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探讨Ilizarov技术和中国骨伤科治则之关系 被引量:4
1
作者 夏招 王斌 《医学与哲学(B)》 2016年第6期82-85,共4页
中国骨伤科治则是以传统骨伤理论为基础,结合现代骨科技术形成的治疗骨病的原则,是中西结合医学的精华,是中国哲学文化与现代科技的智慧结合;Ilizarov技术的优势是微创,核心是张力-应力法则,原理是骨外固定技术引导下的牵拉性组织再生... 中国骨伤科治则是以传统骨伤理论为基础,结合现代骨科技术形成的治疗骨病的原则,是中西结合医学的精华,是中国哲学文化与现代科技的智慧结合;Ilizarov技术的优势是微创,核心是张力-应力法则,原理是骨外固定技术引导下的牵拉性组织再生、修复、重建。二者的形成背景、指导思想、技术方法均大相径庭,但是二者的精髓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本文就二者的关联性做简要分析,为更好实践中医骨伤技术提供新方法,也为Ilizarov技术注入新鲜元素,完善该技术的本土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IZAROV技术 骨伤科治则 关联性
下载PDF
髋臼四边体骨折3种内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评价 被引量:1
2
作者 王雷 吴啸波 +1 位作者 王永斌 齐巍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90-695,共6页
目的探究髋臼四边体骨折的最优内固定方式。方法采用半骨盆标本制作髋臼四边体骨折模型12具,按内固定方式随机分成3组,A组:骨盆缘下重建接骨板,B组:骨盆缘下锁定重建接骨板,C组:前柱重建接骨板结合方形区螺钉。将柳叶状压敏片贴于股骨头... 目的探究髋臼四边体骨折的最优内固定方式。方法采用半骨盆标本制作髋臼四边体骨折模型12具,按内固定方式随机分成3组,A组:骨盆缘下重建接骨板,B组:骨盆缘下锁定重建接骨板,C组:前柱重建接骨板结合方形区螺钉。将柳叶状压敏片贴于股骨头上,通过垂直加载依次测量生理体重600 N下完整髋臼Ⅰ组(未制作骨折线)和A、B、C 3组的臼顶接触特性,及连续分级负载下A、B、C3组的水平位移和纵向位移。结果生理体重600 N下3组内固定的髋臼负重区接触特性未能恢复至正常,负重面积、平均应力、峰值应力及分级载荷下水平位移和纵向位移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200 N除外),且水平位移和纵向位移都随载荷的增加而增大,而在1800 N时A组纵向位移达到失效标准。结论对髋臼四边体骨折予以3种不同内固定,前柱重建接骨板结合方形区螺钉内固定的稳定性及接触特性均优于骨盆缘下接骨板内固定,可以减少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臼 骨折 生物力学
下载PDF
人工虎骨粉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有效性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魏立友 张宏伟 赵刚 《中国基层医药》 CAS 2017年第19期2982-2984,共3页
目的了解人工虎骨粉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女性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1例。治疗组另外给予工虎骨粉口服,对照组给予钙尔奇D口服。治疗前、治疗后3、6个月,分别运... 目的了解人工虎骨粉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女性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1例。治疗组另外给予工虎骨粉口服,对照组给予钙尔奇D口服。治疗前、治疗后3、6个月,分别运用欧洲五维健康指数(EQ-5D)、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BI)、面部疼痛表情量表(FPS-R)对疗效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前两组EQ.5D、BI、FPS—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第3、6个月,两组的EQ-5D分别为(0.83±0.09)比(0.77±0.08)分、(0.89±0.07)比(0.84±0.08)分;B1分别为(74.61±8.39)比(70.07±8.51)分、(77.24±7.15)比(73.31±7.41)分;FPS—R分别为(3.14±1.06)比(3.79±1.12)分、(2.31±0.92)比(2.98±0.87)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74、2.619、2.115、2.125、2.347、2.946,均P〈0.05)。结论人工虎骨粉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能够缓解疼痛、改善患者活动能力、提高其生活质量;人工虎骨粉可以有效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绝经后 虎骨仿生 生活质量
原文传递
股-股动脉旁路移植联合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或合并糖尿病足 被引量:25
4
作者 王斌 刘伟 +6 位作者 霍永新 宫中平 王伟 郝睿峥 方钧 张荐 蒋文平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576-1580,共5页
目的探讨股-股动脉旁路移植联合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或合并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4年3月—2016年6月,采用股-股动脉旁路移植联合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治疗9例下肢ASO或合并糖... 目的探讨股-股动脉旁路移植联合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或合并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4年3月—2016年6月,采用股-股动脉旁路移植联合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治疗9例下肢ASO或合并糖尿病足男性患者;年龄63~82岁,平均74.2岁。ASO病程1.5~22.0个月,平均10.5个月。均为单侧髂动脉严重闭塞,左侧5例、右侧4例;合并股浅和/或膝下动脉病变7例。单纯ASO 7例,合并糖尿病足2例(Wagner分级均为4级);ASO Fontaine分期均为Ⅳ期。术前均有静息痛,踝肱指数为0.24±0.12。股-股动脉旁路移植术中7例采用人工血管、2例采用自体大隐静脉。术后第8天开始向外骨搬移,每天延长1 mm,每6小时1次,2~3周后再向内搬移,整个疗程共10~14周。结果 1例胫骨横向骨搬移切口部分皮肤坏死,经换药后愈合,针道口无明显并发症;其余患者无切口并发症。胫骨横向骨搬移后足部创面肉芽组织生长快,2~3周后创面明显缩小。9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2个月,平均19个月。术后2个月踝肱指数为0.67±0.09,较术前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510,P=0.032)。患足溃疡创面均愈合,愈合时间6.7~9.4周,平均7.7周。随访期间彩超或CT检查示移植血管通畅。术后12~14周去除外固定延长器。1例术后14个月因突发心肌梗死死亡,无切口淋巴漏。术后1年股-股动脉旁路通畅率达100%。术后4~6个月胫骨横向骨搬移段均与胫骨愈合。末次随访时显效率达100%。结论股-股动脉旁路移植联合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是治疗下肢ASO或合并糖尿病足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硬化闭塞症 股动脉 旁路 胫骨横向骨搬移术
原文传递
阶梯性康复训练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腕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45
5
作者 魏立友 赵刚 张宏伟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49-152,共4页
目的观察阶梯性康复训练对手法整复夹板固定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腕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以及对早期肿胀、疼痛的缓解作用。方法选取手法整复夹板固定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10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54例。2组患... 目的观察阶梯性康复训练对手法整复夹板固定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腕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以及对早期肿胀、疼痛的缓解作用。方法选取手法整复夹板固定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10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54例。2组患者均给予手法整复夹板固定治疗,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日常患肢康复活动,治疗组则给予阶梯性康复训练。于治疗前(手术固定后当天)和治疗7d后,对2组患者进行目测类比法(VAS)和肿胀评分;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评估2组患者的腕关节功能和骨折复位情况。结果治疗7d后,2组患者的VAS和肿胀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的VAS和肿胀评分分别为(1.02±0.49)分和(0.73±0.35)分,分别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2组患者的腕关节各项功能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的腕关节各项功能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桡骨远端骨折复位状态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0.250,P〉0.05);治疗3个月后,2组患者桡骨远端骨折复位状态组间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Z=0.047,P〉0.05)。结论阶梯性康复训练可有效地改善手法整复夹板固定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腕关节功能,并可减轻骨折早期肿胀、疼痛。阶梯性康复训练不会导致骨折的复位丢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远端骨折 康复训练 腕关节功能 肿胀 疼痛
原文传递
环式外固定器结合髓内钉行骨段滑移术治疗胫骨非感染性骨缺损 被引量:12
6
作者 王斌 贾松 +6 位作者 卢爱东 秦泗河 刘伟 郝睿峥 王伟 霍永新 赵刚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348-1352,共5页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环式外固定器与髓内钉行骨段滑移术治疗胫骨非感染性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8年6月-2012年10月,收治22例胫骨大段非感染性骨缺损患者。男15例,女7例;年龄24-58岁,平均36.8岁。外伤术后骨不愈合或畸形愈合17例,骨缺...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环式外固定器与髓内钉行骨段滑移术治疗胫骨非感染性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8年6月-2012年10月,收治22例胫骨大段非感染性骨缺损患者。男15例,女7例;年龄24-58岁,平均36.8岁。外伤术后骨不愈合或畸形愈合17例,骨缺损5例。清除坏死骨后骨缺损或肢体不等长5.0-12.5 cm,平均8.05 cm。联合应用髓内钉加环式外固定器行骨段滑移术治疗。其中外固定器放置时间2-26个月,平均10.2个月;外固定器指数0.3-3.2个月/cm,平均1.57个月/cm;胫骨延长长度5.0-12.5 cm,平均8.05 cm。结果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9-58个月,平均32个月。术后均未发生内固定物感染;所有患者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4.7-19.4个月,平均11.9个月。术后发生1例矿化段骨折,1例皮肤皱褶,1例胫骨不能延长,2例足下垂,1例滑移骨段回缩,1例矿化延迟,均经相应处理后治愈。术后去除外固定器及髓内钉后采用Hohl膝关节外科临床评分系统对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价,获优15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90.9%;采用Baird-Jackson踝关节评分系统对踝关节功能进行评价,获优10例、良3例、可7例、差2例,优良率59.1%。结论联合应用环式外固定器与髓内钉行骨滑移能增加肢体稳定性,允许早期移除外固定器,避免滑移骨段的轴向偏移,治疗胫骨非感染性骨缺损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缺损 髓内钉 外固定器 牵拉成骨 骨延长
原文传递
腓骨横向骨搬移微血管网再生术治疗糖尿病足 被引量:10
7
作者 王斌 宫中平 +4 位作者 刘英杰 朱明东 蒋文平 刘伟 吕梓宸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710-712,共3页
报道1例出现右足趾肿痛、破溃4年,加重1个月的糖尿病足患者,经严格内科治疗及相关检查后,拟行胫骨横向骨搬移,但术前发现小腿内侧皮肤条件欠佳,遂行腓骨横向骨搬移。用微型截骨器在腓骨外侧中段两侧截骨,两截骨线相距约10 cm,远端截骨... 报道1例出现右足趾肿痛、破溃4年,加重1个月的糖尿病足患者,经严格内科治疗及相关检查后,拟行胫骨横向骨搬移,但术前发现小腿内侧皮肤条件欠佳,遂行腓骨横向骨搬移。用微型截骨器在腓骨外侧中段两侧截骨,两截骨线相距约10 cm,远端截骨线距外踝尖约10 cm。术后第8天开始骨搬移,每6小时搬移1次,每天向内侧延长1 mm,搬移14 d后再往回搬移14 d。从术前术后皮温、踝肱指数、CT血管造影、CT值、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创面愈合情况等进行对比评估。术后28 d创面完全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骨 骨搬移 糖尿病足 血管再生
原文传递
足背皮瓣串并联甲复合组织瓣修复手部脱套伤伴拇指缺损 被引量:7
8
作者 侍朋举 张文龙 +3 位作者 赵刚 李志刚 赵少平 张铁山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799-803,共5页
目的探讨应用足背皮瓣串并联甲复合组织瓣修复手部脱套伤伴拇指缺损的疗效。方法 2009年3月-2013年6月,收治8例机器绞伤致手部脱套伤伴拇指缺损患者。男7例,女1例;年龄26~48岁,平均36岁。左手3例,右手5例。受伤至入院时间1.5~4.0 h,平均... 目的探讨应用足背皮瓣串并联甲复合组织瓣修复手部脱套伤伴拇指缺损的疗效。方法 2009年3月-2013年6月,收治8例机器绞伤致手部脱套伤伴拇指缺损患者。男7例,女1例;年龄26~48岁,平均36岁。左手3例,右手5例。受伤至入院时间1.5~4.0 h,平均2.5 h。手部皮肤缺损范围8 cm×6 cm^15 cm×11 cm。拇指缺损程度:Ⅰ度5例,Ⅱ度3例。采用对侧足背皮瓣(范围9 cm×7 cm^10 cm×8 cm)联合同侧甲复合组织瓣(范围2.5 cm×1.8 cm^3.0 cm×2.0 cm)修复;皮瓣采用并联吻合供血3例,串联吻合供血5例。足背皮瓣供区游离植皮修复,甲复合组织瓣供区残端创面用趾胫侧舌状皮瓣覆盖缝合。结果术后1例甲复合组织瓣出现血管危象,2例足背皮瓣皮缘坏死,其余皮瓣均顺利成活,创面均Ⅰ期愈合。足背供区植皮全部成活,趾残端皮肤无坏死。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4~20个月,平均15.5个月。皮瓣质地柔软,外观满意;皮肤感觉恢复时间4~7个月,平均5个月。术后4个月,再造拇指指腹两点辨别觉达8~10 mm,平均9 mm;足背皮瓣两点辨别觉达7~9 mm,平均8.5 mm。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手功能获优4例,良3例,可1例。供足功能均正常。结论利用足背皮瓣串并联吻合甲复合组织瓣修复手部皮肤缺损同时行拇指再造,简化了手术程序,不受受区条件限制,皮瓣质地接近正常,再造拇指外形、功能满意,供足损失小,是修复手部脱套伤伴拇指缺损的理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部脱套伤 足背皮瓣 甲复合组织瓣 串并联吻合 拇指再造
原文传递
胫骨截骨延长的血管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王斌 王鹏飞 +5 位作者 王宇鹏 贾松 杨焕友 尹佳丽 蒋文平 赵刚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835-839,共5页
目的通过对胫骨远、近段血供进行研究,为小腿延长或胫骨骨滑移时选择截骨部位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2010年8月-2014年7月,在10侧新鲜成人小腿标本上,经腘动脉加压灌注红色乳胶,分离并暴露胫前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充分显露胫前动脉骨膜分支... 目的通过对胫骨远、近段血供进行研究,为小腿延长或胫骨骨滑移时选择截骨部位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2010年8月-2014年7月,在10侧新鲜成人小腿标本上,经腘动脉加压灌注红色乳胶,分离并暴露胫前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充分显露胫前动脉骨膜分支;暴露胫后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分离暴露腓动脉。对胫前后、腓动脉及其分支进行观察测量。测量时上端以胫骨平台内侧缘(内侧髁上缘)、胫骨粗隆上极、腓骨小头上缘为参照,下端内侧以胫骨内踝尖端、外侧以胫骨外踝尖端、远侧以胫骨下端关节面为参照,测量胫骨远、近段主要供血动脉与骨端参照物的垂直距离,确定胫骨远、近端最佳截骨位置;并计算截骨指数,以表示截骨部位在胫骨全长上的相对位置。结果胫骨近段截骨部位:距离胫骨平台内侧缘(78.2±19.5)mm,距离胫骨粗隆上极(41.8±16.0)mm,距离腓骨小头上缘(66.7±16.4)mm。胫骨远段截骨部位:距离胫骨内踝下缘以上(70.8±12.1)mm,距离外踝尖端下缘以上(83.3±13.0)mm,距离胫骨下端关节面(59.1±11.7)mm。胫骨近段截骨指数为18.45~23.35,平均20.46;胫骨远段截骨指数为14.36~23.05,平均18.81。结论胫骨近段及远段截骨均选择干骺端-骨干连接处,尽量避免在胫骨中下1/3处截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截骨延长 ILIZAROV技术 胫骨 解剖
原文传递
可延长半关节假体置换治疗儿童下肢骨肉瘤术后假体相关并发症分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闫明 王保仓 +3 位作者 李勇 王辉 逯强 周月爽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194-1198,共5页
目的 探讨可延长半关节假体置换治疗儿童下肢骨肉瘤术后假体相关并发症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方法 2006年5月-2012年10月,共11例下肢骨肉瘤患儿行瘤段切除、可延长半关节假体置换术。男6例,女5例;年龄7-12岁,平均9.3岁。股骨远端6例,股... 目的 探讨可延长半关节假体置换治疗儿童下肢骨肉瘤术后假体相关并发症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方法 2006年5月-2012年10月,共11例下肢骨肉瘤患儿行瘤段切除、可延长半关节假体置换术。男6例,女5例;年龄7-12岁,平均9.3岁。股骨远端6例,股骨近端2例,胫骨近端3例。病程2-8个月,平均3.6个月。根据Enneking分期:ⅡA期3例,ⅡB期8例。术前肺部CT和ECT检查示,肿瘤无转移及多发。术前全部患儿接受4次化疗。结果 术后10例切口Ⅰ期愈合,1例术后1周发生感染,经对症处理后愈合。术后9例接受12次化疗,另2例分别接受了2次和4次化疗。1例因局部复发后多处转移死亡;3例出现肺转移,其中2例死亡,另1例切除单发肺转移灶后存活。存活的8例患儿获随访25-89个月,平均42.5个月。1例股骨近端假体发生松动并脱位,3例股骨远端假体分别发生松动下沉、半脱位、延长后退缩;假体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50%。存活患儿中3例接受1次延长术,1例2次延长术;其余4例尚未行延长术。末次随访时,根据Enneking肢体恶性肿瘤保肢术后功能评价标准,获优1例,良3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50%。结论 可延长半关节假体置换治疗儿童下肢骨肉瘤术后,存在假体松动下沉、脱位、关节不稳、延长后退缩等假体相关并发症,在提高假体设计、制造水平的同时术中骨水泥、人工补片及术后限制性支具的使用,可减少假体相关并发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肉瘤 可延长半关节假体 并发症 保肢手术 儿童
原文传递
Ilizarov技术治疗外伤后拇指短缩或骨缺损 被引量:9
11
作者 王斌 郝睿峥 +5 位作者 王辉 刘伟 霍永鑫 贾松 韩彪 卢爱东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2-57,共6页
目的探讨Ilizarov技术治疗外伤后拇指短缩或骨缺损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至2018年1月,采用Ilizarov技术治疗20例拇指短缩或骨缺损患者资料,男19例,女1例;年龄20~56岁,平均33.1岁;左侧15例,右侧5例;机器绞伤12例,压砸伤6例,交... 目的探讨Ilizarov技术治疗外伤后拇指短缩或骨缺损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至2018年1月,采用Ilizarov技术治疗20例拇指短缩或骨缺损患者资料,男19例,女1例;年龄20~56岁,平均33.1岁;左侧15例,右侧5例;机器绞伤12例,压砸伤6例,交通伤2例。其中17例为创伤致截指短缩,截指平面分别为掌骨远端(9例)、近节指骨基底(6例)、指间关节(1例)、近节指骨远端(1例);1例为创伤后行指短缩融合,融合处未愈合致掌指关节缺损0.5 cm;2例为创伤后骨髓炎,病灶清除后形成指间关节缺损,分别为0.5 cm和0.7 cm。外伤后至行延长手术时间为10~159 d,平均72.7 d。20例患者均应用半环式外固定延长器治疗,其中掌骨截骨延长15例,近节指骨截骨延长5例。术后第5天开始延长,每天延长0.5 mm,每6 h延长一次。结果2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84~446 d,平均244.6 d;延长时间26~118 d,平均62.2 d;延长长度1.3~5.9 cm,平均3.1 cm。外固定延长器固定时间114~376 d,平均206.3 d。20例患者愈合指数43.7~ 84.1 d/cm,平均64.8 d/cm;牵开指数19.5~21.4 d/cm,平均20.1 d/cm;成熟指数39.4~110.1 d/cm,平均46.5 d/cm;外固定指数60~130.8 d/cm,平均66.5 d/cm。末次随访时,拇指恢复对指功能和感觉功能;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评定试用标准中拇、手指再造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进行评价:优11例,良9例,优良率100%(20/20 );两点辨别觉4~9 mm;患者对手指功能和外观均表示满意。结论 Ilizarov技术是治疗外伤后拇指短缩或骨缺损的良好方法,术后疗效优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拇指 伊利扎罗夫技术 外固定器
原文传递
Ilizarov技术在拇指脱套伤截指术后功能重建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2
作者 王斌 王辉 +6 位作者 孟钊 刘伟 郝睿峥 张荐 霍永新 陈超 贾松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545-1548,共4页
目的探讨拇指脱套伤截指术后采用Ilizarov技术重建拇指功能的疗效。方法 2011年6月—2016年9月,9例拇指脱套伤患者截指后应用Ilizarov技术重建拇指功能。男8例,女1例;年龄18~52岁,平均34.7岁。截指平面为掌指关节水平5例,掌指关节以近... 目的探讨拇指脱套伤截指术后采用Ilizarov技术重建拇指功能的疗效。方法 2011年6月—2016年9月,9例拇指脱套伤患者截指后应用Ilizarov技术重建拇指功能。男8例,女1例;年龄18~52岁,平均34.7岁。截指平面为掌指关节水平5例,掌指关节以近0.5~1.0 cm水平2例,近节指骨基底水平(近节指骨长度<1 cm)2例。截指术后患指较健侧指短缩4.0~7.5 cm,平均5.7 cm。术后第5天开始应用半环式外固定延长器延长,每天延长0.5 mm,每6小时延长1次。结果骨延长术后8例出现虎口抬高和挛缩,其中6例行拇指内在肌止点切断和虎口"Z"字成型术,术后拇指功能恢复良好;余2例拒绝手术。9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4~47个月,平均33个月。骨延长时间64~122 d,平均86 d。骨延长长度3.0~5.9 cm,平均4.1 cm;平均延长长度为平均短缩长度的71.9%。外固定延长器固定时间169~342 d,平均231 d。愈合指数43.2~59.1 d/cm,平均为53.4 d/cm。1例出现延长段矿化延迟,行"手风琴"技术治疗后痊愈。患者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169~342 d,平均231 d。无重新植骨内固定及掌指关节屈曲挛缩发生。延长指端的两点辨别觉与同水平健侧指相似;握力达健侧的53%~89%,捏力达健侧的59%~91%。结论应用Ilizarov技术行拇掌骨延长是拇指脱套伤截指后重建拇指功能的较好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拇指功能重建 掌骨延长 ILIZAROV技术 脱套伤
原文传递
单纯第一跖骨基底部闭合性粉碎骨折脱位的治疗 被引量:3
13
作者 杜晓健 吴俊 +3 位作者 马海东 曲家富 曹立海 赵国志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049-1050,共2页
目的总结手术治疗单纯第1跖骨基底部闭合性粉碎骨折脱位的方法及疗效。方法2009年2月-2013年10月,采用切开复位微型接骨板跨关节桥式支撑内固定治疗9例(9足)单纯第1跖骨基底部闭合性粉碎骨折脱位。男7例,女2例;年龄22—65岁,平均3... 目的总结手术治疗单纯第1跖骨基底部闭合性粉碎骨折脱位的方法及疗效。方法2009年2月-2013年10月,采用切开复位微型接骨板跨关节桥式支撑内固定治疗9例(9足)单纯第1跖骨基底部闭合性粉碎骨折脱位。男7例,女2例;年龄22—65岁,平均38.5岁。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6例,扭伤3例。根据Myerson跗跖关节骨折脱位分型,均为B1型。其中3例骨折端骨质压缩。受伤至手术时间2。4d,平均2.7d。结果术后切口均I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年1个月一3年,平均1年8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10~12周,平均10.8周。术后5例固定接骨板靠近关节侧的螺钉断裂,未作特殊处理;9例均于术后6个月~2年取出内固定物。末次随访时,按照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标准评分为80。95分,平均88.4分。结论微型接骨板跨关节桥式支撑内固定具有手术操作简便、固定牢固、减少关节面损伤、断钉易取出等优点,是治疗第1跖骨基底部闭合性粉碎骨折脱位理想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1跖骨基底部骨折 第1跗跖关节脱位 微型接骨板 内固定
原文传递
指动脉皮支皮瓣修复手指皮肤缺损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文静 张文龙 +3 位作者 郑宏明 高飞 徐华 赵慧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051-1053,共3页
目的总结应用指动脉皮支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2008年8月-2014年8月,以指动脉皮支供血设计切取皮瓣修复2~5指软组织缺损52例65指,其中男36例,女16例;年龄18~66岁,平均39.6岁。创面缺损范围10 mm×6 mm^26 mm... 目的总结应用指动脉皮支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2008年8月-2014年8月,以指动脉皮支供血设计切取皮瓣修复2~5指软组织缺损52例65指,其中男36例,女16例;年龄18~66岁,平均39.6岁。创面缺损范围10 mm×6 mm^26 mm×22 mm。受伤至手术时间2~10 h,平均6.5 h。皮瓣切取范围13 mm×10 mm^30 mm×25 mm。结果 4例皮瓣有水疱形成,1例皮瓣远端皮缘坏死,均经相应处理后愈合;其余皮瓣均成活,切口Ⅰ期愈合。供区创面植皮Ⅰ期愈合。47例58指获随访,随访时间6~25个月,平均14.3个月。术后皮瓣外观及感觉良好,皮瓣感觉恢复达S3;两点辨别觉6~10 mm,平均7.8 mm。手指功能恢复满意,按手指总主动活动度(TAM)法评定获优39指,良17指,可2指,优良率96.6%。供区无瘢痕挛缩、肌腱粘连等并发症发生。结论指动脉皮支皮瓣不牺牲主要血管、血供可靠,操作简便、安全,术后效果满意,是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较理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指软组织损伤 指动脉皮支皮瓣 创面修复
原文传递
44例原发性骨巨细胞瘤初次手术治疗临床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闫明 王保仓 +2 位作者 李勇 郭志权 王海军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2-84,共3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骨巨细胞瘤初次手术方式与复发的关系。[方法]2014年1月~2018年4月44例原发性骨巨细胞瘤初次手术治疗,包括囊内病灶刮除植骨或骨水泥填充术,边缘切除术、广泛切除术。[结果]44例患者获得12~56个月随访,5例复发,1例出现... [目的]探讨原发性骨巨细胞瘤初次手术方式与复发的关系。[方法]2014年1月~2018年4月44例原发性骨巨细胞瘤初次手术治疗,包括囊内病灶刮除植骨或骨水泥填充术,边缘切除术、广泛切除术。[结果]44例患者获得12~56个月随访,5例复发,1例出现肺转移,总复发率为11.36%,肺转移率2.27%。行囊内病灶刮除植骨术18例,2例复发,复发率11.11%。行囊内病灶刮除骨水泥填充术22例,3例复发,复发率13.63%。植骨组与骨水泥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例行边缘切除术、2例行广泛切除术病例均无复发。本组中8例合并病理骨折的病例中1例复发,复发率12.50%。无病理骨折组复发率11.11%,两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巨细胞瘤CampanacciⅠ、Ⅱ级及大部分III级病例,都可以行囊内切除,主要是扩大刮除加辅助处理瘤床,得到良好的局部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巨细胞瘤 手术 复发
原文传递
吻合血管腓骨段移植修复前臂大段骨缺损 被引量:5
16
作者 高顺红 倪玉龙 +3 位作者 于志亮 符健松 董惠双 张云鹏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83-186,共4页
目的探讨吻合血管腓骨移植修复前臂大段骨缺损的疗效。方法采用吻合血管腓骨移植修复尺、桡骨大段骨缺损22例,对其中6例伴有皮肤缺损者,采用腓骨骨皮瓣修复。尺骨缺损范围4~12cm,桡骨缺损范围5—14em。移植腓骨长度13~24cm,切取... 目的探讨吻合血管腓骨移植修复前臂大段骨缺损的疗效。方法采用吻合血管腓骨移植修复尺、桡骨大段骨缺损22例,对其中6例伴有皮肤缺损者,采用腓骨骨皮瓣修复。尺骨缺损范围4~12cm,桡骨缺损范围5—14em。移植腓骨长度13~24cm,切取皮瓣面积为12cm×6cm~20cm×11cm。结果移植腓骨全部骨性愈合,愈合时间3~6个月,平均4.5个月。切口一期愈合,6例皮瓣均成活,质地柔软。患者均获12~26个月随访,平均14.5个月。患肢无移植骨再骨折,供区踝关节活动正常,小腿皮肤感觉无异常。参照Anderson评分标准,评定前臂旋转功能及肘、腕关节屈伸功能:优9例,良11例,可2例,优良率为90.9%。结论带血管蒂腓骨移植是修复前臂大段骨缺损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骨 组织移植 前臂 显微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克氏针双夹扣法固定治疗远节指骨背侧基底不稳定骨折 被引量:2
17
作者 于志亮 高顺红 +5 位作者 张净宇 张云鹏 张文龙 齐巍 胡宏宇 于俊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186-1187,共2页
目的总结克氏针双夹扣法固定治疗远节指骨背侧基底不稳定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8年9月-2014年3月,对15例远节指骨背侧基底不稳定骨折患者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双夹扣法固定。男12例,女3例;年龄18~53岁,平均32.5岁。致伤原因:戳伤8例,扭... 目的总结克氏针双夹扣法固定治疗远节指骨背侧基底不稳定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8年9月-2014年3月,对15例远节指骨背侧基底不稳定骨折患者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双夹扣法固定。男12例,女3例;年龄18~53岁,平均32.5岁。致伤原因:戳伤8例,扭伤2例,摔伤3例,挤压伤2例。损伤指别:示指5例,中指3例,环指2例,小指5例。受伤至手术时间2~9 d,平均3.8 d。结果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15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0个月,平均12.5个月。X线片示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5~8周,平均6.1周。术后8~12周,平均9.2周取出内固定物。末次随访时,根据总主动活动度(TAM)评价标准评定手指功能,获优9例,良5例,中1例,优良率93.3%。结论克氏针双夹扣法固定治疗远节指骨背侧基底不稳定骨折,可使骨折、关节复位且固定牢固,允许手指早期功能锻炼,是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节指骨背侧基底骨折 不稳定骨折 克氏针 双夹扣法 内固定
原文传递
关节融合术治疗复发性拇趾腱鞘囊肿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高岩 马海东 +3 位作者 李绍光 刘洪达 杜晓健 曲家富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7年第12期1340-1341,共2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采用腱鞘囊肿切除趾间关节融合术治疗拇趾腱鞘囊肿的疗效。方法笔者自2014-09—2015-03采用囊肿切除趾间关节融合术治疗8例拇趾腱鞘囊肿。结果8例术后随访14~39个月,平均18个月。治疗效果满意,均无囊肿复发。末次随访依... 目的回顾性分析采用腱鞘囊肿切除趾间关节融合术治疗拇趾腱鞘囊肿的疗效。方法笔者自2014-09—2015-03采用囊肿切除趾间关节融合术治疗8例拇趾腱鞘囊肿。结果8例术后随访14~39个月,平均18个月。治疗效果满意,均无囊肿复发。末次随访依据美国足踝关节协会拇趾功能评分标准评定:优7例,良1例,均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腱鞘囊肿切除趾间关节融合术是治疗复发性拇趾腱鞘囊肿的优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腱鞘囊肿 融合 复发性 拇趾
原文传递
胫骨近端截骨滑移对胫骨近端肌肉起点的影响 被引量:4
19
作者 王斌 张姚 +5 位作者 刘晓玲 卢爱东 贾松 杨焕友 郝睿峥 赵刚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5年第10期1065-1067,共3页
目的 通过对胫骨近端肌肉起点进行解剖研究,探讨胫骨近端截骨滑移对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收集新鲜成人截肢小腿标本15例(15侧)进行解剖研究。测量胫骨平台内侧缘至胫骨内踝尖端的垂直距离,胫骨结节下缘至胫骨平台内侧缘垂直距离,... 目的 通过对胫骨近端肌肉起点进行解剖研究,探讨胫骨近端截骨滑移对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收集新鲜成人截肢小腿标本15例(15侧)进行解剖研究。测量胫骨平台内侧缘至胫骨内踝尖端的垂直距离,胫骨结节下缘至胫骨平台内侧缘垂直距离,胫骨前肌、趾长伸肌、比目鱼肌、胫骨后肌、趾长屈肌的上、下缘距胫骨平台内侧缘距离。对自2011-11—2013-09采用单纯胫骨近端截骨滑移治疗的17例胫骨骨缺损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小腿标本的胫骨全长为(349.8±8.1)mm。胫骨结节下缘至胫骨平台内侧缘垂直距离(50.1±2.3)mm。胫骨前肌起点上、下缘至胫骨平台内侧缘垂直距离分别为(27.8±2.0)mm和(232.6±5.3)mm,趾长伸肌胫骨起点的上、下缘至胫骨平台内侧缘垂直距离分别为(22.5±1.3)mm和(31.6±1.9)mm,比目鱼肌胫骨起点的上、下缘至胫骨平台内侧缘垂直距离分别为(22.9±1.6)mm和(155.7±5.5)mm,胫骨后肌起点的上、下缘至胫骨平台内侧缘垂直距离分别为(32.9±1.7)mm和(200.2±8.1)mm,趾长屈肌胫骨起点的上、下缘至胫骨平台内侧缘垂直距离分别为(114.9±8.5)mm和(219.8±9.3)mm。17例胫骨骨缺损患者均获得随访10-28个月,平均16个月。根据改良ASAMI标准对术后功能进行评定:优12例,良3例,可2例。5例出现足下垂,其中2例伴有轻度内翻,1例滑移过程中出现轴向偏移。结论 胫骨近端截骨滑移会损伤小腿肌肉起点,并且伴随滑移骨段,部分肌肉起点会随之变化;骨段滑移过程中,肌肉起点牵伸导致的肌力变化、肌肉挛缩或肌肉收缩可能会导致足下垂、足内翻畸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骨缺损 胫骨近端 截骨滑移 肌肉 解剖 足部畸形
原文传递
盐酸氨基葡萄糖对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疼痛的缓解作用 被引量:5
20
作者 魏立友 赵刚 +2 位作者 李新民 张宏伟 王国强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6年第2期118-120,共3页
目的探讨盐酸氨基葡萄糖对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疼痛的缓解作用,分析其对髋关节功能可能的保护机制。方法自2009-01-2011-12诊治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00例,通过随机信封的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2组均给予物理及康复... 目的探讨盐酸氨基葡萄糖对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疼痛的缓解作用,分析其对髋关节功能可能的保护机制。方法自2009-01-2011-12诊治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00例,通过随机信封的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2组均给予物理及康复治疗,治疗组另外给予盐酸氨基葡萄糖口服。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28~36(31.51±2.86)个月。治疗前2组VAS评分、Han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6、9个月,治疗组VAS评分、Harri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年,2组软骨面塌陷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802,P=0.371)。治疗组治疗前及治疗后2年X线比较,患侧髋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炎样改变不显著,大部分患者无股骨头软骨面的骨折及塌陷。结论盐酸氨基葡萄糖能缓解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疼痛症状,对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髋关节功能具有一定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盐酸氨基葡萄糖 关节软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