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18例耳鼻咽喉肿瘤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宋琦 孙波 钱江虹 《浙江临床医学》 2006年第7期772-772,共1页
关键词 耳鼻咽喉肿瘤 临床病理分析 临床病理特点 病理诊断 恶性肿瘤
下载PDF
男性乳腺癌患者乳头溢液合并乳腺癌母系家族史1例 被引量:1
2
作者 武亚运 王勇攀 +2 位作者 梅慧欢 黄伟强 顾海青 《浙江医学》 CAS 2018年第24期2705-2705,2707,共2页
男性乳腺癌患者临床少见,其在乳腺癌患者中的比例不超过1%[1]。男性乳腺癌最常见的首发症状为单侧乳晕下肿块(约占所有男性乳腺癌的85%),以乳头溢液为首发症状的约占所有男性乳腺癌的1%~12%。而且,在所有的男性乳腺癌患者中,有母系乳腺... 男性乳腺癌患者临床少见,其在乳腺癌患者中的比例不超过1%[1]。男性乳腺癌最常见的首发症状为单侧乳晕下肿块(约占所有男性乳腺癌的85%),以乳头溢液为首发症状的约占所有男性乳腺癌的1%~12%。而且,在所有的男性乳腺癌患者中,有母系乳腺癌家族史的男性乳腺癌患者仅占15%左右[2]。现就本院收治的1例以乳头溢液为首发症状合并乳腺癌母系家族史的男性乳腺癌病例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男性乳腺癌 乳腺癌患者 乳头溢液 家族史 母系 首发症状 病例报道
下载PDF
凋亡相关蛋白3及活化T细胞核因子3在卵巢上皮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詹颖瑛 王武玲 +2 位作者 钱江虹 宋琦 梅慧欢 《中国基层医药》 CAS 2017年第8期1210-1213,共4页
目的 探讨凋亡相关蛋白3(Apoptosis associated protein 3,APR3)及活化T细胞核因子3(Nuclear factor of activated T-cell,NFAT3)在卵巢上皮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住院治疗的9... 目的 探讨凋亡相关蛋白3(Apoptosis associated protein 3,APR3)及活化T细胞核因子3(Nuclear factor of activated T-cell,NFAT3)在卵巢上皮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住院治疗的92例卵巢上皮性肿瘤患者,其中恶性肿瘤患者23例,交界性肿瘤患者24例,良性肿瘤患者45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所有人组患者肿瘤组织中APR3和NFAT3表达,比较不同类型卵巢上皮性肿瘤的APR3和CaN-NFAT3的表达差异,分析恶性卵巢上皮性肿瘤患者APR3和NFAT3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分析恶性卵巢上皮性肿瘤患者APR3和NFAT3的表达相关性.结果 恶性卵巢上皮性肿瘤APR3阳性表达率(78.26%)明显高于交界性肿瘤(41.67%)和良性肿瘤(22.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864、7.632,均P〈0.05);恶性卵巢上皮性肿瘤APR3表达与组织分化程度、临床分期、腹腔脏器和淋巴转移及腹水均明显相关(χ^2=7.425、7.262、8.421、5.031,均P〈0.05).恶性卵巢上皮性肿瘤NFAT3阳性表达率(56.52%)明显高于交界性肿瘤(29.17%)和良性肿瘤(17.7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829、7.547,均P〈0.05);恶性卵巢上皮性肿瘤NFAT3表达与组织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及腹腔脏器和淋巴结转移均明显相关(χ^2=5.253、6.367、8.021,均P〈0.05).恶性卵巢上皮性肿瘤患者APR3的表达与NFAT3的表达呈正相关(r=0.032,P〈0.05).结论 APR3和NFAT3在恶性卵巢上皮性肿瘤中的表达明显增加,与患者组织分化程度、临床分期、腹腔脏器和淋巴转移密切相关,且两者表达呈明显正相关,可能与恶性卵巢上皮性肿瘤发生和发展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上皮性肿瘤 凋亡相关蛋白3 T细胞核因子3 Apoptosis associated protein 3 APR3 Nuclear factor of ACTIVATED T-cell NFAT3
原文传递
细胞分裂周期蛋白4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5
4
作者 宋琦 詹颖瑛 +1 位作者 王武玲 钱江虹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66-967,共2页
目的探讨细胞分裂周期蛋白42(Cdc4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66例乳腺癌患者手术切除的癌组织和相应癌旁组织中Cdc42和MMP-9的表达水平。结果Cdc42在... 目的探讨细胞分裂周期蛋白42(Cdc4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66例乳腺癌患者手术切除的癌组织和相应癌旁组织中Cdc42和MMP-9的表达水平。结果Cdc42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率为80.30%,在癌旁组织中表达率为25.7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dc42表达水平与乳腺癌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P〈0.05);MMP-9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率为72.73%,在癌旁组织中表达率为12.1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MP-9表达水平与乳腺癌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P〈0.05)。结论Cdc42及MMP-9过表达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及浸润转移中具有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分裂周期蛋白42 基质金属蛋白酶-9 乳腺癌 免疫组织化学法
原文传递
IGF-1及其受体在直肠癌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 被引量:4
5
作者 宋琦 王武玲 钱江虹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CAS 2014年第4期195-198,共4页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及其受体IGF-1R蛋白在直肠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3例直肠癌样本和30例正常直肠黏膜标本中IGF-1及IGF-1R蛋白的表达,分析直肠癌中IGF-1及IGF-1R蛋白的临床意义。[结果]①I...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及其受体IGF-1R蛋白在直肠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3例直肠癌样本和30例正常直肠黏膜标本中IGF-1及IGF-1R蛋白的表达,分析直肠癌中IGF-1及IGF-1R蛋白的临床意义。[结果]①IGF-1及IGF-1R蛋白在直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均显著高于正常直肠黏膜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IGF-1及IGF-1R蛋白的表达在直肠癌患者不同年龄、性别、浸润程度和距肛缘距离分组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不同肿瘤分期、肿瘤分化程度和有无淋巴结转移分组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IGF-1及IGF-1R可能参与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并与直肠癌的分化和转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 直肠癌 临床意义
原文传递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组织中P53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形成关系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詹颖瑛 王武玲 +2 位作者 钱江虹 宋琦 梅慧欢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2期5131-5133,共3页
目的分析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不同胃组织中P53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医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经胃镜活检的9 90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随机选取50例食管癌两端正常组织切除的患者作为对照组,两... 目的分析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不同胃组织中P53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医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经胃镜活检的9 90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随机选取50例食管癌两端正常组织切除的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采用革兰染色法和免疫组化ABC法对其Hp感染进行检测,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患者不同胃组织的P53的表达和MVD值,分析Hp感染与P53表达及MVD形成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患者的Hp阳性率、P53的表达阳性率和MVD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Hp阳性患者的P53表达阳性率和MVD值均明显高于Hp阴性患者(P<0.05);Hp阳性与P53的表达呈正相关的关系(r=0.33,P<0.05),而与其MVD值呈正相关的关系(r=0.35,P<0.05);观察组患者Hp阳性数与癌细胞血管的侵袭、血管的浸润深度、胃部淋巴结转移及远处淋巴结转移均相关,而与肿瘤的大小不相关。结论 Hp感染与胃癌新生血管的形成相关,可对癌细胞的生长、浸润及转移等各生物学行为造成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P53的表达 微血管密度 革兰染色法 免疫组化
原文传递
脾脏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CT和MRI特征 被引量:1
7
作者 雍惠芳 王之平 +1 位作者 凤旭苗 孙继红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997-2002,共6页
目的探讨脾脏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CT和MRI特征。方法搜集14例经病理证实的脾脏DLBCL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回顾性分析脾脏DLBCL的CT和MRI特征。结果14例脾脏DLBCL中,脾肿大12例,占比85.7%。单发肿块8例,占比57.1%;多发肿块6例,占比42... 目的探讨脾脏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CT和MRI特征。方法搜集14例经病理证实的脾脏DLBCL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回顾性分析脾脏DLBCL的CT和MRI特征。结果14例脾脏DLBCL中,脾肿大12例,占比85.7%。单发肿块8例,占比57.1%;多发肿块6例,占比42.9%。CT平扫呈等、低密度各4例,等低混杂密度6例;类圆形9例,不规则形5例;平扫边界不清/欠清13例,边界清楚1例。增强扫描不均匀轻中度强化,强化程度低于正常脾脏;增强扫描边界清楚11例,边界不清/欠清3例。14例中有9例发现腹膜后多发肿大淋巴结,其中7例出现血管"漂浮"征。脾静脉瘤栓1例。MRI检查6例,T1WI和T2WI表现为混杂信号,DWI表现为高低混杂信号,增强扫描病灶实性成分不均匀轻中度强化,坏死囊变区无强化。结论脾脏DLBCL的CT和MRI表现具有特征性,多表现脾脏肿大,伴单发或多发肿块,易坏死囊变,CT平扫呈等、低或混杂密度,T1WI和T2WI表现为混杂信号,增强扫描不均匀轻中度强化,典型者呈"地图"样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诊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