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3篇文章
< 1 2 4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杜甫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暨四川省杜甫学会第二十二届年会综述
1
作者 贾兵 《杜甫研究学刊》 2024年第1期116-126,共11页
2023年9月23日—26日,由中国杜甫研究会、四川省杜甫学会、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唐代到北宋丝绸之路(陆路)上的驿站寺庙、重要古迹与文人活动、文学创作及文化传播”课题组主办的“中国杜甫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年... 2023年9月23日—26日,由中国杜甫研究会、四川省杜甫学会、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唐代到北宋丝绸之路(陆路)上的驿站寺庙、重要古迹与文人活动、文学创作及文化传播”课题组主办的“中国杜甫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暨四川省杜甫学会第二十二届年会”在西安成功举办,来自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台湾中山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10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共收到90多篇学术论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省杜甫学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 南京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 学术论文 文学创作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丝绸之路
下载PDF
节日作为地方民俗和文化资源的重要意义——以炉霍望果节为视点的考察和思考
2
作者 李祥林 《高原文化研究》 2023年第4期72-78,共7页
节日是重要的文化遗产,振兴传统节日是当今国策。以秋收祈福为主题的望果节是藏族传统节日,也是中华农耕文明的组成部分,望果节作为民俗类项目已由西藏自治区申报后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望果节在藏东康北地区炉霍... 节日是重要的文化遗产,振兴传统节日是当今国策。以秋收祈福为主题的望果节是藏族传统节日,也是中华农耕文明的组成部分,望果节作为民俗类项目已由西藏自治区申报后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望果节在藏东康北地区炉霍县至今有良好的在地化保存与传承,是藏族望果节之不可多得的地方化版本,并且在当今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得到积极地发扬光大。望果节的厚重意蕴在于积淀历史文化、延续民族传统、凸显地方特色、提升文化自信、沟通群体情感、促进社会交往、增强文化凝聚力、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从而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此,需要整体性把握和系统性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望果节 炉霍县 地方节日 民族文化
下载PDF
先祖敬奉 族群想象 文化认同——从四川茂县“中国羌城”说开去 被引量:1
3
作者 李祥林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3期10-17,共8页
祭祖意味着寻根:寻家族之根,寻民族之根,寻历史之根,寻文化之根。这无论对于个体还是群体而言都是关系自我身份的极重要问题。古"羌"曾是驰骋中国西北的族群的泛称,如今聚居在四川西北部岷江上游的羌族是其后裔的一支。当代... 祭祖意味着寻根:寻家族之根,寻民族之根,寻历史之根,寻文化之根。这无论对于个体还是群体而言都是关系自我身份的极重要问题。古"羌"曾是驰骋中国西北的族群的泛称,如今聚居在四川西北部岷江上游的羌族是其后裔的一支。当代川西北尔玛人祭祖认祖的族群寻根意识,在羌文化核心区茂县以"中国羌城"命名的建筑群中有鲜明体现。文章从祭祀先祖的羌城神庙中的元昊纪念大殿切入,立足笔者在川西北羌族地区的田野走访,结合羌族社会、历史、文化的若干事象,透视其中的族群心理和文化认同问题,对于我们认识当下语境中的中国羌族及其文化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昊 西夏 先祖祭祀 族群认同
下载PDF
俄译中国古代艳情小说中的性民俗与性文化解读 被引量:2
4
作者 李逸津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7年第1期97-105,共9页
1977年问世的马努辛译《金瓶梅》两卷集,基本忠实地译出了原文场景和人物话语,不愧为优秀的俄文译本,但也存在着两种语言文本之间译介和传达所必有的信息衰减与遗失。李福清为该译本第二版撰写的前言《兰陵笑笑生和他的长篇小说〈金瓶... 1977年问世的马努辛译《金瓶梅》两卷集,基本忠实地译出了原文场景和人物话语,不愧为优秀的俄文译本,但也存在着两种语言文本之间译介和传达所必有的信息衰减与遗失。李福清为该译本第二版撰写的前言《兰陵笑笑生和他的长篇小说〈金瓶梅〉》,是苏联时期中国艳情文学研究中真正涉及作品情爱内容,并对其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的一篇重要论文。苏联解体后,莫斯科正方出版联合体于1993年推出名为《中国色情(Китайскийэрос)》的文集,将中国古代色情文学与性哲学、性医学方面研究论文融为一体,构成一部图文并茂的"中国性学"大全,有助于读者建立起有关色情与性在古代中国文化中地位的完整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译 中国 色情文学 性学
下载PDF
会通雅俗:中国俗文化研究的路径与效果
5
作者 尹赋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64-168,共5页
上世纪初,受西风东渐的影响,以“风俗”“白话文学”“民间歌谣”为代表的俗文化,在“文学革命”和“文化革命”的旗帜下,摆脱其长期被忽视的地位,开始受到广泛重视,现代意义上的中国俗文化研究正式拉开帷幕。然而,时至今日,应该采取什... 上世纪初,受西风东渐的影响,以“风俗”“白话文学”“民间歌谣”为代表的俗文化,在“文学革命”和“文化革命”的旗帜下,摆脱其长期被忽视的地位,开始受到广泛重视,现代意义上的中国俗文化研究正式拉开帷幕。然而,时至今日,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路径更有效地开展俗文化研究,仍是个值得讨论的问题,笔者不揣浅陋,想就此谈一下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歌谣 文学革命 白话文学 不揣浅陋 西风东渐 雅俗 俗文化 路径
下载PDF
谈名道字——中国古人名字中的语言文化现象考察 被引量:11
6
作者 周裕锴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0-18,共9页
中国古人兄弟之间取名有若干规则。双名者,兄弟名皆在相同位置有一字相同;单名者,兄弟名皆有相同的偏旁部首或结构形式。此外有若干特殊规则,如取"八元"、"八恺"、《周易》卦名等。取名规则与维护宗法秩序和血统纯... 中国古人兄弟之间取名有若干规则。双名者,兄弟名皆在相同位置有一字相同;单名者,兄弟名皆有相同的偏旁部首或结构形式。此外有若干特殊规则,如取"八元"、"八恺"、《周易》卦名等。取名规则与维护宗法秩序和血统纯洁的目的相关。古人表字有与名的涵义无关者,其形式为以表长幼次序的字与表男子身份的字构成。古人有单字表德者,加语助而为双音节词。单字加语助有两种情况,一为单字加行第,即表德之字加伯、仲、叔、季等;一为单字加美称,即表德之字加子、甫(父)、君、公等。僧人法名由"共名"与"殊名"组成,表字与士大夫同。法名可简称"殊名",字须全称,法名与表字可连称。据其称呼惯例可纠正古籍整理中的错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人名字 兄弟联名 字与长幼 单字表德 诗僧 法名与表字
下载PDF
回归“哲人之邦”套话--近30年来俄罗斯作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利用与想像 被引量:5
7
作者 刘亚丁 《俄罗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2-35,共14页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俄罗斯文学进行着新文学的建构,中国传统文化对俄罗斯文学的影响有迹可寻,但中俄学者对此都未曾留意。部分俄罗斯作家或直接塑造,或偶尔提及中国文化英雄,如在《秉烛夜游客》和《回归太白》中对李白形象的塑造,以及俄...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俄罗斯文学进行着新文学的建构,中国传统文化对俄罗斯文学的影响有迹可寻,但中俄学者对此都未曾留意。部分俄罗斯作家或直接塑造,或偶尔提及中国文化英雄,如在《秉烛夜游客》和《回归太白》中对李白形象的塑造,以及俄罗斯作家对庄子和老子的曲解。另一些俄罗斯作家将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俄罗斯文化相拼贴,如"欧亚交响曲"系列小说、《2008》和《阿狐狸》。俄罗斯当代作家通过利用中国传统文化来构建中国形象,从而回归了俄罗斯18世纪末"中国是‘哲人之邦’"的套话。这既具有当下的针对性,又折射出"新欧亚主义"的观念,俄罗斯作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书写有自己的问题意识和出发点,但他们在俄罗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不应低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罗斯作家 中国传统文化 “欧亚交响曲” 《2008》 新欧亚主义
下载PDF
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俄罗斯《中国精神文化大典》价值平议 被引量:2
8
作者 刘亚丁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9-67,共9页
可以从外部和内部来探究俄罗斯汉学界的6卷本《中国精神文化大典》价值和意义。首先,从世界中国知识生产的途径来看,《大典》既顺应汉学家和思想界合流的趋势,又在中国文化能否适应现代的问题上给予肯定回答,而且以其学科的全面性独标... 可以从外部和内部来探究俄罗斯汉学界的6卷本《中国精神文化大典》价值和意义。首先,从世界中国知识生产的途径来看,《大典》既顺应汉学家和思想界合流的趋势,又在中国文化能否适应现代的问题上给予肯定回答,而且以其学科的全面性独标一格。其次,从俄罗斯汉学曲折的发展历程来看,《大典》是对正在复兴的中国文化的正面回应,它继承了俄汉学将中国精神文化研究与国情学相结合的传统。第三,从《大典》本身的内容看,对中国学界而言,它倡导新欧亚主义,探讨中国文化的元命题,为我学界的研究提供启发和参照;对于中国社会而言,它正面阐释中国式发展道路,对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政治实践中的转换作了论述,为我道路自信提供旁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精神文化大典》 世界汉学 俄罗斯汉学 新欧亚主义 对话参照
下载PDF
探究中国哲学 溯源华夏心智——俄罗斯《中国精神文化大典·哲学卷》管窥 被引量:2
9
作者 刘亚丁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37-139,共3页
新世纪以来,域外出版了若干种中国哲学方面的百科全书,其中俄罗斯科学院版的《中国精神文化大典》《哲学卷》是非常有特色的。该书突破了原来苏联哲学研究模式,在内容丰富等方面引人瞩目,其对中国精神文化的逻辑性归纳,某些词条考镜源... 新世纪以来,域外出版了若干种中国哲学方面的百科全书,其中俄罗斯科学院版的《中国精神文化大典》《哲学卷》是非常有特色的。该书突破了原来苏联哲学研究模式,在内容丰富等方面引人瞩目,其对中国精神文化的逻辑性归纳,某些词条考镜源流式的学术探究,可为国内学人提供参照。《哲学卷》注重儒家而疏略道佛的偏向也无须讳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卷 中国精神文化大典 俄罗斯汉学 丰富性 参照
下载PDF
多民族视角下的中国傩文化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祥林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20年第2期18-26,共9页
立足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傩文化具有跨区域、多民族分布的特点,傩在纵向历史传承和横向社会流布中杂糅口头文学、民间艺术、世俗信仰、伦理教化、精神娱乐等,成为错综复杂的审美综合体。
关键词 傩文化 中华美学 多元一体 一体多元
下载PDF
阿来与多民族中国写作——在华中科技大学春秋论坛上的发言 被引量:1
11
作者 徐新建 《励耘学刊》 CSSCI 2017年第2期172-181,共10页
论坛体现的三重意义感谢会议主办方的邀请,使我得以参加今天这么隆重的文学活动。坦率地说,已有很多年没有见到文学居然还可以呈现为如此大众的景象了。在更真实的范围里,文学差不多已变成了小众和精英的消遣与消费,在餐桌上诵读或... 论坛体现的三重意义感谢会议主办方的邀请,使我得以参加今天这么隆重的文学活动。坦率地说,已有很多年没有见到文学居然还可以呈现为如此大众的景象了。在更真实的范围里,文学差不多已变成了小众和精英的消遣与消费,在餐桌上诵读或客厅里演讲而已。有很多朋友说文学已经死掉了,文学已不能继续在这个大众传媒的时代存活。所以,喻家山论坛的场景令人感慨,而且据说居然已坚持到“第七季”,呈现着电视连续剧那种一直延续下去的样子,可见主办方是很有雄心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中科技大学 论坛 多民族 文学活动 春秋 写作 中国 阿来
下载PDF
俗文化与人类学——呼唤“民俗人类学” 被引量:1
12
作者 徐新建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3期1-2,共2页
人类学的民俗研究由来已久。在关注文化源起与根基的意义上,甚至可把人类学视为研究民俗的学问。不过结合中西对照的学术史变迁来看,问题还值得细说。汉语表述中的"俗",既意味着"雅"的对立面,代表底层百姓、引车卖... 人类学的民俗研究由来已久。在关注文化源起与根基的意义上,甚至可把人类学视为研究民俗的学问。不过结合中西对照的学术史变迁来看,问题还值得细说。汉语表述中的"俗",既意味着"雅"的对立面,代表底层百姓、引车卖浆之流;同时也象征与"礼"互补的"野",标志文明未开时的质朴、率性和本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学 民俗研究 引车卖浆 学术史 俗文化 对立面
下载PDF
艺术人类学视角下的中国傩文化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祥林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 2017年第2期15-23,共9页
当今中国社会,"傩"文化是热点之一,为艺术人类学研究所关注。历史上,尽管"傩"的根基在于鬼神信仰,但仅仅用带贬义的"迷信"二字来定位这种古今流传的人类文化事象是远远不够的。置身文化人类学立场,以实... 当今中国社会,"傩"文化是热点之一,为艺术人类学研究所关注。历史上,尽管"傩"的根基在于鬼神信仰,但仅仅用带贬义的"迷信"二字来定位这种古今流传的人类文化事象是远远不够的。置身文化人类学立场,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从深层上承认它是一种基于人类生活本身、起源古老的民俗事象,剔除其糟粕,发掘其精华,就会发现其光怪陆离的表象下凝结、浓缩、隐藏、演绎着诸多不失文化及艺术价值的内涵及元素。多民族共居的中国大地上"傩"遗存丰厚,在整个社会转型和艺术研究范式不断更新的当今时代,无论从历史纵向角度还是从现实横向角度看,其对于我们更新观念、转换眼光研究中国艺术和透视中国文化都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民俗艺术 文化遗产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旅游利用的若干问题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适应与游憩机会”专题学者对话录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菲 陈平 +2 位作者 宋俊华 苑利 张朝枝 《旅游论坛》 2023年第3期1-11,共11页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日益受到重视的背景下,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专家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内涵及其合理利用的问题展开了讨论。结论认为:尽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我国的相关法律已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与分类进行了界定,但无论是...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日益受到重视的背景下,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专家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内涵及其合理利用的问题展开了讨论。结论认为:尽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我国的相关法律已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与分类进行了界定,但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中,概念内涵与分类仍在动态变化中,需要根据具体的使用目标谨慎界定。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属性,旅游并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异类环境,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自身发展过程必然会面临的环境。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旅游或者被旅游利用,本质上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调适自己与环境关系的问题。但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多样,不同类型及其所处的环境不同,其存续的方式和功能都会有所不同,需要根据情境与场景抉择保护传承与合理利用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概念内涵 类型 旅游利用
下载PDF
风骨嶙峋白门柳——古代中国女性文化札记之一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祥林 《文史杂志》 2012年第6期88-90,共3页
“白门柳”一词,本指金陵白下门之柳,为秦淮名妓之代称。在文学艺术领域,前人写过一出《白门柳》戏曲,乃是搬演顾眉生的事迹;今人写过一部《白门柳》小说,则是讲述柳如是等的故事。柳、顾二人皆名列明末清初“秦淮八艳”,她俩及... “白门柳”一词,本指金陵白下门之柳,为秦淮名妓之代称。在文学艺术领域,前人写过一出《白门柳》戏曲,乃是搬演顾眉生的事迹;今人写过一部《白门柳》小说,则是讲述柳如是等的故事。柳、顾二人皆名列明末清初“秦淮八艳”,她俩及其姐妹们的名字连同其极富传奇性的人生故事,数百年来飘荡在桨声灯影的秦淮河上,替六朝古都染上了浓浓的粉色,也留下说不完道不尽的龙门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文化 古代中国 《白门柳》 札记 风骨 人生故事 秦淮河 文学艺术
下载PDF
一个贯穿古今的中国文化符号--从川西北羌区到马家窑文化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祥林 《文史杂志》 2016年第2期37-42,共6页
川西北岷江上游藏羌地区广泛存在带有"卍"字的符号。这种具有太阳崇拜与生殖崇拜意义的文化符号在甘肃、青海地区马家窑文化中也大量出现。由此推知,在原始社会后期,西北氐羌先民已逐渐向今四川阿坝地区迁徙。
关键词 岷江上游 “”与“十”字 马家窑文化 太阳崇拜
下载PDF
学科交融:以敦煌文献为基础的"中国俗文学研究"
17
作者 郑阿财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58-160,共3页
对西方民间文学理念的引进,引发中国俗文学研究的抬头;大小传统概念的运用,促进中国俗文化研究的兴起。敦煌文献中有丰富的俗文学作品,四川大学以敦煌文献为基础的“中国俗文学研究”,展现出语言学、文献学、文学史和敦煌学、佛学等学... 对西方民间文学理念的引进,引发中国俗文学研究的抬头;大小传统概念的运用,促进中国俗文化研究的兴起。敦煌文献中有丰富的俗文学作品,四川大学以敦煌文献为基础的“中国俗文学研究”,展现出语言学、文献学、文学史和敦煌学、佛学等学科交叉综合的特色,尤其以白话诗为研究核心,贯串了各类敦煌俗文学,为后学提示了突破俗文化研究的入口。在此我想就俗文学研究略谈一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俗文学 敦煌文献 白话诗 民间文学 敦煌学 敦煌俗文学 学科交融 学科交叉
下载PDF
娱乐:俗化的判定及俗文化的提升介质——从早期的先秦两汉文化阶段说起
18
作者 张朝富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94-98,共5页
俗化的判定与俗文化的提升往往指向对立的两个方面,但两者在娱乐的视角上得到了统一。从雅正的角度,娱乐往往成为主流统治者对俗化的一种认定,而在人情所需的层面,娱乐亦为统治者所爱好,并且由于他们的特殊地位和影响,上层统治者还容易... 俗化的判定与俗文化的提升往往指向对立的两个方面,但两者在娱乐的视角上得到了统一。从雅正的角度,娱乐往往成为主流统治者对俗化的一种认定,而在人情所需的层面,娱乐亦为统治者所爱好,并且由于他们的特殊地位和影响,上层统治者还容易形成一种带动力量,以娱乐为本质存在方式的俗文化得以借此提升。两者的矛盾构成了传统文化批评的主流方面,两者的统一在文化的实际发展中沟通着雅俗文化空间的交流,从而带动着许多新文化质素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娱乐 俗化 俗文化
下载PDF
东大本双红堂藏清末四川俗曲唱本九种研究
19
作者 丁淑梅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期19-27,共9页
东大本双红堂藏清末四川俗曲唱本64册,系长泽规矩也先生旧藏。其中九种俗曲唱本乃是反映清末以来蜀地生活风俗、民情物理的说唱体作品,刻本流播广泛,形制体式丰富,穿缀方言俗语,说唱夹白,流转叙事、乃至拟剧搬演,呈现出鲜明的地域风调... 东大本双红堂藏清末四川俗曲唱本64册,系长泽规矩也先生旧藏。其中九种俗曲唱本乃是反映清末以来蜀地生活风俗、民情物理的说唱体作品,刻本流播广泛,形制体式丰富,穿缀方言俗语,说唱夹白,流转叙事、乃至拟剧搬演,呈现出鲜明的地域风调和劝勉、劝诫、劝惩的情感取向与主题意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红堂 清末 四川 俗曲唱本 劝世
下载PDF
神性符号·意象呈现·文化认同——石敢当崇拜在川西北羌族地区的多样呈现
20
作者 李祥林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23年第5期24-32,共9页
石敢当崇拜是中国社会也是羌族地区重要的民俗事象。作为具有神性的审美意象,石敢当在羌族中有口头言说也有物质呈现,有历史遗存也有当代制作。在“5.12”汶川大地震的灾后重建中,石敢当意象成为典范化的羌文化符号得到彰显,频频亮相在... 石敢当崇拜是中国社会也是羌族地区重要的民俗事象。作为具有神性的审美意象,石敢当在羌族中有口头言说也有物质呈现,有历史遗存也有当代制作。在“5.12”汶川大地震的灾后重建中,石敢当意象成为典范化的羌文化符号得到彰显,频频亮相在城镇村寨及舞台演艺中。着眼多民族中国语境,尔玛人敬奉的石敢当既是其族群表达的审美符号,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多元文化融汇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敢当 羌族 民间信仰 文化认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