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电影中透视俄罗斯的社会与文化——《莫斯科不相信眼泪》的解读 被引量:1
1
作者 李雅君 于瑶娆 《电影评介》 2014年第21期32-36,共5页
最近时尚界兴起了一股"复古风潮",人们以穿复古衣物,戴复古饰物,留复古发型为荣,而时尚界的复古风潮其实也间接影响到了文化界,像最近《大话西游》就是在时隔20年后重新进入影院,再次走进大家的视野,这引发了大众对于经典影... 最近时尚界兴起了一股"复古风潮",人们以穿复古衣物,戴复古饰物,留复古发型为荣,而时尚界的复古风潮其实也间接影响到了文化界,像最近《大话西游》就是在时隔20年后重新进入影院,再次走进大家的视野,这引发了大众对于经典影片的缅怀,而《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就是世界影史上一部经典力作。《莫斯科不相信眼泪》是苏联当代电影创作中重要的作品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斯科人 复古风 时尚界 戴复古 《大话西游》 经典影片 《电影艺术》 柳德米拉 爱情观 鲁道
下载PDF
论俄罗斯民族的沙皇崇拜意识——《西伯利亚理发师》的文化解读
2
作者 李雅君 刘琳琬玉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6年第11期61-62,共2页
俄罗斯电影展现的往往是俄式独有的硬汉气魄及对战争的反思。然而,俄罗斯的著名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却利用好莱坞的表现手法描绘了沙皇俄国,《西伯利亚理发师》中的很多情节都突显了俄罗斯民族对统治者的狂热。这部作品通过美化... 俄罗斯电影展现的往往是俄式独有的硬汉气魄及对战争的反思。然而,俄罗斯的著名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却利用好莱坞的表现手法描绘了沙皇俄国,《西伯利亚理发师》中的很多情节都突显了俄罗斯民族对统治者的狂热。这部作品通过美化沙皇、效忠沙皇、崇拜沙皇,深刻揭示了俄罗斯民族对统治者崇拜的历史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罗斯民族 沙皇崇拜意识 历史成因
下载PDF
俄罗斯电影中教师形象的文化解读——以苏联电影《乡村女教师》为例
3
作者 李雅君 符玉秋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20年第12期88-89,共2页
1947年拍摄的苏联电影《乡村女教师》讲述了女教师瓦尔瓦拉兢兢业业地在俄国西伯利亚贫穷落后的小乡村教书育人的一生,影片通过身份认同和婚礼习俗展现了女教师融入贫穷乡村的艰难历程和惊人耐力。影片中乡村女教师的形象不仅激励了苏... 1947年拍摄的苏联电影《乡村女教师》讲述了女教师瓦尔瓦拉兢兢业业地在俄国西伯利亚贫穷落后的小乡村教书育人的一生,影片通过身份认同和婚礼习俗展现了女教师融入贫穷乡村的艰难历程和惊人耐力。影片中乡村女教师的形象不仅激励了苏联人民,还激励了中国无数有志青年投身到平凡的教育事业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女教师 身份认同 风俗文化
下载PDF
透视俄罗斯民族的“笑”文化——以俄罗斯电视剧《战斗民族养成记》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徐昕宇 韩志平 李雅君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21年第1期100-101,共2页
俄罗斯电视剧《战斗民族养成记》中展现了俄罗斯与美国的文化差异,突显了俄罗斯的民族性格及其文化的独特性。俄罗斯人通常认为一个人微笑,不只是礼貌的表现,这个笑容里一定还包含其他含义。《战斗民族养成记》展示了俄罗斯民族对“笑... 俄罗斯电视剧《战斗民族养成记》中展现了俄罗斯与美国的文化差异,突显了俄罗斯的民族性格及其文化的独特性。俄罗斯人通常认为一个人微笑,不只是礼貌的表现,这个笑容里一定还包含其他含义。《战斗民族养成记》展示了俄罗斯民族对“笑”的独特理解,深刻揭示了俄罗斯人的“笑”文化,对俄语学习者关注语言与文化的关系、避免“文化休克”、促进文化交流具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罗斯民族 俄罗斯影视 “笑”文化
下载PDF
从电影中透视俄罗斯的社会与文化——《西伯利亚理发师》的解读
5
作者 陈琛 于瑶娆 李雅君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6年第2期107-108,共2页
俄罗斯电影《西伯利亚理发师》作为苏联解体后第一部,也是目前唯一一部在克林姆林宫举行首映礼的电影,虽然上映后受到了国内媒体的一致诟病,但却不能抹灭其在俄罗斯电影界抑或是世界影坛上的重要地位,本文通过此影片来探究俄罗斯民族的... 俄罗斯电影《西伯利亚理发师》作为苏联解体后第一部,也是目前唯一一部在克林姆林宫举行首映礼的电影,虽然上映后受到了国内媒体的一致诟病,但却不能抹灭其在俄罗斯电影界抑或是世界影坛上的重要地位,本文通过此影片来探究俄罗斯民族的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伯利亚理发师》 俄罗斯民族 社会文化
下载PDF
俄罗斯电影中教师形象的文化解读——以《我是一名教师》为例
6
作者 李馨 李雅君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21年第3期111-112,共2页
俄罗斯电影《我是一名教师》讲述了在二战时期,一名苏联乡村教师帕维尔所在的村庄被德国法西斯占领,他经历了一系列的事件和心理纠葛,由一名老实本分的知识分子蜕变为抗击德国法西斯的英雄。影片中教师的形象促使人们去思考教师的职责... 俄罗斯电影《我是一名教师》讲述了在二战时期,一名苏联乡村教师帕维尔所在的村庄被德国法西斯占领,他经历了一系列的事件和心理纠葛,由一名老实本分的知识分子蜕变为抗击德国法西斯的英雄。影片中教师的形象促使人们去思考教师的职责究竟是传授知识还是塑造灵魂,同时这个教师形象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文化内涵,能够据此进行深入解读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教师 民族文化 人性
下载PDF
践行新欧亚主义思想:俄罗斯外交新走向 被引量:4
7
作者 张艳杰 李翠竹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2-75,共4页
苏联解体后,新欧亚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潮活跃于俄罗斯的学界及政界。新欧亚主义思想在继承俄罗斯古典欧亚主义思想的同时,结合当下国情和时代特色,从历史、文化、地缘等因素出发,为俄罗斯指出了一条独特的社会发展道路。新欧亚主义思想... 苏联解体后,新欧亚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潮活跃于俄罗斯的学界及政界。新欧亚主义思想在继承俄罗斯古典欧亚主义思想的同时,结合当下国情和时代特色,从历史、文化、地缘等因素出发,为俄罗斯指出了一条独特的社会发展道路。新欧亚主义思想符合俄罗斯人民的心理需要,因此,备受各阶层人士的高度关注。新欧亚主义倡导的全方位外交政策符合国家的最高利益,其外交理念无疑会对俄罗斯的外交走向产生深远的影响,进而改变国际社会的发展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欧亚主义 俄罗斯外交 国家利益
下载PDF
俄罗斯体育电影创作特征与镜鉴价值 被引量:4
8
作者 付焱森 李雅君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4期48-51,共4页
体育是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蔡元培先生曾经说“完全人格,首为体育”,体育在改善我们体质的同时也磨砺着我们的精神。“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格言激励着更多的运动员挑战自我、超越自我,也指引着人类社会向前不断地进... 体育是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蔡元培先生曾经说“完全人格,首为体育”,体育在改善我们体质的同时也磨砺着我们的精神。“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格言激励着更多的运动员挑战自我、超越自我,也指引着人类社会向前不断地进步。匈牙利电影美学家贝拉﹒巴拉兹说:“因为电影是一种表现可见的,换句话说即身体动作的艺术,所以体育、竞技或杂技表演在电影里所能起的作用,显然就比它们在其他任何艺术里能起的作用大得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电影 创作特征 俄罗斯 价值 镜鉴 完全人格 奥林匹克 超越自我
下载PDF
互文性: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与绘画的靓丽风景 被引量:1
9
作者 杨玉波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42-145,共4页
19世纪的俄罗斯文学与绘画是俄罗斯艺术殿堂中的两朵奇葩,既争奇斗艳,又互相映衬。它们在主题、人物形象、艺术风格方面相互呼应、相互借鉴、相互吸收、相互转化,所构成的互文文本,体现了批判现实主义的美学观念,表现出相同的美学诉求... 19世纪的俄罗斯文学与绘画是俄罗斯艺术殿堂中的两朵奇葩,既争奇斗艳,又互相映衬。它们在主题、人物形象、艺术风格方面相互呼应、相互借鉴、相互吸收、相互转化,所构成的互文文本,体现了批判现实主义的美学观念,表现出相同的美学诉求和价值取向。文学文本与绘画文本的开放性和多元性,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文学和绘画现象发生发展规律,进而做出科学的历史评价和审美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世纪 俄罗斯 文学 绘画 互文性
下载PDF
“凝视”与“反凝视”:俄罗斯电影《美人鱼》的女性意识表达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雅君 韩志平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3期36-39,共4页
俄罗斯电影《美人鱼》,(Русалка)是2007年由俄罗斯女导演安娜·米利克扬(АннаМеликян)结合安徒生童话,以电影语言展示她的浪漫奇想风格拍摄的。《美人鱼》不仅在俄罗斯缔造了票房佳绩,更夺得了2007年俄罗斯塔夫... 俄罗斯电影《美人鱼》,(Русалка)是2007年由俄罗斯女导演安娜·米利克扬(АннаМеликян)结合安徒生童话,以电影语言展示她的浪漫奇想风格拍摄的。《美人鱼》不仅在俄罗斯缔造了票房佳绩,更夺得了2007年俄罗斯塔夫尔电影节尼卡奖,最佳女主角奖,2008年圣丹斯影展最佳导演奖,2008年柏林国际电影节影评人费比西奖,并代表俄罗斯角逐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柏林国际电影节 最佳女主角奖 最佳导演奖 《美人鱼》 电影语言 影评人 女导演 安徒生童话
下载PDF
对哈尔滨俄侨社会慈善事业的历史考察
11
作者 张艳杰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9年第4期155-160,共6页
20世纪上半叶,以哈尔滨俄侨社会慈善事业的兴起与发展为代表的慈善文化,是由东正教文化所派生。沿着这条主线对俄侨社会慈善事业做以历史考察,以仁爱之心为发端,以慈善机构为依托,以恪守诚信为驱动,以发展产业为保障,是俄侨兴办慈善事... 20世纪上半叶,以哈尔滨俄侨社会慈善事业的兴起与发展为代表的慈善文化,是由东正教文化所派生。沿着这条主线对俄侨社会慈善事业做以历史考察,以仁爱之心为发端,以慈善机构为依托,以恪守诚信为驱动,以发展产业为保障,是俄侨兴办慈善事业的主要路径,也是慈善文化作用于慈善事业的内在机理。传承发展慈善文化,历史留给我们的启示在于:实现公众对慈善文化的认知与认同,温润心灵的仁爱滋养尤为重要,它决定着慈善主体的自觉规范与伦理实践;慈善事业透明度的强与弱,检验着组织、机构以及个人的慈善良知,也在护佑着慈善生态的平衡;"以商养善"的最终目的必须走向施众济民,有了源头活水的保障作用,才能孕育事业永葆旺盛生机;慈善品牌及其构成的逻辑理路,为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可作为规律性的遵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尔滨 俄侨 慈善事业 慈善主体 "以商养善"
下载PDF
缺失的一切如何“回归”——俄罗斯影片《回归》的解读
12
作者 李雅君 周销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7年第1期69-70,共2页
人们常说,童年的陪伴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因为这一时期正是见证孩子身心健全的重要过程,而父母正是实现这一系列转变的引领者和守护者,加之,这一过程的不可逆转性,尤其凸显了父母在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而在国际影坛上颇... 人们常说,童年的陪伴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因为这一时期正是见证孩子身心健全的重要过程,而父母正是实现这一系列转变的引领者和守护者,加之,这一过程的不可逆转性,尤其凸显了父母在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而在国际影坛上颇受好评的俄罗斯电影《回归》就是把镜头聚焦于"缺失的亲情"上,讲述了发生在十二年未归家父子间的故事,既叙情,又抒臆;既明讲亲情,又暗讽政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失 回归 俄罗斯影片
下载PDF
俄罗斯中世纪文化艺术的宗教特征
13
作者 苏晓棠 《俄罗斯文艺》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25-129,共5页
在世界艺术史中,中世纪艺术具有复杂而丰富的内容,在这一时期,世界众多的民族、国家和地区都处在发展变化中,基督教贯穿于整个中世纪,一切都为宗教服务,因此,中世纪艺术常被叫做"基督教艺术"。俄罗斯中世纪艺术比欧洲中世纪... 在世界艺术史中,中世纪艺术具有复杂而丰富的内容,在这一时期,世界众多的民族、国家和地区都处在发展变化中,基督教贯穿于整个中世纪,一切都为宗教服务,因此,中世纪艺术常被叫做"基督教艺术"。俄罗斯中世纪艺术比欧洲中世纪发展较迟缓而漫长,且深受古希腊、拜占庭艺术和本国多神教文化的影响,走过了坎坷不平的道路,其表现出的宗教特征是独一无二、不可再现的。俄罗斯中世纪艺术虽没有同时期欧洲艺术那样辉煌,但也以自己的精神性和艺术性在俄罗斯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罗斯 中世纪 文化艺术 宗教
原文传递
苏联电影中“中国形象”的历史文化解读
14
作者 苏晓棠 李雅君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21年第6期111-112,共2页
中苏电影文化交流是随着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而展开的,苏联电影中的中国形象走过了从模糊到清晰,从无知到认知的过程,体现了当时中国文化背景和社会规范中的典型形象,这些形象作为一种别样风情,既丰富了苏联电影的文化内涵,也成为中华文... 中苏电影文化交流是随着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而展开的,苏联电影中的中国形象走过了从模糊到清晰,从无知到认知的过程,体现了当时中国文化背景和社会规范中的典型形象,这些形象作为一种别样风情,既丰富了苏联电影的文化内涵,也成为中华文化在俄罗斯人心中的标志。在电影中,俄罗斯人更真切地感受到了东方文化的魅力,在客观上强化了中俄文化的融合和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联电影 中国文化 中国形象
下载PDF
苏联电影《滨河街之春》中教师形象的文化解读
15
作者 符玉秋 李雅君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21年第7期107-108,共2页
作为经典之作的苏联电影《滨河街之春》塑造了一位普通教师的形象,深刻反映了其形象产生的社会文化因素。在传统的社会文化下培养的教师寻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及文化归属。影片既反映了年轻一代在社会文化教育变革时期的困惑,也反映了苏联... 作为经典之作的苏联电影《滨河街之春》塑造了一位普通教师的形象,深刻反映了其形象产生的社会文化因素。在传统的社会文化下培养的教师寻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及文化归属。影片既反映了年轻一代在社会文化教育变革时期的困惑,也反映了苏联的社会文化及俄罗斯民族的风俗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联电影 《滨河街之春》 教师形象 社会文化
下载PDF
21世纪俄罗斯的库普林研究与思考
16
作者 杨玉波 高建华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52-160,共9页
21世纪以来,俄罗斯的库普林研究除了采用传统的文学批评方法深入解读作家的创作以外,还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一方面,在继续对作家的生平和创作历程进行深入研究、公开鲜为人知的档案材料的基础上,研究者们更加全面地关注库普林的创作,其... 21世纪以来,俄罗斯的库普林研究除了采用传统的文学批评方法深入解读作家的创作以外,还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一方面,在继续对作家的生平和创作历程进行深入研究、公开鲜为人知的档案材料的基础上,研究者们更加全面地关注库普林的创作,其侨居国外期间的创作及政论作品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另一方面,学者们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逐渐走向跨学科、多视角的纵深研究,例如文化学、语言学和比较研究等。这些成果不仅丰富了库普林研究,也为在新时代背景下深入解读俄罗斯经典提供了参考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普林研究 俄罗斯 跨学科 多视角
原文传递
俄罗斯欧亚主义思潮的历史文化探析
17
作者 李雅君 唐帅 《俄罗斯文艺》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16-120,共5页
本文从欧亚主义思想的起源和对俄罗斯历史转型时期欧亚主义思想的解析,认为欧亚主义思想体现了俄罗斯的民族精神,是俄罗斯自我身份的认同,因其与俄罗斯文化的契合,使其在俄罗斯历史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充分认识欧亚主义,对于解读... 本文从欧亚主义思想的起源和对俄罗斯历史转型时期欧亚主义思想的解析,认为欧亚主义思想体现了俄罗斯的民族精神,是俄罗斯自我身份的认同,因其与俄罗斯文化的契合,使其在俄罗斯历史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充分认识欧亚主义,对于解读俄罗斯历史、预测俄罗斯未来走势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具有极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亚主义 俄罗斯 文化
原文传递
试析什梅廖夫小说创作中的道路主题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希悦 宋庆华 《西伯利亚研究》 2014年第3期56-58,共3页
什梅廖夫的《朝圣》、《天国之路》等作品突显了道路主题。在道路起点—道路经历—道路终点这一进程中,不仅体现了考验、苦难等因素与道路的不可分割的关联,亦显现出同心同德、聚义性团结精神的必要性。在什梅廖夫这里,正因为道路与宗... 什梅廖夫的《朝圣》、《天国之路》等作品突显了道路主题。在道路起点—道路经历—道路终点这一进程中,不仅体现了考验、苦难等因素与道路的不可分割的关联,亦显现出同心同德、聚义性团结精神的必要性。在什梅廖夫这里,正因为道路与宗教信仰相结合,走向圣地的朝圣之路才具有了意义。此外,道路亦是精神完善所必需的途径,体现为人类通向精神复活的拯救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什梅廖夫 小说 俄罗斯
下载PDF
从列夫·托尔斯泰《伊凡·伊里奇之死》看死亡中的重生
19
作者 高建华 周鑫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6年第4期62-65,共4页
作为俄罗斯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处处展现着其对人的生命意义的思考和探寻。托尔斯泰的短篇小说《伊凡·伊里奇之死》通过对主人公伊凡·伊里奇面对死亡的过程中对过去生活的反... 作为俄罗斯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处处展现着其对人的生命意义的思考和探寻。托尔斯泰的短篇小说《伊凡·伊里奇之死》通过对主人公伊凡·伊里奇面对死亡的过程中对过去生活的反思,对自我本真意义的寻求,展现了伊凡·伊里奇在面对死亡时的心路历程。在不断的思索中,伊凡·伊里奇看透了生死存在的真理,在告别生命的时候领悟了人生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 自我意识 精神重生
下载PDF
评《金色俄罗斯》丛书
20
作者 王希悦 《俄罗斯文艺》 CSSCI 2017年第2期153-157,共5页
哈尔姆斯的《蓝色笔记本》、什克洛夫斯基的《动物园·第三工厂》和《马可·波罗》、赫尔岑的《彼岸书》以及精选编辑的诗集《秋天的哀歌》集结为"金色俄罗斯丛书"译介出版。这一辑作品既有诗歌,又包括小说,且涉及传... 哈尔姆斯的《蓝色笔记本》、什克洛夫斯基的《动物园·第三工厂》和《马可·波罗》、赫尔岑的《彼岸书》以及精选编辑的诗集《秋天的哀歌》集结为"金色俄罗斯丛书"译介出版。这一辑作品既有诗歌,又包括小说,且涉及传记、书信体、政论以及历史小说等多种文体交糅,其中大部分作品还是首次在我国呈现。这些卓越的作家与他们优秀的作品,必将如同耀眼的金色光芒,为中国学界带来一场精神盛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色俄罗斯 诗歌 小说 文体 多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