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类世:地球史中的人类学 被引量:10
1
作者 徐新建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2018年第6期1-11,229,共11页
科学家提出地球在第四纪后半期迈入因人类活动而导致地表发生巨大改变的"人类世"。与地学年代的时空坐标相对应,随着生存方式的变异和技术手段的扩展,可以说人类物种也进入了自我演变的第四期。在这一时期里,不但工业化食品... 科学家提出地球在第四纪后半期迈入因人类活动而导致地表发生巨大改变的"人类世"。与地学年代的时空坐标相对应,随着生存方式的变异和技术手段的扩展,可以说人类物种也进入了自我演变的第四期。在这一时期里,不但工业化食品生产与化工能源的急速耗费造成地球环境极度变异,"人工智能"(AI)、"虚拟现实"(VR)即"脑机融合"(BCI)等电子装置的开发更是使人类的基本需求逐渐转向精神愉悦和超现实满足,从而必将伴随人类自身的生物变异,打破"智能圈"与"生物圈"已保持了较长时间的既有平衡。面对如此严峻的突变,有必要从地球史尺度出发,反思既有的人类学时空观念,重建超越人类中心的新人类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世 地球史 智能圈 人类第四期 新人类学
下载PDF
主持人语
2
作者 徐新建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4期1-1,共1页
自1972年在巴黎颁布《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全球性遗产保护运动发生着持续的变化延伸,不仅影响范围不断扩大,对遗产的划分种类也日益增多。在通过《保护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协议》之前便于1992... 自1972年在巴黎颁布《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全球性遗产保护运动发生着持续的变化延伸,不仅影响范围不断扩大,对遗产的划分种类也日益增多。在通过《保护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协议》之前便于1992年启动"世界记忆工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产运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 山地研究
下载PDF
南洋《叻报》:早期流散传媒的话语特征及华族的身份构建
3
作者 蓝峰 《文学人类学研究》 2019年第2期180-193,共14页
早期南洋华人的身份构建呈现出一种与其处于文化和地缘政治夹缝中的地位相适应的中间性主体意识,《叻报》的新闻实践则体现了这种中间性主体的立场。《叻报》发展出了一套成熟的中间性主体的传媒话语,为海峡殖民地的华商阶层和华裔大众... 早期南洋华人的身份构建呈现出一种与其处于文化和地缘政治夹缝中的地位相适应的中间性主体意识,《叻报》的新闻实践则体现了这种中间性主体的立场。《叻报》发展出了一套成熟的中间性主体的传媒话语,为海峡殖民地的华商阶层和华裔大众两大群体代言。《叻报》的这套中间性主体话语,对早期流散华裔的意识形态发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首先,它饱含了流散华裔的情感和经验,是他们用以自我表达的最早的话语形式,也是他们构建自我身份的媒介。其次,这套话语成为当时"海外中国民族主义"的舆论先导。再者,这套话语打造了一个海外华人的公共领域,让很多东南亚华人通过信息交流培养了一种共同认可的族群意识。最为重要的是,这套话语是当时海峡殖民地的华商阶级维护其经济利益、维系其所需的政治秩序的重要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叻报》 流散传媒 话语分析 中间性主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