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呼兰河传》中的“跳大神”民俗意象——兼论萧红对看/被看模式的继承和发展 |
宋喜坤
张丽娟
|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
4
|
|
2
|
日本近现代师范教育历史及启示 |
张剑
|
《绥化学院学报》
|
2006 |
0 |
|
3
|
感恩进取 知行统一——论如何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
聂艳
|
《成才之路》
|
2007 |
0 |
|
4
|
丧礼与《诗经》悼亡诗 |
战学成
|
《学术交流》
北大核心
|
2006 |
3
|
|
5
|
推倒文学的围墙——论姚斯的接受文学史观 |
张冬梅
|
《学术交流》
北大核心
|
2005 |
1
|
|
6
|
康德前批判期与批判期美学比较 |
赵德鸿
|
《绥化学院学报》
|
2007 |
1
|
|
7
|
后朦胧诗的实验性 |
宋宝伟
|
《文艺评论》
北大核心
|
2006 |
0 |
|
8
|
《燕丹子》简论 |
刘军
陈大远
|
《绥化学院学报》
|
2008 |
0 |
|
9
|
从《逃难》看鲁迅对萧红文学创作的影响 |
宋喜坤
|
《绥化学院学报》
|
2006 |
0 |
|
10
|
文学思潮中的“花花公子”——简论“欲望化写作” |
宋喜坤
|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
2006 |
0 |
|
11
|
后朦胧诗的反叛性 |
宋宝伟
|
《绥化学院学报》
|
2006 |
0 |
|
12
|
元人之隐:一种社会性的退避 |
李白
|
《呼兰师专学报》
|
2001 |
0 |
|
13
|
莫泊桑小说《首饰》中的真假隐喻技巧 |
潘兰香
|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
2003 |
1
|
|
14
|
创造性思维在写作训练中的运用 |
张凤秋
|
《哈尔滨学院学报》
|
2002 |
1
|
|
15
|
回汉交融中谱写的一曲挽歌——解读《穆斯林的葬礼》 |
孙瑞梅
|
《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
|
2002 |
1
|
|
16
|
关于沈伯俊校理《三国演义》的几点商榷 |
刘斌
|
《呼兰师专学报》
|
2002 |
0 |
|
17
|
当代市民题材小说管窥 |
王恩亮
|
《呼兰师专学报》
|
2001 |
0 |
|
18
|
童心的复归——顾城之死 |
聂艳
|
《成才之路》
|
2007 |
0 |
|
19
|
新历史主义小说的范本——小说《花腔》的叙事分析 |
宋宝伟
|
《时代文学》
北大核心
|
2008 |
0 |
|
20
|
新经济政策研究综述 |
阎咏萍
|
《中学历史教学》
|
2002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