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内蒙古双语教学中的语言制约因素
被引量:1
- 1
-
-
作者
杜勍妹
-
机构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语言文学系
-
出处
《内蒙古电大学刊》
2010年第3期107-109,共3页
-
文摘
双语教学,通常侧重指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言教学。图通过对我区少数民族双语教学中语言现状的分析,指出我区蒙古语音和汉语言语音、词汇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以便更有效地提高少数民族的双语教学水平,推广普通话,营造和谐的语言环境。
-
关键词
内蒙古
双语教学
蒙古语音
方言语音
普通话
-
分类号
G75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论苏轼黄州时期的文学创作及思想
- 2
-
-
作者
杜勍妹
-
机构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语言文学系
-
出处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58-160,共3页
-
文摘
由于"乌台诗案",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初被贬谪到湖北黄州,并在此地生活了四年又两个月。这一时期既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也是他文学创作上的第一个高峰期。从苏轼被贬黄州开始,解读他在黄州期间的文学创作及其心路历程,探究这一时期苏轼的思想隶变对他以后人生的影响。
-
关键词
苏轼
黄州
诗文思想
超然旷达
惠州
儋州
精神财富
-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浅析科尔沁蒙古族说唱文学中的民俗
- 3
-
-
作者
周双喜
-
机构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蒙古语言文学系
-
出处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2期14-17,共4页
-
基金
国家民委重点建设学科:"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研究成果之一
-
文摘
"说唱"在蒙古族的民间文化中,是一种表演的方式,也是一种文体。说唱对于蒙古人说,承载着文化的内涵和生存哲学方式。说唱文学形式有着自己的发展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说唱文学也有着其自身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更凝结着世世代代的蒙古族劳动人民的结晶。说唱文学有自己的体系,这个系统体系中包含着诸多的文化因素。文学源于文化,是文化的一部分,每个民族都具有自己鲜明的民族特色。本民族的地域、人文和说唱文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们相互影响又相互促进,从而向前发展。在科尔沁蒙古族说唱文学中的民俗事项就充分说明这一点。
-
关键词
科尔沁
蒙古说唱文学
蒙古民俗
-
分类号
I207.7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院校教学改革
- 4
-
-
作者
周双喜
-
机构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蒙古语言文学系
-
出处
《中国校外教育》
2014年第3期80-80,共1页
-
文摘
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是民族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要环节。当前,民族院校教学存在观念陈旧、教学途径和内容单一、管理松懈等现象,民族院校必须加强教育改革,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加强教学管理工作,改革教学方法和途径,使民族院校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
-
关键词
多元文化
民族院校
教学改革
-
分类号
G642.4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
-
题名论古代诗词的“诗眼”和“词眼”
被引量:3
- 5
-
-
作者
杜勍妹
-
机构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语言文学系
-
出处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3期62-63,共2页
-
文摘
古人写诗作词,讲究锤炼字、词,锤炼得当的字、词,成为整个一首诗词的"诗眼"、"词眼",在关键处起到画龙点睛的传神作用,使得整首诗词生动而富于情趣,诗意精炼而意境大增。本文试从古人诗词名句的欣赏中,归纳"诗眼"、"词眼"带给整首诗词精妙意境的作用,进而探讨古诗词锤炼"字眼"、"词眼"的一些技法,以便我们能够在古代诗词鉴赏中,真正把握其深刻意境。
-
关键词
词眼
技法
意境
-
分类号
I207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黑骏马》生命意识探析
被引量:3
- 6
-
-
作者
高娃
-
机构
内蒙古呼和浩特民族学院语言文学系
-
出处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1年第4期114-117,共4页
-
文摘
张承志的《黑骏马》可谓显示草原民族情结的经典之作。白音宝力格和索米亚令人惋惜的爱情、奶奶抚养的无数生命和白音宝力格的最终回归,都源于草原民族对生命的尊崇。本文欲从三个方面探索《黑骏马》的生命意识。
-
关键词
生命意识
女性
回归
-
Keywords
life consciousness
female
recurrence
-
分类号
I206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浅谈安徒生与叶圣陶童话的差异
- 7
-
-
作者
王玉霞
-
机构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语言文学系
-
出处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5期125-127,共3页
-
文摘
以"本相的儒家"为道德操守,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叶圣陶与北欧来自民间的浪漫诗人安徒生,是中国和世界著名的童话作家,他们从民族文化中所受的滋养、从时代思潮中所受的影响、创作动机与美学追求,都反映在各自的童话作品中。两者对待民间文学的态度、童话的内容指向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
关键词
安徒生
叶圣陶
童话
民间文学
内容指向
-
分类号
I106.8
[文学—世界文学]
-
-
题名蒙古语方位词文化内涵
- 8
-
-
作者
天峰
金玉荣
-
机构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语言文学系
-
出处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6期37-39,共3页
-
文摘
本文从蒙古族传统习俗的角度讲解了近代蒙古文的方位词(东西、南北、上下、中),同时阐述了方位词包含的文化意识及方位的象征是距离的象征这个观点。
-
关键词
方位词
蒙古族传统习俗
文化内涵
-
Keywords
Orientation word
Mongolian traditions and customs
Cultural connotation
-
分类号
G03
[文化科学]
-
-
题名特睦格图蒙译本《三国演义》诗词翻译研究
- 9
-
-
作者
格仁其木格
-
机构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蒙古语言文学系
-
出处
《民族翻译》
2013年第4期59-69,共11页
-
文摘
特睦格图精通蒙古、汉、满、藏、俄、日等多种语言,是现代蒙古族著名翻译家。由他本人亲自翻译的中国古代四大经典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蒙译本,是20世纪中国古典文学最重要的汉译蒙代表作之一,其译文不论是在表现全篇故事的生动性,还是在把握人物对话的性格以及在再现汉族古代诗词字数、韵律和意蕴之典雅等方面,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至今仍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蒙译范文。文章通过对《三国演义》前五回诗歌原文与特睦格图蒙古语译文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了其中的翻译技巧。
-
关键词
《三国演义》
诗词翻译
翻译技巧
-
分类号
H212
[语言文字—少数民族语言]
I207.413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聊斋志异》叠音词在蒙译文中的审美缺憾
- 10
-
-
作者
王志博
-
机构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蒙古语言文学系
-
出处
《内蒙古电大学刊》
2015年第2期69-71,共3页
-
文摘
汉语中的叠音词集中体现了汉民族文学的音美、形美和意美。《聊斋志异》中有着大量象声叠音词、描摹状物叠音词及比喻叠音词,分析松迪和阿拉坦巴干两个蒙译版《聊斋志异》,发现译音采用意译、以实译实甚至忽略或者省略不译处理相关叠音词,导致译文音韵、节奏、非语言音素呈现等方面与原文相去甚远,造成审美缺憾。其实选择蒙语中与原语言风格相似、效果相当的词填补语言差异所致空白是一种合理的处理方式。
-
关键词
《聊斋志异》
叠音字
蒙译文
以实译实
审美缺憾
-
分类号
H159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蒙古包的结构和空间文化的内涵
被引量:2
- 11
-
-
作者
金玉荣
天峰
-
机构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语言文学系
-
出处
《西部蒙古论坛》
2011年第1期59-63,128,共9页
-
文摘
本文提出了蒙古包的结构由几何体构成这一观点,并阐明了蒙古包内部空间的左右分配与萨满教文化有关,说明了蒙古包的计时法是依历法文化原理,阐述了蒙古包具有佛教吉祥八宝的特征。
-
关键词
蒙古包
几何体
文化
吉祥八宝
-
分类号
TU253
[建筑科学—建筑设计及理论]
-
-
题名关于民族院校学科专业群应用型转型的路径探析
被引量:6
- 12
-
-
作者
额尔敦布和
额日德木图
-
机构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数学系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蒙古语言文学系
-
出处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
2017年第6期1-11,共11页
-
基金
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全国民族教育研究合作课题"民族院校应用型学科专业群建设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MJZXHZ15004)的研究成果
-
文摘
本文基于国家与地方政策、民族院校学科专业建设发展的轨迹和相关统计数据,从学科专业群应用型转型路径的制高点、切入点、凝聚点、发力点及着力点出发,提出了"人才方阵"战略、"专业集群"规划、"学科共舞"渠道、"职业教育"模式及"政府引导"策略的功能与意义,进而说明了对民族院校学科专业群应用型转型的路径选择方面的借鉴意义。
-
关键词
民族院校
学科
专业群
应用型转型
-
Keywords
Ethnic college and universities
Disciplines
Specialty group
Application-oriented transition
-
分类号
G758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日语蒙古语谚语的共性特征
- 13
-
-
作者
马福山
陈亚军
-
机构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
内蒙古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
-
出处
《日语学习与研究》
2015年第3期26-33,共8页
-
文摘
谚语来源于民族的生活,是文化、民族意识的集中反映,是一种短小精悍的民间文学形式。谚语也是劳动人民长期生产实践活动的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是语言的精华。不论是日本民族的谚语,还是蒙古民族的谚语,都集中包含并反映着自己民族走过的生活历程。本文将日语谚语与蒙语谚语进行比较考察后发现其中有一些共性特征。并以文化人类学的视野考察分析日、蒙谚语的共性特征,为日、蒙两个民族在不同文化平台之间相互理解、交流提供参考。
-
关键词
日语谚语
蒙语谚语
共性特征
比较研究
-
Keywords
Japanese proverb
Mongolian proverb
common features
comparative study
-
分类号
H36
[语言文字—日语]
H212
[语言文字—少数民族语言]
-
-
题名《铁牤牛》两种译文的对比评析
- 14
-
-
作者
娜仁格日乐
-
机构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蒙古语言文学系
-
出处
《科学中国人》
2016年第9X期165-,167,共2页
-
基金
作者主持的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毛一罕好来宝选集》蒙汉翻译对比评析研究”(项目编号NJSZ14214)的阶段性成果
-
文摘
本文在分析'铁牤牛'这一艺术形象的外貌特点和内在气质的基础上通过实例归纳了安译、芒译与包译的翻译策略的同时对比评析了两种译文的得与失的问题。
-
关键词
铁牤牛
毛一罕
译文对比
-
分类号
I046
[文学—文学理论]
H212
[语言文字—少数民族语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