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针刺髓核构建退行性变椎间盘模型 被引量:1
1
作者 李吉友 张丽娟 +1 位作者 王文波 赵哲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2期8319-8322,共4页
背景:目前对椎间盘退行性变尚无有效治疗方法,实验性椎间盘退行性变模型的建立,是研究椎间盘退行性变病理过程和尝试基因治疗等的基础,建立的动物模型要求与人类的椎间盘退行性变具有相似性和可比拟性。目的:拟建立一种稳定、重复性强... 背景:目前对椎间盘退行性变尚无有效治疗方法,实验性椎间盘退行性变模型的建立,是研究椎间盘退行性变病理过程和尝试基因治疗等的基础,建立的动物模型要求与人类的椎间盘退行性变具有相似性和可比拟性。目的:拟建立一种稳定、重复性强的椎间盘退行性变动物模型。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5-10/2006-03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临床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选用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3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手术组15只,对照组15只。方法:手术组以18#腰穿针针刺L1~5节段椎间盘,至少穿刺5次,直至胶冻样髓核组织出现为止;对照组做同样皮肤切口,拨开肌肉,暴露椎间盘后即缝合。主要观察指标:手术8周以后通过MRI和组织病理学检查观察腰椎间盘退行性变情况。结果:①对照组腰椎MRI检查未见异常;手术组L1~2腰椎间盘则相继出现T2加权像低信号、T1加权像信号无明显改变等变化。②组织学切片显示,手术组椎间盘髓核纤维软骨样变性。结论:针刺髓核的方法可以成功构建椎间盘退行性变新西兰大白兔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病理学:疾病模型 动物
下载PDF
大鼠跟腱断裂缝合中3种肌腱缝合方法的生物力学和组织学比较 被引量:5
2
作者 李吉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7期7305-7308,共4页
背景:治疗手部伸肌腱断裂的手术缝合方法很多,临床效果不一,而且如何解决术后肌腱粘连,仍是临床难题。目的:比较跟腱断裂缝合中3种肌腱缝合方法的生物力学性质和组织学差异。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动物实验,于2008-04/06在哈尔滨医... 背景:治疗手部伸肌腱断裂的手术缝合方法很多,临床效果不一,而且如何解决术后肌腱粘连,仍是临床难题。目的:比较跟腱断裂缝合中3种肌腱缝合方法的生物力学性质和组织学差异。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动物实验,于2008-04/06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临床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取45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Tang法组、改良Kessler法组、Bunnell法组。方法:无菌条件下,"S"形切开后肢后外侧跟腱处,潜行分离皮下组织,锐性横断跟腱,3组动物于切断后24h,1周,3周分别以Tang法、改良Kessler法、Bunnell法缝合肌腱。每只大鼠的双后肢跟腱为实验组,右后肢跟腱作生物力学测试,左后肢跟腱作组织学检测。主要观察指标:肌腱断裂抗张强度及组织学变化。结果:Tang法、Kessler法和Bunnell法断裂抗张强度在24h、1周、3周3个时间段都呈现同样的趋势,即早期断裂抗张强度都有减弱,后期强度逐渐增加。同时,术后及术后早期Tang法缝合肌腱的断裂抗张强度均明显高于其他两种方法,3周时,断裂抗张强度3种方法相近。组织学检测示,术后1周,Tang法、Kessler法和Bunnell法苏木精-伊红染色病理切片表现明显不同,Tang法较其他两种方法肉芽组织中新生血管比较多,血管腔扩张完整,有大量肉芽组织形成,炎症细胞浸润少。结论:Tang法缝合的肌腱断端血运良好,愈合快,断裂抗张强度较大,较其他两种方法更适用于早期功能锻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腱 缝合技术 生物力学
下载PDF
Sox-9对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吉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6期9010-9014,共5页
背景:目前国内外椎间盘退行性变的治疗措施中非手术及手术治疗中存在着只能缓解症状,不可避免地会改变椎间盘的正常结构,甚或促进椎间盘退行性变的可能。目的:尝试利用Ad/CMV-Sox-9进行转染,观察转染后兔退行性变椎间盘的病理及其影像... 背景:目前国内外椎间盘退行性变的治疗措施中非手术及手术治疗中存在着只能缓解症状,不可避免地会改变椎间盘的正常结构,甚或促进椎间盘退行性变的可能。目的:尝试利用Ad/CMV-Sox-9进行转染,观察转染后兔退行性变椎间盘的病理及其影像学变化。设计、时间及地点:基因水平的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5-10/2006-03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临床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Ad/CMV-Sox-9、Ad/CMV-绿色荧光蛋白由北京本元正阳基因公司提供。方法:选取已构建退行性变椎间盘模型的新西兰大白兔3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Ad/CMV-Sox-9组20只,分离暴露椎间盘,在L2~3,L3~4,L4~5节段用0.1mL注射器水平刺入,每节段注入Ad/CMV-Sox-920μL;Ad/CMV-绿色荧光蛋白组10只,于相同椎间盘节段注射相同剂量的Ad/CMV-绿色荧光蛋白。主要观察指标:分别于转染Sox-9后2,4,8周3个时间段取材,检测转染后兔退行性变椎间盘组织中Ⅱ型胶原mRNA的表达,以β-actin作空白对照,观察退行性变椎间盘的病理及MRI变化。结果:成功地利用Ad/CMV-Sox-9对退行性变椎间盘进行了转染。转染后兔退行性变椎间盘组织中Ⅱ型胶原mRNA的表达显著高于空白对照(P<0.05)。病理切片示,造模后的椎间盘软骨样细胞减少或小时,基质退行性变,纤维化;注射Sox-9后6~8周,可见少量软骨细胞再生,细胞增多,渐成熟。注射Sox-98周后MRI检查T2加权像显示,注射Ad/CMV-Sox-9节段信号增高,自身对照未注射Sox-9的节段信号低。结论:Ad/CMV-Sox-9转染退行性变椎间盘后,促进了Ⅱ型胶原mRNA的高效表达,经组织学和影像学验证,改善了椎间盘的组织结构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椎间盘 退变 基因 转染 胶原 组织构建
下载PDF
三种方法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比较研究 被引量:52
4
作者 宋垣赫 杨卫良 薛冰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5期437-441,共5页
目的 比较髓外固定、髓内固定及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探讨各自的手术适应证. 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7月至2008年12月采用髓外固定、髓内固定或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治疗的172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其中髓... 目的 比较髓外固定、髓内固定及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探讨各自的手术适应证. 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7月至2008年12月采用髓外固定、髓内固定或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治疗的172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其中髓外固定(动力髋螺钉)治疗58例(髓外固定组),男22例,女36例;平均年龄81.8岁;骨折AO分型:A1型17例,A2型30例,A3型11例.髓内固定(Gamma钉固定32例、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30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19例)治疗81例(髓内固定组),男29例,女52例;平均年龄77.9岁;骨折AO分型:A1型25例,A2型43例,A3型13例.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治疗33例(人工关节组),男12例,女21例;平均年龄76.8岁;骨折AO分型:A1型10例,A2型18例,A3型5例.对3组患者的术中情况、术后功能及并发症等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172例患者术后获8~36个月(平均19.6个月)随访;随访期间无死亡病例.髓外固定组、髓内固定组、人工关节组的切口长度平均分别为(11.9±2.5)、(6.4±2.4)、(12.3±2.3)cm,手术时间平均分别为(75.4±13.1)、(50.7±10.6)、(56.6±8.1)min,出血量平均分别为(304.2±67.5)、(130.0±42.3)、(200.2±97.1)mL,3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髓内固定组和人工关节组的术后功能训练时间较髓外固定组短;髓内固定组的骨折愈合时间较髓外固定组短;人工关节组术后1年优良率较髓外固定组和髓内固定组高,以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于A1.1型、A1.2型、A1.3型、A2.1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首选髓外固定;对于年龄较大、身体条件较差、不能长时间耐受手术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应首选髓内固定;骨折粉碎及骨质疏松十分严重的患者应选择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 骨折 骨折固定术 关节成形术 置换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