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海市嘉定区外来人口肺结核患者社会支持和生存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1
作者 冯燕 班春霞 +2 位作者 吴会敏 程诚 钟培松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2021年第1期35-39,共5页
目的探讨上海市嘉定区外来人口肺结核患者的社会支持、生存质量状况及其相关性。方法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生存质量量表(WHOQOL-BREAF)和自制问卷对2018年4月—2019年12月确诊的357名肺结核患者进行社会支持和生存质量调查,分... 目的探讨上海市嘉定区外来人口肺结核患者的社会支持、生存质量状况及其相关性。方法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生存质量量表(WHOQOL-BREAF)和自制问卷对2018年4月—2019年12月确诊的357名肺结核患者进行社会支持和生存质量调查,分析评分情况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357例外来人口肺结核患者的社会支持总分为(35.77±6.82)分,客观社会支持为(8.26±2.72)分,主观社会支持为(20.51±4.50)分,社会支持利用度为(7.00±1.81)分;与全国常模比较,社会支持总分和各维度评分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外来人口肺结核患者WHOQOL-BREF量表各个维度的评分为:生理领域(68.52±12.84)分、心理领域(66.06±11.94)分、社会关系(68.39±12.50)分、环境领域(61.90±12.01)分。社会支持高水平组肺结核患者心理领域和环境领域评分显著高于社会支持低水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和社会利用度与其生存质量各维度得分呈正相关;客观支持与生存质量的生理领域和心理领域得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外来人口肺结核患者的社会支持较低。提示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同时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助于其改善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结核 外来人口 社会支持 生存质量
下载PDF
2009-2023年嘉定区HIV检测结果分析
2
作者 张永 丁盈盈 +4 位作者 钟培松 王伟炳 冯燕 吴学福 殷方兰 《预防医学》 2024年第12期1056-1059,共4页
目的 分析2009-2023年上海市嘉定区不同检测途径的艾滋病病毒(HIV)检测结果,为完善HIV检测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收集2009-2023年嘉定区HIV检测资料,描述性分析VCT门诊、性病门诊、术... 目的 分析2009-2023年上海市嘉定区不同检测途径的艾滋病病毒(HIV)检测结果,为完善HIV检测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收集2009-2023年嘉定区HIV检测资料,描述性分析VCT门诊、性病门诊、术前及输血(制品)、婚前及孕产期、其他临床就诊者和其他人群6类检测途径的HIV检测人次和HIV阳性率。结果 2009-2023年嘉定区检测HIV 1 729 347人次,年均增长率为7.55%;确证HIV阳性1 125例,年均阳性率为6.51/万。VCT门诊、性病门诊、术前及输血(制品)、婚前及孕产期、其他临床就诊者和其他人群检测途径分别检测11 516、112 880、692 609、635 770、196 315和80 257人次;其中术前及输血(制品)和婚前及孕产期途径检测人次较多,分别占40.05%和36.76%。VCT门诊、性病门诊、术前及输血(制品)、婚前及孕产期、其他临床就诊者和其他人群检测途径HIV阳性率分别为336.05/万、21.79/万、2.93/万、0.35/万、10.95/万和6.48/万;VCT门诊检测途径的HIV阳性率高于其他检测途径(均P<0.001)。结论 2009-2023年嘉定区HIV检测人次增加,主要通过术前及输血(制品)和婚前及孕产期途径检测;VCT门诊检测途径的HIV阳性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 检测途径 阳性率 自愿咨询检测 医疗机构
原文传递
2010—2021年上海市嘉定区肺结核患者跨区就诊情况分析
3
作者 王迅 殷方兰 +1 位作者 钟培松 冯燕 《现代医学》 2024年第6期931-937,共7页
目的:分析2010—2021年嘉定区肺结核患者跨区就诊情况,为嘉定区结核病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患者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结核病管理信息系统,利用SPSS、Python、ArcGIS软件进行患者跨区就诊情况分析。结果:2010—2021年... 目的:分析2010—2021年嘉定区肺结核患者跨区就诊情况,为嘉定区结核病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患者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结核病管理信息系统,利用SPSS、Python、ArcGIS软件进行患者跨区就诊情况分析。结果:2010—2021年外区就诊总体呈现上升趋势(χ^(2)=125.967,P<0.001),上海市肺科医院就诊数总体呈上升趋势(χ^(2)=54.348,P<0.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户籍为外区是跨区就诊的危险因素(OR=285.259,95%CI 188.399~431.915,P<0.001),病原学结果为无结果同样是危险因素(OR=2.282,95%CI 1.610~3.234,P<0.001)。结论:2010—2021年嘉定区肺结核患者跨区就诊呈上升趋势,户籍为外区的患者发生跨区就诊可能性更高,病原学结果为无结果患者发生跨区就诊可能性也更高,应提高区级定点医院的诊断能力,从而降低菌阴患者的跨区就诊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结核 流向 数据可视化
原文传递
男男同性性取向相关因素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嘉行 殷方兰 +1 位作者 程华 钟培松 《生殖医学杂志》 CAS 2021年第1期41-44,共4页
目的了解青年男男同性性行为人群中性取向的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半结构式的访谈提纲,根据信息饱和原则,对嘉定区自愿咨询检测门诊中男男同性性行为者进行深度访谈。结果受访的32名调查对象年龄20~25周岁,本科及以上学历者27人... 目的了解青年男男同性性行为人群中性取向的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半结构式的访谈提纲,根据信息饱和原则,对嘉定区自愿咨询检测门诊中男男同性性行为者进行深度访谈。结果受访的32名调查对象年龄20~25周岁,本科及以上学历者27人;32人均认同并接受自己的性取向;可能的影响因素包括:父母离异(8人);幼年时期遭威胁或性侵(3人);与异性交往的挫折经历(13人);从未接受过性教育(26人);接触过有关同性恋方面的书籍、网络和影视作品(31人);听说同学或朋友中有男男性行为(26人),其中5人有被引导发生男男性行为。结论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男男同性性取向的形成原因复杂,在性取向形成的关键时期,学校和家长应注重性健康教育,引导树立正确的婚姻观和价值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男男同性性行为 性取向 定性研究
下载PDF
1998—2022年上海市嘉定区HIV/AIDS患者晚发现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张永 殷方兰 +2 位作者 丁盈盈 倪胜男 钟培松 《上海预防医学》 CAS 2023年第12期1187-1191,共5页
【目的】了解1998—2022年上海市嘉定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和艾滋病(AIDS)病例(简称“HIV/AIDS患者”)晚发现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AIDS防控政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全国AIDS综合防治信息系统收集1998—2022年嘉定区... 【目的】了解1998—2022年上海市嘉定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和艾滋病(AIDS)病例(简称“HIV/AIDS患者”)晚发现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AIDS防控政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全国AIDS综合防治信息系统收集1998—2022年嘉定区新报告的HIV/AIDS患者信息。采用logistic回归对晚发现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共报告HIV/AIDS患者809例,晚发现324例,总体晚发现率为40.1%。1998—2015年晚发现率总体呈下降趋势,2015年达29.5%,但2016—2018年有上升趋势,2016—2022年平均晚发现率为34.9%。晚发现患者平均年龄(44.8±14.6)岁,>50岁年龄组晚发现率为57.7%,占总晚发现患者数的35.8%。多因素分析显示,>30岁年龄组(OR=1.37~3.50)晚发现率均高于21~30岁年龄组;性病门诊(OR=2.23,95%CI:1.42~3.49)和其他临床就诊(OR=2.75,95%CI:1.88~4.01)患者晚发现率均高于自愿咨询检测(VCT)门诊患者。【结论】嘉定区HIV/AIDS患者晚发现率较高。要注重对>50岁人群的AIDS宣传干预,充分发挥VCT门诊平台作用,医疗机构要重视就诊者HIV检测工作,以便及早发现人群中潜在的HIV/AIDS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 艾滋病患者 晚发现 影响因素 自愿咨询检测
原文传递
男男同性性取向形成原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嘉行 殷方兰 +1 位作者 钟培松 程华 《职业与健康》 CAS 2021年第6期851-854,共4页
男性同性恋群体由来已久,其成因十分复杂,主要涉及生物、遗传、心理、社会文化等多重因素。我们将从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对男男同性性取向成因的研究进行综述,以便社会大众对男性同性恋人群有进一步的了解,为后续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男男同性恋 性取向 形成原因 多重因素
原文传递
青年男男同性性取向相关因素研究
7
作者 王嘉行 殷方兰 +1 位作者 钟培松 程华 《职业与健康》 CAS 2021年第18期2500-2504,2508,共6页
目的了解青年男男同性性行为人群(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性取向的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方法2018年5月-2020年8月,由经过培训的人员用自行编制的统一调查问卷对210名受访者开展问卷调查,使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调... 目的了解青年男男同性性行为人群(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性取向的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方法2018年5月-2020年8月,由经过培训的人员用自行编制的统一调查问卷对210名受访者开展问卷调查,使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调查对象共210人,均为男性,平均年龄为(22.14±2.11)岁。单因素分析显示,MSM与异性性行为者比较,童年时有过与男性非自愿发生的性行为、童年时父亲与母亲关系不融洽、童年时不和父母一起居住、童年时没有父母一起抚养和陪伴、童年时与父/母亲关系不融洽、童年时追求细节、童年时不爱运动、童年时被当作女孩子抚养、童年时喜欢扮作女孩、童年时喜欢玩女孩的玩具和游戏、童年时不喜欢男孩的玩具和游戏、童年时父母对性有恐惧和排斥、童年时身边有太多的女性长辈、童年时的玩伴主要为男性、童年时没有和异性交往的经历、童年时没有性教育经历的比例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童年时加入过同性恋者的QQ或者微信群和童年时被同学或朋友引导发生过男男性行为是与男男同性性取向形成的相关因素(P<0.05)。51人(42.5%)自述同性性取向为后天形成。与异性性行为者相比,MSM既往进行过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抗体检测比例更高,且第1次检测HIV抗体的地点更为隐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童年时期的个人成长、家庭环境与社会影响对男男同性性取向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和学校应重视对未成年人的性健康教育,减少后天因素影响的男男同性性取向的形成,从而减少高危性行为的发生,降低感染艾滋病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男男同性性行为者 性取向 相关因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