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4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在创新与实践中建设秘书学专业本科——哈尔滨学院文秘教育专业的办学特色 被引量:2
1
作者 李玉梅 高萍 《秘书》 2012年第6期9-11,共3页
哈尔滨学院是隶属于哈尔滨市的唯一一所本科层次的普通高等学校,其文秘教育专业本科已有五年历史。它像一棵茁壮成长的小树,在专业教师的精心培育下奠定了扎实的根基,正在蓬勃生长,已经成为黑龙江省乃至我国东北地区秘书学专业本科... 哈尔滨学院是隶属于哈尔滨市的唯一一所本科层次的普通高等学校,其文秘教育专业本科已有五年历史。它像一棵茁壮成长的小树,在专业教师的精心培育下奠定了扎实的根基,正在蓬勃生长,已经成为黑龙江省乃至我国东北地区秘书学专业本科教育教学基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尔滨学院 专业本科 文秘教育 秘书学 办学特色 营业 实践 创新
下载PDF
哈尔滨城市湿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对策 被引量:4
2
作者 于少鹏 郭新利 +1 位作者 蔡春苗 王孝本 《防护林科技》 2008年第4期111-112,共2页
阐述了哈尔滨城市湿地的概况,针对哈尔滨城市湿地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对策。
关键词 哈尔滨 城市湿地 生态环境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哈尔滨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与保护 被引量:3
3
作者 孙娜 《经济研究导刊》 2009年第8期126-127,共2页
哈尔滨是我国北方一座别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随着城市发展、人口规模和建设用地规模日益扩大,在旧城改造、新区建设中要注意保护城市特色:第一要尽量保留传统街区特征和结构,使哈尔滨的旧日风貌得以充分体现;第二对解放后建设的居住... 哈尔滨是我国北方一座别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随着城市发展、人口规模和建设用地规模日益扩大,在旧城改造、新区建设中要注意保护城市特色:第一要尽量保留传统街区特征和结构,使哈尔滨的旧日风貌得以充分体现;第二对解放后建设的居住区要进行更新,使这些建筑能够更好地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第三要在更大的空间内分布城市的各项设施,保障中心区功能的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旧城改造 哈尔滨
下载PDF
既要“旗帜鲜明”,也要“润物无声”——对高校二级学院党总支书记职责的理解与思考 被引量:1
4
作者 刘勇强 《黑龙江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41-143,共3页
能将旗帜鲜明的政治追求、事业理念、工作原则与工作态度,以润物无声的工作方法、人格修养和工作魅力得以深入人心地体现和落实,这是高校二级学院党总支书记履行职责的一种不懈追求和境界。
关键词 高校 二级学院 党总支书记 职责
下载PDF
哈尔滨都市圈城市化发展模式探讨
5
作者 刘向阳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7年第9期8-9,共2页
都市圈的发展是现代城市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特征。从哈尔滨都市圈发展的实际出发,揭示其发展所应采取的三种城市化模式,从而使哈尔滨都市圈城市化发展纳入理性的轨道。
关键词 哈尔滨 都市圈 模式 机制
下载PDF
大学文学经典教育与“标准答案”——对一种现象的理论的思考 被引量:2
6
作者 李铁秀 刘勇强 《黑龙江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36-138,共3页
文学教育尤其是大学文学经典教育中的所谓"标准答案"问题由来已久,迄今仍是需要正视的一个问题。文章从语言与文学及其关系的规律和特点这一标准和角度,就大学文学经典教育是否应恪守"标准答案"问题,置于后现代语... 文学教育尤其是大学文学经典教育中的所谓"标准答案"问题由来已久,迄今仍是需要正视的一个问题。文章从语言与文学及其关系的规律和特点这一标准和角度,就大学文学经典教育是否应恪守"标准答案"问题,置于后现代语境给予理论的探讨。问题的提出,其价值首先在于它的确是个问题。文章重在后现代语境中的"解构",目的在于由此引起对相关问题的进一步深入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经典 标准答案 语言 阐释 后现代
下载PDF
当代女性文学与传统文化 被引量:2
7
作者 樊星 李雪 《文艺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9-35,共7页
谈到当代女性文学,除了人们十分熟悉的"美女作家"、"身体写作"这些词以外,还应该也可以有新的话题。例如:当代女性文学与传统文化的联系。提出这一话题,无疑是深入研究"当代文学与传统文化"这一课题的必要。同时,揭示当代女作家... 谈到当代女性文学,除了人们十分熟悉的"美女作家"、"身体写作"这些词以外,还应该也可以有新的话题。例如:当代女性文学与传统文化的联系。提出这一话题,无疑是深入研究"当代文学与传统文化"这一课题的必要。同时,揭示当代女作家如何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想解放与文学突围的激情,对于进一步探讨当代中国女性文学的民族品格,显然也很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女性文学 当代文学 传统文化 美女作家 身体写作 思想解放 民族品格 话题
下载PDF
文学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制作原则 被引量:4
8
作者 王桂荣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62-65,共4页
文学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制作,只有立足文学本体,秉承"文本性""文学性""学科性"三原则,才能使其呈现出极强的学科特征,才能更好地为文学教学服务,推动文学教学改革全面深入地进行与发展。
关键词 文学多媒体课件 设计与制作 文本性 文学性 有效性
下载PDF
当代文学教学琐谈 被引量:3
9
作者 胡亭亭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2005年第12期50-51,共2页
当代文学是最为贴近现实,贴近学生的思想、感情、经历的学科,也是学术思想最活跃、各种文化信息最丰富的学科,但是,由于它触及政治问题及意识形态问题的敏感性,使得一些富有开放意义的前沿性话题不能及时地进入到教学中,而它的当下性这... 当代文学是最为贴近现实,贴近学生的思想、感情、经历的学科,也是学术思想最活跃、各种文化信息最丰富的学科,但是,由于它触及政治问题及意识形态问题的敏感性,使得一些富有开放意义的前沿性话题不能及时地进入到教学中,而它的当下性这一特点,也使得现行教材或多或少地滞后了,再加上现在大学专业设置的调整步伐加快,专业必修课时大大压缩,所以,当代文学的教学一直面临着改革的问题,对此,我们仅从下面二个方面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教学 当代文学 学术思想 文化信息 意识形态 政治问题 调整步伐 专业设置 敏感性 前沿性
下载PDF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9
10
作者 王桂荣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2008年第7期59-60,74,共3页
“淡化史的线索,突出作家作品的讲解”;“加强学生对作品的感受与分析能力的培养”;“弘扬人文精神,强化人文教育”是目前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在“教什么”上达成的共识,但在“怎样教”,即如何更好地实现与实践上述教改理念,... “淡化史的线索,突出作家作品的讲解”;“加强学生对作品的感受与分析能力的培养”;“弘扬人文精神,强化人文教育”是目前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在“教什么”上达成的共识,但在“怎样教”,即如何更好地实现与实践上述教改理念,学界尚未给予足够的重视。鉴于此,本文从文学本体出发,认为“以文本为本,注重文本风格的讲授”,“回归文学本体,彰显文学性教学”,“感受文学之美,强化人文教育”是实现与实践上述教改理念的最佳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当代文学 教学改革 文本为本 文本风格 文学性
下载PDF
论大学文学课程的有效教学策略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雪 《黑龙江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47-149,共3页
在世俗化的当今社会中,大学文学课程应当担负起更为神圣的使命,要把文学的灵性魅力传导给更为年轻的莘莘学子,开辟出更广阔的心灵绿洲。因此,必须尽可能地摆脱近二十余年的无效教学倾向,从转变文学教师的角色定型、确立对话教学的新思... 在世俗化的当今社会中,大学文学课程应当担负起更为神圣的使命,要把文学的灵性魅力传导给更为年轻的莘莘学子,开辟出更广阔的心灵绿洲。因此,必须尽可能地摆脱近二十余年的无效教学倾向,从转变文学教师的角色定型、确立对话教学的新思路和重启文学的开放空间等三个策略入手,重新建立富有成效的大学文学课程,从而让文学真正地为和谐社会的建设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文学课程 有效教学 无效教学
下载PDF
“文化语境”与“艺术命运”——论当代文学思潮中的“曹禺现象”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铁秀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3-37,共5页
曹禺在“当代”时代语境中的艺术生命历程与命运 ,不仅仅是他个人的遭遇 ,而是具有普遍性本质意味的“曹禺现象”。本文对解放后曹禺在迷失主体、失落艺术的文学历程上的思想、活动、成果进行具有历史现场感与现象还原感的分析 ,揭示构... 曹禺在“当代”时代语境中的艺术生命历程与命运 ,不仅仅是他个人的遭遇 ,而是具有普遍性本质意味的“曹禺现象”。本文对解放后曹禺在迷失主体、失落艺术的文学历程上的思想、活动、成果进行具有历史现场感与现象还原感的分析 ,揭示构成“曹禺现象”的内涵及原因 ,阐发其所拥有的反思“当代”文学理论与创作及文学史意义的历史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禺现象 思想 修改 创作模式
下载PDF
以文本为本,强化文学阅读的训练——新课标下的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与实践 被引量:1
13
作者 胡亭亭 张冬梅 《教育探索》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49-50,共2页
为了贯彻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方面提出的新的理念及新的要求,我们对现当代文学的教学进行了以下改革尝试:将文本的阅读视为教学之本,以阅读为突破口,尝试改变以往的教与学的二元对立模式,在自主、合作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 为了贯彻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方面提出的新的理念及新的要求,我们对现当代文学的教学进行了以下改革尝试:将文本的阅读视为教学之本,以阅读为突破口,尝试改变以往的教与学的二元对立模式,在自主、合作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阅读教学 文本 审美能力 探究能力 创新能力
下载PDF
文学形象的全息性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自匪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07年第1期112-114,共3页
文学形象不是直接诉诸人的感觉的直观物化形象,而是通过语言间接地诉诸人的审美想象的心理形象,这使得文学形象超越了具体感觉方式的规定和限制,成为可以综合表现各种不同感觉信息、呈现多种感觉效果的全息性艺术形象。全息形象是文学... 文学形象不是直接诉诸人的感觉的直观物化形象,而是通过语言间接地诉诸人的审美想象的心理形象,这使得文学形象超越了具体感觉方式的规定和限制,成为可以综合表现各种不同感觉信息、呈现多种感觉效果的全息性艺术形象。全息形象是文学形象区别于其他艺术形象的重要特征,也是文学形象独特的审美艺术价值和意义的典型体现。文学形象全息性概念的提出,对于进一步理解把握文学形象的审美价值和意义,拓展文学形象创造的艺术空间具有积极的认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 形象 文学形象 全息性 文学理论
下载PDF
文学语言是隐喻的N次幂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燕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07年第3期117-119,共3页
语言的文学潜能的显现,取决于语言对日常语言的疏离和改变;取决于语言对常态规范的突破和挑战;取决于语言依据文学自身特点所作的裁剪和置换。而上述所有诉求的达成,皆缘于语言强大的隐喻功能。隐喻以及n次的隐喻既持续地构成语言对常... 语言的文学潜能的显现,取决于语言对日常语言的疏离和改变;取决于语言对常态规范的突破和挑战;取决于语言依据文学自身特点所作的裁剪和置换。而上述所有诉求的达成,皆缘于语言强大的隐喻功能。隐喻以及n次的隐喻既持续地构成语言对常规的疏离和挑战,也会不断地实现语言的形义挪移和替换。语言在隐喻中获得新的形义生长点,形成文学所要求的陌生化和新鲜感,从而摆脱日常语言的窠臼获得文学的转换和升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 文学语言 隐喻
下载PDF
在语言与文学之间——对大学文学教育的“语言论转向”反思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铁秀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4年第11期80-86,共7页
在哲学社会科学“语言论转向”的全球化语境中 ,解剖和反思当前国内大学文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的语言与文学、“思想”(内容 )与“语言”(形式 )等诸多“两张皮现象与问题” ,思考“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改革方向 ,召唤文学重返语言家园 ... 在哲学社会科学“语言论转向”的全球化语境中 ,解剖和反思当前国内大学文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的语言与文学、“思想”(内容 )与“语言”(形式 )等诸多“两张皮现象与问题” ,思考“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改革方向 ,召唤文学重返语言家园 ,提出建构汉语“文学语言学”新课程及新学科的设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论转向” 两张皮现象 文学语言
下载PDF
从先秦文学看中国社会第一次理性的觉醒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文彦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1年第1期98-102,共5页
从夏、商、周到春秋战国 ,中国社会从原始形态向最初的理性社会艰难地迈进。先秦文学比较真实地反映了上述几个社会时期人们的现实生活、精神面貌和社会意识形态 ,特别是先秦诸子著作中体现出思想家们的理性思考和朴素的科学精神 ,充分... 从夏、商、周到春秋战国 ,中国社会从原始形态向最初的理性社会艰难地迈进。先秦文学比较真实地反映了上述几个社会时期人们的现实生活、精神面貌和社会意识形态 ,特别是先秦诸子著作中体现出思想家们的理性思考和朴素的科学精神 ,充分展现了这一历史阶段社会从最初的迷昧向理性的文明社会过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文学 中国社会 理性 觉醒 自我意识 先秦诸子 科学精神
下载PDF
后现代文化及其文学表现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自匪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3年第2期70-72,共3页
后现代主义是由现代主义哲学发展而来的一种非理性主义思潮 ,是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 ,而后现代文学则是这种文化的具体的文学表现。后现代文学具体体现为三个基本的特征 :意义的解构。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文化 文学表现 后现代文学 文学形式 感觉 意义
下载PDF
网络文学三议题 被引量:1
19
作者 杜家和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1年第1期103-106,共4页
网络文学是一种依托于载体的文学。网络这种载体的特殊性 ,决定了网络文学的形态和特点。相对于传统文学形态来讲 ,网络文学具有传播上的自由性。
关键词 网络文学 文学载体 文学活动 特点 文学形态 文学分类
下载PDF
文学研究“语言论转向”反思
20
作者 李铁秀 龚宏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05-107,共3页
从文学与语言的关系入手,反思传统语言工具论制约下文学研究中的语言与文学、"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之间普遍存在的关系割裂等诸多问题具有现实意义。文学与语言脱离造成的两张皮现象已... 从文学与语言的关系入手,反思传统语言工具论制约下文学研究中的语言与文学、"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之间普遍存在的关系割裂等诸多问题具有现实意义。文学与语言脱离造成的两张皮现象已使文学不成其为语言的艺术,因此文学研究必须建立在语言研究的基础上,文学应重返语言家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论转向” 语言与文学 文学语言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