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生大鼠脑缺血缺氧后脑组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及电针的干预效应 被引量:8
1
作者 胡圣望 胡勇 +1 位作者 胡亚林 吴红年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5期84-86,共3页
目的:认识电针治疗缺血缺氧性脑病的远期疗效及可能机制。方法:实验于2004-03/2005-12在咸宁学院医学院神经组化研究室完成。将38只出生7~8d的Wistar大鼠抽签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对照组10只、缺血缺氧组14只、电针治疗组14只。将动物在... 目的:认识电针治疗缺血缺氧性脑病的远期疗效及可能机制。方法:实验于2004-03/2005-12在咸宁学院医学院神经组化研究室完成。将38只出生7~8d的Wistar大鼠抽签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对照组10只、缺血缺氧组14只、电针治疗组14只。将动物在清醒状态下实施左侧颈总动脉扎结,向伤口处注射青霉素以预防感染,缝合伤口。术后动物在室温中恢复1~6d后,进行低氧处理,将动脉置于恒温37℃的常压缺氧舱内,以1.5L/min的速度通入体积分数为0.08氧和体积分数为0.92N2的混合气体,2h后将动物取出。假手术对照组只作手术,不结扎血管,不缺氧;缺血缺氧组缺血缺氧后不加任何治疗;电针治疗组缺血缺氧后第2天开始,用直径1.5寸毫针,沿皮直刺“百合”“大椎”两(,施以连续波、频率16Hz,强度8V,留针10min,1次/d,同时间进行,10d为1疗程,共2疗程,两疗程间隔2d,(位定位参照大鼠常用的针灸(位,“百合”(在颅顶正中,“大椎”(在背部正中第7颈椎与第1胸椎间。常规饲养20d后,取左侧脑组织切片进行尼氏染色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38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假手术对照组脑组织神经胞浆中布满着深蓝色呈颗粒状的尼氏体。缺血缺氧组神经元内尼氏体大量脱失,缺血区内有大量的空白区域,存在的尼氏体着色浅淡。电针治疗组神经元内尼氏体有一定程度的脱失,但较缺血缺氧组明显减轻。②假手术对照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免疫阳性细胞较少,缺血缺氧组免疫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加。电针治疗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较缺血缺氧组显著增加,差异显著(皮质区:31.37±9.94,24.51±8.32,海马区:27.64±7.16,21.95±5.13,P均<0.05)。结论:电针对缺血缺氧后脑组织具有神经保护效应,其机制可能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增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缺血缺氧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下载PDF
BDNF对慢性应激性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3
2
作者 胡圣望 胡勇 +1 位作者 殷妮娜 胡亚玲 《解剖学研究》 CAS 2005年第4期260-262,共3页
目的研究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对大鼠海马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40只成年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应激组、BDNF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每组10只。用电击足底结合噪声建立慢性应激大鼠模型,Morris水迷宫观察动物的空间学习和记忆能... 目的研究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对大鼠海马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40只成年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应激组、BDNF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每组10只。用电击足底结合噪声建立慢性应激大鼠模型,Morris水迷宫观察动物的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Nissl染色观察和计数海马神经元数量,Fara-2荧光法测海马突触体内游离钙浓度。结果在双海马注射BDNF后,对于因慢性应激引起的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下降,海马神经元数量减少,海马突触体内游离钙浓度增高有明显保护作用。结论BDNF对应激海马损伤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海马细胞内的钙浓度,防止海马神经细胞丢失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慢性应激 学习记忆 海马
下载PDF
大鼠股神经感觉纤维在脊髓胶状质中的纵横定位
3
作者 胡圣望 胡勇 胡亚玲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6期172-173,共2页
实验于2004-07/2005-12在咸宁学院解剖神经组化实验室完成。选用20只成年健康Wistar雄性大鼠,将其按随机抽签法分为2组:切断股神经组和切断神经根组,每组10只。切断股神经组;9只切断右侧股神经组,另1只仅切开股内侧皮肤,分离皮下组织,... 实验于2004-07/2005-12在咸宁学院解剖神经组化实验室完成。选用20只成年健康Wistar雄性大鼠,将其按随机抽签法分为2组:切断股神经组和切断神经根组,每组10只。切断股神经组;9只切断右侧股神经组,另1只仅切开股内侧皮肤,分离皮下组织,不切断股神经,以作对照。切断神经根组:9只切断右侧T13,L1,L2脊髓背根,另1只仅切开背部皮肤,分离肉至椎板不切断背根,以作对照。切取T12,13和L1~4数段脊髓,滑行切片。以Gomori硝酸铅法及Takeuchi鄄Tanove改良的硝酸铅法同时显示两组相邻切片的酸性磷酸酶活性,部分切片的孵育液内加0.02mmol/L氟化钠,单独显示抗氟化物酸性磷酸酶,以作对比。结果大鼠2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将胶状质由内向外划分均等于约10个(1~10)小区。切断神经根组:切断右侧T13和L1熏2脊髓背根后,L1节损伤侧整个胶状质酸性磷酸酶活性消失;T13和L2节的外侧份(5~10)区酶活性消失,内侧份(1~4区)保留。切断股神经组;切断右侧股神经后,酶活性消失按首尾方向主要分布在L1~3节。按水平方向酸性磷酸酶活性消失区,主要分布在损伤侧胶状质内侧1/2(2~5区),最内侧的一小部(1区)不消失。综合9只的情况看,其中L1节的酶活性消失区占2~4区,L2节占2~5区,L3节占3~6区,有越向尾侧越向朝外扩展的趋势。模拟手术对照动物伤侧胶状质酸性磷酸酶活性未见明显改变。说明感觉纤维在脊髓胶状质的定位投射柱有越向尾侧越朝外扩展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 脊神经根切断术 胶状质 酸性磷酸酶
下载PDF
电针穴位对肠缺血-再灌注大鼠回肠内AChE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宋铁山 周明凤 《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 2003年第4期243-245,共3页
目的探讨电针穴位对肠缺血 -再灌注大鼠回肠内AChE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夹闭大鼠肠系膜上动脉造成肠缺血 -再灌注损伤模型 ,以改良Ellman法测定AChE ,每日电针双侧“百会”、“风池”、“大钟”及“足三里穴”3 0min ,持续 7d和 1 4d ,... 目的探讨电针穴位对肠缺血 -再灌注大鼠回肠内AChE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夹闭大鼠肠系膜上动脉造成肠缺血 -再灌注损伤模型 ,以改良Ellman法测定AChE ,每日电针双侧“百会”、“风池”、“大钟”及“足三里穴”3 0min ,持续 7d和 1 4d ,波频率 2 -2 0Hz,强度 2 .0A。结果实验后第 7d ,大鼠回肠内的AChE活性在缺血 -再灌注组明显低于假手术组 ,电针组的活性则基本恢复 ;第 1 4d ,缺血 -再灌注及电针组的AChE活性恢复。结论肠缺血 -再灌注所致的肠损伤可能与肠内AChE活性有关 ,电针能提高大鼠回肠内的AChE活性 ,从而可能对抗肠缺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缺血再灌注 电针 穴位 乙酰胆碱脂酶 ACHE活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