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防控护理干预对医疗机构门诊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患者疾病防控效果的影响
1
作者 曹媛媛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1年第9期89-90,共2页
本文旨在观察门诊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在疾病防控上,采用防控护理干预对防控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单盲法,随机抽取我院防控护理干预应用前后两段时间门诊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各44例(共88例)为研究对象,患者采集时间:2019年2月10日/2... 本文旨在观察门诊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在疾病防控上,采用防控护理干预对防控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单盲法,随机抽取我院防控护理干预应用前后两段时间门诊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各44例(共88例)为研究对象,患者采集时间:2019年2月10日/2020年3月21日(开始/结束),2019年9月1日以前患者纳入对照C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2019年9月1日以后患者纳入防控F组(予以防控护理干预)。疾病防控效果观察标准:患者自护综合评分情况、患者心理情况、护理满意情况。结果:防控F组患者自理能力(ESCA)自护责任感、自护技能、自护健康知识、自我概念评分、焦虑(SAS)评分、抑郁(SDS)评分、护理满意度明显要优于对照C组(t=12.541、10.462、7.390、7.800、7.903、6.931,/ =7.221),P<0.05,具可比性。结论:将防控护理干预应用在门诊急性呼吸道感染疾病患者疾病防控上效果比较好,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自护能力,使得患者焦虑与抑郁心理得到改善,让患者对医疗机构提供的护理服务更加满意,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疾病防控 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防控护理干预 ESCA评分 抑郁评分
下载PDF
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患者防控与康复护理干预的实施意义
2
作者 曹媛媛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1年第7期387-388,共2页
探究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患者防控与康复护理干预的实施意义。方法:选用我院二O二O年四月至二O二O年十一月收治62例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患者为例,Computer分组分为KF组(31例)与FKF组(31例)FKF组:常规护理,KF组:防控与康复护理干预。指标比较:... 探究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患者防控与康复护理干预的实施意义。方法:选用我院二O二O年四月至二O二O年十一月收治62例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患者为例,Computer分组分为KF组(31例)与FKF组(31例)FKF组:常规护理,KF组:防控与康复护理干预。指标比较:SAS评分,SDS评分,预防疾病结果,SF-36评分。结果:①理前:FKF组与KF组的 SAS评分、SDS评分(P>0.05)护理后:KF组的 SAS评分、SDS评分低于FKF组(P<0.05);②KF组SF-36各维度评分均高于FKF组;③KF组患者护理预防疾病结果指标均高于FKF组(P<0.05)。结论:防控与康复护理干预可强化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患者疾病预防意识并且消除负面情绪,提升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防控 康复护理 实施 意义
下载PDF
唐山市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11
3
作者 袁立国 宁克清 +3 位作者 董春明 张林文 符金鹏 鲁振霞 《中国计划免疫》 2006年第6期480-482,共3页
目的研究儿童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感染状况及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水平,探讨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和持久性,为制定非新生儿人群乙肝疫苗免疫策略提供依据。方法于2005年采集有明确乙肝疫苗免疫史、不同免疫程序的1~15岁... 目的研究儿童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感染状况及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水平,探讨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和持久性,为制定非新生儿人群乙肝疫苗免疫策略提供依据。方法于2005年采集有明确乙肝疫苗免疫史、不同免疫程序的1~15岁人群血清444份,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nsAg)和抗-HBs,分析比较免疫和加强免疫后抗-HBs水平和持久性;同时与1992年乙肝疫苗免疫前的本底资料相比较。结果2005年各年龄组儿童HBsAg携带率较1992年均有显著下降;免疫后5年抗-HBs保护阳性率和抗.HBs阳性率均明显下降,其中抗-HBs阳性率下降至1992年自然感染水平;免疫5年后行加强免疫,抗-HBs保护阳性率和抗-HBs阳性率显著高于未加强免疫组。结论接种乙肝疫苗是控制人群HBV感染的有效措施;免疫后间隔5年行加强免疫使免疫持久性得到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疫苗 免疫效果 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加强免疫 免疫持久性
原文传递
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胰岛素抵抗的特点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姚淑文 蒋晓忠 +5 位作者 张艳敏 张杰 段和力 张海玲 佟博 王谦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5年第31期39-40,共2页
目的 探究2型糖尿病(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者胰岛素抵抗的特点。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7月~2015年9月收治的230例2型糖尿病患者,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合并NAFLD)和对照组(非合并NAFLD),各115例,比较两组患者各项生化... 目的 探究2型糖尿病(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者胰岛素抵抗的特点。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7月~2015年9月收治的230例2型糖尿病患者,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合并NAFLD)和对照组(非合并NAFLD),各115例,比较两组患者各项生化指标、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 两组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 PG)和餐后2 h胰岛素(2 h INS)、糖化血红蛋白(Hb Alc)、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结论 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血脂代谢紊乱,存在血糖升高、超重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胰岛素抵抗
下载PDF
小剂量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在乙型肝炎病毒再感染中的防治效果及安全性研究
5
作者 揣丽娜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2年第5期192-194,共3页
研究分析在乙型肝炎病毒再感染患者中实施小剂量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的防治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抽选16例于2016年5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治疗的患者按照治疗方式分组为拉米夫定组7例,小剂量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与拉米夫定联合使用组9例,对比... 研究分析在乙型肝炎病毒再感染患者中实施小剂量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的防治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抽选16例于2016年5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治疗的患者按照治疗方式分组为拉米夫定组7例,小剂量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与拉米夫定联合使用组9例,对比不同治疗方案下的效果。结果 全体患者均持续随访6个月至34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5.11±3.69)月,单纯组中有术后乙肝复发5例,2例死亡;联合组中有1例在术后3月发生HBsAg阳性,经过积极治疗后转阴,肝功能恢复正常。结论 小剂量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在乙型肝炎病毒再感染中具有显著的防治效果,安全性高,较以往单纯使用拉米夫定具有更低的复发率,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剂量 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乙型肝炎病毒 再感染 防治效果 安全性
下载PDF
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在乙型肝炎母婴传播中的应用研究
6
作者 揣丽娜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2年第5期67-69,共3页
探究总结运用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对阻断乙型肝炎母婴传播的实践意义。方法:抽选2020年3月至2020年8月期间医院收治的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孕妇所生健康婴儿5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差异分组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每组28例,... 探究总结运用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对阻断乙型肝炎母婴传播的实践意义。方法:抽选2020年3月至2020年8月期间医院收治的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孕妇所生健康婴儿5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差异分组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每组28例,对照组新生儿为出生后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及乙肝疫苗,观察组孕妇从孕 26 周开始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新生儿出生后肌注乙肝疫苗,对比两组婴儿1周岁时的HBV 感染检测情况与肝功能。结果:观察组中婴儿1周岁时检测HBV DNA、HBsAg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抗 HBs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婴儿的AST、ALT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孕妇在怀孕期间通过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的双重阻断方式,能够有效地预防HBV病毒的宫内感染,切实的提升了胎儿对于HBV病毒的免疫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肝疫苗 乙肝免疫球蛋白 乙型肝炎 母婴传播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的疗效及对心功能的影响研究
7
作者 韩月祥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11期030-032,共3页
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的疗效及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研究对象为本院确诊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数量选取70例,年龄>18岁,选取时间2023.03-2024.03,分组:单双数法,FW组/DP组,单数-FW组-35例-西医治疗,双数-DP组-35... 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的疗效及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研究对象为本院确诊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数量选取70例,年龄>18岁,选取时间2023.03-2024.03,分组:单双数法,FW组/DP组,单数-FW组-35例-西医治疗,双数-DP组-35例-中西医结合。比较FW组、DP组治疗效果、血压、心功能、血脂、不良反应发生率之间差异。结果 ①治疗效果(=7.652):DP组94.29%>FW组68.57%,P<0.05;②血压:T0,P>0.05,其中SBP(t=0.190)、DBP(t=0.713),T1,P<0.05,DP组<FW组,其中SBP(t=4.227)、DBP(t=6.729);③心功能:T0,P>0.05,其中LVEF(t=0.019)、LVEDD(t=0.051)、LVESD(t=0.027)、BNP(t=0.047),T1,P<0.05,LVEF(t=5.737),DP组>FW组,LVEDD(t=14.537),LVESD(t=7.471),BNP(t=6.348),均是DP组<FW组;④血脂:T0,P>0.05,其中TC(t=0.094)、TG(t=0.243)、LDL-C(t=0.542)、HDL-C(t=0.523),T1,P<0.05,HDL-C(t=6.395),DP组>FW组,TC(t=12.775)、TG(t=6.838)、LDL-C(t=7.800),均是DP组<FW组;⑤不良反应发生率(=0.159):两组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 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显著,可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治疗 冠心病 高血压 心功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