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被引量:10
1
作者 王姝 郝宁 +3 位作者 陈宁宁 王瑞 孙新勇 杨洁梅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2年第20期148-152,共5页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实现心理育人的重要途径,也是当今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随着进入21世纪20年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文章主要阐述了21世纪20年代大学生存在的诸如...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实现心理育人的重要途径,也是当今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随着进入21世纪20年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文章主要阐述了21世纪20年代大学生存在的诸如人际交往障碍、就业焦虑、学习懈怠、睡眠障碍以及群体生活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同时也指出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学校重视不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不足、形式单一刻板不能有效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结合我国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21世纪20年代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策略,首先在思想上重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其次应构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和谐校园氛围,积极利用互联网资源优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只有拥有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学生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和生活中去,顺利地完成学业。21世纪20年代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组建高水平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团队势在必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1世纪20年代 大学生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
下载PDF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 被引量:60
2
作者 王鹏 修春红 王岚峰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175-1178,共4页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之间有密切的关联,代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颈动脉斑块、颈动脉外膜等参数与心脑血管疾病呈正性相关,能够预测心血管事件及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 颈动脉粥样硬化 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 颈动脉斑块 颈动脉外膜 心脑血管疾病
下载PDF
家庭监测功能的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的临床应用--多中心注册研究结果 被引量:11
3
作者 陈柯萍 华伟 +9 位作者 刘欣 杨杰孚 宿燕岗 粱兆光 汪芳 陈泗林 梁延春 于波 汤宝鹏 张澍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6年第4期357-361,共5页
目的:了解具有家庭监测功能的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在国内的临床应用现状。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多中心的注册研究,连续入选植入具有家庭监测功能的起搏器、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以及心脏再同步治疗起搏器和除颤器患者。所有... 目的:了解具有家庭监测功能的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在国内的临床应用现状。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多中心的注册研究,连续入选植入具有家庭监测功能的起搏器、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以及心脏再同步治疗起搏器和除颤器患者。所有患者均程控打开远程监测功能,每日收集其远程监测信息。由第三方公司负责数据收集和监测。结果2009年2月10日至2014年12月31日,323家医院参与注册研究,共5378例患者植入了具有家庭监测功能的 CIED。植入量逐年增加,至2012年趋稳定。家庭监测无信息传输比例为7.8%。植入总量按地区分布,北京占首位。按居住地分布情况,在植入家庭监测功能的 CIED 患者中,北京地区患者仍然占据首位,40%接受家庭监测功能CIED 患者远离植入中心。平均随访时间(711.6±486.0) d,死亡445例,死亡率为8.3%(445/5378)。结论家庭监测功能 CIED 已广泛应用于国内临床,但存在明显地区差异。植入器械类型中,起搏器仍占据绝大部分。通过第三方公司负责网络监测和数据管理方式可提高家庭监测信息传输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监测 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 随访
原文传递
基于家庭监测数据的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一级预防恰当治疗及全因死亡预测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赵爽 陈柯萍 +10 位作者 华伟 宿燕岗 刘欣 梁兆光 杨杰孚 徐伟 汪芳 樊晓寒 戴研 刘志敏 张澍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1年第2期97-101,共5页
目的基于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家庭监测所传输的数据及患者的临床资料,探索ICD一级预防首次恰当治疗及患者全因死亡事件的预测因素。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家庭监测功能在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的临床应用研究的部分数据。从... 目的基于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家庭监测所传输的数据及患者的临床资料,探索ICD一级预防首次恰当治疗及患者全因死亡事件的预测因素。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家庭监测功能在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的临床应用研究的部分数据。从2009年2月到2014年12月植入ICD(德国百多力公司)的79家医院的患者中根据入选和排除标准筛选出305例患者。将ICD植入后的第30~60天作为观察窗口期,计算30 d患者活动度均值(average of 30-day patient activity,APA)及30 d平均静息心率均值(average of 30-day mean rest heart rate,AMRHR)。主要终点事件为首次ICD恰当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事件(VA),次要终点为全因死亡事件。结果随访(44.9±24.9)个月,共发生117例(38.4%,117/305)ICD首次恰当治疗事件及55例(18.0%,55/305)全因死亡事件。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MRHR是除心功能(NYHA分级)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外ICD首次发放恰当治疗VA的独立预测因素。年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心功能、APA是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ROC曲线对年龄、LVEDD、LVEF、APA、AMRHR对全因死亡的预测作用进行评估,结果显示APA对全因死亡的预测效果最好(AUC=0.703)。结论AMRHR和APA是ICD一级预防患者发生首次恰当治疗或全因死亡的较好的预测因素,研究结果可用于指导临床SCD一级预防高危患者的危险分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除颤器 植入型 一级预防 家庭监测 室性心律失常 全因死亡
原文传递
射血分数减低的非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恰当治疗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赵爽 陈柯萍 +10 位作者 华伟 宿燕岗 刘欣 梁兆光 杨杰孚 徐伟 汪芳 樊晓寒 戴研 刘志敏 张澍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2年第4期325-331,共7页
目的基于家庭监测所传输的数据和患者的临床资料,探索射血分数减低的非缺血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室性心律失常(VA)事件恰当治疗及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家... 目的基于家庭监测所传输的数据和患者的临床资料,探索射血分数减低的非缺血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室性心律失常(VA)事件恰当治疗及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家庭监测功能在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的临床应用研究的部分患者数据。从2009年2月到2014年12月植入ICD/CRT-D的79家医院的患者中根据入排标准共纳入234例患者,根据随访期间ICD/CRT-D是否发生恰当治疗的VA事件分为未发生恰当治疗组(93例)和发生过VA恰当治疗组(141例)。患者年龄(58.8±13.4)岁,其中男178例(76.1%,178/234)。主要终点事件为ICD/CRT-D首次发放恰当治疗的VA事件。次要终点为恰当电击(shock)治疗的VA事件或全因死亡事件。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识别能够预测ICD/CRT-D发放恰当治疗及患者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随访(55.2±21.6)个月,共141例(60.3%,141/234)患者发生过首次恰当治疗的VA事件,103例(44.0%,103/234)患者发生过首次恰当电击治疗的VA事件。共70例(29.9%,70/234)患者发生全因死亡。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扩大、有晕厥或晕厥前驱症状是发放首次恰当治疗VA的独立危险因素。男性、有晕厥或晕厥前驱症状、服用胺碘酮是发放首次恰当电击治疗VA的独立危险因素;LVEDD扩大、合并高血压、30 d患者活动度的平均值是全因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相较于ICD植入患者,CRT-D植入患者首次发放恰当治疗及首次发放恰当电击治疗VA的风险均显著降低。结论在射血分数减低的非缺血性心衰患者中,LVEDD、有晕厥或晕厥前驱症状、植入CRT-D是恰当VA治疗的独立预测因素,LVEDD扩大、合并高血压、低平均患者活动度是全因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除颤器 植入型 心脏再同步治疗 家庭监测 室性心律失常 全因死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