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法舒地尔联合尼莫地平对脑动脉瘤栓塞术后脑血管痉挛患者血流速度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王坤营 《华夏医学》 CAS 2020年第1期63-66,共4页
目的:探讨法舒地尔联合尼莫地平对脑动脉瘤栓塞术后脑血管痉挛患者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将106例脑动脉瘤栓塞术后脑血管痉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3例)和观察组(53例)。对照组给予法舒地尔治疗,观察组在对照... 目的:探讨法舒地尔联合尼莫地平对脑动脉瘤栓塞术后脑血管痉挛患者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将106例脑动脉瘤栓塞术后脑血管痉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3例)和观察组(53例)。对照组给予法舒地尔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尼莫地平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NFI)、巴氏(Barthel)指数评分情况、大脑中动脉(MCA)平均血流速度。结果: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评分较高,且NFI评分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法舒地尔联合尼莫地平治疗可加快脑动脉瘤栓塞术后脑血管痉挛患者脑动脉血流速度,有利于神经功能恢复,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舒地尔 尼莫地平 脑动脉瘤栓塞术 脑血管痉挛 血流速度
下载PDF
尼卡地平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3
2
作者 樊金旗 马令方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8年第3期406-408,共3页
目的探讨尼卡地平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住院的12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进行分析,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4例。对照组患者采取脱水、镇静、止血、神... 目的探讨尼卡地平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住院的12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进行分析,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4例。对照组患者采取脱水、镇静、止血、神经保护等对症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尼莫地平注射液静脉泵入治疗,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临床症状缓解率和脑血管痉挛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85.9%)与对照组(68.8%)比较,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头痛呕吐、脑脊液改变和脑膜刺激征等症状改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尼卡地平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不仅能有效改善其临床症状,还能明显缓解脑血管痉挛,其值得推广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尼卡地平 脑血管痉挛 临床效果
下载PDF
左乙拉西坦对癫痫患者认知功能及脑电波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王坤营 毛战华 《癫痫与神经电生理学杂志》 2020年第3期182-184,共3页
目的:探究左乙拉西坦对癫痫患者认知功能及脑电波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3月于周口永善医院就诊的癫痫患者80例,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卡马西平治疗,观察组则采用左乙拉西坦治疗,比较两组认知功能、脑电波变化及... 目的:探究左乙拉西坦对癫痫患者认知功能及脑电波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3月于周口永善医院就诊的癫痫患者80例,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卡马西平治疗,观察组则采用左乙拉西坦治疗,比较两组认知功能、脑电波变化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3个月后,两组操作智商(PIQ)、语言智商(VIQ)及总智商(FIQ)评分均较治疗前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癫痫样波均减少,且观察组癫痫样波比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乙拉西坦能够有效治疗癫痫发作,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抑制癫痫样放电,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卡马西平 左乙拉西坦 认知功能
下载PDF
伴房颤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特征和预后探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樊金旗 谢全社 《临床研究》 2017年第5期78-79,共2页
目的 分析伴房颤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结局.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50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伴房颤组和不伴房颤组,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并对患者进行回访调查,调查时间控制在1年内,观察患... 目的 分析伴房颤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结局.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50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伴房颤组和不伴房颤组,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并对患者进行回访调查,调查时间控制在1年内,观察患者的临床病症以及预后结局.结果 伴房颤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年龄普遍高于不伴房颤的患者,且女性比例较高,神经功能损害程度更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伴房颤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诱发心衰、冠心病、动脉硬化等合并症的概率较高,且使用抗凝药物的概率、个住院时间都显著高于不伴房颤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伴房颤组患者住院后3、6、12个月致亡率分别为10.0%、25.1%和29.0%,致残率为45.7%、40.9%和35.8%,复发率为30.1%、26.0%和29.0%;不伴房颤组的致亡率为8.1%、8.1%和11.3%,致残率为29.0%、24.2%和19.4%,复发率为19.4%、12.9%和16.1%;住院6、12个月伴房颤组患者的致亡率、致残率和复发率都显著高于不伴房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伴房颤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年龄高、女性比例大,神经功能损害严重,且容易诱发多种合并症,住院时间长,预后较差,死亡率、致残率和复发率显著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颤 缺血性脑血管病 预后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