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锐视角观照下的当代文学思潮——评吴秀明的《转型时期的当代文学思潮》
1
作者 刘小微 《北方论丛》 2004年第2期43-44,共2页
《转型时期的当代文学思潮》以新锐的视角,对转型时期的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做出个性化的观照,具有举足轻重的理论价值意义。其新锐性主要体现在: 厘定出“三元一体”的转型时期当代文学思潮的新格局,体现“多元共生”的现代性思维模式,具... 《转型时期的当代文学思潮》以新锐的视角,对转型时期的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做出个性化的观照,具有举足轻重的理论价值意义。其新锐性主要体现在: 厘定出“三元一体”的转型时期当代文学思潮的新格局,体现“多元共生”的现代性思维模式,具有宏观整合与微观阐释相结合的理性透视能力;从“热点”切入,以敏锐的“问题意识”建立与当代文学思潮研究的“对话”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元结构 热点 问题意识 对话
下载PDF
审美与精神救赎 被引量:3
2
作者 张良丛 《文艺评论》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8,共5页
关键词 精神救赎 存在 伊甸园 悲剧性 自由性 追求 乐园 有限 矛盾 现实性
下载PDF
强化实践教学 培养创新人才 被引量:3
3
作者 印文霞 《成人教育》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5-66,共2页
师范类高校的课程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实践教学是指校内的实验、训练指导和校外的实习实践。实践教学是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教学的继续、补充、扩展和深化。师范类高校应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强化实践教学环... 师范类高校的课程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实践教学是指校内的实验、训练指导和校外的实习实践。实践教学是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教学的继续、补充、扩展和深化。师范类高校应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范院校 实践教学 实践能力
下载PDF
《易》与《诗》中的鸟 被引量:1
4
作者 侯敏 《北方论丛》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7,共3页
《诗》之兴是一种隐喻,《易》之象与其有着相同的艺术功用,二者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最古老的象征系统。《诗经》中的鸟类兴象与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的内在关联,早已被前人证实,验之于《易》,同样契若合符。可见,《易》与《诗》一样,都是... 《诗》之兴是一种隐喻,《易》之象与其有着相同的艺术功用,二者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最古老的象征系统。《诗经》中的鸟类兴象与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的内在关联,早已被前人证实,验之于《易》,同样契若合符。可见,《易》与《诗》一样,都是以形象来表达意义,运用的是象征表现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 《易》 图腾崇拜 生殖崇拜 象征
下载PDF
论杜甫的送别诗 被引量:2
5
作者 邹进先 《北方论丛》 2004年第2期14-18,共5页
离别诗有偏于写离别之共相和偏于写离别之个相两类。杜甫的送别诗多是写极具个性的离别,采取写实的手法,深刻地表现了具体的离别情境所蕴含和牵连的种种复杂的人生体验和人生感悟,具有超越传统离别主题更深广的思想与审美意蕴,这是杜甫... 离别诗有偏于写离别之共相和偏于写离别之个相两类。杜甫的送别诗多是写极具个性的离别,采取写实的手法,深刻地表现了具体的离别情境所蕴含和牵连的种种复杂的人生体验和人生感悟,具有超越传统离别主题更深广的思想与审美意蕴,这是杜甫在送别诗写法上的新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送别 个性 人生体验
下载PDF
论《桃花扇》中的柳敬亭与苏昆生 被引量:2
6
作者 陈大远 《绥化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75-78,共4页
关注国事、仗义请缨、保持节操,是柳敬亭和苏昆生的共性特征。柳敬亭幽默、洒脱、遇事乐观;苏昆生老成、质朴,为人忠厚。《桃花扇》作品中柳敬亭、苏昆生与史实的不尽相同,反映了作者孔尚任的民族意识和归隐情怀。
关键词 《桃花扇》 柳敬亭 苏昆生 共性 个性
下载PDF
钱锺书对“韵”的阐释 被引量:1
7
作者 李洲良 《北方论丛》 2003年第4期60-62,共3页
 "韵"是中国古代文艺美学批评与鉴赏最富有民族特色的理论范畴之一。钱锺书从"六法失读"中指出,"气韵"较之"气韵生动"更规范,谢赫以"生动"释"气韵",仅道"气"...  "韵"是中国古代文艺美学批评与鉴赏最富有民族特色的理论范畴之一。钱锺书从"六法失读"中指出,"气韵"较之"气韵生动"更规范,谢赫以"生动"释"气韵",仅道"气"而未申"韵"。又从"韵"之渊源与流变中指出北宋范温的有余意即为"韵"这一命题的重要性及其独特贡献,发前人所未发。钱锺书对"韵"的阐释,是20世纪"韵"研究的重要成果,应引起学界的关注和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韵 阐释
下载PDF
浅析当代文化语境中的审美观念的转换
8
作者 张良丛 姜游 《文艺评论》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8-11,共4页
20世纪90年代后,在市场、技术与娱乐的推动下,大众文化蔚然成风,对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形成极大的冲击,大大改变了文化的分布状况。它以其大众性、娱乐性、商业性迅速为人们接受,并融入到生活中。这种状况不但改变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20世纪90年代后,在市场、技术与娱乐的推动下,大众文化蔚然成风,对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形成极大的冲击,大大改变了文化的分布状况。它以其大众性、娱乐性、商业性迅速为人们接受,并融入到生活中。这种状况不但改变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也改变了艺术、审美的状况,使其发生了观念性的变迁。对此,传统美学理论对当代大众文化进行了尖锐地批评,然而单纯的批评恰恰反映它对当代大众文化状况缺少清醒的审视,没有意识到大众文化带来一种不同的审美观念。当代文化语境中的审美正在告别沙龙,揭开神秘的面纱走向世俗生活。它催生了一种新的审美观念,是一种感性的、多元的、生活的审美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文化语境 审美观念 20世纪90年代后 大众文化 文化生活 精英文化 主流文化 美学理论
下载PDF
第三届中国古代小说国际研讨会述要
9
作者 许隽超 《明清小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38-243,共6页
关键词 中国古代小说 国际研讨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哈尔滨师范大学 述要 研究中心 人文学院 台湾地区
下载PDF
全方位的关照多角度的透视——读孙玉明博士著《红学:1954》
10
作者 关四平 《文艺评论》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6-68,共3页
关键词 《红学:1954》 红学史 红楼梦研究 奇文 整体观照 红学研究 学术专著 中国艺术研究院 欣赏 透视
下载PDF
平衡与生长:中国先锋诗歌的文化走向
11
作者 吴井泉 《文艺评论》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7-20,共4页
关键词 文化走向 先锋诗歌 中国 “知识分子写作” “民间写作” 生长 平衡 20世纪末 尘埃落定 意识形态
下载PDF
第三届中国古代小说国际研讨会综述
12
作者 关四平 《学术动态(北京)》 2006年第30期9-13,共5页
2006年8月,第三届中国古代小说国际研讨会在哈尔滨师范大学隆重举行。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中心与哈尔滨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联合主办,来自海内外70余位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收到学术论文70余篇。... 2006年8月,第三届中国古代小说国际研讨会在哈尔滨师范大学隆重举行。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中心与哈尔滨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联合主办,来自海内外70余位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收到学术论文70余篇。这次会议在学术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小说 国际研讨会 研讨会综述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哈尔滨师范大学 学术论文 人文学院 研究中心
下载PDF
高校美育漫谈 被引量:7
13
作者 曹俊峰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08-111,共4页
为培育全面发展的人,美育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和谐的人,审美能力和健康的审美趣味是和谐的人的必要条件。美育对于大学生个人融入社会,提高生活质量和道德情操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低俗艺术和低俗趣味在大学... 为培育全面发展的人,美育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和谐的人,审美能力和健康的审美趣味是和谐的人的必要条件。美育对于大学生个人融入社会,提高生活质量和道德情操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低俗艺术和低俗趣味在大学生中有一定影响,应引起充分注意。高校应通过各科教学和业余艺术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育 和谐的人 高雅趣味 低俗趣味
下载PDF
试论伊瑟尔接受美学的理论基础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云柏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6年第6期68-69,75,共3页
对伊瑟尔接受美学思想的研究是当今欧美文论界的热点之一。文章着重阐述了其美学思想的两个比较重要的理论基础:其一是茵格尔顿的现象学理论,其二是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理论。探索伊瑟尔接受美学的理论基础,对于深入研究其美学思... 对伊瑟尔接受美学思想的研究是当今欧美文论界的热点之一。文章着重阐述了其美学思想的两个比较重要的理论基础:其一是茵格尔顿的现象学理论,其二是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理论。探索伊瑟尔接受美学的理论基础,对于深入研究其美学思想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瑟尔 接受关学 理论基础
下载PDF
文化工业和大众文化的生成境遇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玥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6年第2期84-85,共2页
文化工业理论是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重要概念,大众文化现象则标志着一种新的文化模式。中国有自己的历史话语环境,我们应辩证地建构正在生成中的文化工业和大众文化现象,谨防以“他者”的文化眼光遮蔽中国本土问题。
关键词 文化工业 大众文化 中国语境
下载PDF
论“人生的艺术化”和“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玥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73-76,共4页
“人生的艺术化”旨在高扬人生,提升人生,从而走向诗意人生;“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力促艺术走下圣坛,归融人间,从而普及精神关照。二者虽在具体时空上各具特色,但带终极关怀色彩的人本精神使它们在宏大历史进程中均有其存在的完全合理性... “人生的艺术化”旨在高扬人生,提升人生,从而走向诗意人生;“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力促艺术走下圣坛,归融人间,从而普及精神关照。二者虽在具体时空上各具特色,但带终极关怀色彩的人本精神使它们在宏大历史进程中均有其存在的完全合理性。我们同时思考“人生的艺术化”和“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源于我们对理想美和现实美的双重呼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生的艺术化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合理性
下载PDF
智性的思想散步——评吕家乡先生的散文集《温暖与悲凉》
17
作者 杨丽霞 《文艺评论》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47-51,共5页
吕家乡先生最初是以诗歌评论家的身份闻名学界的,<诗潮·诗人·诗艺>、<现代三家诗精品赏析>、<品与思>等深、细、真、朴著作的出版,使他赢得了读者的信赖.但是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他却侍弄起散文,接连推... 吕家乡先生最初是以诗歌评论家的身份闻名学界的,<诗潮·诗人·诗艺>、<现代三家诗精品赏析>、<品与思>等深、细、真、朴著作的出版,使他赢得了读者的信赖.但是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他却侍弄起散文,接连推出<一朵喇叭花>、<温暖与悲凉>两本集子,并且渐成"主业"的散文,正在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我以为:从研讨中国新诗,到创作随笔与小品的角色转换,是吕先生生命进入成熟期后做出的明智选择.心底太多的人生沧桑、社会感受,达观冲淡、返朴归真的心境,和散文这种自由的文体有着天然的相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悲凉 散文集 家乡 三家诗 诗艺 中国新诗 随笔 年代 著作 诗人
下载PDF
王蒙中短篇小说两类意象分析
18
作者 陈洪成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5年第2期91-92,共2页
王蒙先生中短篇小说中的梦、夜意象都与他的人生际遇有关,它们是: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十年文化浩劫、身心获得解放的新时期。这两类意象宣达的作家主观情绪是于悲凉中寓喜悦、于颓丧中寓奋进、于惆怅中寓急切、于幻灭中寓期待。
关键词 中短篇小说 意象 王蒙 悲凉 幻灭 作家 解放 先生 新时期 期待
下载PDF
丁玲的“牢狱”——从个案看体制内外女作家主体性精神建构的困境
19
作者 宋春秀 《绥化学院学报》 2006年第6期83-86,共4页
丁玲之于中国文坛举足轻重。可以说,其近60年写作生涯的大半都显性存在于中国文学史,作家丁玲一直是时代的代言人;作为共产党领导下文艺体制内部的工作者和领导阶层,她亲历了新文学体制在政治体制规约之下从建立到形成的全过程。到了晚... 丁玲之于中国文坛举足轻重。可以说,其近60年写作生涯的大半都显性存在于中国文学史,作家丁玲一直是时代的代言人;作为共产党领导下文艺体制内部的工作者和领导阶层,她亲历了新文学体制在政治体制规约之下从建立到形成的全过程。到了晚年,丁玲仍作为中国文坛的“旗帜”参与到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中去,成为中国主流文学的代言人之一。纵观丁玲的一生,对合理社会制度的热切追求贯穿始终,其对自我、社会、人生的不懈求索与积极探寻都体现出同时代女性知识分子、作家中鲜有的激情、勇气和主体实践精神。然而,现实境遇中的丁玲却时时陷身于有形、无形、肉体、精神的“牢狱”。从丁玲个案探讨体制内外女作家主体性精神建构的困境,正是本文题旨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牢狱” 丁玲 主体 体制 建构 困境
下载PDF
"综合"的气度与创造的风采——论艾青三十年代诗歌的艺术个性
20
作者 杨丽霞 《闽江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62-65,共4页
艾青借用从欧罗巴带回的"芦笛",吹奏三十年代中华民族风雨与愁云交错的心曲,在艺术上体现出一种将深沉与奔 放、雄伟与细腻、抒情与哲理、朴实与绮丽交融的"综合性品格",最善于创造画意美、象征美与形式上的散文美。
关键词 综合性 画意美 象征美 散文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