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家”还是“国家”:西周春秋君臣秩序的演变--基于称名方式的考察
1
作者 宣柳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6-117,共12页
从称名方式的角度观察,周代君臣秩序存在变化,并非完全等同于家族秩序。西周时期,王命称名方式以私名和官名为主,此时君臣秩序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家族秩序。春秋时期,王命多见亲属称谓,君臣秩序中“家”的因素大大加强。这一变化的动力... 从称名方式的角度观察,周代君臣秩序存在变化,并非完全等同于家族秩序。西周时期,王命称名方式以私名和官名为主,此时君臣秩序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家族秩序。春秋时期,王命多见亲属称谓,君臣秩序中“家”的因素大大加强。这一变化的动力在于权力下降的周王室面对新的政治环境,借用亲属关系加强其与地方诸侯国的联系,凝聚周人共同体和区分华夏、戎狄。将血缘视作一种“策略”,为进一步深化先秦家族组织研究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称名方式 君臣秩序 血缘 政治
下载PDF
从“族”到“人”:政治传播视角下青铜器与周代政治文化演变 被引量:2
2
作者 洪馨仪 宣柳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29-145,共17页
本文基于“政治传播”视角,考察作为媒介的青铜器与周代政治文化的互动关系。周代青铜器主要有三大功能,即传诸子孙、沟通人神与社交功能。西周时期,青铜器三大功能在形塑与传播王朝政治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青铜器沟通宗族成员与祖先... 本文基于“政治传播”视角,考察作为媒介的青铜器与周代政治文化的互动关系。周代青铜器主要有三大功能,即传诸子孙、沟通人神与社交功能。西周时期,青铜器三大功能在形塑与传播王朝政治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青铜器沟通宗族成员与祖先及子孙,使得西周意识形态中“王家”和各宗族的关系得以世代延续,故而确立了该时期以“族”为核心的政治文化面向。同时,青铜器的社交属性使得王朝政治文化下渗、传播至广大贵族圈。春秋以降,青铜器的社交功能不断凸显,其所承载的政治文化逐渐从统一王权及宗族的桎梏中挣脱出来。贵族的个人政治诉求借由青铜器这一传播媒介得到宣传。可以说,周代政治文化经历了从“族”到“人”的变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铜器 媒介 周代 政治传播 政治文化
原文传递
历史学与考古学的融合:百年来“殷遗民”研究的回顾和展望
3
作者 宣柳 刘逸鑫 +1 位作者 徐熠 王一凡 《三代考古》 2023年第1期399-434,共36页
商周社会的延续与变革,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也是世界文明史上令人瞩目的文化现象。这一过程中的人群流动和族群融合,尤其是“殷遗民”“周人”等不同群体的互动,肇华夏民族一体化之端绪,影响西周国家治理模式之开创与文化共同体之形成,... 商周社会的延续与变革,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也是世界文明史上令人瞩目的文化现象。这一过程中的人群流动和族群融合,尤其是“殷遗民”“周人”等不同群体的互动,肇华夏民族一体化之端绪,影响西周国家治理模式之开创与文化共同体之形成,具有重大学术价值。从学术史来看,百年来学界对“殷遗民”相关课题的探索,蔚为大观,气象万千,已成为中国现代历史学与考古学发展史上相互合作、携手并进的典范。因此,回顾“殷遗民”研究的历程与成果,总结得失,拓展新的研究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殷遗民 世界文明史 文化共同体 考古学 族群融合 现代历史学 商周 国家治理模式
原文传递
西周金文中的郑地和郑国东迁 被引量:34
4
作者 李峰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70-78,共9页
关键词 西周金文 郑国 早期历史 传世文献 西周晚期 文献资料
原文传递
西周青铜器铭文制作方法释疑 被引量:11
5
作者 李峰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78-91,2,共14页
商周时期青铜器铭文铸造方法主要为"嵌入法"。带方格的长篇铭文的铸造要使用一组假范,在假内范上刻方格后翻制假外范。在假外范上刻字后翻制真内范,内范上就会有阴线的方格和阳线的铭文,而浇铸后得到的青铜器上也就形成了阳... 商周时期青铜器铭文铸造方法主要为"嵌入法"。带方格的长篇铭文的铸造要使用一组假范,在假内范上刻方格后翻制假外范。在假外范上刻字后翻制真内范,内范上就会有阴线的方格和阳线的铭文,而浇铸后得到的青铜器上也就形成了阳线的方格和阴线的铭文。不带方格的长篇铭文也用这种方法制成。阴文铭中有阳文字体是补刻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铜器铭文 铸造技术 阳线方格 假范
原文传递
礼县出土秦国早期铜器及祭祀遗址论纲 被引量:3
6
作者 李峰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5-67,共13页
1994年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大墓发现以来,有关这两座大墓的墓主问题可以说是众说纷纭,从秦仲到宪公的五代国君被提了出来,作为候选人。2006年大堡子山上建筑遗址和祭祀坑中"秦子"铜器发现以后,更有静公加入这个行列,也使问题变得更为复... 1994年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大墓发现以来,有关这两座大墓的墓主问题可以说是众说纷纭,从秦仲到宪公的五代国君被提了出来,作为候选人。2006年大堡子山上建筑遗址和祭祀坑中"秦子"铜器发现以后,更有静公加入这个行列,也使问题变得更为复杂。在《西周的灭亡》一书中,笔者曾根据2000年以前发表的资料,提出大堡子山两座大墓应属秦庄公和秦襄公的基本看法^[1]。这10年问有更多的原可能出自两座大墓的资料被发表,而在大堡子山遗址的考古工作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因此,对这一问题有进一步探索的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遗址 祭祀坑 秦国 铜器 礼县 大堡子山 早期 出土
原文传递
帝廷和下都:周代“死后世界”的演变 被引量:1
7
作者 宣柳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5-14,共10页
在西周人的观念中,祖先死后以类似灵魂的状态居于"上",并可降临人间。灵魂观念在西周时代已萌芽。金文"严在上"表现祖先在"上"对"帝"(或先王)恭敬的状态,"異在下"则形容祖先降临人... 在西周人的观念中,祖先死后以类似灵魂的状态居于"上",并可降临人间。灵魂观念在西周时代已萌芽。金文"严在上"表现祖先在"上"对"帝"(或先王)恭敬的状态,"異在下"则形容祖先降临人间时盛大美好的样子。金文及清华简《祭公之顾命》等揭示出西周"死后世界"存在层级秩序:先王、贵族祖先与"帝"均在"上"。先王奔走于"帝廷",与"帝"联系密切;其他祖先则居于先王之所,直接侍奉先王。春秋"死后世界"秩序发生了变化。一方面,"下""下都""下土"及"黄泉"等概念的流行,显示出春秋死后居所的复杂性。作为"死后世界"的"上"和"下"并存,是不同贵族眼中的祖先魂灵住所,不能分别与"魂""魄"相对应。另一方面,普通贵族祖先也可与"帝"直接接触,为其奔走效劳,透露出春秋祖先崇拜的新动向。周代死后观念的变革,自春秋一直持续到战国时代。西周"死后世界"秩序,成为周人塑造现实君臣关系的重要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后世界” 灵魂 先王 祖先
原文传递
新出曾伯壶铭文“壶章”考 被引量:1
8
作者 宣柳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3-115,共3页
湖北京山苏家垄曾国墓地新出曾伯壶铭文所见“壶章”一词,主要涵义是指壶铭所彰显的作器者功绩(包括政治功绩与自身德行)。结合彝铭与传世文献可知,东周时期青铜器“自我铭功”的功能逐渐凸显。另外,五年琱生簋和琱生尊铭文中的“章”... 湖北京山苏家垄曾国墓地新出曾伯壶铭文所见“壶章”一词,主要涵义是指壶铭所彰显的作器者功绩(包括政治功绩与自身德行)。结合彝铭与传世文献可知,东周时期青铜器“自我铭功”的功能逐渐凸显。另外,五年琱生簋和琱生尊铭文中的“章”也应表抽象含义,指“君氏”之德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伯壶 铭文 壶章
原文传递
金文所見春秋楚地滅國遗民及相關問題
9
作者 宣柳 《青铜器与金文》 2022年第2期86-109,共24页
春秋時期戰争頻繁,大國除争霸戰争外,還兼并周邊小國,完成領土擴張。探討春秋各國滅國史事,對於了解東周社會轉型很有裨益。然而,關於此議題,前輩學者多致力於概述宏觀進程,或是考證具體滅國時間,^([1])對於滅國遺民的活動關注很少。基... 春秋時期戰争頻繁,大國除争霸戰争外,還兼并周邊小國,完成領土擴張。探討春秋各國滅國史事,對於了解東周社會轉型很有裨益。然而,關於此議題,前輩學者多致力於概述宏觀進程,或是考證具體滅國時間,^([1])對於滅國遺民的活動關注很少。基於此,本文對金文所見春秋滅國遺民進行研究。因資料所限,相關論題集中於楚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文 春秋時期 轉型 相關問題
原文传递
子犯編鐘銘文“俾朝王”史事新解
10
作者 《青铜器与金文》 2020年第2期241-247,共7页
由《國語·周語上》及清華簡《繫年》記載可知,子犯編鐘銘文"俾朝王"所涉相關史事非魯僖公二十八年五月踐土之盟,也非同年冬河陽朝王之事,而是指踐土之盟前的衡雍朝王之事。
关键词 子犯編鐘 俾朝王 史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