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盆地丘陵区紫色土电导率与肥力评价探讨 被引量:5
1
作者 邓良基 高雪松 +1 位作者 敬芸仪 马世五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883-886,共4页
本研究主要探索四川盆地丘陵区紫色土的电导率特征,并以相关分析法和模糊数学方法计算了研究区的土壤肥力综合指标值(IFI),分析其与土壤电导率间的相关性及定量关系,明确了紫色土电导率与土壤肥力水平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紫色土不... 本研究主要探索四川盆地丘陵区紫色土的电导率特征,并以相关分析法和模糊数学方法计算了研究区的土壤肥力综合指标值(IFI),分析其与土壤电导率间的相关性及定量关系,明确了紫色土电导率与土壤肥力水平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紫色土不同坡位电导率变化趋势,丘脚最大,丘顶最小;土壤肥力综合指数和土壤电导率有显著的相关性,其定量关系为:y=0.231e5.156x(r=0.500),因此在评价非盐碱化紫色土时,土壤电导率可以用来作为衡量土壤肥力综合水平的一个定量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导率 肥力评价 紫色土
下载PDF
川西盆周山地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机制与对策研究——以雅安市天全县为例 被引量:10
2
作者 李宏 邓良基 +1 位作者 张世熔 吴金涛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69-175,共7页
采用GIS和数理统计方法,以及土地利用变化指数模型和景观生态学中的空间格局指数对天全县1992~2002年10年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林地在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中占的比例最大,且呈逐年递增趋势,2002年达79.14%,但年变化... 采用GIS和数理统计方法,以及土地利用变化指数模型和景观生态学中的空间格局指数对天全县1992~2002年10年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林地在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中占的比例最大,且呈逐年递增趋势,2002年达79.14%,但年变化率则很小,只有0.29%;耕地占的比例很小,仅有5.50%,而且10年间面积减少了4813.3 hm2,但年变化率比林地大得多,高达2.68%.受人类活动的影响,10年间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呈上升趋势,而优势度指数不断下降.由此得出产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机制,除了受地形条件和自然灾害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外,更为主要的是受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以及政府政策等社会经济因素的驱动.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生态发展模式的建议,以期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生态发展模式 川西盆周山地 天全县
下载PDF
成都平原土壤氮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47
3
作者 陈肖 张世熔 +2 位作者 黄丽琴 代英 吴若玉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7,共7页
根据2002年117个随机格网和分层抽样样点的耕层(0—20 cm)土壤氮素含量数据,在ArcGIS9.0平台上运用地统计学、缓冲区分析和叠置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成都平原区土壤氮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该区土壤全氮含量达1.29±... 根据2002年117个随机格网和分层抽样样点的耕层(0—20 cm)土壤氮素含量数据,在ArcGIS9.0平台上运用地统计学、缓冲区分析和叠置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成都平原区土壤氮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该区土壤全氮含量达1.29±0.50 g/kg,碱解氮含量达72.2±40.9 mg/kg。土壤全氮含量高值区(>2.00 g/kg)位于崇州中部,并以此为中心向两侧呈带状减少,在郫县—温江一带和龙泉驿的西南部形成两个低值区(<0.85 g/kg);土壤碱解氮含量以崇州为中心向东和向西均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向南和向北都逐渐增加,其高值区(>110 mg/kg)主要位于彭州、新津和新都的部分地区,低值区(>30 mg/kg)位于崇州东南部和平原西南部边缘的大邑—邛崃一带。影响因素分析表明,在成都平原主要的4种第四系成土母质中,灰棕色冲积物上发育的土壤全氮含量极显著高于成都粘土和老冲积物,但与灰色冲积物差异不明显;菜地和水田的全氮含量显著高于花卉地和旱地。由近年来施氮量的统计可知,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含量高值区的施用量明显高于低值区;缓冲区分析表明,在距成都市主城区3.0 km以内的城乡交错带,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均随距离的增加呈极显著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素 空间分布 地统计学 缓冲区分析
下载PDF
横断山北部生态脆弱区土壤磷素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18
4
作者 欧勇胜 张世熔 +3 位作者 余琼 李婷 舒建英 李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2776-2781,共6页
根据90个样点表层(0~20cm)土壤磷素的化验数据,在ArcGIS8.1平台上运用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横断山北部土壤磷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该区土壤全磷和速效磷含量均属中上水平,全磷含量达1.20±0.66 g kg-1,速效磷含量... 根据90个样点表层(0~20cm)土壤磷素的化验数据,在ArcGIS8.1平台上运用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横断山北部土壤磷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该区土壤全磷和速效磷含量均属中上水平,全磷含量达1.20±0.66 g kg-1,速效磷含量达13.7±12.6mg kg-1.土壤全磷空间分布总体上呈团状或块状,高值区(1.8~2.8g kg-1)主要分布于雅砻江流域西岸甘孜、新龙段和金沙江白玉、巴塘段之间的区域,并向西北和东南方向逐渐减少,低值区(<0.7g kg-1)则主要分布于稻城县南部以及莫拉山以南德格以北的一个狭长区域;速效磷空间分布总体上呈小团块状,高值区(28~55mg kg-1)主要分布于雅砻江中游的甘孜县东部和西部,并向西北和正南方向逐渐减少,低值区(<12mg kg-1)则主要分布于研究区东南部和南部边缘.成土母质本身含磷量和风化程度的不同使得磷素空间分布存在一定的水平、垂直分布特征.土地利用方式、海拔和坡度通过气候差异或土壤侵蚀程度来影响磷素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磷 速效磷 普通克立格 空间分布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成都平原土壤Hg和Pb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代英 张世熔 +2 位作者 李婷 魏甦 刘英华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745-750,共6页
以土壤有机质层Hg和Pb为研究对象,在ArcGIS9.0平台上运用地统计学、缓冲区分析和叠置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成都平原核心区域土壤Hg和Pb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主要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该区土壤Hg和Pb的含量分别为(0.15±0.13)mg·... 以土壤有机质层Hg和Pb为研究对象,在ArcGIS9.0平台上运用地统计学、缓冲区分析和叠置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成都平原核心区域土壤Hg和Pb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主要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该区土壤Hg和Pb的含量分别为(0.15±0.13)mg·kg-1和(25.41±9.95)mg·kg-1。土壤Hg的高值区域位于成都市中心城区(0.5~0.8mg·kg-1)和都江堰城区(0.4~0.5mg·kg-1),并以此为中心向四周递减;土壤Pb的高值区位于成都市中心城区、新都和青白江的部分区域(35 ̄46mg·kg-1),并向两侧逐渐减少。影响因素分析表明,不同城区固体垃圾排放量对该区土壤Hg和Pb的含量有一定的影响;样点距中心城区的距离(<4km)与土壤Hg含量关系不显著,而与Pb含量呈显著指数相关关系;方差分析和缓冲区分析表明,土壤Hg和Pb在不同的路段和流域具有显著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G PB 空间分析 新复极差法 缓冲区分析
下载PDF
成都平原区土壤速效磷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17
6
作者 肖鹏飞 张世熔 +3 位作者 黄丽琴 李婷 干文芝 吴德勇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89-92,99,共5页
根据1982年173个样点和2002年117个样点的分析数据,利用地统计学方法和GIS技术对成都平原耕层(0~20 cm)土壤速效磷含量的时空变异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成都平原耕层土壤样点间速效磷平均含量由1982年的7.1 mg/kg增至2002年的14.3 m... 根据1982年173个样点和2002年117个样点的分析数据,利用地统计学方法和GIS技术对成都平原耕层(0~20 cm)土壤速效磷含量的时空变异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成都平原耕层土壤样点间速效磷平均含量由1982年的7.1 mg/kg增至2002年的14.3 mg/kg,平均增加了103.40%.20年间由于受区域间农业管理措施、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壤颗粒组成差异的影响,占平原耕地面积75.86%的土壤速效磷含量增加,且区域增加幅度呈由东向西逐渐降低的趋势.土壤速效磷含量与土壤颗粒组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1982年土壤速效磷含量与土壤砂粒(2~0.02 mm)之间呈极显著的负相关,与土壤粉粒(0.02~0.002 mm)之间相关未达到显著水平,与土壤粘粒(<0.002 mm)之间呈显著正相关;2002年土壤速效磷含量与土壤砂粒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与土壤粉粒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粘粒之间相关未达到显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都平原 土壤速效磷 时空变异
下载PDF
基于GIS的城乡交错带土壤养分空间特征研究——以洪雅县为例 被引量:3
7
作者 黄双双 张世熔 +2 位作者 毛竹 李凌 李婷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2332-2333,2335,共3页
在ArcGIS9.0平台上运用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洪雅县城乡交错带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的变异函数最优拟合模型分别为球状、指数、高斯和指数模型。土壤有机质和全氮有相似的空间分布特征,均呈条... 在ArcGIS9.0平台上运用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洪雅县城乡交错带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的变异函数最优拟合模型分别为球状、指数、高斯和指数模型。土壤有机质和全氮有相似的空间分布特征,均呈条带状或小团块状分布,由柳街低值中心向北逐渐增加,在高岩村和李家湾达到最高;全磷的空间分布呈明显的带状,北高南低,高值中心在红星村-新村-柳街条带以北,低值中心在阳坪农场;全钾的空间分布与有机质和全氮的空间分布相反,呈条带状或小团块状分布,以柳街为高值中心向北递减。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和全钾的块金值与基台值之比分别为38.12%、46.97%、87.5%和0,土壤有机质和全氮有中等的空间自相关,全磷空间自相关性弱,而全钾具有恒定的空间自相关性。成土母质、土地利用方式、地形地貌条件和气候等与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均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交错带 土壤养分 空间变异 GIS
下载PDF
环溪河流域土壤氮素含量及影响因素分析
8
作者 黄海峰 邓良基 +2 位作者 胡玉福 高雪松 郑小佳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B10期98-102,共5页
根据67个随机格网样点和分层抽样样点的耕层土壤氮素含量,在ArcGIS9.0平台上运用地统计学等方法研究了环溪河流域土壤氮素含量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环溪河流域土壤全氮和碱解氮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60g/kg和53.31mg/kg。研究区... 根据67个随机格网样点和分层抽样样点的耕层土壤氮素含量,在ArcGIS9.0平台上运用地统计学等方法研究了环溪河流域土壤氮素含量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环溪河流域土壤全氮和碱解氮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60g/kg和53.31mg/kg。研究区土壤全氮含量总体上呈条带状和团块状分布,其低值中心区(〈0.5g/kg)位于团结村不规则三角形区域,并以此为中心向四周增加;高值中心区(〉0.8g/kg)主要位于走马村椭圆状区域。区内土壤碱解氮其高值区(〉75mg/kg)主要分布在深弯村以西,低值区(〈33mg/kg)主要分布于窝窝店村和杨柳村一带。影响区内土壤氮素含量空间分布的因素主要是成土母质、土壤质地、土地利用方式、地貌和坡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素 空间变异 地统计学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