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谈课本中较难习题的教学指导
1
作者 陆友键 《湖南教育(上旬)(A)》 1989年第6期32-32,共1页
一教师在教学七册“商不变性质”以后,要求学生做课本上“练习十一”的 1、3、4题,而第2题: 根据31200÷2600=12,很快说出下面各题的商。 312÷26 3120÷260 1560÷130 15600÷1300 312000÷26000 156000÷... 一教师在教学七册“商不变性质”以后,要求学生做课本上“练习十一”的 1、3、4题,而第2题: 根据31200÷2600=12,很快说出下面各题的商。 312÷26 3120÷260 1560÷130 15600÷1300 312000÷26000 156000÷13000却不要求学生练习。课后,笔者与执教老师交谈,问:“第2题为什么要跳过去不要求学生练习呢?”答:“这道题有难度,学生解题有困难,以后再说。”这使我很快地想起平时听课中,也常发现一些教师处理课本中较难习题的一些情况:有的出补充例题,先编制与“难题”大同小异的例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指导 解题能力 模仿练习 知识的理解 原式 迁回 包办代替
下载PDF
中学生课外基本练习题
2
作者 李振坤 广隶 《中学数学(江苏)》 1994年第2期47-49,35,共4页
关键词 基本练习 中学生 方程的根 等比数列 等差数列 自然数 最大值 相交弦定理 最小值 余弦定理
下载PDF
“一题多解”应量力而行
3
作者 陆友键 《湖南教育(上旬)(A)》 1989年第7期34-34,共1页
在小学毕业班的一节数学总复习课上,教师出了一道题目:“某车间计划生产1200个零件,实际上在前3小时就完成了计划的40%。照这样算,可几小时完成任务?”学生经过思考,多数人列成了算式1200÷(1200×40%÷3),找到了正确的... 在小学毕业班的一节数学总复习课上,教师出了一道题目:“某车间计划生产1200个零件,实际上在前3小时就完成了计划的40%。照这样算,可几小时完成任务?”学生经过思考,多数人列成了算式1200÷(1200×40%÷3),找到了正确的解答。教师又要求他们用其他方法解题。部分学生经过努力,找出了“1200X(1-40%)÷(1200×40%÷3)+3”的新解法。但教师还要学生再想新方法。这时,多数学生已无能为力,只有少数几人找到了“1÷(40%÷3)”的新算法。然而,教师却仍未得到满足,还要求学生找出一种最简单的解题方法。在绝大多数学生愁眉苦脸的情绪中,好不容易才有一名学生费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十分艰难地找出了“3÷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复习 解题方法 车间计划 教学活动
下载PDF
以功的原理为例谈谈怎样突出重点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善贤 《物理教师》 1982年第2期15-16,共2页
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初中物理第一册教学参考书关于第九章《功和能》的教材说明中指出:“功的原理是机械功的基本原理,也是本章的重点。”在教学中怎样突出重点?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试就功的原理一课谈谈这个问题。 1.必须明确为什么... 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初中物理第一册教学参考书关于第九章《功和能》的教材说明中指出:“功的原理是机械功的基本原理,也是本章的重点。”在教学中怎样突出重点?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试就功的原理一课谈谈这个问题。 1.必须明确为什么这是重点要突出重点必须深刻领会教学目的,明确为什么这是重点。功的原理不仅对简单机械的物理作用作了本质上的揭示,更重要的是它是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在机械做功上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中物理 教学参考书 教学目的 物理作用 九章 动能定理 学生思路 审题能力 教参 十年
原文传递
对答案的再探讨应是习题教学的重要环节(续)
5
作者 张善贤 《物理教师》 1988年第6期10-12,共3页
五、讨论答案的特殊表达式对于某些带有普遍意义的物理问题的答案,我们对其中部分物理量作一些假设,从而讨论在这种特定条件下答案的表达式。这样,“一题多化”,一道题可以当数道题的用途,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某一方面有较为深入的认识,而... 五、讨论答案的特殊表达式对于某些带有普遍意义的物理问题的答案,我们对其中部分物理量作一些假设,从而讨论在这种特定条件下答案的表达式。这样,“一题多化”,一道题可以当数道题的用途,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某一方面有较为深入的认识,而且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例5 如图5所示,在磁感应强度为B、方向竖直向上的匀强磁场中,放置一倾角为α的足够长的π形导体框架,框架上端接有电动势为ε和内电阻为r的电池,框架上连有可在其上滑行的导体ab,它的质量为m,电阻为R,长度为l,滑行时,ab始终和导轨接触并相垂直,试求ab滑行的最大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题教学 匀强磁场 最大速度 定值电阻 绝缘导线 安培表 已知条件 端接 二形 实数解
原文传递
上抛物体在最高点是否处于静止状态
6
作者 张善贤 《物理教师》 1986年第5期42-,共1页
有人在分析竖直上抛物体的运动时说,当物体上升到最高点时,即时速度为零,即相对于地面这个参照物的相对速度等于零,所以,物体处于静止状态,至少可以说,物体处于瞬间静止状态,这种说法对吗? 答:上述说法是欠妥的。判别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 有人在分析竖直上抛物体的运动时说,当物体上升到最高点时,即时速度为零,即相对于地面这个参照物的相对速度等于零,所以,物体处于静止状态,至少可以说,物体处于瞬间静止状态,这种说法对吗? 答:上述说法是欠妥的。判别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总要选择一个假定不动的物体作为参照物的,通常选取地面为参照物。但是判别时,不是以它相对地面的即时速度是否为零而作结论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即时速度 相对速度 等于零 合外力 时间间隔 静平衡 速度值
原文传递
《水不善于传热》的实验改进
7
作者 王钰生 《物理教学》 1992年第6期34-34,共1页
笔者对实验作如下改进:取内径与食指粗细相近、长约18厘米的两端开口的玻璃管一根,演示时将食指插入玻璃管使其一端密封,然后盛适量凉水,照图2那样给水加热,上面的水沸腾了,手指并不觉得烫。从而直接说明了水不善于传热。该实验取材容易... 笔者对实验作如下改进:取内径与食指粗细相近、长约18厘米的两端开口的玻璃管一根,演示时将食指插入玻璃管使其一端密封,然后盛适量凉水,照图2那样给水加热,上面的水沸腾了,手指并不觉得烫。从而直接说明了水不善于传热。该实验取材容易,操作简单方便,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管 教学效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