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羊山湿地发现海南植物新分布 被引量:4
1
作者 张荣京 赵哲 卢刚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42-844,共3页
报道了海南植物3新记录种,即水鳖科的虾子草[Nechamandra alternifolia(Roxburgh ex R.Wight)Thwaites]、玄参科的异叶石龙尾[Limnophila heterophylla(Roxburgh)Bentham]和天南星科的菖蒲(Acorus calamus Linnaeus)。3种植物生于未污... 报道了海南植物3新记录种,即水鳖科的虾子草[Nechamandra alternifolia(Roxburgh ex R.Wight)Thwaites]、玄参科的异叶石龙尾[Limnophila heterophylla(Roxburgh)Bentham]和天南星科的菖蒲(Acorus calamus Linnaeus)。3种植物生于未污染的海口羊山湿地中,对生境要求高,其中虾子草和异叶石龙尾分布稀少。因此,可以说明羊山湿地是一块重要的物种分布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植物 新记录 羊山湿地 海南
下载PDF
云南腾冲发现贡山麂 被引量:3
2
作者 黄湘元 张兴超 +1 位作者 陈辈乐 李飞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95-598,共4页
麂属(Muntiacus)是亚洲热带、亚热带分布的中小型森林鹿科动物类群(马世来等,1986)。全球现生麂类共有13种(IUCN,2018),中国记载有8种(蒋志刚等,2017)。由于在分类上长期以来存在的混乱与变动,麂属一些物种在中国的分布与状况尚不明朗,... 麂属(Muntiacus)是亚洲热带、亚热带分布的中小型森林鹿科动物类群(马世来等,1986)。全球现生麂类共有13种(IUCN,2018),中国记载有8种(蒋志刚等,2017)。由于在分类上长期以来存在的混乱与变动,麂属一些物种在中国的分布与状况尚不明朗,东喜马拉雅区域特有的贡山麂(M.goregshanensis)便是其中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相机 有蹄类 鹿科 麂属 新分布
下载PDF
利用红外线相机监测地表水对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兽类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9
3
作者 陈天波 宋亦希 +2 位作者 陈辈乐 蒙渊君 温柏豪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45-151,共7页
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岩溶地貌,表土层薄,储水度低,地表水奇缺,动物可能因水源而改变其活动范围和规律。2006年3月—2007年6月和2010年10月—2011年5月,该实验利用红外线相机在兽类通往水源地之间,即兽径上(如足迹和粪便)进行兽... 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岩溶地貌,表土层薄,储水度低,地表水奇缺,动物可能因水源而改变其活动范围和规律。2006年3月—2007年6月和2010年10月—2011年5月,该实验利用红外线相机在兽类通往水源地之间,即兽径上(如足迹和粪便)进行兽类调查。共拍摄到兽类5目12科17属19种,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和熊猴(Macaca assamensis)。物种累积曲线95%置信区间重迭,相似性分析和非度量多维标度显示两种微生境出没物种的差异较小,然而,差异物种占整体记录的42%,可见岩溶地区水资源极其珍贵。中、短期保护建议包括加强水源点的巡护、防止偷猎、限制滥抽地下水,以及考虑整合呈岛屿状的陇呼、弄岗及陇山地区,以加强保护大面积生境的连贯性,并加速恢复山峰间已遭破坏的圆洼谷地的原生树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线相机 哺乳类 喀斯特地貌 非损伤性取样法 出现指数
下载PDF
海南鹦哥岭自然保护区淡水龟类资源调查 被引量:1
4
作者 廖常乐 王合升 +5 位作者 刘礼跃 邓吉文 陈辈乐 李益得 温柏豪 米鸿旭 《热带林业》 2018年第1期45-48,共4页
为明确鹦哥岭自然保护区内淡水龟分布与资源情况,2013年3~10月、2015年4~5月、2017年2月,采用野外调查和访问调查结合的方法,对鹦哥岭自然保护区内和保护区周边的淡水龟类进行了调查。按照溪流、山地、河流三种生境,共设置调查样带28条,... 为明确鹦哥岭自然保护区内淡水龟分布与资源情况,2013年3~10月、2015年4~5月、2017年2月,采用野外调查和访问调查结合的方法,对鹦哥岭自然保护区内和保护区周边的淡水龟类进行了调查。按照溪流、山地、河流三种生境,共设置调查样带28条,960个研究样点,用笼捕法进行调查。结果发现:鹦哥岭自然保护区淡水龟类有3科6种,占海南淡水龟总种数的46.2%,野外调查共发现淡水龟类4种11只,包括1只大头扁龟(Platysternon megacephalum)、5只四眼斑水龟(Sacalia quadriocellata)、2只锯缘摄龟(Pyxidea mouhotii)、3只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访问调查淡水龟两种,分别是三线闭壳龟(Cuora trifasciata)和山瑞鳖(Palea steindachneri)。保护区内淡水龟类种群密度低,人为捕猎、水电站的修建,对淡水龟类种群影响大,外来龟类的管理存在隐患,建议加大对保护区内及周边龟类保护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鹦哥岭 淡水龟 种群 保护
下载PDF
“鸟人”,痴情为鸟狂
5
作者 付建智 卢刚 谢建国 《旅游世界》 2012年第6期86-88,共3页
有一群人,他们自称为“鸟人”,哪里有鸟儿,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和雀跃的心情。让我们走进这个部落,听听他们的拍鸟故事和鸟类情缘。
关键词 旅游业 旅游经济 旅游市场 旅游景点
下载PDF
中国海南省笛科四新种(目) 被引量:2
6
作者 何维俊 《动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820-824,共5页
记述中国海南省笛科4新种,白纹蔷Asceles albistriatus sp.nov.,胜利股Lopaphus shenglii sp.nov.,黑毛瘦Macellina nigriseta sp.nov.及琼健Sosibia qiongensis sp.nov.。模式标本保存于北京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广州中山... 记述中国海南省笛科4新种,白纹蔷Asceles albistriatus sp.nov.,胜利股Lopaphus shenglii sp.nov.,黑毛瘦Macellina nigriseta sp.nov.及琼健Sosibia qiongensis sp.nov.。模式标本保存于北京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广州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及香港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嫦目 笛嫦科 新种 中国
原文传递
中国薇属分类研究(目,笛科,长角枝亚科) 被引量:1
7
作者 何维俊 《动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1-83,共3页
对中国薇属Pachyscia Redtenbacher进行了分类整理,共计5种,含1新种,海南薇Pachyscia hainanensis sp.nov.;描述了属征,编制了中国已知种检索表。新种模式标本保存于广州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
关键词 [虫脩]目 薇[虫脩]晤属 新种 海南 中国
原文传递
中国海南长肛属一新种及一新组合(目,科,克亚科) 被引量:1
8
作者 何维俊 《动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8-80,共3页
记述中国海南目科长肛属1新种,尖角长肛Entoria cornuta sp.nov.;对五指山短肛Baculum wuzhishanense Chen et Li,2002进行了修订,建立新组合五指山长肛Entoria wuzhishanense(Chen et Li,2002)comb.nov.,并对雌虫进行首次... 记述中国海南目科长肛属1新种,尖角长肛Entoria cornuta sp.nov.;对五指山短肛Baculum wuzhishanense Chen et Li,2002进行了修订,建立新组合五指山长肛Entoria wuzhishanense(Chen et Li,2002)comb.nov.,并对雌虫进行首次描述。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中国广州),作者个人收藏观察标本(中国香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虫脩]目 长肛[虫脩]属 新种 新组合 中国海南
原文传递
海南鹦哥岭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区系及属种海南新纪录 被引量:16
9
作者 刘惠宁 陈辈乐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1-61,共11页
2003~2008年,多次对海南省中部山区鹦哥岭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进行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调查,共记录到39种两栖动物(有尾类1种,无尾类38种),隶属于2目7科23属。其中,包括海南属种新纪录小姬蛙属的德力小姬蛙(Micryletta inornata)和新纪... 2003~2008年,多次对海南省中部山区鹦哥岭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进行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调查,共记录到39种两栖动物(有尾类1种,无尾类38种),隶属于2目7科23属。其中,包括海南属种新纪录小姬蛙属的德力小姬蛙(Micryletta inornata)和新纪录种马来棱皮树蛙(Theloderma asperum)。另外,还采集到2个待定种,分别为小蟾属物种(Parapelophryne sp.)和一种大型的棱皮树蛙属物种(Theloderma sp.),但需要进一步研究鉴定。鹦哥岭调查中共记录到39种(88.6%)已知在海南有分布的两栖动物,包括11个海南特有种,占海南13种特有两栖动物的84.6%,这说明鹦哥岭自然保护区在海南岛两栖动物多样性的保护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栖动物 新纪录 鹦哥岭 海南
原文传递
广西发现灰颊仙鹟和黄胸柳莺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飞 王波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06-706,共1页
2014年5月12日15:45时,在广西大新县下雷自然保护区谨汤村附近(22°44'55.26″N,106°51'20.79″E,海拔331 m)观察到1只似海南蓝仙鹟(Cyornis hainanus)雌性的仙鹟站在树枝上高声鸣唱,鸣声与海南蓝仙鹟有很大区别,慢慢... 2014年5月12日15:45时,在广西大新县下雷自然保护区谨汤村附近(22°44'55.26″N,106°51'20.79″E,海拔331 m)观察到1只似海南蓝仙鹟(Cyornis hainanus)雌性的仙鹟站在树枝上高声鸣唱,鸣声与海南蓝仙鹟有很大区别,慢慢靠近观察后发现此鸟颊部灰色,喉部浅黄,符合灰颊仙鹟(C.poliogenys)的鉴定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蓝仙鹟 汤村 大新县 鸣声 马敬能 颊部 雄鸟 鉴定特征 观鸟 那坡县
原文传递
云南腾冲发现苍头燕雀
11
作者 郑玺 李绍明 +1 位作者 黄湘元 李飞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96-496,共1页
2016年11月13日,云南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山管理局腾冲分局的工作人员进行野外监测时拍摄到1只苍头燕雀(Fringilla coelebs)(图1)。发现地点位于腾冲分局的曲石片区(25°16′14.762″N,98°44′15.951″E,海拔3 28... 2016年11月13日,云南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山管理局腾冲分局的工作人员进行野外监测时拍摄到1只苍头燕雀(Fringilla coelebs)(图1)。发现地点位于腾冲分局的曲石片区(25°16′14.762″N,98°44′15.951″E,海拔3 287 m),为高山箭竹(Sinarundinaria sp.)、高山杜鹃(Rhododendron sp.)林生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腾冲 燕雀 云南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高山杜鹃 工作人员 高黎贡山 管理局
原文传递
广西弄岗发现林雕鸮 被引量:4
12
作者 宋亦希 陈天波 +3 位作者 李飞 温柏豪 蒙渊君 杨剑焕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03-903,共1页
2013年10月,在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安装的红外自动相机(夜鹰DTC-560K)拍摄到了林雕鸮(Bubo nipalensis)。经查阅相关文献(郑光美2011,周放等2011),确定为广西鸟类新纪录。该红外自动相机安装在石灰岩山的常绿阔叶林区内一... 2013年10月,在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安装的红外自动相机(夜鹰DTC-560K)拍摄到了林雕鸮(Bubo nipalensis)。经查阅相关文献(郑光美2011,周放等2011),确定为广西鸟类新纪录。该红外自动相机安装在石灰岩山的常绿阔叶林区内一个季节性蓄水坑旁边(海拔约238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 雕鸮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自动相机 石灰岩山 季节性 红外 安装
原文传递
海南东寨港发现斑胸滨鹬 被引量:1
13
作者 卢刚 林江 +4 位作者 李飞 李灏 吴昭榆 陈辈乐 宋亦希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32-232,共1页
2013年11月15日上午,在海南省海口市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一片农田(19°53’51.80”N,116°37’01.78”E)观察到1只斑胸滨鹬(Calidris melanotos)(图1),该片农田用作种植蔬菜和饲养水蚤。
关键词 东寨港 海南省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海口市 农田 蔬菜
原文传递
广西西大明山冠斑犀鸟的繁殖生物学
14
作者 罗益奎 陈辈乐 +2 位作者 李飞 郑玺 农立初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20-729,共10页
作者于2014和2015年在广西西南部的西大明山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研究冠斑犀鸟(Anthracoceros albirostris)的繁殖生物学特征,以直接观察法或红外相机共观察5巢犀鸟,2014年2巢,2015年3巢。研究显示,西大明山的冠斑犀鸟在每年4月下旬至5月... 作者于2014和2015年在广西西南部的西大明山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研究冠斑犀鸟(Anthracoceros albirostris)的繁殖生物学特征,以直接观察法或红外相机共观察5巢犀鸟,2014年2巢,2015年3巢。研究显示,西大明山的冠斑犀鸟在每年4月下旬至5月下旬开始营巢繁殖,雌鸟进入巢洞并在雄鸟协助下自封在其内,期间与幼鸟完全依靠雄鸟喂食。雄鸟带回巢的食物中,数量上有超过80%是果实。雌鸟在封巢期间完成换羽,并和幼鸟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破巢而出,封巢时间为89 d和93 d(n=2),繁殖成功率为100%(n=4),平均出巢幼鸟为(2.3±0.5)只(2或3只,n=4)。营巢树与人工林/林下作物的平均距离为87 m(0~210 m,n=3),其中,两棵生长在当地人经常使用的山路旁。营巢树种分别为南酸枣(Choerospondias axillaris)及金叶树(Chrysophyllum lanceolatum),营巢树平均胸径为73.7 cm(72.0~75.0 cm,n=3),巢洞高度为7.8 m和9.0 m(n=2)。其中两棵营巢树在2014年和2015年的繁殖季均被重复利用。研究结果显示,西大明山的冠斑犀鸟在繁殖期间能承受一定程度的人为干扰;从封巢时间来看,雏鸟成长所需的时间与南宁动物园笼养环境下差别不大,显示当地食物资源不缺,但天然林破碎化严重,高大乔木较少,营巢树洞资源的缺乏似乎是制约西大明山冠斑犀鸟种群发展的重要因素。建议保护区加强护林力量,积极探索种植速生大胸径本土树种的可行性,并同时开展人工巢箱应用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级洞巢鸟 热带亚洲 鸟类保护 食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