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56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规划健康影响评估理论框架构建
1
作者 王兰 孙文尧 +1 位作者 陶佳 谢辉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3-48,共6页
健康影响评估为预测城市发展、城市规划方案和项目的健康效益提供框架,但在融入我国城市规划中仍面临内容体系不清、技术流程不明、模型体系未建立和工作方法缺失等问题。本文构建了城市规划健康影响评估理论框架,系统性地明确了面向城... 健康影响评估为预测城市发展、城市规划方案和项目的健康效益提供框架,但在融入我国城市规划中仍面临内容体系不清、技术流程不明、模型体系未建立和工作方法缺失等问题。本文构建了城市规划健康影响评估理论框架,系统性地明确了面向城市规划的健康影响评估内容体系、技术流程、模型体系和工作方法。面向城市规划的健康影响评估可从“健康风险控制影响评估”“健康资源支撑保障评估”和“健康行为促进效益评估”3个方面开展;主要技术流程包括参照对象确定、评估范围界定、评估框架构建、评估方法选取和评估开展5个步骤;模型体系由核心模型、相关模型和外围模型构成;最后,规划编制团队与健康影响评估团队可协作推进健康影响评估“全过程”融入规划。本文可为面向城市规划开展健康影响评估提供基本的理论、方法和机制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影响评估 健康城市规划 理论框架 模型方法 融入机制
下载PDF
从规律认知到类型建构——城市设计的入门探索
2
作者 蔡永洁 黄林琳 沙永杰 《建筑师》 2024年第1期68-74,共7页
城市空间具有明确的建构规律,它通过建设单元地块划分与类型建筑的组织,展现出“建筑—街坊—街区”的空间逻辑。为帮助首次接受城市设计训练的高年级学生快速认知这一逻辑,本文通过国际现代城市成熟案例的分析,完成空间建构规律总结,... 城市空间具有明确的建构规律,它通过建设单元地块划分与类型建筑的组织,展现出“建筑—街坊—街区”的空间逻辑。为帮助首次接受城市设计训练的高年级学生快速认知这一逻辑,本文通过国际现代城市成熟案例的分析,完成空间建构规律总结,将其作为操作工具并完成一个当代城市街区的城市设计。具体操作分两步走:首先通过建筑的组合建构城市街坊;然后通过街坊的组合构成城市街区。不同寻常的是,要求学生在上海城市语境下完成一个抽象基地的设计工作,从而避开复杂现实条件的干扰,专注空间规律,以此揭示这种简单逻辑的深刻性及其跨越文化的属性,从而验证其对城市设计的普适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设计 入门训练 空间规律 建筑类型
下载PDF
多元价值视角下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绩效评价体系研究
3
作者 沈洁 林诗琪 +1 位作者 龙若愚 吴语婧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1-77,共7页
针对中国现行《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强调环境效益、对微观尺度的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关注度不够的现象,通过文献爬梳、3轮专家问卷调研和3个建成项目的实证评价研究,逐步确立了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在环境、社会、经济与美学方面的11项效益... 针对中国现行《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强调环境效益、对微观尺度的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关注度不够的现象,通过文献爬梳、3轮专家问卷调研和3个建成项目的实证评价研究,逐步确立了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在环境、社会、经济与美学方面的11项效益及其指标构成、各项指标的含义、评价方法和评分标准,构建了以多元价值为导向的“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绩效评价体系”。该体系能够为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政策、标准、规范的制定提供参考,为创造可持续的雨水景观设计实践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海绵城市 雨水管理 多元价值 绩效评价
下载PDF
流动建构:建筑社会学视野下的城市移动咖啡馆空间实践思考
4
作者 欧雄全 《中外建筑》 2024年第3期40-46,共7页
基于建筑社会学视野,对移动咖啡馆在当代流动社会中的空间实践进行探讨。将空间形式与生活模式的关联作为研究切入点,揭示流动社会中城市咖啡馆的商业模式、空间形式和文化特性转变,阐释移动咖啡馆的涌现原因与社会价值。研究发现,移动... 基于建筑社会学视野,对移动咖啡馆在当代流动社会中的空间实践进行探讨。将空间形式与生活模式的关联作为研究切入点,揭示流动社会中城市咖啡馆的商业模式、空间形式和文化特性转变,阐释移动咖啡馆的涌现原因与社会价值。研究发现,移动咖啡馆的当代空间实践呈现品牌化的移动咖啡车、离散状的移动咖啡店和游牧式的移动咖啡建筑三种模式,并分别以“系统集成”“自组织”与“流动建构”为特征。研究认为,移动咖啡馆的空间实践核心在于回应移动性与公共性之间的矛盾,进而提出依托“流动建构”理念和“移动建筑社会设计”策略是其灵活融入城市空间与社会生活、营造具有场所感的公共交往场所的关键。文章最后对移动咖啡馆在城市微更新场景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咖啡馆 空间实践 建筑社会学 流动建构 城市微更新
下载PDF
方格上的乌托邦:建筑标准化思想向未来城市的延伸
5
作者 孟刚 《住宅科技》 2024年第3期1-6,共6页
建筑标准化思想虽因现实建造而生,但也在众多空想城市中频现其身。在城市空间里,它时而反映政治控制,时而体现技术统治,即:既属于技术,也属于观念。建筑标准化的一些基本特征如统一性、高效性、畅达性、秩序性,不断被乌托邦建筑师利用... 建筑标准化思想虽因现实建造而生,但也在众多空想城市中频现其身。在城市空间里,它时而反映政治控制,时而体现技术统治,即:既属于技术,也属于观念。建筑标准化的一些基本特征如统一性、高效性、畅达性、秩序性,不断被乌托邦建筑师利用和追求,或偶尔回避,经常以不同方式表现其存在。在传统标准化技术支持下的乌托邦城市,不仅普遍使用类似方格网这样的简单线性形式,还充当着工业时代线性建造逻辑的代表;而新型标准化正走向非线性的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标准化 乌托邦 方格网 城市规划 未来城市
下载PDF
基于城市建成环境再生的风景园林知识体系拓展
6
作者 吴尤 章明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1-59,共9页
【目的】基于新时期中国城市发展阶段的模式转型,以及风景园林学科的学科定位调整,拓展面向建成环境再生的风景园林知识体系,有助于进一步发挥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实践在建成环境再生中的引领作用。【方法】在理论上,结合场域理论(field th... 【目的】基于新时期中国城市发展阶段的模式转型,以及风景园林学科的学科定位调整,拓展面向建成环境再生的风景园林知识体系,有助于进一步发挥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实践在建成环境再生中的引领作用。【方法】在理论上,结合场域理论(field theory)和景观都市主义(landscape urbanism),指出城市建成环境再生范式的三大转变,即“场域”关系的视角转变、城市更新的路径转变、设计主体的身份转变。在实践上,依托从上海“一江一河”到全国“大江大河”的滨水空间营造、街区综合环境提升,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复合化与景观化的大量实践,深化建成环境再生的“六维空间再生体系”。【结果】强化理论与实践层面对风景园林知识体系拓展的影响,包括空间营造的系统性知识、历史文脉的文化性知识、基础设施的复合性知识、场景节点的建构性知识、环境修复的生态性知识和公共空间的艺术性知识。【结论】倡导“大设计观”下多学科、多领域、多工种的设计跨界与融合,优化范式转变下的风景园林知识体系的拓展路径,推动风景园林共同体为建成环境再生创造新价值、新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知识体系 城市更新 景观都市主义 场域理论 多学科融合 范式转变
下载PDF
由《学宫图说》看明代江浙地区营造传统在日本书院类建筑的传播与交流
7
作者 吕颖琦 李浈 王之玮 《建筑师》 2024年第3期78-90,共13页
本文通过对朱舜水《学宫图说》中的建筑构架、布局的对比研究,从建筑的尺度控制、构架特征、构件样式、学宫建筑布局等几个方面,探讨了以朱舜水为代表性传播人物,明末清初的江浙营造文化与技术对日本的影响。在建筑的平面布局上,日本书... 本文通过对朱舜水《学宫图说》中的建筑构架、布局的对比研究,从建筑的尺度控制、构架特征、构件样式、学宫建筑布局等几个方面,探讨了以朱舜水为代表性传播人物,明末清初的江浙营造文化与技术对日本的影响。在建筑的平面布局上,日本书院类建筑以重要建筑单体以及庙学轴线布局等方式学习中国庙学建筑。但后期日本书院类建筑发展则有选择性加以改良运用;在建筑构架上,以轩廊、蜀柱样式等细部展现出中国江浙地区的特色。这种影响正是一种典型的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融合的案例。建筑布局与样式易于学习,而技术和施工则倚重工匠较难改变。发展到一定时期,本土文化自觉则会从中发展出匹配自身建筑体系的方式并以此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宫图说》 庙学 平面布局
下载PDF
触媒、并生与适应:城市后工业地块居住再开发引导的工业遗产建筑再利用研究
8
作者 黄磊 李翔宁 《住宅科技》 2024年第5期39-45,共7页
近年来,工业遗产建筑通过保护与再利用方式积极融入后工业地块的居住再开发中。尽管“土地收储、挂牌交易、拆除新建”的模式无法保全没有历史身份的工业遗产建筑,但开发企业在局部已积极探索保护再利用与高密度开发相结合的平衡,在活... 近年来,工业遗产建筑通过保护与再利用方式积极融入后工业地块的居住再开发中。尽管“土地收储、挂牌交易、拆除新建”的模式无法保全没有历史身份的工业遗产建筑,但开发企业在局部已积极探索保护再利用与高密度开发相结合的平衡,在活化利用局部工业遗产建筑的同时,促进居住区开发模式的文化升级和整体增值。文章选取万科集团3个居住区开发项目为研究对象,将空间生产理论应用于工业遗产建筑形态演化的微观分析中,探讨后工业地块居住再开发与工业遗产建筑再利用在多重维度上的关联。研究指出,工业遗产建筑再利用的文化价值及其外部性在居住生产模式中具有示范意义,工业遗产建筑不仅通过再利用积极参与居住开发的叙事,也借由场地结构、时空秩序、关联性的建筑语言和材料语言,与高密度居住区之间形成高效互动;此外,遗产建筑再利用也面临公共性不足、符号化和绅士化等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遗产建筑 居住区再开发 适应性再利用 文化价值 交互建构
下载PDF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建筑旅客导向标识系统能效评价方法
9
作者 蒋顺章 刘洪波 +2 位作者 吴迪 邹明妍 吴夏安 《城市建筑》 2024年第7期202-206,共5页
轨道交通站点的标识系统对提升乘客的出行体验和轨道交通系统运营效率至关重要,但我国缺乏详细的评估指导。研究旨在为轨道交通站点标识系统评估提供一套全面而系统的评估方法与流程,以提高轨道交通站点标识系统的质量和效益。文章以过... 轨道交通站点的标识系统对提升乘客的出行体验和轨道交通系统运营效率至关重要,但我国缺乏详细的评估指导。研究旨在为轨道交通站点标识系统评估提供一套全面而系统的评估方法与流程,以提高轨道交通站点标识系统的质量和效益。文章以过往的学术研究及标识系统评估项目中的实践经验为基础,探索性提出了针对轨道交通站点中标识系统的评估方法。明确定义了两个前提条件,用以判断是否可以进行现场实验;还提出了一种寻路实验的估算思路,包括基础轨迹数量级、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的估算,这为在现场评估方法与虚拟评估方法之间进行选择提供了有力的参考依据;对于数据的分析与评估,总结性地提出了五项指标,具备明确的指标含义、计算方法、特点和判断标准,从而确保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和可比性。研究为轨道交通站点标识系统的评估提供了全面的方法论基础,为提高乘客出行体验和轨道交通系统的运营效率提供了重要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交通站点 标识系统 评估方法 寻路实验
下载PDF
重点地区海绵城市建设系统方案规划实施协同模式的探讨
10
作者 赵昀 章明 《上海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4-72,共9页
为推进上海市海绵城市建设,保障海绵城市规划有效实施,亟需优化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和海绵城市建设系统方案的落实模式。结合上海海绵城市规划和建设实践,总结目前“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近期项目库计划”存在的问题,并指出海绵城市建设系统... 为推进上海市海绵城市建设,保障海绵城市规划有效实施,亟需优化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和海绵城市建设系统方案的落实模式。结合上海海绵城市规划和建设实践,总结目前“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近期项目库计划”存在的问题,并指出海绵城市建设系统方案的不足之处,如对建设和运营并未形成有效的协调机制等。最后提出引入规划实施协同机制,探讨形成“海绵城市建设系统方案实施平台”作为系统方案的深化方向,该协同机制有助于促进海绵城市建设者向运维者身份转变;通过全生命周期管控方式提高海绵设施运营效率;搭建共建共享平台引导各相关主体参与规划、建设和管理;通过动态调整和评估反馈来优化海绵城市建设系统方案的落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城市 系统方案 规划实施协同机制 规划实施平台
下载PDF
时空大数据下城市建筑空间规划寻优仿真
11
作者 陈思笛 蔡钢伟 《计算机仿真》 2024年第4期310-313,412,共5页
城市建筑空间规划涉及多个冲突的优化目标,如建筑利用率、交通拥堵和绿地覆盖率等。由于目标之间存在相互制约和矛盾,在对其规划时,难以达到较好的收敛速度和精度。因此,提出时空大数据下城市建筑空间规划寻优算法研究。上述方法针对城... 城市建筑空间规划涉及多个冲突的优化目标,如建筑利用率、交通拥堵和绿地覆盖率等。由于目标之间存在相互制约和矛盾,在对其规划时,难以达到较好的收敛速度和精度。因此,提出时空大数据下城市建筑空间规划寻优算法研究。上述方法针对城市建筑空间规划所需费用、空间紧凑度、适宜性以及环境兼容性等要素分别构建目标函数,并将各要素结合获取城市建筑空间规划模型;在时空大数据支持下,利用多目标寻优算法对城市建筑空间规划模型以及相应要素目标函数展开寻优处理,以此获取较为理想的城市建筑空间规划结果。经实验验证,所提算法的收敛速度快、收敛精度高,且利用以上算法获取的城市建筑空间规划结果与理想结果偏差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空大数据 城市建筑 空间规划 寻优算法 规划模型
下载PDF
当代医院建筑的开放性设计探析——以伦敦盖斯医院肿瘤中心为例
12
作者 陈剑秋 陈潇豪 《当代建筑》 2024年第3期130-133,共4页
开放性设计在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和改善患者体验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开放性设计在当代医院中的应用模式,分析其原则、影响和实际应用效果,并以伦敦盖斯医院肿瘤中心为例,探讨开放性设计是如何改善患者体验、提高... 开放性设计在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和改善患者体验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开放性设计在当代医院中的应用模式,分析其原则、影响和实际应用效果,并以伦敦盖斯医院肿瘤中心为例,探讨开放性设计是如何改善患者体验、提高医疗效率、促进医院可持续运营的。希望本文能为未来医院建筑的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级管控 系统分离 模块化设计 患者体验
下载PDF
疫情常态化背景下的城市韧性建设 被引量:1
13
作者 蔡云楠 翟国方 +8 位作者 王兰 彭翀 王世福 修春亮 王峤 周素红 姜洪庆 邵亦文 张杰英 《南方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0,共10页
2022年12月26日,国家卫健委网站发布公告称,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同时发布的《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总体方案》指出,我国已具备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由“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的基本条件。这... 2022年12月26日,国家卫健委网站发布公告称,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同时发布的《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总体方案》指出,我国已具备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由“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的基本条件。这标志着从2020年初爆发、持续了近三年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管控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新冠疫情给人们的工作、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对我国城镇化及人居环境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本刊特策划本期笔谈,邀请规划各领域的专家,从专业的视角,围绕“后疫情时代的城市韧性建设”展开讨论,剖析城市韧性建设在疫情防控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不足提出规划应对策略,期望为未来城市的韧性建设与提升提供有益参考。蔡云楠等提出城市防疫韧性是“医疗设施+环境安全+空间品质+治理机制”的综合表现,缺乏任何一个要素的理解都是不完整的。城市防疫韧性的提升需要政府的超前谋划和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对其研究也不仅仅是“医学+环境学科+空间规划+管理学”的融合领域,还需要来自更多视角和系统性的并行研究及跨学科的融合思考与实践。翟国方认为保障人民健康的全面发展是城市规划愈来愈重要的内容,系统增强城市韧性则是促进人民健康全面发展的不二路径,并提出要提高城市规划对人的全面健康发展重要性的认识,科学编制健康城市规划以及重视健康风险管控技术的配套应用。王兰从公共健康角度出发认为韧性城市体现在现有各类设施应对疫情冲击的快速转换能力,既包含了公共服务设施的硬件空间改造,也包含了软件服务和应急预案的密切配合,建议将健康融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包括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在高风险城市和地区编制健康城市专项规划等。彭翀结合我国当前发展提出以高密建设的超大城市地区为重点研究对象,积极探索多风险耦合下的机制探索,从空间规划和建设的视角开展科学研究,制定韧性提升的规划与建设策略。王世福回顾了疫情发展过程后总结出城市规划要通过技术和制度创新赋能空间韧性,提高城市的免疫力,并积极开展城市研究解释城市空间与疫情的相关性,深入创新规划设计方法以实现更具韧性的城市。修春亮关注快速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安全韧性问题,提出空间上的城乡融合是提升城市韧性的新方式。通过规划实现城乡空间融合发展,有助于形成优良的城乡景观和空间格局,通过城乡交融缓解生态压力、增加乡村活力和发展动力、促进城乡社会交融、培养青少年的乡村情节、维护传统文化根基、增加空间的多元性进而增加城市和乡村的韧性。王峤则从韧性城市发展框架、数字化信息平台建设、韧性城市管理体系三个方面提出韧性城市规划体系并提出实施路径,从宏观的韧性城市规划策略到中微观尺度的韧性社区建设提出应对疫情常态化的规划建议,推动我国韧性城市的研究和实施进程,提高城市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综合能力。周素红认为亟需探索平疫结合理念下的健康与韧性的城市发展模式,建设既保障平时城市正常运作的需求,又具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等安全事件能力的韧性城市。其核心任务是加大对城市在促进公众健康与应对重大公共事件方面的基础研究;构建和优化韧性城市空间规划体系,补足城市建设短板;进一步提升城市的基本健康服务能力、应对疫情等事件的抵御、适应和恢复等综合能力;完善韧性城市规划建设的保障机制,提升平疫结合的城市综合治理水平。姜洪庆提出空间韧性是整合城市要素密度、强度、流量、流速,以及空间层级的复杂性与连续性,将各种有效防灾途径与工程性措施结合起来,保持城市响应不同承灾阶段要素流动与形式结构的空间稳定性。风险识别、不确定性规划、协同管治、数字化与互联网技术,是空间韧性的核心维度。邵亦文认为应把新冠疫情作为城市品质提升的“机会之窗”,充分重视社区小微公共空间的价值,从“增量”和“提质”两个方面着手改善,使之更具有应对不确定风险的韧性,同时更好地服务城市居民和社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疫情时代 城市韧性 规划策略 健康城市 城乡融合 平疫结合 公共空间
下载PDF
面向保护管理的城市历史公园知识层级信息模型构建与应用 被引量:2
14
作者 戴代新 郑梦琳 陈敏思 《风景园林》 2023年第5期91-99,共9页
【目的】新时代城市建设转型的背景下,城市历史公园亟须从遗产视角进行保护管理,三维信息模型构建是当前数字化遗产保护的新发展趋势,但此方面鲜有针对历史公园的系统性研究。【方法】采用文献研究、半结构式访谈、问卷调研等社会学研... 【目的】新时代城市建设转型的背景下,城市历史公园亟须从遗产视角进行保护管理,三维信息模型构建是当前数字化遗产保护的新发展趋势,但此方面鲜有针对历史公园的系统性研究。【方法】采用文献研究、半结构式访谈、问卷调研等社会学研究方法对上海历史公园的保护管理工作和需求进行分析,并应用信息模型构建方法、虚拟现实技术、Web技术等计算机学科方法构建信息模型。【结果】以上海历史公园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研究明确保护管理工作的现状、主要内容和信息语义编码;借鉴建筑信息模型(BIM)的多细节层级技术(LOD)提出历史公园的知识层级(LOK100~400)模型;结合数据采集协议(DAP)制定共同工作流程框架。基于以上成果进行实证检验,建立了上海历史公园信息平台,并以上海复兴公园为例构建了LOK100~300的信息模型,部分实现了理论研究提出的设想和主要功能。【结论】研究成果为中国历史公园信息模型构建的理论与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历史公园 信息模型 知识层级 本体技术 上海复兴公园
下载PDF
旧城复兴导向的有轨电车系统建设——以法国6个历史城市为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泳 全梦琪 《城市规划》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4-104,共11页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新型有轨电车在原有技术基础上通过改造升级而发展起来,日益受到欧美国家的青睐。特别在法国中小城市中,有轨电车已成为骨干的公共交通系统,不仅促进了城市绿色交通发展,而且在老城更新与新区建设中起到了积极作用,被...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新型有轨电车在原有技术基础上通过改造升级而发展起来,日益受到欧美国家的青睐。特别在法国中小城市中,有轨电车已成为骨干的公共交通系统,不仅促进了城市绿色交通发展,而且在老城更新与新区建设中起到了积极作用,被认为是具有法国特点的TOD发展模式。基于法国有轨电车交通的发展历程,解析有轨电车与旧城复兴相结合的政策措施,并以6个历史老城区为例,从多元交通协同组织、新老城区联动发展、街道空间品质提升、电车运行线路管理与站区步行环境优化等方面探讨有轨电车融入城市的更新策略,以便更全面地认识新型有轨电车的发展动向,促进其在我国的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轨电车 法国老城区 旧城复兴 绿色交通
下载PDF
特大城市乡村地区规划编制及管控体系的建构实践与思考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立 李雯骐 李一姣 《小城镇建设》 2023年第9期5-14,共10页
对乡村地区的规划编制及管控贯穿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各个层级,具有多层级、多类型的特点,需要系统构建乡村地区的规划编制及管控体系。基于此,本文以特大城市为研究对象,梳理特大城市乡村地区的总体特点与规划编制及管控难点,并结合... 对乡村地区的规划编制及管控贯穿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各个层级,具有多层级、多类型的特点,需要系统构建乡村地区的规划编制及管控体系。基于此,本文以特大城市为研究对象,梳理特大城市乡村地区的总体特点与规划编制及管控难点,并结合9座特大城市在构建乡村地区规划编制与管控体系上的前沿实践,归纳总结5种体系建构的典型类型,并比较其共性和差异性要点;在实践基础上,提出应建立纵向分级、横向分类的乡村地区规划编制体系,鼓励分层分阶段推进乡村地区详细规划的编制,要协同开发与保护的多元动态需求,促进治理体系与规划管控体系的协同,并建立规划管控的动态更新机制等若干思考,以期为探索全国普适的乡村地区规划编制及管控体系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大城市 特大城市 乡村规划 空间规划 规划管控 规划体系
下载PDF
上海市创建儿童友好的城市规划设计实践 被引量:1
17
作者 于一凡 《城乡建设》 2023年第7期38-39,共2页
上海市2022年9月发布了《上海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提出构建系统完备的儿童友好政策制度、完善优质均衡的儿童友好服务体系等5方面20项具体建设任务。如何在城市中为儿童营造友好的成长空间、补齐建成环境中存在的短板,成为规... 上海市2022年9月发布了《上海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提出构建系统完备的儿童友好政策制度、完善优质均衡的儿童友好服务体系等5方面20项具体建设任务。如何在城市中为儿童营造友好的成长空间、补齐建成环境中存在的短板,成为规划设计领域关注的热点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规划设计 儿童友好城市 成长空间 实施方案 热点议题 服务体系 上海市
下载PDF
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机制探索与实践——以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为例 被引量:10
18
作者 方勤 《高等建筑教育》 2018年第3期26-30,共5页
研究生是高层次的教育群体,而当代研究生的思想动态已呈现出新的时代特点。导师和辅导员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也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最重要的两支力量。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最核心的是将德育工作与教学、科... 研究生是高层次的教育群体,而当代研究生的思想动态已呈现出新的时代特点。导师和辅导员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也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最重要的两支力量。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最核心的是将德育工作与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工作相结合,在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和成长成才的过程中,遵循研究生的群体特征和成长规律,充分调动和发挥导师、研究生朋辈和研究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坚持责任分担、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等原则,形成协同育人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生导师 辅导员 协同育人
下载PDF
从兼收并蓄到博采众长——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国际化办学历程与特色 被引量:8
19
作者 吴长福 黄一如 李翔宁 《城市建筑》 2011年第3期15-18,共4页
大学的国际化是全球化在教育界的具体表现,国际化既是办学手段,更是培养现代人才的根本要求。本文从学术交流、联合教学、学位教育以及制度建设等方面介绍了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国际化办学的思考和实践。
关键词 教学特色 国际交流 国际化办学 国际化人才
下载PDF
服务社会 笃行践履——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办学目标及其实践 被引量:4
20
作者 吴长福 《南方建筑》 2010年第6期83-85,共3页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以服务社会为办学目标,主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社会是学科发展的基本导向,它体现了学院的专业定位、学术取向与关注重点;服务社会也是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它反映在知识结构、实...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以服务社会为办学目标,主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社会是学科发展的基本导向,它体现了学院的专业定位、学术取向与关注重点;服务社会也是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它反映在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及社会意识等相关培养环节中学院所作的对策与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服务社会 办学目标 社会责任 实践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