在体外结直肠癌细胞的显像及对其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宋歌 刘峰君 程英升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1年第15期2810-2813,2805,共5页
目的:探讨RGD肽介导的MR分子探针在体外结直肠癌细胞的MRI显像及对其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利用纳米技术构建靶向RGD荧光纳米MR探针,利用荧光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该探针与LOVO细胞结合情况;体外磁共振成像(MRI)显像;利用细胞克隆实验测... 目的:探讨RGD肽介导的MR分子探针在体外结直肠癌细胞的MRI显像及对其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利用纳米技术构建靶向RGD荧光纳米MR探针,利用荧光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该探针与LOVO细胞结合情况;体外磁共振成像(MRI)显像;利用细胞克隆实验测其增殖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其细胞周期、凋亡。结果:荧光相差显微镜示该RGD肽介导的MR分子探针能特异性与LOVO细胞结合;体外MRI成像示靶向RGD组T_1信号强度高于非靶向组及对照组(P<0.05);该探针作用24h后的LOVO细胞增殖活性降低,细胞分裂周期发生变化,阻滞在S+G_2M期的细胞比例上升,细胞凋亡率与其他两组相比有显著增加(P<0.05)结论:该RGD肽介导的MR分子探针能与结直肠癌LOVO细胞靶向结合,能增强MRI的显像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GD肽 MR分子探针 结直肠癌 分子影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