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罹病光肩星天牛幼虫分离菌株的16S rDNA系统发育分析 被引量:22
1
作者 邓彩萍 刘红霞 +2 位作者 闫喜中 武旭霞 骆有庆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8期7672-7673,7682,共3页
[目的]研究从罹病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Motsch.)]幼虫刻槽中分离的菌株BH-1的16S rDNA系统发育及该菌株杀虫特性。[方法]常规细菌鉴定,将BH-1接种健康天牛后观察杀虫效果并通过设计特异引物扩增其16S rDNA序列,进行测... [目的]研究从罹病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Motsch.)]幼虫刻槽中分离的菌株BH-1的16S rDNA系统发育及该菌株杀虫特性。[方法]常规细菌鉴定,将BH-1接种健康天牛后观察杀虫效果并通过设计特异引物扩增其16S rDNA序列,进行测序及同源性分析。[结果]用1010cfu/ml BH-1菌液接种2龄天牛幼虫8 d后致死率达72.7%。BH-1与GenBank收录的Serratia marcescens的16S rDNA序列的同源性达99.5%,同时结合细菌的部分常规鉴定结果,鉴定出BH-1菌株为粘质沙雷氏菌(S.marcescens)。[结论]BH-1的发现为天牛的生物防治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肩星天牛 粘质沙雷氏菌 16S rDNA 系统发育
下载PDF
罹病光肩星天牛幼虫分离菌株的16S rDNA系统发育分析(英文) 被引量:4
2
作者 邓彩萍 刘红霞 +2 位作者 闫喜中 武旭霞 骆有庆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08年第2期67-69,89,共4页
BH-1是在北京大必区一片旱柳树林的光肩星天牛刻槽中分离所得的细菌,室内杀虫生测试验表明其对天牛低龄幼虫有显著的致死作用。笔者通过16S rDNA序列分析和生化指标测定,对BH-1菌株进行丁鉴定。
关键词 光肩星天牛 幼虫 16S RDNA序列分析 系统发育
下载PDF
内蒙古绒山羊次级毛囊组织形态周期性变化研究 被引量:14
3
作者 李玉荣 范文斌 +3 位作者 李长青 尹俊 张燕军 李金泉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3920-3926,共7页
【目的】研究成年绒山羊次级毛囊组织形态的周期性变化过程,为研究绒山羊绒毛生长的分子调控机理奠定组织学基础。【方法】制作内蒙古绒山羊1年周期内每个月的皮肤组织切片,染色后显微镜下观察照相。【结果】成年绒山羊次级毛囊形态在... 【目的】研究成年绒山羊次级毛囊组织形态的周期性变化过程,为研究绒山羊绒毛生长的分子调控机理奠定组织学基础。【方法】制作内蒙古绒山羊1年周期内每个月的皮肤组织切片,染色后显微镜下观察照相。【结果】成年绒山羊次级毛囊形态在一年中呈周期性变化,在兴盛期、退行期和休止期的形态各不相同。从4月份开始,次级毛囊外根鞘细胞向下分裂延伸,开始了毛囊的重建;8~9月份毛囊完成重建,毛囊结构完整;10月份毛球细胞停止分裂,毛乳头萎缩,大量细胞程序化死亡,毛根上移,毛囊进入退行期;12月份毛囊根部上升到皮脂腺附近不再变化;翌年1~3月毛囊的形态基本没有变化。【结论】了解了成年绒山羊次级毛囊1年内形态的周期性变化过程,为绒山羊绒毛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绒山羊 次级毛囊 组织形态 周期性变化
下载PDF
内蒙古绒山羊次级毛囊组织形态周期性变化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李玉荣 范文斌 +3 位作者 李长青 尹俊 张燕军 李金泉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0年第6期131-135,共5页
[目的]了解成年绒山羊次级毛囊组织形态的周期性变化过程,为研究绒山羊绒毛生长的分子调控机理奠定组织学基础。[方法]制作内蒙古绒山羊1年周期内每个月的皮肤组织切片,染色后显微镜下观察照相。[结果]成年绒山羊次级毛囊形态在1年中呈... [目的]了解成年绒山羊次级毛囊组织形态的周期性变化过程,为研究绒山羊绒毛生长的分子调控机理奠定组织学基础。[方法]制作内蒙古绒山羊1年周期内每个月的皮肤组织切片,染色后显微镜下观察照相。[结果]成年绒山羊次级毛囊形态在1年中呈周期性变化,在兴盛期、退行期和休止期的形态各不相同。从4月份开始,次级毛囊外根鞘细胞向下分裂延伸,开始了毛囊的重建;8—9月毛囊完成重建,毛囊结构完整;10月毛球细胞停止分裂,毛乳头萎缩,大量细胞程序化死亡,毛根上移,毛囊进入退行期;12月毛囊根部上升到皮脂腺附近不再变化;翌年1—3月毛囊的形态基本没有变化。[结论]了解了成年绒山羊次级毛囊1年内形态的周期性变化过程,为绒山羊绒毛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绒山羊 次级毛囊 组织形态 周期性变化
下载PDF
药物性肝炎发生原因及预防的探讨
5
作者 刘丽梅 《疾病监测与控制》 2008年第1期56-57,共2页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炎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近年来有代表性的文献进行分析归纳。结果引起药物性肝炎的药物种类相当广泛,所以对所选药物,尤其是新药,由于上市前研究的局限性,即使是无肝损害的报道,选用时也应警惕;而且,临...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炎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近年来有代表性的文献进行分析归纳。结果引起药物性肝炎的药物种类相当广泛,所以对所选药物,尤其是新药,由于上市前研究的局限性,即使是无肝损害的报道,选用时也应警惕;而且,临床应尽量避免多药。结论及时确诊药物性肝炎及积极预防药物性肝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性肝炎 发生机制 易感因素 预防措施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