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4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什么是学院人文知识分子的“现世性”?
1
作者 陈家琪 《社会科学论坛》 CSSCI 2009年第9期96-100,共5页
“现世性”(worldliness)在萨义德(Edward W Said)的学说中具有空前的重要性。作为一个具有特殊身份的、身兼美籍阿拉伯裔,既为学院教授同时又投身于巴勒斯坦人的解放事业的人文知识分子,什么是他所理解的“现世性”,对我们今天... “现世性”(worldliness)在萨义德(Edward W Said)的学说中具有空前的重要性。作为一个具有特殊身份的、身兼美籍阿拉伯裔,既为学院教授同时又投身于巴勒斯坦人的解放事业的人文知识分子,什么是他所理解的“现世性”,对我们今天讨论当今时代的文学、哲学与学院间的关系具有很大的启迪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知识分子 “现世性” 学院 巴勒斯坦人 解放事业 萨义德 阿拉伯
下载PDF
国家的没落——论尼采哲学中艺术与政治的关系
2
作者 克劳斯.齐特尔 朱咪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2,共12页
文章从尼采的早期著作开始,指出尼采所说的"国家的衰落"的过程具有一种悲剧性逻辑。这一悲剧概念可以被视为尼采的国家构想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文章尝试从尼采的悲剧观念引出意识形态上的、理论上的后果。文章将借助诸如"... 文章从尼采的早期著作开始,指出尼采所说的"国家的衰落"的过程具有一种悲剧性逻辑。这一悲剧概念可以被视为尼采的国家构想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文章尝试从尼采的悲剧观念引出意识形态上的、理论上的后果。文章将借助诸如"假象"、"因果性"及"实践"之类的关键概念来讨论尼采的政治思想,并尝试联系阿多诺和阿尔都塞的政治理论,揭示尼采哲学对于一种批判性的政治思想的孕育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采 神话 艺术 政治
下载PDF
古今科学图景差异下的技术观流变——兼论科技与人文之关系
3
作者 郑鸿根 《天府新论》 CSSCI 2021年第4期93-100,共8页
现代科学肇始于16、17世纪的科学革命,科学革命打破了传统的宇宙体系与秩序观,将“cosmos”处理成几何的、均质的物理世界,而人文精神逐渐被剔除出世界的构成。17世纪开始,技术成为科学的来源并且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人文价值在科学解释... 现代科学肇始于16、17世纪的科学革命,科学革命打破了传统的宇宙体系与秩序观,将“cosmos”处理成几何的、均质的物理世界,而人文精神逐渐被剔除出世界的构成。17世纪开始,技术成为科学的来源并且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人文价值在科学解释世界、构造世界的征途中几乎无立锥之地。随着对科学观本身开展反思,我们有必要重新探讨古今科学图景差异下技术观的流变及其与人文的关系,在追问现代技术的本质的同时思考人文教育的价值。借助古今技艺概念之对比,本文将表明,现代技术对科学概念的操作化将使科学内涵窄化,使技术超出人类自身的控制。当呼吁真正的科学教育时,人文教育与技术的关系应重新得到审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 技术 人文教育 技艺 知识
下载PDF
论《中国哲学大纲》三个序言
4
作者 朱义禄 《衡水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81-86,共6页
《中国哲学大纲》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它开创了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新模式。此书的出版历经坎坷,张岱年先生先后写了三个序。《自序》充满着创新的自信,《新序》成了一份名副其实的“检查书”,《再版序言》体现了趋时而更新的特征... 《中国哲学大纲》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它开创了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新模式。此书的出版历经坎坷,张岱年先生先后写了三个序。《自序》充满着创新的自信,《新序》成了一份名副其实的“检查书”,《再版序言》体现了趋时而更新的特征。三个序言真实地反映了时代风云对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全方位的影响。《中国哲学大纲》不因时光的流逝而失去它的价值,而是凸显出它无可替代的品性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岱年 《中国哲学大纲》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日丹诺夫定义
下载PDF
论马克思主义具体化的要求 被引量:1
5
作者 刘日明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31,共9页
马克思主义具有具体化的要求,这是其“绝对命令”。马克思主义具体化的要求是马克思批判和继承黑格尔思想遗产的成果。在思辨唯心主义基础上,黑格尔批判了主观思想,试图实现客观思想对主观思想的超越,区分了抽象的普遍性和真正的普遍性... 马克思主义具有具体化的要求,这是其“绝对命令”。马克思主义具体化的要求是马克思批判和继承黑格尔思想遗产的成果。在思辨唯心主义基础上,黑格尔批判了主观思想,试图实现客观思想对主观思想的超越,区分了抽象的普遍性和真正的普遍性,并使真正的普遍性能够具体化。马克思主义具体化的要求与马克思思想的当代性质和阶级立场直接相关。唯物史观“社会现实”和“历史本质性”原则的发现为马克思主义具体化的要求找到了根据和立足点。作为历史科学的唯物史观的方法论原则要求马克思主义必须具体化,必须把一般原理转化为具体方法和实施纲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具体化的要求在中国的贯彻、落实和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具体化 社会现实 辩证法 唯物史观
下载PDF
精神工业与普遍无产阶级化——斯蒂格勒的“精神政治经济学新批判”
6
作者 刘日明 陈芝敏 《浙江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4-72,共9页
斯蒂格勒的“精神政治经济学新批判”探究了精神工业与持留经济所造成的意识时间的商品化与共时化突变,剖析了短视资本主义增值的秘密机制。“新批判”揭露了技术对劳动、生活和理论知识的代管所诱发的普遍无产阶级化,澄明了经济体系对... 斯蒂格勒的“精神政治经济学新批判”探究了精神工业与持留经济所造成的意识时间的商品化与共时化突变,剖析了短视资本主义增值的秘密机制。“新批判”揭露了技术对劳动、生活和理论知识的代管所诱发的普遍无产阶级化,澄明了经济体系对技术体系的霸权致使力比多毁坏的后果,阐发了个体化的丧失、欲望的结构性毁灭以及精神的贫困等生存之痛。斯蒂格勒拓展了马克思的无产阶级化思想,推动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当代发展,但因其脱离了历史唯物主义视域而造成对马克思思想的误读,最终陷入“技术本位主义”并诉诸乌托邦式的救赎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时间 第三持留 精神工业 无产阶级化 精神政治经济学
下载PDF
忧郁的解剖:《理想国》论僭主
7
作者 樊黎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3-133,共11页
《理想国》将僭主刻画为一位忧郁症患者,这一事实尚未引起足够的注意。公元前5—4世纪的医学、哲学文献中,“忧郁”一词包含沮丧恐惧和兴奋狂躁的双重面向,与柏拉图对僭主生活的描绘相一致。《理想国》8、9两卷中对政体变迁的深入分析,... 《理想国》将僭主刻画为一位忧郁症患者,这一事实尚未引起足够的注意。公元前5—4世纪的医学、哲学文献中,“忧郁”一词包含沮丧恐惧和兴奋狂躁的双重面向,与柏拉图对僭主生活的描绘相一致。《理想国》8、9两卷中对政体变迁的深入分析,为理解僭主式人格的“忧郁”提供了钥匙。与通常的理解不同,寡头式、民主式和僭主式人格并非三种不同欲望分别统治灵魂的形态,而是灵魂中统治秩序的逐渐崩溃。结合柏拉图的形而上学学说,上述崩溃是“限度”逐渐减少、“无限者”逐渐增加的过程。最佳政体包含最完美的几何比例或“限度”;随着“限度”的逐步减少,每一政体都比前一政体在更大程度上包含“无限者”。僭主式人格即灵魂中“限度”消失,落入纯粹的“无限者”状态。正是这一状态解释了僭主式人格的双面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柏拉图 《理想国》 僭主 忧郁 无限者
下载PDF
确然之地基,还是显现之场所?——论意识在现象学中的地位
8
作者 高松 《现代哲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7-85,共9页
现象学中的“意识”超越了近代认识论中确然性基础的角色,成为使一切对象得以显现的超越论场所。通过对“超越”和“超越论”的重新解读,现象学揭示了意识的内时间视域结构,使其成为一切对象得以显现的可能性条件。这种超越论转向将意... 现象学中的“意识”超越了近代认识论中确然性基础的角色,成为使一切对象得以显现的超越论场所。通过对“超越”和“超越论”的重新解读,现象学揭示了意识的内时间视域结构,使其成为一切对象得以显现的可能性条件。这种超越论转向将意识从知识论的牢笼中解放出来,使现象学成为真正的第一哲学,并探究对象显现的根源与可能性。现象学不应执着于意识的确定性,而应将意识视为开启一切显现的场所,从而为理解世界和存在开辟新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越论 显现 内时间意识 明见性
下载PDF
明清之际哲学转向的气学视野——以黄宗羲《明儒学案》《孟子师说》为中心 被引量:6
9
作者 陈畅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53-160,共8页
明清之际“自性理转向经史”的哲学转型是中国哲学史的重大事件之一。其中,以黄宗羲为代表的浙东学术开展出心学向经史之学转型的思想道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黄氏在其名著《明儒学案》《孟子师说》中提出一条独特的明代哲学发展脉络... 明清之际“自性理转向经史”的哲学转型是中国哲学史的重大事件之一。其中,以黄宗羲为代表的浙东学术开展出心学向经史之学转型的思想道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黄氏在其名著《明儒学案》《孟子师说》中提出一条独特的明代哲学发展脉络,亦即心学的气学视野建构,由此建立了以“理为气之理”与“事的本体工夫论”为主要内容的气学形上学,使得作为知识学的经史之学顺理成章地成为性理之学开展的一部分,展现出逸出传统理学思想藩篱的新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宗羲 心学 气学 哲学转向
下载PDF
诗歌与民族共同体的生成与维系——海德格尔第一次荷尔德林讲课的核心问题与思路 被引量:5
10
作者 张振华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97-206,共10页
本文是对海德格尔第一次荷尔德林讲课的解读。这一讲课的核心问题是,一个民族共同体是如何生成并得到维系的。海德格尔认为,诗人的诗歌创作对此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诗人被海德格尔称为"半神",他处身于神性领域和民众之间。诗... 本文是对海德格尔第一次荷尔德林讲课的解读。这一讲课的核心问题是,一个民族共同体是如何生成并得到维系的。海德格尔认为,诗人的诗歌创作对此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诗人被海德格尔称为"半神",他处身于神性领域和民众之间。诗人通过自己的诗歌创作将神的消息保存在语词之中,进而传递给民众,完成神与民众的联结。一个民族共同体由此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德格尔 荷尔德林 诗歌 民族共同体
下载PDF
人文科学如何面对人工智能时代? 被引量:7
11
作者 孙周兴 《哲学分析》 CSSCI 2018年第2期35-41,196,共8页
与作为现代工商文明基础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相比,人文科学的影响力日趋下降。面对正在迫近的人工智能时代,人文科学需要确认两个前提:其一是技术统治的确立,其二是全球一体化的现实。只有确认了这两点,人文科学才可能重新审视自己的处... 与作为现代工商文明基础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相比,人文科学的影响力日趋下降。面对正在迫近的人工智能时代,人文科学需要确认两个前提:其一是技术统治的确立,其二是全球一体化的现实。只有确认了这两点,人文科学才可能重新审视自己的处境,并且积极界定自己的未来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科学 人工智能 技术统治 全球一体化
下载PDF
可见性之谜——梅洛-庞蒂《眼与心》中关于绘画的哲学思考 被引量:5
12
作者 张尧均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71-177,共7页
尽管梅洛-庞蒂的《眼与心》以绘画为主题,但它实际想要探讨的却是人与存在的关系;而在画家那里,视觉就构成了此种关系的纽结。本文因此着重考察了视觉的基本特征,进而探讨在视觉中所发生的人与物的可逆关系,及可见者与不可见者之间的缠... 尽管梅洛-庞蒂的《眼与心》以绘画为主题,但它实际想要探讨的却是人与存在的关系;而在画家那里,视觉就构成了此种关系的纽结。本文因此着重考察了视觉的基本特征,进而探讨在视觉中所发生的人与物的可逆关系,及可见者与不可见者之间的缠结关系,最后指出了经由绘画通达存在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洛-庞蒂 绘画 视觉 可见性 存在
下载PDF
从“以知解独”到“以自解独”——论阳明学派慎独工夫转向及其哲学意义 被引量:5
13
作者 陈畅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20-131,共12页
阳明学派"以慎独为宗旨者多矣"。而阳明后学对慎独的诠释,有一个从侧重"独知"到反对以"知"解独的转向。这一转向源于阳明"良知即是独知"说在中晚明时代引发的诠释困境。在宋明理学中,朱子与阳... 阳明学派"以慎独为宗旨者多矣"。而阳明后学对慎独的诠释,有一个从侧重"独知"到反对以"知"解独的转向。这一转向源于阳明"良知即是独知"说在中晚明时代引发的诠释困境。在宋明理学中,朱子与阳明都以"独知"解释慎独,但阳明学派的心学立场导致"独"被局限在心的领域,由此引发阳明后学对于终极本体的解释方向和工夫下手处的激烈论辩,构成难以调和的工夫论困局。晚明时期刘宗周创造性地提出新未发已发说(体用论),以"自好自恶"取代"独知",解决了这一理论困局。刘宗周的诠释转向具有独特的思想效应,其学说与明清思想转型有着内在的理论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慎独 诚意 明清思想转型
下载PDF
东林学派的“新心学”建构--论明清之际哲学转向的一个新视角 被引量:5
14
作者 陈畅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02-108,共7页
对于明清之际的思想转型,学术界有不同的诠释。其中,钱穆、余英时的"内在理路"说回归思想自身源流,具有更好的解释力。通过对东林学派"新心学"建构过程的分析,能够将明清思想转型从"学术转向"视野推进到&... 对于明清之际的思想转型,学术界有不同的诠释。其中,钱穆、余英时的"内在理路"说回归思想自身源流,具有更好的解释力。通过对东林学派"新心学"建构过程的分析,能够将明清思想转型从"学术转向"视野推进到"哲学转向"的视野,更好地挖掘"内在理路"范式的思想潜力。东林学派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完整地展现了明清之际哲学转向的思想历程。从理学义理核心--理气论、心性论、工夫论的角度揭示东林学派思想发展的内在机制,厘清其源流,是探讨明清之际哲学转向的一个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林学派 未发工夫 哲学转向
下载PDF
画道、易象与古今关系 被引量:3
15
作者 柯小刚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20-28,共9页
现代艺术的市场化奠基于现代性的历史概念之上。本文通过分析博物馆机制,指出现代历史概念的本质在于割裂古今关系。在批判现代历史概念的基础上,文章对中国画道与西方绘画理论的柏拉图基础进行比较研究,对易象的取象思想作出解读。通... 现代艺术的市场化奠基于现代性的历史概念之上。本文通过分析博物馆机制,指出现代历史概念的本质在于割裂古今关系。在批判现代历史概念的基础上,文章对中国画道与西方绘画理论的柏拉图基础进行比较研究,对易象的取象思想作出解读。通过对画道与易象的考察,尝试为中国未来艺术提供一个替代现代历史概念的古今关系视域,走出要么照搬西方要么刻板复古的两难困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今关系 易象 历史概念 现代艺术 绘画理论 中国画 现代性 市场化
下载PDF
表现、星丛和真理性内涵——本雅明《认识批判序言》中对真与美关系的讨论 被引量:4
16
作者 赵千帆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1-88,116,共9页
文章对本雅明《德国悲苦剧的起源》的《认识批判序言》中关于真与美关系的讨论进行了细致的解读,将之放到包括叔本华、海德格尔、康德和黑格尔的思想在内的哲学史上下文中进行重新考察,明辨异同,分梳脉络,指出他关于这一问题的构想——... 文章对本雅明《德国悲苦剧的起源》的《认识批判序言》中关于真与美关系的讨论进行了细致的解读,将之放到包括叔本华、海德格尔、康德和黑格尔的思想在内的哲学史上下文中进行重新考察,明辨异同,分梳脉络,指出他关于这一问题的构想——美是未来的真理性内涵在过去中直接地表现给现在——是对德国美学传统的"美的救赎"的动机的重新部署。与此同时,也对他的关键性概念如"表现""星丛""美的真理性内涵"等给出尽可能明晰的诠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雅明 《认识批判序言》 真理性内涵 理念 表现 星丛
下载PDF
起源、真理与弥赛亚时间的结构——论本雅明哲学中的神学 被引量:4
17
作者 胡国平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3-28,共6页
神学是本雅明哲学的核心议题之一。即使在完成马克思主义转向之后,本雅明仍然试图用"世俗启迪"转化、翻译神学的潜能。对起源和真理等的持续关注、对弥赛亚救赎的渴望,都内涵着他的神学态度。同时,本雅明也试图考察出现代性... 神学是本雅明哲学的核心议题之一。即使在完成马克思主义转向之后,本雅明仍然试图用"世俗启迪"转化、翻译神学的潜能。对起源和真理等的持续关注、对弥赛亚救赎的渴望,都内涵着他的神学态度。同时,本雅明也试图考察出现代性与神学的紧张关系。在本雅明的哲学思想中,弥赛亚时间结构中的张力既是反思现代性的入口,也是历史本身的动力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雅明 起源 真理 弥赛亚时间
下载PDF
阳明学的道问学开展途径——论蕺山学派格物思想的哲学义蕴 被引量:3
18
作者 陈畅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25-132,共8页
学界向来视阳明学为尊德性之学、朱子学为道问学之学。但其实在阳明学派内部也有独特的道问学开展途径,蕺山学派刘宗周、黄宗羲师徒即为其中代表人物。其理论开展途径有三个步骤:(1)针对江右王门与王畿的辩论困境,刘宗周提出物至善无恶... 学界向来视阳明学为尊德性之学、朱子学为道问学之学。但其实在阳明学派内部也有独特的道问学开展途径,蕺山学派刘宗周、黄宗羲师徒即为其中代表人物。其理论开展途径有三个步骤:(1)针对江右王门与王畿的辩论困境,刘宗周提出物至善无恶说,确立物的本体论地位,以保障心体的真正安立;(2)刘宗周提出气一元论和诚意说,把人引向更为广大的天地自然秩序,为物至善说奠定哲学基础;(3)黄宗羲通过诠释其师门学术,实现从性命之学向经史之学的学术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明学 道问学 格物
下载PDF
止于至善--论柏拉图政治哲学中的善恶观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革新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74-83,共10页
善的问题是柏拉图政治哲学的核心问题。本文从理念论的本体之善、理论理性的智慧之善、实践理性的中和之善和服从行为的道德之善四个层面论述了柏拉图政治哲学的善恶观,以此表明他的思考至今仍然体现了人类能够达到的最高智慧。
关键词 政治哲学 理念论 理论理性 实践理性
下载PDF
试论朱谦之《周易哲学》中的“情” 被引量:5
20
作者 方用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77-82,共6页
本文以朱谦之《周易哲学》中“情”这一概念为中心,梳理其对《周易》中“情”的本质、特点和方法的考察,阐明“情”的丰富内涵,评析其本于《周易》而建立和倡导的唯情哲学的意义。朱谦之试图以“情”重建儒家的形而上学,并使古老的《周... 本文以朱谦之《周易哲学》中“情”这一概念为中心,梳理其对《周易》中“情”的本质、特点和方法的考察,阐明“情”的丰富内涵,评析其本于《周易》而建立和倡导的唯情哲学的意义。朱谦之试图以“情”重建儒家的形而上学,并使古老的《周易》不断涌现出现代的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谦之 周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