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智能时代“人机关系”辩证——马克思“人与机器”思想的当代回响
被引量:
22
1
作者
李琼琼
李振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1-79,108,共10页
智能机器引发了人类社会快速且颠覆性的变化,对人的现实存在方式产生了更为广泛而深刻的冲击。对此,人们应返回马克思,重新发掘马克思"人机关系"思想,积极回应和回答"人机关系"问题。马克思彻底走出抽象的"人...
智能机器引发了人类社会快速且颠覆性的变化,对人的现实存在方式产生了更为广泛而深刻的冲击。对此,人们应返回马克思,重新发掘马克思"人机关系"思想,积极回应和回答"人机关系"问题。马克思彻底走出抽象的"人与技术"关系,将"人与机器"的关系还原为现实生产、生活权力关系与资本生产关系。在马克思"人机关系"思想的批判视域下,智能机器不仅全面监控与宰制人们的生活领域,更在生产领域进行全面扩张和劳动替代。立足当下与未来发展,我们应构建"以人为本"的人工智能应用道德规范,构建"以人为本"的"人机共融"和谐态势,探索未来人机关系的新方向、新可能,实现人的真正自由发展与解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机器
人机关系
人机对立
人机共融
人工智能
原文传递
“生态化逻辑”视域下的新形态文明构建——以“数字生态”为核心
被引量:
8
2
作者
贾亚杰
李振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3-31,共9页
“数字生态”关涉人类文明形态的整体价值重估与重建。营造良性数字生态必须以数字化生产、生活实践为切入点,通过对其生成机制和内在逻辑的界分,形成对西方“数字生态”诸问题的总批判:在“数字生产关系”方面,以追求垄断利润为动机的...
“数字生态”关涉人类文明形态的整体价值重估与重建。营造良性数字生态必须以数字化生产、生活实践为切入点,通过对其生成机制和内在逻辑的界分,形成对西方“数字生态”诸问题的总批判:在“数字生产关系”方面,以追求垄断利润为动机的数字头部平台已突破从生产到消费的生态边界,构筑了封闭的资本生态帝国,形成对劳动的新盘剥;在“数字生活关系”方面,以追求数据挖掘的技术社会和以欲望实现为主导的消费社会,共同遮蔽了资本-技术扩张的内在生产机制;在“数据生存关系”上,基于数字身份的交往自由和透明的生存关系替代并置换了前二者(生产关系和生活关系),实现了对人类从肉体到灵魂的全方位渗透。反省西方“数字生态”问题,是为了建构社会主义的数字生态文明。为此,应从生产生态化、生活生态化、治理生态化和生命有机化四个维度,积极构建生命、生活、生产为一体的生态循环的新现代化道路,为人类新形态文明贡献中国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生产力
数字生产关系
数字生态
生态化逻辑
新形态文明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从“历史终结论”看“虚无主义”的真正克服
被引量:
5
3
作者
吴诗佑
李振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82-87,108,共7页
在当代世界,历史虚无主义最突出、最彻底、最现实的表现是"历史终结论"。在当代"历史终结论"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福山的历史终结论"和"后现代主义历史观"。他们从历史意识的主体式微、未来向...
在当代世界,历史虚无主义最突出、最彻底、最现实的表现是"历史终结论"。在当代"历史终结论"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福山的历史终结论"和"后现代主义历史观"。他们从历史意识的主体式微、未来向度的缺失等维度出发,将过去与未来同置于当代之中,以欧洲中心主义的方式,把整个人类的历史时间都"当代化"。遏制与克服"历史终结论",应运用唯物史观,立足于真正的实践基础。我们深信,在西方现代化与人类现代化之间存在着一种历史的连续性,这是通过对西方现代化的扬弃和继承、通过非西方国家的积极参与和创造所获得的,这才是真正的人类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终结论
历史虚无主义
克服
原文传递
数字精神生活的理论界定与双重效应
被引量:
2
4
作者
贾亚杰
李振
《政治经济学研究》
CSSCI
2023年第2期125-135,共11页
与传统精神生活不同,数字精神生活是建筑在数字物质生活形态之上,受数字物质生活方式制约,并且对数字物质生活具有一定能动效应的新型精神生活形态,总体上呈现出数字化、虚拟化和超时空化特征。数字精神生活对人类社会发展,尤其是现代...
与传统精神生活不同,数字精神生活是建筑在数字物质生活形态之上,受数字物质生活方式制约,并且对数字物质生活具有一定能动效应的新型精神生活形态,总体上呈现出数字化、虚拟化和超时空化特征。数字精神生活对人类社会发展,尤其是现代精神生活的丰富性、创造性和自由性具有积极效应。同时,数字精神生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若干问题,主要表现为过度技术依赖性、精神虚无性和意识形态渗透性。为此,本文从提升全民数字文化品质、克制数字精神生活鸿沟,创新线上线下联动数字载体、抑制数字虚无主义倾向,以及增强数字空间治理效能、抵制西方数字精神文化霸权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精神生活
数字物质生活
理论界定
双重效应
原文传递
题名
智能时代“人机关系”辩证——马克思“人与机器”思想的当代回响
被引量:
22
1
作者
李琼琼
李振
机构
同济大学
马克思
主义
学院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人的发展研究所
出处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1-79,108,共10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研究”[17BKSI153]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一般课题“如何理解剥削”[16JDSZK074]阶段性成果。
文摘
智能机器引发了人类社会快速且颠覆性的变化,对人的现实存在方式产生了更为广泛而深刻的冲击。对此,人们应返回马克思,重新发掘马克思"人机关系"思想,积极回应和回答"人机关系"问题。马克思彻底走出抽象的"人与技术"关系,将"人与机器"的关系还原为现实生产、生活权力关系与资本生产关系。在马克思"人机关系"思想的批判视域下,智能机器不仅全面监控与宰制人们的生活领域,更在生产领域进行全面扩张和劳动替代。立足当下与未来发展,我们应构建"以人为本"的人工智能应用道德规范,构建"以人为本"的"人机共融"和谐态势,探索未来人机关系的新方向、新可能,实现人的真正自由发展与解放。
关键词
人与机器
人机关系
人机对立
人机共融
人工智能
分类号
A81 [哲学宗教—马克思主义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生态化逻辑”视域下的新形态文明构建——以“数字生态”为核心
被引量:
8
2
作者
贾亚杰
李振
机构
同济大学
马克思
主义
学院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人的发展研究所
出处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3-31,共9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研究”(17BKSI153)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青年项目“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空间治理逻辑与创新路径研究”(GD20YXY01)。
文摘
“数字生态”关涉人类文明形态的整体价值重估与重建。营造良性数字生态必须以数字化生产、生活实践为切入点,通过对其生成机制和内在逻辑的界分,形成对西方“数字生态”诸问题的总批判:在“数字生产关系”方面,以追求垄断利润为动机的数字头部平台已突破从生产到消费的生态边界,构筑了封闭的资本生态帝国,形成对劳动的新盘剥;在“数字生活关系”方面,以追求数据挖掘的技术社会和以欲望实现为主导的消费社会,共同遮蔽了资本-技术扩张的内在生产机制;在“数据生存关系”上,基于数字身份的交往自由和透明的生存关系替代并置换了前二者(生产关系和生活关系),实现了对人类从肉体到灵魂的全方位渗透。反省西方“数字生态”问题,是为了建构社会主义的数字生态文明。为此,应从生产生态化、生活生态化、治理生态化和生命有机化四个维度,积极构建生命、生活、生产为一体的生态循环的新现代化道路,为人类新形态文明贡献中国方案。
关键词
数字生产力
数字生产关系
数字生态
生态化逻辑
新形态文明
分类号
B0-0 [哲学宗教—马克思主义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从“历史终结论”看“虚无主义”的真正克服
被引量:
5
3
作者
吴诗佑
李振
机构
同济大学
马克思
主义
学院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人的发展研究所
出处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82-87,108,共7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研究”[17BKSI153]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一般课题“如何理解剥削”[16JDSZK074]阶段性成果
文摘
在当代世界,历史虚无主义最突出、最彻底、最现实的表现是"历史终结论"。在当代"历史终结论"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福山的历史终结论"和"后现代主义历史观"。他们从历史意识的主体式微、未来向度的缺失等维度出发,将过去与未来同置于当代之中,以欧洲中心主义的方式,把整个人类的历史时间都"当代化"。遏制与克服"历史终结论",应运用唯物史观,立足于真正的实践基础。我们深信,在西方现代化与人类现代化之间存在着一种历史的连续性,这是通过对西方现代化的扬弃和继承、通过非西方国家的积极参与和创造所获得的,这才是真正的人类历史。
关键词
历史终结论
历史虚无主义
克服
分类号
D61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原文传递
题名
数字精神生活的理论界定与双重效应
被引量:
2
4
作者
贾亚杰
李振
机构
中国计量
大学
马克思
主义
学院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人的发展研究所
出处
《政治经济学研究》
CSSCI
2023年第2期125-135,共11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算法革命’与数字帝国主义批判的政治经济学研究”(22BKS024)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与传统精神生活不同,数字精神生活是建筑在数字物质生活形态之上,受数字物质生活方式制约,并且对数字物质生活具有一定能动效应的新型精神生活形态,总体上呈现出数字化、虚拟化和超时空化特征。数字精神生活对人类社会发展,尤其是现代精神生活的丰富性、创造性和自由性具有积极效应。同时,数字精神生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若干问题,主要表现为过度技术依赖性、精神虚无性和意识形态渗透性。为此,本文从提升全民数字文化品质、克制数字精神生活鸿沟,创新线上线下联动数字载体、抑制数字虚无主义倾向,以及增强数字空间治理效能、抵制西方数字精神文化霸权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数字精神生活
数字物质生活
理论界定
双重效应
Keywords
Digital Spiritual Life
Digital Material Life
Theoretical Definition
Dual Effect
分类号
F0-0 [经济管理—政治经济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智能时代“人机关系”辩证——马克思“人与机器”思想的当代回响
李琼琼
李振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
22
原文传递
2
“生态化逻辑”视域下的新形态文明构建——以“数字生态”为核心
贾亚杰
李振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
8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从“历史终结论”看“虚无主义”的真正克服
吴诗佑
李振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
5
原文传递
4
数字精神生活的理论界定与双重效应
贾亚杰
李振
《政治经济学研究》
CSSCI
2023
2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