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0T MR多序列成像在急性脑梗死患者微出血检出中的价值 被引量:7
1
作者 张玉 王成健 +4 位作者 邹翠洁 傅昱 杨景震 霍英杰 赵永强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6年第16期123-126,共4页
目的探讨3.0T MR多序列成像在急性脑梗死患者微出血灶检出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于中国石油中心医院行3.0T MR多序列成像扫描的急性脑梗死合并脑微出血(CMBs)患者53例,对CMBs在各个序列中的影像表现及位置进行分析... 目的探讨3.0T MR多序列成像在急性脑梗死患者微出血灶检出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于中国石油中心医院行3.0T MR多序列成像扫描的急性脑梗死合并脑微出血(CMBs)患者53例,对CMBs在各个序列中的影像表现及位置进行分析研究,并对比各个序列对CMBs的检出率。结果 53例患者共检出201个CMBs,其中T1WI序列检出CMBs病灶20个,检出率为9.95%;T2WI序列检出CMBs病灶36个,检出率为17.91%;T2WI FLAIR序列检出CMBs病灶让48个,检出率为23.88%;DWI检出CMBs病灶139个,检出率为69.15%;SWI序列检出CMBs病灶201个,检出率为100.00%。将SWI序列对CMBs的检出率与各个常规MR扫描序列(T1WI、T2WI、T2WI FLAIR、DWI)对CMBs的检出率做两两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3.0T MR多序列成像的应用明显提高了对CMBs病灶的检出率及准确性,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及预测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缺血性卒中 脑微出血 磁敏感加权成像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H型高血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点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傅昱 侯晓东 +2 位作者 赵新斌 李英琪 井淑艳 《医学研究杂志》 2015年第7期155-158,共4页
目的:分析H型高血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点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9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对其进行256层螺旋CT颈动脉血管造影检查。依据血浆同型半胱氨酸( homocysteine, Hcy)水平将其分为H型及非H型高血压组,比较两组患者颈动脉... 目的:分析H型高血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点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9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对其进行256层螺旋CT颈动脉血管造影检查。依据血浆同型半胱氨酸( homocysteine, Hcy)水平将其分为H型及非H型高血压组,比较两组患者颈动脉斑块特点及斑块造成的颈动脉狭窄程度的差异。再按照血压水平分层,分别比较两组上述的差异。结果颈动脉总斑块在两组间的构成(OR=1.931,95%CI:1.035-3.601,χ^2=4.281,P=0.039)、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在两组间的构成(OR=2.780,95%CI:1.631-4.738,χ^2=14.123,P=0.000)及颈动脉中度及以上狭窄在两组间的构成( OR=2.487,95%CI:1.398-4.424,χ^2=9.613,P=0.0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颈动脉稳定斑块在两组间的构成(OR=1.622,χ^2=2.731,P=0.09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按血压水平分层,颈动脉总斑块在两组间的构成(ORMH =2.137,95%CI:1.723-2.651,χ^2=47.767,P =0.000),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在两组间的构成(ORMH=2.971,95%CI:1.649-5.354,χ^2=13.135,P =0.000)及颈动脉中度及以上狭窄在两组间的构成( ORMH =2.584,95%CI:1.536-4.347,χ^2=12.803,P =0.000)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颈动脉斑块的发生、斑块的不稳定性及斑块造成的颈动脉狭窄程度均与H型高血压有关,且不受血压水平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动脉粥样硬化 血管造影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症状性心肌桥患者平板运动试验心电图与运动-静息核素心肌灌注显像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赵新斌 傅昱 +1 位作者 董小波 闫杰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93-599,共7页
目的:对比分析症状性心肌桥(myocardial bridge,MB)患者平板运动试验(treadmill exercise test,TET)心电图与运动-静息核素心肌灌注显像(myocardial perfusion imaging,MPI)的特点及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具有心前区疼痛、不适... 目的:对比分析症状性心肌桥(myocardial bridge,MB)患者平板运动试验(treadmill exercise test,TET)心电图与运动-静息核素心肌灌注显像(myocardial perfusion imaging,MPI)的特点及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具有心前区疼痛、不适等典型心肌缺血症状经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CT coronary angiography,CTCA)确诊为单纯左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artery,LAD)MB,1周内进行TET心电图及运动-静息核素MPI检查的97例(男59例,女38例)患者资料。依据MB形态分为不完全MB组(n=41)与完全MB组(n=56);依据壁冠状动脉(mural coronary artery,MCA)收缩期狭窄程度行Noble分级,分为Noble 1级组(n=44)、2级组(n=31)、3级组(n=2);另外,根据检测方法将异常的检出者分为TET异常组(n=21)和MPI异常组(n=31)。比较总的、不同MB类型及Noble分级中TET与MPI的差异,以及TET及MPI异常者中完全MB厚度、长度的差异。结果:总的MPI阳性率(39/97)高于TET(26/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48,P〈0.01)。不完全MB组TET(5/41)与MPI(8/41)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00,P〉0.05)。完全MB组MPI阳性率(31/56)比TET(21/56)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33,P〈0.01)。Noble 1级组TET(6/44)与MPI(12/44),2级组TET(11/42)与MPI(18/42)的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χ^2=4.500,P〈0.05;χ^2=5.444,P〈0.05)。3级组TET(9/11)与MPI(9/11)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ET与MPI异常中完全MB组厚度分别为(3.4±0.6)和(2.9±0.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29,P〈0.05);MB长度分别为(16.6±5.5)和(15.7±7.1)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89,P〉0.05)。结论:在评价MB患者心肌缺血方面运动-静息核素MPI比TET更敏感,尤其对完全MB及MCA收缩期狭窄轻中度程度者。但两种检查方法对不完全MB患者心肌缺血检出阳性率均低,而对MCA收缩期重度狭窄者则均高度敏感。两种检查结果阳性中MB厚度有差异,而MB长度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桥 CT冠状动脉成像 平板运动试验 心肌灌注显像
下载PDF
老年急性脑梗死中无症状性脑梗死病灶检出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米国青 薛满忠 +1 位作者 毛俊杰 傅昱 《医学信息》 2011年第9期2588-2589,共2页
目的分析老年急性脑梗死(CI)中无症状脑梗死(scI)病灶检出率、病灶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住院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106例,依据MRI将其分为SCI组(即急性脑梗死且同时存在非责任病灶者n=58)和CI组(即急性脑梗死无非责任病灶者n... 目的分析老年急性脑梗死(CI)中无症状脑梗死(scI)病灶检出率、病灶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住院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106例,依据MRI将其分为SCI组(即急性脑梗死且同时存在非责任病灶者n=58)和CI组(即急性脑梗死无非责任病灶者n=48),分析两组存在的危险因素、病灶特点及临床意义。结果SCI病灶以腔隙性脑梗死为主,检出率为54.7%,SCI组中高血压、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等的发病率与cI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o.05)。结论老年急性脑梗死中存在无症状性脑梗死病灶者超过半数,SCI病灶以腔隙性梗死为主.其危险因素与急性脑梗死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无症状脑梗死 老年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与老年复发性脑梗死的关系
5
作者 米国青 傅昱 《医学信息(中旬刊)》 2011年第5期1985-1986,共2页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老年复发性脑梗死的关系,为复发性脑梗死的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78例老年脑梗死复发患者(复发组)及75例未复发脑梗死的老年患者(对照组),检测2组中hs-CRP及Hcy等指...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老年复发性脑梗死的关系,为复发性脑梗死的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78例老年脑梗死复发患者(复发组)及75例未复发脑梗死的老年患者(对照组),检测2组中hs-CRP及Hcy等指标。结果:复发组中hs-CRP及Hcy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高血压及糖尿病患病率2组间比较亦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超敏C反应蛋白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升高与老年复发性脑梗死的关系密切,为其高危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敏C反应蛋白 同型半胱氨酸 脑梗死 复发
下载PDF
不完全与完全心肌桥对冠状动脉形态及粥样硬化影响的iCT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赵新斌 赵鹤亮 +2 位作者 傅昱 张惠英 齐志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401-1405,共5页
目的采用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比分析不完全与完全心肌桥(myocardial bridge,MB)对冠状动脉形态及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经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为MB-壁冠状动脉(mural cor-onary artery,MCA)的160例患者的影像资... 目的采用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比分析不完全与完全心肌桥(myocardial bridge,MB)对冠状动脉形态及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经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为MB-壁冠状动脉(mural cor-onary artery,MCA)的160例患者的影像资料,根据MB形态将其分为不完全与完全MB,分别比较两组在MCA、桥前段、桥后段与整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以及MCA邻近血管成角出现率的差异。比较桥前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与无粥样硬化组及MCA邻近血管成角组与正常组MB长度的差异。结果不完全MB组MCA、桥前段、桥后段及整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分别为0、29.35%、8.69%、38.04%,MCA邻近血管成角出现率为21.74%;完全MB组MCA、桥前段、桥后段及整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分别为0、60.29%、7.35%、67.64%,MCA邻近血管成角出现率为69.12%。两组桥前段(χ2=15.323,P=0.000)、整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χ2=13.709,P=0.000)及MCA邻近血管成角出现率(χ2=36.060,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MCA及桥后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94,P=0.759)。桥前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与无粥样硬化组MB长度分别为(11.75±5.49)mm、(11.22±4.71)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96,P=0.511)。MCA邻近血管成角组与正常组MB长度分别为(11.76±5.53)mm、(12.17±4.88)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97,P=0.620)。结论与不完全MB相比,完全MB更易诱发桥前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更易使MCA邻近血管迂曲成角,但MB形态对MCA及桥后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影响不明显,从而导致整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增加。而MB长度则与桥前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及冠状动脉形态无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桥 动脉粥样硬化 冠状动脉造影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原文传递
256层CTCA结合负荷/静息核素MPI探讨心肌桥对心肌供血的影响 被引量:6
7
作者 赵新斌 傅昱 +2 位作者 董小波 赵鹤亮 张惠英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1-54,共4页
目的应用256层CT冠状动脉成像(CTCA)结合负荷/静息核素心肌灌注显像(MPI)探讨心肌桥(MB)对心肌供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经256层CTCA及负荷/静息核素MPI检查的88例孤立性LAD-MB的影像资料。依据MB类型分为不完全与完全MB组,比较两组... 目的应用256层CT冠状动脉成像(CTCA)结合负荷/静息核素心肌灌注显像(MPI)探讨心肌桥(MB)对心肌供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经256层CTCA及负荷/静息核素MPI检查的88例孤立性LAD-MB的影像资料。依据MB类型分为不完全与完全MB组,比较两组壁冠状动脉(MCA)收缩期狭窄率及MPI的差异;比较完全MB中MPI正常与异常组MB厚度、长度及MCA收缩期狭窄率的差异;比较MCA收缩期狭窄Noble分级中MB类型及MPI的差异。结果不同MB类型组MCA收缩期狭窄率分别为(13.2±10.1)%、(39.8±11.4)%,MPI正常与异常分别为45、5例,15、2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574;χ2=25.408,P均<0.01)。完全MB中不同MPI组MB厚度分别为(1.6±0.4)mm、(2.6±0.7)mm,MCA收缩期狭窄率分别为(29.3±9.8)%、(46.7±1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72;t=5.187,P均<0.01),MB长度分别为(11.2±5.6)mm、(12.8±6.3)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00,P=0.429)。MCA收缩期狭窄Noble分级中2、3级完全MB(15/15、2/2)及MPI异常(10/15、2/2)比例明显高于1级(21/71、16/71)。结论 MB的类型、厚度及MCA收缩期狭窄程度均与心肌缺血密切相关,而MB长度对心肌供血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桥 冠状动脉造影术 体层摄影术 心肌灌注显像
原文传递
H型与单纯型高血压对颈动脉斑块发生及性质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傅昱 赵新斌 张惠英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27-630,共4页
目的应用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探讨H型与单纯型高血压对颈动脉斑块发生及性质的影响。方法搜集19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对其进行256层螺旋CT颈动脉血管造影。依据血压水平分为轻、中及重度高血压组。再依据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将每组分... 目的应用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探讨H型与单纯型高血压对颈动脉斑块发生及性质的影响。方法搜集19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对其进行256层螺旋CT颈动脉血管造影。依据血压水平分为轻、中及重度高血压组。再依据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将每组分为H型及单纯高血压两个亚组,分别比较轻、中及重度高血压患者两亚组间颈动脉斑块发生及性质的差异。分类资料间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轻、中及重度高血压组H型亚组颈动脉总斑块的发生率(χ2=4.537,P=0.033;χ2=4.498,P=0.034;χ2=6.402,P=0.011)及不稳定斑块的发生率(χ2=4.067,P=0.044;χ2=4.573,P=0.032;χ2=4.825,P=0.028)均显著高于单纯高血压亚组,而轻、中及重度高血压组两亚组患者颈动脉稳定斑块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χ2=1.561,P=0.212;χ2=1.046,P=0.306;χ2=0.730,P=0.393)。结论 H型与单纯型高血压患者之间颈动脉斑块的发生及性质存在差异。与单纯高血压患者相比,H型高血压患者不仅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明显升高,而且斑块的不稳定性增加,从而更易发生急性脑血管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动脉粥样硬化 血管造影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