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口腔鳞状细胞癌中FABP3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
1
作者 王亚 祖木热提古丽·阿不来提 +2 位作者 代海涛 徐江 仵楠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27-432,共6页
目的探讨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中脂肪酸结合蛋白3(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s 3,FABP3)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采用生物信息学及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分析OSCC中FABP3的表达水平,及其与临床病理... 目的探讨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中脂肪酸结合蛋白3(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s 3,FABP3)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采用生物信息学及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分析OSCC中FABP3的表达水平,及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预后和免疫细胞浸润水平的关系。结果TCGA及GEO数据库分析显示,FABP3在OSCC中的表达低于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OSCC组织及癌旁组织中FABP3的阳性率分别为23.72%(37/156)、58.33%(35/60)。FABP3表达与OSCC的T分期相关(χ^(2)=5.41,P=0.02)。免疫浸润结果显示:FABP3高表达与自然杀伤细胞(r=0.561,P<0.001)、巨噬细胞(r=0.429,P<0.001)、未成熟树突状细胞(r=0.393,P<0.001)等浸润水平呈正相关。Log-rank检验分析显示,FABP3蛋白高表达组OSCC患者的生存时间明显短于FABP3蛋白低表达组(HR=2.04,P=0.008)。Cox生存分析显示,FABP3蛋白高表达和病理学分级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P均<0.05)。结论FABP3高表达OSCC患者预后不佳,并通过影响肿瘤微环境中免疫细胞的浸润水平调控OSC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肿瘤 鳞状细胞癌 免疫浸润 FABP3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口腔鳞状细胞癌中IGF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2
作者 曾洁 祖木热提古丽·阿不来提 +3 位作者 马琰迪 俞雪燕 夏飞飞 徐江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418-1423,共6页
目的探讨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组织及细胞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IGF1在115例OSCC组织(OSCC组)及74例邻近正常组织(正常组)中的蛋白表达,分析与OSCC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之间的关系... 目的探讨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组织及细胞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IGF1在115例OSCC组织(OSCC组)及74例邻近正常组织(正常组)中的蛋白表达,分析与OSCC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之间的关系。利用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口腔正常上皮细胞系HOK和OSCC细胞系CAL-27、TCA-8113、SCC-15和SCC-25中IGF1蛋白和mRNA水平。结果IGF1在OSCC组中的高表达率为72.17%,明显高于正常组(2.70%)(P<0.001)。IGF1用于诊断OSCC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1,灵敏度为0.73,特异性为0.82。IGF1的表达与OSCC分化程度、T分期和浸润深浅有关(P=0.03,P=0.02,P=0.02),与性别、年龄、N分期、TNM分期、吸烟、饮酒、HPV感染无关(P>0.05)。Kaplan-Meier和COX回归分析显示,IGF1高表达、分化程度、T分期和浸润深浅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P<0.01,P=0.04,P=0.03,P=0.04)。COX多因素表明,IGF1高表达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0.01)。Western blot和qRT-PCR结果显示,IGF1在OSCC细胞系中的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高于正常口腔上皮细胞(P<0.05)。结论IGF1在OSCC中高表达,是OSCC潜在的诊断及预后不良标记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鳞状细胞癌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免疫组织化学 预后
下载PDF
口腔固定矫治器和牙弓夹板在下颌骨骨折的应用观察
3
作者 张祥成 牟江 《新疆医学》 2004年第3期114-116,共3页
口腔颌面部是人体最突出及暴露的部位,在非战时颌面骨折占全身骨折的13.12%.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事故等意外伤害已成为口腔颌面外伤的重要原因.传统的颌间固定治疗多采用牙弓夹板治疗,笔者自1998年6月起对该病治疗以口腔固定矫治器... 口腔颌面部是人体最突出及暴露的部位,在非战时颌面骨折占全身骨折的13.12%.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事故等意外伤害已成为口腔颌面外伤的重要原因.传统的颌间固定治疗多采用牙弓夹板治疗,笔者自1998年6月起对该病治疗以口腔固定矫治器为首选方法,并与传统方法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固定矫治器 牙弓夹板 下颌骨骨折 治疗
下载PDF
倾斜种植在严重萎缩的下颌无牙()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3
4
作者 杨烁 郭泳彤 +6 位作者 张祥成 吴婧漪 周震 王亚敏 何武林 周磊 徐淑兰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810-1813,共4页
目的:探讨采用种植体倾斜植入严重萎缩的下颌无牙()患者,且即刻修复至最终修复的方法在临床应用中的可靠性。方法:选择伴有牙槽骨严重萎缩的下颌无牙()患者10例,各植入4枚种植体,其中双侧后牙区种植体倾斜植入。术后48 h内戴入种植... 目的:探讨采用种植体倾斜植入严重萎缩的下颌无牙()患者,且即刻修复至最终修复的方法在临床应用中的可靠性。方法:选择伴有牙槽骨严重萎缩的下颌无牙()患者10例,各植入4枚种植体,其中双侧后牙区种植体倾斜植入。术后48 h内戴入种植支持式临时树脂固定桥,采用螺丝固位,行即刻功能性负载;3~4个月后永久固定修复。结果:共40枚种植体中,初期扭矩均达到35(N·cm)以上,在术后随访1年以上,种植体存活率达到100%。结论:在下颌无牙()伴严重萎缩的病例中使用种植体倾斜植入的种植固定修复可获得理想的中短期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牙(牙合) 种植固定修复 倾斜种植体
下载PDF
前牙外伤性松动临床固定方法和疗效观察 被引量:1
5
作者 张祥成 刘兆国 张昀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1年第10期32-33,共2页
目的观察方丝弓托槽技术和树脂结扎丝在前牙外伤松动固定的临床疗效。方法 68例前牙外伤患者,共101颗患牙,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方丝弓托槽和树脂结扎丝进行固定。半年后,根据患者临床疗效和牙周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组病例... 目的观察方丝弓托槽技术和树脂结扎丝在前牙外伤松动固定的临床疗效。方法 68例前牙外伤患者,共101颗患牙,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方丝弓托槽和树脂结扎丝进行固定。半年后,根据患者临床疗效和牙周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组病例牙齿在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但在牙龈、牙周袋的形成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方丝弓托槽是一种牙周刺激小、美观高效的前牙外伤固定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牙 外伤 方丝弓托槽技术
下载PDF
牙体牙髓病行一次性治疗与多次根管治疗的有效性对比 被引量:11
6
作者 米海尔古丽.克力木 阿依古丽.阿合买提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6年第16期120-121,共2页
目的研究在牙体牙髓病的治疗中分别使用一次性和多次根管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42例行一次性治疗的患者与其余42例行多次根管治疗的患者进行效果比较。结果进行一次性治疗的患者日后随访满意度优于行多次根管治疗患者,其治疗总有效率为9... 目的研究在牙体牙髓病的治疗中分别使用一次性和多次根管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42例行一次性治疗的患者与其余42例行多次根管治疗的患者进行效果比较。结果进行一次性治疗的患者日后随访满意度优于行多次根管治疗患者,其治疗总有效率为97%,多次根管治疗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3.3%,两组数据对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将一次性和多次根管应用于牙体牙髓病的治疗中,均具有治疗良好的效果,但是相比于治疗总有效率,一次性治疗效果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体牙髓病 一次性治疗 多次根管治疗 效果对比
下载PDF
保留腮腺导管的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
7
作者 张祥成 张昀 李军 《新疆医学》 2011年第4期38-40,共3页
腮腺浅叶切除是治疗位于腮腺浅叶的良性肿瘤、类肿瘤的经典术式[1]。手术需解剖面神经,切除腮腺浅叶,结扎并切断腮腺导管,使残存的腮腺组织萎缩,其目的是减少肿瘤的复发。该术式疗效肯定,但可能出现面型改变、容易损伤面神经,一侧腮腺... 腮腺浅叶切除是治疗位于腮腺浅叶的良性肿瘤、类肿瘤的经典术式[1]。手术需解剖面神经,切除腮腺浅叶,结扎并切断腮腺导管,使残存的腮腺组织萎缩,其目的是减少肿瘤的复发。该术式疗效肯定,但可能出现面型改变、容易损伤面神经,一侧腮腺分泌功能丧失后,有导致出现口干症状等等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腮腺导管 肿瘤切除术 良性肿瘤 腮腺浅叶切除 经典术式 组织萎缩 术式疗效 功能丧失
下载PDF
可复性牙髓炎转变为不可复性牙髓炎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周娜 《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 2018年第7期24-25,共2页
目的研究并分析可复性牙髓炎转变为不可复性牙髓炎的临床表现。方法从去年来我院诊治的可复性牙髓炎患者中抽取30例转变为不可复性牙髓炎的患者,包括男患者12位和女患者18位。年龄区间在35岁到67岁之间,年龄与性别无统计学意义,所以年... 目的研究并分析可复性牙髓炎转变为不可复性牙髓炎的临床表现。方法从去年来我院诊治的可复性牙髓炎患者中抽取30例转变为不可复性牙髓炎的患者,包括男患者12位和女患者18位。年龄区间在35岁到67岁之间,年龄与性别无统计学意义,所以年龄和性别的差异不是研究的重点。研究这些不可复性牙髓炎患者有哪些临床症状,他们的症状和可复性牙髓炎有何区别,是什么原因导致可复性牙髓炎转变为不可复性牙髓炎,这些都是研究的重点。结果不可复性牙髓炎是可复性牙髓炎进一步恶化的表现,在治疗时,不可复性牙髓炎的症状是不可能彻底根除的。不可复性牙髓炎的疼痛可以自发出现,且去除刺激后,疼痛要间隔一段时间才会消失,这点是不同于可复性牙髓炎的。结论在患有各种口腔疾病时,同样也要多加重视,治疗的不及时或不得当都有可能进一步恶化,比如可复性牙髓炎会转变为不可复性牙髓炎,转变前是可以彻底根治的,转变之后,就只能暂时缓解症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复性牙髓炎 不可复性牙髓炎 转变 临床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