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联合阿司匹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汪晶晶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19年第24期4488-4489,共2页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18年10月在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的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阿司匹林,45例)和...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18年10月在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的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阿司匹林,45例)和观察组(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联合阿司匹林,45例)。治疗前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测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测定髓鞘碱性蛋白(MBP)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MBP与NSE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NIHSS评分、MBP与NSE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可有效减轻脑神经损伤情况,利于疾病转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溶栓 阿司匹林 神经功能
下载PDF
神经内科患者感染情况及其与病房环境细菌分布的相关性 被引量:10
2
作者 代全德 司金春 +2 位作者 徐忠海 杨春海 张建平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CAS 2014年第6期54-57,共4页
目的探讨神经内科患者发生感染的情况及其与病房环境的细菌分布情况的相关性,为神经内科医院获得性感染预防及控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方法选取2008年8月至2012年8月就诊于本院神经内科并发院内感染的患者共100例,分析并发感染的病原... 目的探讨神经内科患者发生感染的情况及其与病房环境的细菌分布情况的相关性,为神经内科医院获得性感染预防及控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方法选取2008年8月至2012年8月就诊于本院神经内科并发院内感染的患者共100例,分析并发感染的病原学特征与其所居住病房环境主要细菌分布的相关性。结果 100例神经内科患者主要为呼吸道感染者,共42例(42.0%),其次为泌尿道感染、胃肠道感染、皮肤与黏膜和颅内等部位感染;神经内科病房环境监测结果发现病原菌共1 500株,主要由革兰阳性球菌及革兰阳性杆菌构成(分别占65.87%和16.13%),主要为藤黄微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黑色枯草芽孢杆菌和溶血葡萄球菌等;革兰阴性杆菌及格兰阴性球菌占少部分。神经内科感染者的主要病原体为革兰阴性杆菌及革兰阳性球菌(分别占59.41%和28.71%),其中主要为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等较多见。结论神经内科患者发生感染的病原菌情况与病房环境细菌相对一致,故洁净的病房环境对于预防及控制医院获得性感染具有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内科 感染 病房环境 细菌
原文传递
养血清脑颗粒对脑小血管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和脑血流灌注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孔羽 汪晶晶 +2 位作者 路文革 王红丽 代允义 《中国合理用药探索》 2022年第12期57-62,共6页
目的:探讨养血清脑颗粒对脑小血管病(CSVD)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和脑血流灌注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1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80例CSV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盐酸多奈哌齐片治疗,观... 目的:探讨养血清脑颗粒对脑小血管病(CSVD)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和脑血流灌注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1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80例CSV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盐酸多奈哌齐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养血清脑颗粒治疗。连续治疗8周后,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两组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平均通过时间(MTT)、局部脑血流量(rCBF)、局部脑血容量(rCBV)等脑血流灌注指标和脑白质损伤程度。结果:治疗8周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2.5%)优于对照组(70.0%,P<0.05);观察组MoCA评分以及rCBV、rCBF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脑白质损伤评分以及MTT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养血清脑颗粒可显著改善CSVD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增加脑血流灌注并逆转脑白质微结构完整性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小血管病 认知功能障碍 脑血流灌注 养血清脑颗粒 脑白质损伤
下载PDF
中青年脑出血临床诊治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徐忠海 张建平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第8期32-33,共2页
目的探讨中青年脑出血的临床诊治特点,总结其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中青年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39例脑出血患者,11例患者(28.21%)基本恢复,无明显后遗症,24例患者(61.54%)存在不同的肢体功能障碍,4例脑出血患者(10.26%)发... 目的探讨中青年脑出血的临床诊治特点,总结其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中青年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39例脑出血患者,11例患者(28.21%)基本恢复,无明显后遗症,24例患者(61.54%)存在不同的肢体功能障碍,4例脑出血患者(10.26%)发病后6 h内病情进行性加重,出现脑疝、呼吸循环衰竭而导致死亡。结论高血压、脑血管畸形和脑血管瘤是中青年脑出血主要病因,临床以颅内高血压、卒中样表现为主要特征,病情与出血量以及出血部位呈正相关,针对年轻人脑出血的主要病因和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可以降低发病率及死亡率,提高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青年 脑出血 临床诊治
下载PDF
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徐忠海 张建平 《中国医药指南》 2015年第15期15-16,共2页
目的观察并分析临床对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47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47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经积极治疗,基本痊愈11例(占23.40%)、显著有效22例(占46.81%)、有效6... 目的观察并分析临床对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47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47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经积极治疗,基本痊愈11例(占23.40%)、显著有效22例(占46.81%)、有效6例(占12.77%)、无效6例(占12.77%)、死亡2例(占4.26%);有效率为87.23%,其中1例形成脑疝、1例合并肾功能衰竭死亡。结论出血性脑梗死发病机制复杂,其主要原因为梗死后血管损伤和血流再灌注;梗死灶大小、部位、合并症以及出血发生早晚、出血类型等与其预后密切相关,及时明确诊断及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其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血性脑梗死 临床治疗 分析
下载PDF
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生存质量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孔羽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年第8期62-63,共2页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恢复期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01—2014-12我院收治的280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脑卒中专门化生活质量量表评估生活质量,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筛选生活质量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高中以...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恢复期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01—2014-12我院收治的280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脑卒中专门化生活质量量表评估生活质量,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筛选生活质量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已婚、人均月收人≥2 000元、无卒中后焦虑、无卒中后抑郁、残疾程度低和社会支持高的患者分别较高中以下文化程度、单身、人均月收入<2 000元合并卒中后焦虑、合并卒中后抑郁、残疾程度高、社会支持低的患者总体生活质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残疾程度(t=-0.576,P<0.001)、社会支持度(t=0.243,P<0.001)及卒中后焦虑(t=-2.027,P<0.005)是脑卒中患者恢复期生活质量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脑卒中患者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经济收入、残疾程度、卒中后病程、卒中后焦虑、卒中后抑郁以及社会支持度显著影响其恢复期的生活质量;而残疾程度、卒中后焦虑以及社会支持是影响生活质量的独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恢复期 生活质量 相关因素
下载PDF
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患者护理风险分析及对策 被引量:10
7
作者 杨水仙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4年第6期139-140,共2页
目的探讨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可能发生的护理风险,并制订降低护理风险发生率的措施。方法选取2010年4月至2013年7月我院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的35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记录上述患者住院过程中发生的护理风险,并通过查阅文献、... 目的探讨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可能发生的护理风险,并制订降低护理风险发生率的措施。方法选取2010年4月至2013年7月我院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的35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记录上述患者住院过程中发生的护理风险,并通过查阅文献、总结经验等方法制订降低护理风险发生率的措施。结果 355例患者中,301例康复出院,54例住院期间死亡,康复出院率为84.8%。301例康复出院患者住院时有17例(5.6%)出现窒息,21例(7.0%)出现尿路感染,75例(24.9%)出现肺部感染。降低护理风险发生率的措施包括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与护理风险管理制度、增强护理人员自我保护意识及责任心、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保证管理病房安全与环境。结论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可能发生多种护理风险,可通过改进护理措施,降低护理风险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内科 重症监护病房 护理风险
原文传递
年轻人脑出血临床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孔羽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1年第30期47-47,共1页
目的:分析中青年脑出血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中青年脑出血患者危险因素、诱发因素、始发症状、并发症、住院期间病死率和死亡原因等。结果:年轻人脑出血的主要病因为高血压、脑血管畸形和瘸卒中。临床以颅内高压,中风样表现... 目的:分析中青年脑出血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中青年脑出血患者危险因素、诱发因素、始发症状、并发症、住院期间病死率和死亡原因等。结果:年轻人脑出血的主要病因为高血压、脑血管畸形和瘸卒中。临床以颅内高压,中风样表现及痫样发作为主要特征,病情与出血部位,出血量正相关。高血压是最主要的危险因素。结论:发现了年轻人脑出血的主要病因和危险因素,可以对一些危险因素加以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轻人 脑出血 病因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低钾性周期性麻痹54例临床分析
9
作者 孔羽 《中国实用医药》 2011年第10期117-118,共2页
目的探讨低钾性周期性麻痹(HOKPP)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对52例低钾性周期性麻痹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2例患者中,大部分病例有较明显诱因;原发性36例,其中有家族史者6例,散发30例;继发... 目的探讨低钾性周期性麻痹(HOKPP)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对52例低钾性周期性麻痹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2例患者中,大部分病例有较明显诱因;原发性36例,其中有家族史者6例,散发30例;继发于甲亢者16例。经过口服和静脉注射钾后,全部病例均痊愈出院。结论血清钾及心电图的检查有利于早期诊断及治疗HOKPP。继发性HOKPP者要加强原发病治疗,避免各种诱因是防止复发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血钾 周期性麻痹 临床分析
下载PDF
循证护理在脑梗死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袁兰兰 《临床医学工程》 2021年第3期391-392,共2页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脑梗死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脑梗死患者,根据护理模式分为循证组(54例)和对照组(4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循证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循证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康复效果...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脑梗死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脑梗死患者,根据护理模式分为循证组(54例)和对照组(4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循证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循证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康复效果。结果出院时,循证组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FM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循证组出院时和出院后6个月的Barthel指数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循证护理可有效改善脑梗死患者的神经、运动功能障碍及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循证护理 临床护理 神经功能缺损 生活质量
下载PDF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者急性期和慢性期γ-干扰素、白细胞介素-10和S-100B蛋白含量变化的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代全德 司金春 +2 位作者 徐忠海 杨春海 张建平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CAS 2014年第5期81-84,共4页
目的观察中枢神经系统感染(CNSI)者在急性期与慢性期脑脊液和血清中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10(IL-10)和S-100B蛋白含量与健康人的差异,以探讨IFN-γ、IL-10和S-100B蛋白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至2013年8月于本... 目的观察中枢神经系统感染(CNSI)者在急性期与慢性期脑脊液和血清中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10(IL-10)和S-100B蛋白含量与健康人的差异,以探讨IFN-γ、IL-10和S-100B蛋白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至2013年8月于本院住院治疗的病毒性(观察1组)和化脓性(观察2组)脑膜脑炎患者,分别为92例和68例,并选择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并记录观察1组和观察2组急性期(A期)、慢性期(C期)脑脊液(CSF)和血清中IFN-γ、IL-10、S-100B蛋白的含量,并与对照组相比较。结果观察1组和观察2组A期CSF和血清中IFN-γ、IL-10和S-100B蛋白含量均显著高于C期患者及对照组;观察1组A期CSF和血清中干扰素γ含量高于观察2组A期,而IL-10、S-100B蛋白含量低于观察2组A期;观察1组、观察2组A期CSF S-100B蛋白含量高于血清,而CSF IFN-γ、IL-10含量低于血清;以上各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期CSF和血清中IFN-γ/IL-10相比较,观察1组>对照组>观察2组,各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IFN-γ、IL-10和S-100B蛋白在发生CNSI的患者CSF和血清中含量会有显著变化,对CNSI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且对于病毒性脑膜脑炎和化脓性脑膜脑炎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白细胞介素-10 Γ-干扰素 S-100B蛋白 脑膜脑炎
原文传递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LPA1的表达对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燕 张兆辉 陈阳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18年第5期504-509,共6页
目的探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溶血磷脂酸受体1(LPA1)的表达对神经元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24只SPF级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各6只,分别为假手术组(A组)、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组(B组)、MCAO+溶剂组(C组)、MCAO+LPA1... 目的探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溶血磷脂酸受体1(LPA1)的表达对神经元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24只SPF级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各6只,分别为假手术组(A组)、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组(B组)、MCAO+溶剂组(C组)、MCAO+LPA1拮抗剂(Ki16425)组(D组);4组均于手术后48h取标本;利用HE染色观察大鼠脑组织细胞形态的变化;四氮唑红(TTC)染色观察大鼠脑梗死面积;免疫荧光技术检测LPA1在大鼠皮层半暗带神经元表达水平;免疫印迹、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大鼠脑组织中Caspase-3蛋白及p-Akt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A组比较,B组有明显的缺血再灌注损伤,表现为细胞肿胀,细胞溶解坏死,大鼠皮层半暗带神经元的LPA1表达水平较高;与C组比较,D组大鼠脑梗死面积显著增大(P<0.05),缺血半暗带细胞肿胀更加明显,胞浆空泡区增大,细胞核固缩更加严重,细胞间隙增宽更明显;D组较C组缺血半暗带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而p-Akt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抑制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后LPA1的表达可使大鼠脑梗死面积增大,细胞凋亡增加,同时p-Akt蛋白表达减少,这说明在大鼠局灶性缺血再灌注过程中LPA1对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Akt途径来发挥保护作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血磷脂酸 溶血磷脂酸受体 局灶性脑缺血再灌 脑梗死 神经元
原文传递
影响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相关因素及复发情况分析
13
作者 程立 杨嫚 代允义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49-1053,共5页
目的探究阿司匹林抵抗(AR)对脑梗死复发的影响, 并分析患者发生AR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 分析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202例脑梗死患者的资料, 患者入院后给予相应治疗, 均连续治疗1周以上。通过光比浊... 目的探究阿司匹林抵抗(AR)对脑梗死复发的影响, 并分析患者发生AR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 分析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202例脑梗死患者的资料, 患者入院后给予相应治疗, 均连续治疗1周以上。通过光比浊法测血小板聚集试验检查患者AR情况, 依据AR情况将202例患者分为AR组(63例)与阿司匹林敏感(AS)组(13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 包括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吸烟、饮酒、心房颤动、AR、三酰甘油、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抗血小板药物依从性、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ox-LDL)等。将比较后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中, 分析影响脑梗死患者发生AR的独立性危险因素。比较两组患者的2年复发率。结果与AS组患者比较, AR组患者脑梗死复发、TC、ox-LD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梗死复发(OR=15.410, 95%CI:5.504~43.146, P<0.001)、TC(OR=0.454, 95%CI:0.313~0.660, P<0.001)是影响脑梗死患者AR的独立危险因素。AR组2年复发率11.11%(7/63)显著高于AS组3.60%(5/139)(P<0.05)。结论脑梗死复发、TC是脑梗死患者AR的独立危险因素, AR会进一步增加脑梗死复发的风险, 因此, 对患者是否存在AR进行监测对于预防脑梗死复发具有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危险因素 复发 阿司匹林抵抗
原文传递
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和氧化应激产物的动态监测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43
14
作者 代全德 司金春 +2 位作者 徐忠海 杨春海 张建平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4年第3期39-43,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和氧化应激产物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测定180例健康对照者及18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发病24 h内、3 d、7 d及14 d时血清TNF-α、IL-1β、IL-6、IL-8、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和总抗氧化能力的含量... 目的探讨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和氧化应激产物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测定180例健康对照者及18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发病24 h内、3 d、7 d及14 d时血清TNF-α、IL-1β、IL-6、IL-8、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和总抗氧化能力的含量,并分别将以上指标与急性脑出血出血量大小、病情严重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利用ROC曲线分析其对急性脑出血恶化的临床预测意义。结果急性脑出血患者不同时期内血清TNF-α、IL-1β、IL-6、IL-8、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而总抗氧化能力含量则低于正常对照组;血清TNF-α、IL-1β、IL-6、IL-8和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血清浓度与患者脑出血量大小、病情严重程度呈正性相关,总抗氧化能力呈显著负相关;炎症因子和氧化应激产物的血清浓度对急性脑出血恶化具有显著的预测价值。结论血清炎症因子和氧化应激产物参与了脑出血的病理生理过程,对于患者病情控制、预后改善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氧化性应激 血清炎症因子 动态监测
原文传递
心理行为干预对青年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5
15
作者 刘春霞 薛颖 张建平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1年第13期1537-1538,共2页
目的探讨心理行为干预对青年脑卒中患者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对符合第2次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诊断标准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护理;治疗组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心理行为干预;于入... 目的探讨心理行为干预对青年脑卒中患者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对符合第2次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诊断标准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护理;治疗组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心理行为干预;于入组时和6周末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生活质量指数问卷(QL—INDEX)对两组患者各调查评定1次。结果入组时两组青年脑卒中患者SAS、SDS评分均较高于国内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周末治疗组SAS、SDS评分为(42.25±8.61)分、(48.10±6.09)分,与对照组评分(42.80±9.25)分、(49.31±7.11)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生活质量评分6周末治疗组(8.29±1.97)分明显高于对照组(7.12±1.9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心理行为干预有助于改善青年脑卒中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 脑卒中 生活质量 心理行为干预
原文传递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动脉狭窄分布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代全德 司金春 +2 位作者 徐忠海 杨春海 张建平 《中国基层医药》 CAS 2014年第19期2936-2939,共4页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动脉狭窄分布情况及影响其发生的相关危险性因素。方法将22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根据 DSA 检查结果分组,其中未发现狭窄或轻度狭窄的患者为对照组(43例),其他分为单纯颅外狭窄组(41例)、单纯颅内狭...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动脉狭窄分布情况及影响其发生的相关危险性因素。方法将22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根据 DSA 检查结果分组,其中未发现狭窄或轻度狭窄的患者为对照组(43例),其他分为单纯颅外狭窄组(41例)、单纯颅内狭窄组(93例)和颅内外合并狭窄组(47例)。分析患者实验室检查结果。设计问卷收集包括姓名、年龄、长期吸烟、长期饮酒、高血压和糖尿病等影响因素指标。结果所有研究者中患有动脉狭窄的患者共181例。单因素分布情况显示:性别、年龄、长期吸烟、长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高溶血磷脂酸水平是造成脑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χ2/t =8.744、5.562、10.736、11.032、9.812、10.002、9.083、2.576,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高同型半胱氨酸、长期吸烟和饮酒都是单纯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的危险因素;高同型半胱氨酸和高纤维蛋白原是单纯颅外狭窄的危险因素;年龄、高血压、长期吸烟和长期饮酒,及高同型半胱氨酸、高纤维蛋白原等因素都是颅内外合并狭窄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以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最为多发。脑动脉狭窄的发生具有年龄特征,随着年龄的增大,颅外、颅内外合并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高同型半胱氨酸、长期吸烟和饮酒、高血压、糖尿病、高溶血磷脂酸是脑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障碍 脑动脉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因素分析 统计学
原文传递
心理行为干预对青年脑卒中患者心理状态影响 被引量:4
17
作者 刘春霞 薛颖 +1 位作者 王玉霞 张祖平 《中华全科医学》 2009年第12期1337-1338,共2页
目的探讨心理行为干预对青年脑卒中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对符合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诊断标准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50)给予常规治疗、护理;观察组(n=50)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心理行为干预;于入院和出院... 目的探讨心理行为干预对青年脑卒中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对符合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诊断标准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50)给予常规治疗、护理;观察组(n=50)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心理行为干预;于入院和出院时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两组患者进行心理状态评定,并与我国常模做对照。结果干预前青年脑卒中患者SAS、SDS评分均较高于国内常模(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SAS、SDS评分比较显著降低(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心理行为干预有助于改善青年脑卒中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行为干预 青年 脑卒中 生活质量
原文传递
MR扩散加权成像联合Gleason评分对前列腺癌骨转移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3
18
作者 武永峰 陈辉 代允义 《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CAS 2021年第6期692-696,共5页
分析磁共振(MR)扩散加权成像(DWI)联合Gleason评分对前列腺癌骨转移的诊断价值。104例前列腺癌患者根据全身骨扫描检查分为骨转移组(42例)及非骨转移组(62例),比较两组基线资料、骨转移灶(或右侧股骨组织)感兴趣区DWI参数表观扩散系数(A... 分析磁共振(MR)扩散加权成像(DWI)联合Gleason评分对前列腺癌骨转移的诊断价值。104例前列腺癌患者根据全身骨扫描检查分为骨转移组(42例)及非骨转移组(62例),比较两组基线资料、骨转移灶(或右侧股骨组织)感兴趣区DWI参数表观扩散系数(ADC)及Gleason评分。研究发现DWI骨转移灶(或右侧股骨组织)ADC值、Gleason评分及临床T分期是前列腺癌骨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围术期检查上述指标对临床诊疗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癌 骨转移 MR DWI GLEASON评分
原文传递
心理干预联合高压氧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春霞 张建平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2010年第12期18-19,共2页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联合高压氧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方法对符合脑卒中后抑郁诊断标准的45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23)给予改善脑循环、抗抑郁、营养神经药物应用及相应护理等常规治疗;试验组(n=22)在常规治...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联合高压氧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方法对符合脑卒中后抑郁诊断标准的45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23)给予改善脑循环、抗抑郁、营养神经药物应用及相应护理等常规治疗;试验组(n=22)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联合高压氧治疗;8周为1疗程。于入组时和8周末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对两组患者各调查评定1次,并在8周末应用生活质量指数问卷(QL-INDEX)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人组时两组患者HAMD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周末试验组与对照组HAMD评分比较显著降低(P〈0.01);8周末生活质量总指数试验组为(8.57±1.94),对照组为(7.30±1.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干预联合高压氧治疗有助于改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心理状态,增加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干预 高压氧 脑卒中 抑郁 生命质量
原文传递
肠内营养支持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生存质量及并发症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杨水仙 《社区医学杂志》 2014年第8期29-30,共2页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early enteral nutrition,EEN)支持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胃肠粘膜的保护作用及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ENN组及TPN组各4...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early enteral nutrition,EEN)支持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胃肠粘膜的保护作用及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ENN组及TPN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静脉溶栓治疗,EEN组:伤后24 h内持续泵入胃肠营养液,开始量为600 ml,视个体不同情况以300-400 ml/d递增直至全量。TPN组:伤后24 h采用完全肠外营养支持治疗,7 d后逐步过渡到肠内营养。计量资料采用成组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治疗后7 d ENN组IgG(10.36±1.28)mg/L、NB(-10±2)g/d、TLC(1 294±62)×109/L、ALB(30.69±8.52)g/L、TP(58.36±13.28)g/L、WBC(13.58±6.67)×109/L/μ优于TPN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ENN组耐受性率(100.00%)显著高于TPN组(80.00%),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2.50%)、血尿素氮升高(2.50%)、胆红素升高(0)、呼吸困难(0)、胃肠道不适(2.50%)、气胸(0)、血肿(0)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TPN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EEN组治疗后健康调查简表(health survey 36,SF-36)总评分及各维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行肠内营养支持能有效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提高患者耐受性,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其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内营养支持 急性脑梗死 生存质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