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吴江市樟巢螟局部大暴发成因及防控意见 被引量:7
1
作者 徐红梅 蒋维华 +4 位作者 穆兰芳 朱福官 滕金洪 丁海红 曹卫菊 《安徽农学通报》 2007年第8期131-131,155,共2页
2006年樟巢螟在吴江市局部大发生。在总结其发生特点的基础上,分析特大发生的原因,发现主要与生存环境适宜、气候条件适宜以及疏于防治等因素有关,提出了加强监测以及林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最后... 2006年樟巢螟在吴江市局部大发生。在总结其发生特点的基础上,分析特大发生的原因,发现主要与生存环境适宜、气候条件适宜以及疏于防治等因素有关,提出了加强监测以及林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最后也对其它的防治手段做了积极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巢螟 发生特点 发生原因 防控对策
下载PDF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农田表土有机碳库的影响——以太湖地区吴江市为例 被引量:19
2
作者 侯鹏程 徐向东 潘根兴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68-72,共5页
采用耕地质量监测资料,分析了2003年江苏省吴江市6种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变化,并与该市1982年第二次土壤普查土壤肥力调查的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2003年吴江市土壤耕层平均有机碳密度比1982年提高(0.14±0.05)t.h... 采用耕地质量监测资料,分析了2003年江苏省吴江市6种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变化,并与该市1982年第二次土壤普查土壤肥力调查的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2003年吴江市土壤耕层平均有机碳密度比1982年提高(0.14±0.05)t.hm-2.cm-1;在稻田、桑园、菜地、林地、果园、旱地6种主要土地利用方式中,稻田土壤有机碳密度显著高于其他利用方式,并比1982年稻田耕层有机碳密度增加(0.21±0.06)t.hm-2.cm-1。近20多年来,吴江市水稻土的碳固定增加了1.8×103t,但由于该市的耕地面积减少而造成的总土壤表层有机碳库的减少量为14.32×105t。因此,稻田作为一种特殊的土地利用方式在陆地碳固定上有着特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有机碳 水稻土 碳固定
下载PDF
不同利用方式下吴江市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变化 被引量:35
3
作者 侯鹏程 徐向东 潘根兴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52-157,共6页
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影响着土壤环境质量的变化。文章采用了2003年江苏省吴江市耕地质量监测中资料,分析了6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养分及Pb、Cr、Hg、As、Cd等5种重金属元素全量的变化,并采用土壤质量综合指数(SQI)法计算不同利用... 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影响着土壤环境质量的变化。文章采用了2003年江苏省吴江市耕地质量监测中资料,分析了6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养分及Pb、Cr、Hg、As、Cd等5种重金属元素全量的变化,并采用土壤质量综合指数(SQI)法计算不同利用下的土壤环境质量指数。结果表明:近20多年来,吴江市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对本土壤养分和重金属含量产生了十分明显的影响。在稻田、林地、桑园、菜地、果园、旱地六种吴江常见的土地利用方式中,稻田土壤环境质量综合指数显著高于其他利用下,而其他五种利用方式下土壤质量的差别不明显。可见稻田不仅是一种太湖地区传统的利用方式,更是保持环境质量相对最佳的土地利用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质量 土壤养分 土壤重金属
下载PDF
吴江市温室大棚植保机械化现状及对策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罗成定 吴萍 秦春芳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07年第5期34-35,共2页
设施农业病虫害防治效果与先进施药器械防治技术直接相关。通过对吴江温室大棚机械化植保的落后现状调查分析,结合新型植保机具及防治技术的推广应用,提出适合本地区设施农业机械化植保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 温室大棚 机械化植保 对策
下载PDF
吴江市无公害农产品销售模式 被引量:2
5
作者 陈雪凤 徐晓波 徐红梅 《江苏农村经济》 2007年第7期48-49,共2页
 一、现状随着无公害农产品的迅速发展,其销售的渠道必然逐步建立健全起来。对人均耕地只有0.83亩的吴江市农林业来讲,既无大型的农场,又无规模化的农业集团 企业。其农产品的生产分散且量小,从而带来了销售模式的分散。至2006年底...  一、现状随着无公害农产品的迅速发展,其销售的渠道必然逐步建立健全起来。对人均耕地只有0.83亩的吴江市农林业来讲,既无大型的农场,又无规模化的农业集团 企业。其农产品的生产分散且量小,从而带来了销售模式的分散。至2006年底吴江市农林类通过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71只、绿色食品86只、有机食品3只,涉及到粮油、蔬菜、果品、茶料、酒类、畜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公害农产品 产品销售模式 吴江市 人均耕地 农业集团 绿色食品 有机食品 农林业
下载PDF
吴江市耕地质量状况分析与评价 被引量:1
6
作者 陈雪民 薛国宏 +1 位作者 王天荣 倪春荣 《上海农业科技》 2009年第2期25-26,共2页
吴江市地处太湖之滨,是典型的水乡泽国,全市现有耕地面积75.9万亩。近年来,随着吴江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点源、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对农产品质量建设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开展吴江市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对于确保全... 吴江市地处太湖之滨,是典型的水乡泽国,全市现有耕地面积75.9万亩。近年来,随着吴江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点源、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对农产品质量建设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开展吴江市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对于确保全市的粮食安全、搞好农产品质量建设、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引导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效益、保持农村稳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面积 质量评价 吴江市 质量状况 农产品质量 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面源污染 市场竞争能力
下载PDF
建设吴江市生态农业的对策与思考 被引量:1
7
作者 陈雪民 庄福坤 +1 位作者 薛国宏 倪春荣 《上海农业科技》 2009年第2期4-5,共2页
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发展生态农业对于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保证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近几年我市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这一主题,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为进... 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发展生态农业对于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保证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近几年我市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这一主题,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为进一步改善我市的自然资源环境质量、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本文旨在通过对吴江生态农业建设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农业建设 吴江市 经济可持续发展 农村经济 农业发展 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 现代农业
下载PDF
吴江市农业休闲区观光园生态循环模式研究总结 被引量:1
8
作者 高建峰 薛国红 +1 位作者 王雪萍 韩国新 《科技信息》 2010年第07X期388-390,共3页
本文总结了吴江市近年来农业休闲区休闲观光园的基本建设情况,取得的成效,主要做法与措施,存在的问题及改进之处以及下一步的工作打算等,以供同行交流与参考。
关键词 生态园 整体 循环 休闲
下载PDF
吴江市农资经营存在问题及其对策 被引量:1
9
作者 计红华 穆兰芳 +2 位作者 朱福官 曹卫菊 丁海红 《安徽农学通报》 2007年第23期22-22,82,共2页
本文结合吴江实际,在对吴江市农资经营现状充分调研和了解的基础上,阐述了吴江市农资市场的历史沿革和发展现状,分析了农资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发展农资连锁配送经营服务网络,用现代物流方式改造、整合现有农资经营网络,形成以供销... 本文结合吴江实际,在对吴江市农资经营现状充分调研和了解的基础上,阐述了吴江市农资市场的历史沿革和发展现状,分析了农资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发展农资连锁配送经营服务网络,用现代物流方式改造、整合现有农资经营网络,形成以供销社农资为龙头,农资配送中心——直营或加盟连锁超市或农资专业合作社、村级综合服务社为依托的农资经营服务网络体系,积极解决农资经营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为"三农"事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江市 农资经营 售后服务
下载PDF
吴江市蚕桑产业发展的思考
10
作者 王卫明 周伟林 《中国蚕业》 2004年第4期81-82,共2页
纵观十多年来的我国蚕业迅猛发展或急速下滑的形势,都是因市场的变化而发端的。从蚕茧价格周期性波动的规律分析,大好的价位优势背后潜藏着低潮的隐忧,尤其是对吴江市这样一个经济较为发达而蚕业基础相对脆弱的地区来说,具有4700年... 纵观十多年来的我国蚕业迅猛发展或急速下滑的形势,都是因市场的变化而发端的。从蚕茧价格周期性波动的规律分析,大好的价位优势背后潜藏着低潮的隐忧,尤其是对吴江市这样一个经济较为发达而蚕业基础相对脆弱的地区来说,具有4700年历史的传统产业能否抵御住新一轮价格震荡之冲击,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蚕桑业 吴江市 蚕业 发展 传统产业 周期性波动 蚕茧价格 年历 脆弱 中国
下载PDF
吴江市土壤肥料的现状调查及其发展对策
11
作者 莫美英 陈雪民 +1 位作者 王天荣 严凤根 《上海农业科技》 2006年第2期6-8,共3页
关键词 吴江市 发展对策 土壤肥料 90年代中后期 农业发展战略 农田水利建设 化肥施用量 可持续发展 现状 农业生产
下载PDF
吴江市晚秋蚕发种日期的选定与思考
12
作者 朱引根 张敏 +1 位作者 王炳华 周伟林 《江苏蚕业》 2009年第2期17-22,共6页
关键词 吴江市 晚秋蚕 发种 秋蚕生产 第三产业 产业环境 饲养量 蚕种
下载PDF
吴江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新观察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建刚 戴梅英 王华 《江苏农村经济》 2008年第12期41-42,共2页
近年来,江苏省吴江市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农业经营方式,着力推动传统农业高效化,高效农业规模化的进程。目前,全市规模化农业强劲的发展势头,不仅有效地提升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而且对促进农... 近年来,江苏省吴江市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农业经营方式,着力推动传统农业高效化,高效农业规模化的进程。目前,全市规模化农业强劲的发展势头,不仅有效地提升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而且对促进农民增收,推进新农村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吴江市 农业基础建设 产业结构调整 农业经营方式 农业规模化 规模化农业 新农村建设
下载PDF
都市农业是吴江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14
作者 张伟秋 王健男 《上海农业科技》 2004年第3期5-6,3,共3页
都市农业,一般是指在城市化地区,充分利用大城市提供的科技成果及现代化设备进行生产,并紧密服务于城市的高层次、多形态的绿色产业;是以现代科技为基础,农业产业化为依托,规模经营为条件,集生产、服务、消费于一体的经济和生态等多种... 都市农业,一般是指在城市化地区,充分利用大城市提供的科技成果及现代化设备进行生产,并紧密服务于城市的高层次、多形态的绿色产业;是以现代科技为基础,农业产业化为依托,规模经营为条件,集生产、服务、消费于一体的经济和生态等多种功能并存的现代农业.吴江地处长江三角洲城市圈的腹地,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区位优势,故近年来都市农业的发展趋势日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市农业 吴江市 发展现状 科技 人才工程 结构调整 种质资源开发 农村绿化 农产品质量建设 农业产业化 外向农业 农业信息化 农业机械化
下载PDF
吴江小黄瓜高产要点
15
作者 沈生元 陈文华 《长江蔬菜》 2002年第12期12-12,共1页
关键词 吴江小黄瓜 高产栽培 壮苗培育 密植 水肥管理
下载PDF
蚯蚓(Eisennia foetida)对玉米根际As、P形态转化及其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8
16
作者 白建峰 林先贵 +4 位作者 尹睿 张华勇 王俊华 陈雪民 李江元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1600-1606,共7页
从湖南省石门县的As矿区附近采集不同程度As污染的农田土壤,通过盆栽添加秸秆和接种蚯蚓等处理来研究蚯蚓对玉米根际As、P形态转化及其吸收的影响,10周后收获玉米,测定了玉米生物量、体内As、P含量以及根际土壤中As、P形态.结果发现,与... 从湖南省石门县的As矿区附近采集不同程度As污染的农田土壤,通过盆栽添加秸秆和接种蚯蚓等处理来研究蚯蚓对玉米根际As、P形态转化及其吸收的影响,10周后收获玉米,测定了玉米生物量、体内As、P含量以及根际土壤中As、P形态.结果发现,与对照相比,不论土壤含As浓度高低,接种蚯蚓或同时施加秸秆增加玉米地上部和地下部的生物量,最高分别高出对照149%和222%.在中、高As土壤中,玉米地下部As浓度是蚯蚓和同时添加秸秆处理中最高,地上部是单接蚯蚓处理高于单施秸秆处理.不同As浓度下,地下部P浓度是单接蚯蚓处理的最高,地上部是单施秸秆处理的最高.逐级提取法分析根际土壤As、P形态表明,低As土壤中Ca-P影响玉米吸收As(r=0.981),中、高As土壤中晶态的Fe、Al水合氧化物态As不利于玉米吸收Al-P,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953、0.997.接种蚯蚓或同时施加秸秆,促进根际土壤中非专性吸附态的、Fe和Al结合态的As形态含量以及O-P含量升高,在中、高As土壤中效果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蚯蚓 玉米 砷污染土壤 形态 秸秆
下载PDF
围湖造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的变化 被引量:12
17
作者 王莹 阮宏华 +2 位作者 黄亮亮 冯育青 齐艳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09-114,共6页
以太湖流域肖甸湖区为代表,测定分析了肖甸湖围湖造田区香樟林、水杉林、毛竹林、农田4种典型的不同土地利用方式0~40cm土层水溶性有机碳含量的差异及其季节动态。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影响显著,并且在不... 以太湖流域肖甸湖区为代表,测定分析了肖甸湖围湖造田区香樟林、水杉林、毛竹林、农田4种典型的不同土地利用方式0~40cm土层水溶性有机碳含量的差异及其季节动态。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影响显著,并且在不同土层表现不同。0~10cm土层农田中的水溶性有机碳含量比3种林地的小,针叶林中的比阔叶林的大;而10~20cm与20~40cm土层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变化与之相反。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林地土壤自上而下呈下降趋势;除12月冬闲期外,农田各土层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的垂直变化由大到小依次为10~20、20~40、0~10cm。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均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动态,总体表现为秋冬季节大于春夏季节。与旱地发育的植被土壤相比,围湖后的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较高,土壤有机碳稳定性较差;与干湿交替的平原湿地相比,围湖后的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较低,土壤有机碳稳定性较强。围湖造田作为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一种干扰方式,显著改变了原有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因此应该充分考虑围湖造田对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湖造田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水溶性有机碳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季节动态
下载PDF
太湖流域施氮量对小麦-土壤系统氮素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0
18
作者 林忠成 叶世超 +7 位作者 戴其根 陈京都 赵小华 许露生 张洪程 霍中洋 许轲 魏海燕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41-148,共8页
为给南方麦区小麦合理施氮提供理论依据,在太湖流域典型地区的两年3季稻麦施肥量定位试验基础上,研究了施氮量与小麦产量、小麦吸氮量、土壤剖面无机氮素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小麦的产量、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积累量... 为给南方麦区小麦合理施氮提供理论依据,在太湖流域典型地区的两年3季稻麦施肥量定位试验基础上,研究了施氮量与小麦产量、小麦吸氮量、土壤剖面无机氮素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小麦的产量、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积累量都呈增大趋势,而氮肥的表观利用率、生理利用效率和农学利用效率都减小,施氮量225-300 kg.hm^-2是小麦高产、氮相对高效的适宜施氮量。小麦不同生育时期土壤剖面无机氮素主要集中在0-30 cm土层,且随着施氮量增加而增加。30-100 cm土层无机氮素对施氮量300-375 kg.hm^-2有明显的响应,拔节期以后已有明显的淋溶现象。施氮量300-375 kg.hm-2土壤中无机氮素的残留量一直较高,小麦成熟期土壤无机氮量与播种前的相比,除施氮量375 kg.hm^-2处理仍在增加外,施氮量小于300 kg.hm^-2的处理均有所减少。小麦-土壤系统氮素表观损失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大,施氮处理75和375 kg.hm^-2的损失量分别为26.20和168.64 kg.hm^-2,损失率(占相应的施氮量)分别为34.93%和44.97%。施氮量225 kg.hm^-2是本地区小麦生态安全的临界施氮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流域 小麦-土壤系统 施氮量 氮素利用
下载PDF
基于知识模型和PDA的精确农作系统设计及应用 被引量:6
19
作者 刘小军 邱小雷 +3 位作者 孙传范 曹卫星 朱艳 吴福官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10-215,I0008,共7页
为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实现作物生产管理的便携式和数字化。该研究基于课题组已有的作物管理知识模型,结合嵌入式GIS和GPS技术,采用系统工程思想和PDA开发技术,在Microsoft VS.NET2003环境下构建了基于知识模型和PDA的精确农作系统。系统... 为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实现作物生产管理的便携式和数字化。该研究基于课题组已有的作物管理知识模型,结合嵌入式GIS和GPS技术,采用系统工程思想和PDA开发技术,在Microsoft VS.NET2003环境下构建了基于知识模型和PDA的精确农作系统。系统不仅实现了水稻、小麦、油菜、棉花4大作物的播前(移栽前)栽培方案、适宜指标动态设计,实时调控等功能,还具有地图操作、定位导航、空间数据采集以及信息管理等功能。系统于2007年在江苏省吴江市的水稻生产区进行了示范应用,结果表明,精确管理田块平均产量达9196.9kg/hm2,与常规管理田块相比,增产幅度达7.43%,并减少了氮肥投入7.5kg/hm2,表现出明显的增产增收效果。系统的建立为农作物精确管理提供了新的服务载体,同时大大提高了精确农作技术的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人数码助理(PDA) 嵌入式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 知识模型 精确农作
下载PDF
太湖地区定位施氮与耗竭后施氮对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6
20
作者 林忠成 叶世超 +8 位作者 戴其根 陈京都 顾海燕 赵洪祥 赵小华 张洪程 霍中洋 许轲 魏海燕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71-277,共7页
通过在太湖地区持续施氮和土壤氮耗竭1年后再施氮的对比试验,研究了施氮量对水稻产量、干物质积累、植株吸氮量、氮肥利用效率和土壤氮素的影响。经过3季(稻-麦-稻)不施氮处理,第3季作物水稻的产量显著下降,仅6673.42kg/hm2;持续施氮和... 通过在太湖地区持续施氮和土壤氮耗竭1年后再施氮的对比试验,研究了施氮量对水稻产量、干物质积累、植株吸氮量、氮肥利用效率和土壤氮素的影响。经过3季(稻-麦-稻)不施氮处理,第3季作物水稻的产量显著下降,仅6673.42kg/hm2;持续施氮和氮耗竭1年后施氮处理的产量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但增产幅度逐渐减小,当施氮量为300kg/hm2时,水稻产量最高,分别为10514.95kg/hm2和10472.36kg/hm2,施氮量继续增加时水稻都出现倒伏而减产;各施氮处理植株的干物质积累、总吸氮量和土壤全氮含量都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而氮肥利用效率都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氮耗竭1年后施氮处理与持续施氮处理之间的各项指标变化不明显,说明这些指标与氮耗竭1年后的土壤背景氮关系不密切,而与当季施氮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素 施肥 水稻 产量 氮肥利用率 土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