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伍尔夫短篇小说情节张力的认知美学探索——以《幽灵之屋》为例
1
作者 蔡凤梅 《莆田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67-74,共8页
从认知美学视角,梳理显性和隐性情节张力的构建机制,并基于伍尔夫短篇小说《幽灵之屋》的文本表征分析,揭示其情节张力构建和主题内涵实现机制,以厘清读者对情节审美体验的认知理据。研究表明:1)《幽灵之屋》通过“梦境”到“现实”的... 从认知美学视角,梳理显性和隐性情节张力的构建机制,并基于伍尔夫短篇小说《幽灵之屋》的文本表征分析,揭示其情节张力构建和主题内涵实现机制,以厘清读者对情节审美体验的认知理据。研究表明:1)《幽灵之屋》通过“梦境”到“现实”的转换构建显性情节张力,“梦境”世界通过空间隐喻的距离逼近和悬念设置增加张力;2)隐性情节张力则通过文本变异表征(如时态变化、重复句式下遣词变化以及含混意象逐渐聚焦等)实现,增加了文本厚度且增强了情感共鸣;3)两者都凸显了生命哲学隐喻。研究结果可为情节张力的解读提供新的视角,是对伍尔夫短篇小说研究的跨学科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伍尔夫 情节张力 认知美学 隐性情节
下载PDF
认知视角下的多模态语篇意义再解读——基于新的视觉叙事分析框架 被引量:2
2
作者 尹秋子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6年第8期88-90,共3页
Painter et al.在《解读视觉叙事:儿童图画书的图像分析》一书中,扩展完善了传统的视觉语法理论,突破单个图像的分析框架,对漫画,电影,广告等复杂的多模态叙事语篇构建了更加细致的理论体系。该理论以读者(观众)为中心,综合理解语篇,并... Painter et al.在《解读视觉叙事:儿童图画书的图像分析》一书中,扩展完善了传统的视觉语法理论,突破单个图像的分析框架,对漫画,电影,广告等复杂的多模态叙事语篇构建了更加细致的理论体系。该理论以读者(观众)为中心,综合理解语篇,并从认知角度剖析其美学价值和艺术感染力的深层机制。下面将简要分析传统视觉语法理论的不足之处,介绍该书中的视觉叙事分析框架,并结合具体实例阐释其在多模态语篇分析中的可行性和操作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态语篇分析 视觉语法 视觉叙事 认知 审美体验
下载PDF
认知文学研究的新发展——《牛津认知文学研究指南》评述
3
作者 尹秋子 《艺术科技》 2016年第6期1-2,共2页
近年来,文学和认知科学之间的界面研究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研究。认知文学研究作为一门跨学科研究,从认知科学、文体学、修辞学、叙事学等学科中汲取研究范式和灵感,逐步发展为一个成熟的、系统的分支。在这样的背景下,丽莎·詹赛... 近年来,文学和认知科学之间的界面研究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研究。认知文学研究作为一门跨学科研究,从认知科学、文体学、修辞学、叙事学等学科中汲取研究范式和灵感,逐步发展为一个成熟的、系统的分支。在这样的背景下,丽莎·詹赛恩主编的《牛津认知文学研究指南》诞生了。该书详细介绍了本领域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如心智状态套叠、认知酷儿理论、决策理论与小说、移情施虐等概念,为认知文学研究提供了深刻的启发和指引作用。本文集中介绍其中文学前景化的生物学视角、元表征和社会思维分析法以及阅读中心智的资源配置和文学文本中的波动,以期对未来研究有所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津认知文学研究指南》 认知文学研究 神经科学
下载PDF
汉日翻译实践中的互文本研究——以唐诗《劝酒》为例
4
作者 舒方鸿 《日语学习与研究》 2015年第2期112-119,共8页
唐诗《劝酒》登陆日本后,数百年来广为流布。从传统的"汉文训读"法翻译,到"狂欢"式的口语体译本,大量的复制和戏拟,引发了文本形式与内涵张力的变异。其间,社会历史、语言文化、译者、文本及读者等诸多因素间的互... 唐诗《劝酒》登陆日本后,数百年来广为流布。从传统的"汉文训读"法翻译,到"狂欢"式的口语体译本,大量的复制和戏拟,引发了文本形式与内涵张力的变异。其间,社会历史、语言文化、译者、文本及读者等诸多因素间的互动和对话,使文本获得了互文性,推动了译本的互文本化。汉日翻译实践,须重视日本社会既存汉语文本的日译本的参考价值。汉日翻译不仅仅是中日语言符号的简单切换,更是汉语文本在"日本"这一语境下的互文之旅;汉日翻译活动,本质上是对中日互文本的认知或扩充。本文尝试以唐诗《劝酒》的日译为例,分析其翻译文本的生成、接受流布,以及在历史文脉、文化语境中变迁的互文本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诗《劝酒》 互文本 汉日翻译
原文传递
モダン都市上海と東京——カフェを通して見る女給の世界
5
作者 董春燕 楊本明 《日语教育与日本学研究》 2016年第1期262-267,共6页
1はじめにカフェは1920~1930年代に上海と東京で隆盛を極めた新しい都市装置である。この都市装置の誕生に伴い、カフェの象徴である「女給」という職業婦人が誕生した。カフェと女給はともにモダン都市上海と東京の特徴を表象している... 1はじめにカフェは1920~1930年代に上海と東京で隆盛を極めた新しい都市装置である。この都市装置の誕生に伴い、カフェの象徴である「女給」という職業婦人が誕生した。カフェと女給はともにモダン都市上海と東京の特徴を表象している。モダン都市を考察する上で、カフェと女給は欠かせない重要な要素である。従来の研究では、テクストに登場するカフェそのものの分析をめぐ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婦人 職業 上海 都市 装置 東京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