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001至2005年中国德语文学研究 |
冯亚琳
刘海婷
陈瑾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
2007 |
2
|
|
2
|
德语基础阶段教学实践中的综合式教学法 |
胡嘉荔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
2002 |
7
|
|
3
|
德语二外教学法新探索 |
张宁洁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2 |
0 |
|
4
|
教育现实情境取向的教育心理学研究--德国近十年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本走向 |
冯小俐
张大均
Detlef H.Rost
|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
2012 |
6
|
|
5
|
被拒绝的歌德:同时代人对自然研究家歌德的反响与接受——纪念自然研究家歌德(1749—1832年)诞辰260周年 |
莫光华
|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
2009 |
2
|
|
6
|
歌德是达尔文进化论的先驱吗? |
莫光华
|
《科学文化评论》
|
2009 |
2
|
|
7
|
“互文性”作为结构原则——彼得·汉特克的小说《为了长久告别的短信》与传统文本的互文关系研究 |
冯亚琳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
2001 |
6
|
|
8
|
《浮士德》与《比目鱼》中契约之比较 |
丰卫平
|
《外国语言文学》
|
2005 |
1
|
|
9
|
艾菲的婚姻悲剧——试析冯塔纳的社会批判小说《艾菲·布里斯特》 |
胡嘉荔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
2001 |
3
|
|
10
|
一幅诗意盎然的风情画——析特奥多尔·施托姆中篇小说《茵梦湖》的诗意现实主义风格 |
冯小俐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
2002 |
2
|
|
11
|
德国表现主义文学与老庄哲学——试论文化交流中的本位文化心理 |
丰卫平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
2002 |
1
|
|
12
|
《比目鱼》,一部新历史主义小说? |
丰卫平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
2005 |
0 |
|
13
|
殊途同归的悲剧命运——贾宝玉和汉诺悲剧人生之比较 |
莫光华
|
《外国语文》
|
1999 |
0 |
|
14
|
升华的“陶冶”——布莱希特对亚里士多德戏剧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
丰卫平
|
《外国语文》
|
1999 |
0 |
|
15
|
“我不是施蒂勒!”——马克斯·弗里施日记体长篇小说《施蒂勒》体现的自我认同问题 |
冯小俐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
2004 |
0 |
|
16
|
论彼得·汉特克早期作品中的语言主题 |
丰卫平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
2001 |
0 |
|
17
|
试析文化学与文化研究的异同 |
李大雪
|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3
|
|
18
|
一战作为记忆场所——以埃里希·马里亚·雷马克的小说《西线无战事》为例 |
龚倩倩
|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2
|
|
19
|
现代德国知识分子形象的转变 |
李大雪
|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08 |
1
|
|
20
|
分裂与统一 对立与融合——浅析赫尔曼·黑塞作品中双极性主题的发展 |
廖峻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
2004 |
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