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腹膜弥漫性病变的18F-FDG PET/CT特征 被引量:4
1
作者 张琳焓 李勇 +2 位作者 林琳 林耀云 王杨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682-685,687,共5页
目的分析腹膜弥漫性病变的代谢值和代谢形态特点,以提高18F-FDG PET/CT诊断腹膜病变的影像学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诊断明确的腹膜弥漫性病变98例,其中恶性组70例(包括转移癌亚组51例、原发病变亚组19例),良性组28例(包括炎性病变... 目的分析腹膜弥漫性病变的代谢值和代谢形态特点,以提高18F-FDG PET/CT诊断腹膜病变的影像学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诊断明确的腹膜弥漫性病变98例,其中恶性组70例(包括转移癌亚组51例、原发病变亚组19例),良性组28例(包括炎性病变亚组20例、结核性病变亚组8例)。将腹膜形态分为弥漫性、散在结节状及无改变。测量各组及亚组腹膜病变18F-FDG摄取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记录腹膜CT及PET形态信息。结果腹膜恶性组SUVmax值明显高于良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59±3.26比4.31±1.90;t=3.403,P=0.001)。腹膜炎性病变亚组SUVmax值明显低于原发病变亚组及转移癌亚组(分别为3.75±1.50、6.32±2.66、6.68±3.47,P<0.05)。良、恶性病变的盆底腹膜PET形态构成比具有明显的区别(χ2=29.29,P<0.001)。与良性组相比,恶性组盆底腹膜PET形态中散在结节状改变的发生率为77.1%(54/70),高于弥漫性的2.9%(2/70)或无改变的20.0%(14/70)(χ2=25.1、11.34,P<0.01)。恶性组中,盆底腹膜在PET及PET/CT上出现散在结节状改变分别为77.1%(54/70)、80.0%(56/70),高于CT的45.7%(32/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59、17.62,P<0.001)。结论分析腹膜病变的18F-FDG代谢值及盆底腹膜的代谢形态有助于良、恶性腹膜弥漫性病变的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疾病 腹膜肿瘤 腹膜炎 腹膜炎 结核性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氟脱氧葡萄糖F18 诊断 鉴别
下载PDF
^(18)F-FDG PET/CT显像在鼻咽癌临床诊断中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王家富 李勇 +2 位作者 马铎 韩巍 王丽范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0年第12期29-30,共2页
目的:研究^(18)F-FDG(18F标记脱氧葡萄糖)PET/CT显像在鼻咽癌临床诊断中的效果。方法:对43例健康检查者和我院接诊的45例鼻咽癌患者分别进行^(18)FDGPET/CT和MRI显像检查,统计两种方法中鼻咽癌的阳性例数和阴性例数,计算相应的评价指标... 目的:研究^(18)F-FDG(18F标记脱氧葡萄糖)PET/CT显像在鼻咽癌临床诊断中的效果。方法:对43例健康检查者和我院接诊的45例鼻咽癌患者分别进行^(18)FDGPET/CT和MRI显像检查,统计两种方法中鼻咽癌的阳性例数和阴性例数,计算相应的评价指标。结果:^(18)F-FDGPET/CT诊断鼻咽癌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56%、97.67%、96.59%、97.73%和95.45%,MRI分别为71.11%、79.07%、75.00%、78.05%和72.34%,二者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8)F-FDGPET-CT在鼻咽癌的临床诊断上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F标记脱氧葡萄糖 鼻咽癌 PET/CT显像 临床诊断
下载PDF
18F-FDG PET/CT在肿瘤治疗耐受区域寻找方面的应用
3
作者 王丽范 王家富 +2 位作者 韩巍 林琳 李勇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20年第12期1991-1993,共3页
肿瘤患者经过放疗、治疗后,肿瘤内耐受治疗的瘤体部分仍会存活下来,这是肿瘤的复发或者转移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能够在治疗前确定肿瘤内具有治疗耐受的区域,并给予针对性的治疗,将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减少肿瘤复发或者转移的机率。另外... 肿瘤患者经过放疗、治疗后,肿瘤内耐受治疗的瘤体部分仍会存活下来,这是肿瘤的复发或者转移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能够在治疗前确定肿瘤内具有治疗耐受的区域,并给予针对性的治疗,将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减少肿瘤复发或者转移的机率。另外,通过分析治疗后肿瘤残存部分代谢的活性,可以明确治疗后仍具有活性的肿瘤部分,对肿瘤再次治疗方案精准制定具有其它方法无法比拟的优势。为了这些目的,本研究采用18 F-FDG PET/CT影像相关指标做为衡量标准用于评价肿瘤治疗前后不同区域代谢的变化,期望能达到预判断肿瘤耐受治疗的可能区域及治疗后准确测定肿瘤体积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体积 肿瘤复发 PET/CT 肿瘤治疗 治疗耐受 再次治疗 肿瘤残存 准确测定
下载PDF
老年肿瘤患者PET/CT影像中伪影的临床分析
4
作者 王丽范 李勇 林琳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922-1923,共2页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检查以灵敏、特异及准确等特点在肿瘤诊断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工作中总能发现一些非致病干扰因素所致的影像存在,影响图像的质量,甚至影响肿瘤诊断的准确性。
关键词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 伪影
下载PDF
PET/CT在乳腺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附42例报告)
5
作者 马铎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25-925,共1页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4月2010年4月接受PET/CT检查的乳腺肿块患者42例,其中男性1例,女性41例,年龄21~69岁,平均年龄42.6岁,均未接受任何治疗,乳房肿块均为新近发现且直径〉1cm。
关键词 PET/CT 鉴别诊断 乳腺癌 价值 应用 平均年龄 2009年 乳腺肿块
下载PDF
心脏磁共振对硬膜外阻滞治疗心衰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3
6
作者 王杨 刘鹏飞 +1 位作者 刘凤岐 赵洪伟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0年第6期977-980,共4页
目的探讨心脏磁共振(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CMR)对心衰患者经高位胸段硬膜外麻醉阻滞治疗前后心脏功能及心肌纤维化的评价能力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确诊为顽固性心衰患者12例行上胸段硬膜外交感神经阻滞治疗30天,同时接受心衰常... 目的探讨心脏磁共振(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CMR)对心衰患者经高位胸段硬膜外麻醉阻滞治疗前后心脏功能及心肌纤维化的评价能力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确诊为顽固性心衰患者12例行上胸段硬膜外交感神经阻滞治疗30天,同时接受心衰常规治疗,并于治疗前、后分别进行心脏磁共振扫描,得出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EF)、舒张末容积(end diastolic volume,EDV)、收缩末容积(end systolic volume,ESV)、舒张末室壁质量(end diastolic wall mass,EDWM)、左心室心肌延迟强化体积及左心室心肌延迟强化率(即左心室心肌延迟强化体积占左心室心肌总体积的百分比)的数据。结果患者治疗前、后EF值、左心室心肌延迟强化体积及左心室心肌延迟强化率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EDV、ESV、EDWM值治疗前、后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MR能够对经硬膜外阻滞治疗后的心衰患者进行心脏功能及心肌纤维化的疗效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上胸段硬膜外阻滞治疗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18)F-FDG代谢影像与非小细胞肺癌组织结构相关性的探讨 被引量:2
7
作者 林琳 李勇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2年第12期2343-2347,共5页
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rcinoma,NSCLC)是肺癌分类中患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肿瘤[1]。在临床上,由于对放、化疗存在耐受性以及容易复发、转移,NSCLC的治疗一直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18F-FDG 组织结构 相关性 CARCINOMA 影像 代谢 NSCLC
下载PDF
分子影像学检测结直肠癌免疫微环境
8
作者 张琳焓 姜慧杰 李勇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370-1374,共5页
结直肠癌是常见恶性肿瘤,免疫疗法对微卫星不稳定和常规化疗难以治疗的结直肠癌有效。了解肿瘤免疫微环境(TIME)有助于提高免疫治疗反应。分子成像可在解剖学和分子水平上实现细胞和亚细胞过程可视化,并加以表征和量化。对TIME细胞组成... 结直肠癌是常见恶性肿瘤,免疫疗法对微卫星不稳定和常规化疗难以治疗的结直肠癌有效。了解肿瘤免疫微环境(TIME)有助于提高免疫治疗反应。分子成像可在解剖学和分子水平上实现细胞和亚细胞过程可视化,并加以表征和量化。对TIME细胞组成进行显像有助于理解肿瘤动态发展过程,发现并阐明肿瘤致病过程的分子机制,协助开发更有效的癌症治疗方法以及通过识别生物标志物准确预测不同治疗反应。本文针对分子影像学检测结直肠癌免疫微环境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分子成像 免疫微环境
下载PDF
代谢相关类疾病和恶病质中的棕色脂肪
9
作者 闫新萌 李勇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20年第4期680-683,共4页
最初,棕色脂肪组织(BAT)是被瑞士自然学家康拉德·格思纳(Conrad·Gessner)在1551年所发现[1]。人们通常认为BAT只存在于包括人类在内的哺乳动物的新生体当中,后来随着对BAT在新陈代谢相关性疾病中作用的了解,尤其是在肥胖和糖... 最初,棕色脂肪组织(BAT)是被瑞士自然学家康拉德·格思纳(Conrad·Gessner)在1551年所发现[1]。人们通常认为BAT只存在于包括人类在内的哺乳动物的新生体当中,后来随着对BAT在新陈代谢相关性疾病中作用的了解,尤其是在肥胖和糖尿病的研究过程进一步发现,成年个体当中也存在着BAT[2]。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技术(18F-FDG PET/CT)可以无创的通过测量组织的糖代谢来发现BAT,摆脱了以往只能通过病理验证的方法,这也加快了人们对BAT的了解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脱氧葡萄糖 棕色脂肪 PET/CT 相关性疾病 恶病质 新陈代谢 糖代谢 康拉德
下载PDF
评估结直肠癌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后反应的影像学进展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琳焓 姜慧杰 李勇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137-1140,共4页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已经成为重要的治疗手段,并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常规影像学可以观察肿瘤治疗前后的大小、形态、密度或信号强度、血流等变化,分子影像学可以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监测治疗进程和评价疗效,并能...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已经成为重要的治疗手段,并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常规影像学可以观察肿瘤治疗前后的大小、形态、密度或信号强度、血流等变化,分子影像学可以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监测治疗进程和评价疗效,并能够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治疗方案。随着显像评估方法不断改进,分子探针不断研发,多模态诊疗一体化及纳米复合物逐步兴起,影像学为结直肠癌的诊断、监测、疗效评估及预后判定提供了更加全面的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分子显像 靶向治疗 免疫治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