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铅的神经行为学毒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1
作者 岳茜岚 霍娇 +2 位作者 曹梦思 陈锦瑶 张立实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18年第14期3567-3572,共6页
铅和铅化合物暴露来源广泛,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接触进入人体,且可危害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肾脏等多个器官/系统。近年来,铅污染和人群暴露在许多国家得到了较有效的控制,但低水平铅暴露的危害仍然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铅和铅化合物暴露来源广泛,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接触进入人体,且可危害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肾脏等多个器官/系统。近年来,铅污染和人群暴露在许多国家得到了较有效的控制,但低水平铅暴露的危害仍然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就铅的动物毒理学实验,铅对神经行为功能影响的作用模式,铅暴露(尤其是低水平铅暴露,血铅水平<5μg/d L)与儿童智力发育损害、注意力缺陷多动征、行为过失的关联,铅暴露对成人认知功能和心理状态的影响等证据作一综述,为铅神经毒性的进一步研究及控制铅暴露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行为学毒性 动物实验 人群流行病学
下载PDF
Pig-a基因突变试验研究与应用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霍娇 李岩 +1 位作者 陈锦瑶 张立实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74-178,共5页
Pig-a基因位于人类X染色体短臂,参与糖基磷脂酰肌醇(GPI)连接蛋白的早期合成。Pig-a基因突变后不能正常合成GPI连接蛋白,致使细胞表型缺失,是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发病的分子机制。该特性被应用于一项新的体内致突变试验——Pig-a... Pig-a基因位于人类X染色体短臂,参与糖基磷脂酰肌醇(GPI)连接蛋白的早期合成。Pig-a基因突变后不能正常合成GPI连接蛋白,致使细胞表型缺失,是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发病的分子机制。该特性被应用于一项新的体内致突变试验——Pig-a基因突变试验:动物经过一次或多次染毒,一段时间后收集少量目标细胞,即可采用流式细胞术或有限稀释法对细胞突变频率进行定量检测,从而判定化学物的致突变性。Pig-a基因突变试验具有相对快捷、样品需求量小、可与重复毒性试验相结合的优势,能够更为全面可靠地评价受试物遗传毒性,被认为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g-a基因 遗传毒性 突变
下载PDF
大鼠体内Pig-a基因突变试验的优化及ENU时-效关系和量-效关系评估 被引量:6
3
作者 马思佳 霍娇 +2 位作者 陈锦瑶 陈奇言 张立实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27-131,139,共6页
目的对大鼠Pig-a基因突变试验方法进行优化,并初步探讨阳性诱变剂N-乙基-N-亚硝基脲(ENU)在该实验中的时-效关系和量-效关系。方法 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平均分为5组,即溶剂对照组,ENU10mg/kg、20mg/kg、40mg/kg和80mg/kg 4个剂量组,连续3... 目的对大鼠Pig-a基因突变试验方法进行优化,并初步探讨阳性诱变剂N-乙基-N-亚硝基脲(ENU)在该实验中的时-效关系和量-效关系。方法 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平均分为5组,即溶剂对照组,ENU10mg/kg、20mg/kg、40mg/kg和80mg/kg 4个剂量组,连续3d经口灌胃染毒。分别于实验第0、15、30、45、60、75、90天尾静脉取血,分离红细胞,经Anti-CD59-APC和SYTO 13核酸染料标记后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CD59表型突变为成熟红细胞(RBCCD59-)率、CD59表型突变为网织红细胞(RETCD59-)率以及RET占总红细胞百分率。结果 ENU各组大鼠在染毒后第15~90天的RBCCD59-率呈现随时间和剂量反应性地增高。RETCD59-率随时间延长,ENU各组表现为先增后基本稳定伴小幅波动趋势,但均保持在较高水平,在染毒后30d出现最高峰,在45d时出现下降;同时,随着ENU剂量的增加,ENU各组RETCD59-率也随之增加。随时间延长,ENU各组大鼠RET百分率有所下降,30d后呈现较为稳定的轻微波动,5组间RET%在各时间点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改良的大鼠Pig-a基因突变试验可进行快速检测,ENU短期(3d)染毒诱导大鼠红细胞Pig-a基因突变具有时-效关系和量-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g-a基因突变 体内试验 流式细胞术 遗传毒性 N-乙基-N亚硝基脲 大鼠
原文传递
使用体内Pig-a基因突变试验组合体系评估丙烯酸-2-乙基己酯的遗传毒性 被引量:4
4
作者 霍娇 马思佳 +1 位作者 陈锦瑶 张立实 《卫生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93-898,共6页
目的使用体内Pig-a基因突变试验组合体系进一步评估丙烯酸-2-乙基己酯(2-ethylhexyl acrylate,2-EHA)在体内的遗传毒性。方法使用28日重复剂量染毒,联合Pig-a基因突变试验、彗星试验和微核试验检测2-EHA的遗传毒性。30只SPF级雄性SD大... 目的使用体内Pig-a基因突变试验组合体系进一步评估丙烯酸-2-乙基己酯(2-ethylhexyl acrylate,2-EHA)在体内的遗传毒性。方法使用28日重复剂量染毒,联合Pig-a基因突变试验、彗星试验和微核试验检测2-EHA的遗传毒性。30只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即溶剂对照组(植物油),阳性对照组(N-乙基-N-亚硝基脲10 mg/kg)和2-EHA 100、200、400、800 mg/kg剂量组。连续灌胃28 d,于实验第0、15和29 d取尾静脉血,使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突变成熟红细胞和网织红细胞数。末次灌胃6 h后取尾静脉血进行外周血彗星试验,随后处死动物进行骨髓红细胞微核试验。结果实验后期,400 mg/kg和800 mg/kg 2-EHA组大鼠出现轻微中毒体征(束毛,精神萎靡)。Pig-a基因突变试验结果显示,各时间点4个剂量组成熟红细胞和网织红细胞突变细胞数均未见显著增加。彗星试验结果显示,各组间彗星尾长和Olive尾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微核试验结果显示,各组微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该研究条件下,2-EHA在体内Pig-a基因突变试验、彗星试验和微核试验结果均为阴性,2-EHA可能不具有致突变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酸-2-乙基己酯 Pig-a基因突变试验 彗星试验 微核试验 重复剂量毒性试验
原文传递
使用体内多终点遗传毒性检测体系评估2-甲基呋喃的遗传毒性 被引量:2
5
作者 霍娇 刘运杰 +4 位作者 曾珠 朱雪娇 彭子豪 陈锦瑶 张立实 《卫生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76-980,1000,共6页
目的使用体内遗传毒性综合评价体系(Pig-a基因突变试验、流式微核试验和彗星试验)检测2-甲基呋喃的体内遗传毒性。方法 30只SPF级雄性SD大鼠分为6组,染毒组连续3 d经口灌胃染毒2-甲基呋喃25、50、100和150 mg/kg,溶剂对照为植物油,阳性... 目的使用体内遗传毒性综合评价体系(Pig-a基因突变试验、流式微核试验和彗星试验)检测2-甲基呋喃的体内遗传毒性。方法 30只SPF级雄性SD大鼠分为6组,染毒组连续3 d经口灌胃染毒2-甲基呋喃25、50、100和150 mg/kg,溶剂对照为植物油,阳性对照为80 mg/kg N-乙基-N-亚硝基脲。于试验第3 d给药后3 h进行外周血彗星试验;试验第0(灌胃前1日)、14和28 d进行Pig-a基因突变试验;试验第0、4 d进行外周血微核试验。结果彗星试验中150 mg/kg组彗尾DNA百分含量显著升高;Pig-a基因突变试验结果显示,第14、28 d所有染毒组成熟红细胞和网织红细胞突变率均未见显著升高;流式微核试验所有染毒组网织红细胞微核率未见显著升高。结论该实验条件下,2-甲基呋喃急性暴露具有诱变性的可能性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甲基呋喃 Pig-a基因突变试验 微核试验 彗星试验 遗传毒性
原文传递
高尿酸血症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6
作者 马思佳 霍娇 张立实 《卫生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58-162,共5页
高尿酸血症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减少所引起的一组异质性疾病。近年来,高尿酸血症发病趋势不断升高,构建合理的动物模型是研究高尿酸血症发病机制及防治途径的基础。本文对目前常见的高尿酸血症动物模型的造模方法、机制和... 高尿酸血症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减少所引起的一组异质性疾病。近年来,高尿酸血症发病趋势不断升高,构建合理的动物模型是研究高尿酸血症发病机制及防治途径的基础。本文对目前常见的高尿酸血症动物模型的造模方法、机制和检测指标进行了综述,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尿酸血症 动物模型
原文传递
壬基酚每日可耐受摄入量建议值的探讨 被引量:2
7
作者 陈锦瑶 刘兆平 +3 位作者 霍娇 岳茜岚 包汇慧 张立实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04-108,共5页
目的对壬基酚的健康指导值进行探讨,为进一步评估壬基酚暴露对人类健康的风险奠定基础。方法本研究采用系统综述的原则与方法,在广泛检索现有壬基酚毒理学数据的基础上,筛选高质量的文献纳入研究数据库,经全面评估后选择适宜的临界效应... 目的对壬基酚的健康指导值进行探讨,为进一步评估壬基酚暴露对人类健康的风险奠定基础。方法本研究采用系统综述的原则与方法,在广泛检索现有壬基酚毒理学数据的基础上,筛选高质量的文献纳入研究数据库,经全面评估后选择适宜的临界效应,结合不确定性分析确定壬基酚的每日可耐受摄入量。结果经过文献收集和筛选,最终选用以一项较高质量多代生殖毒性研究中观察到的肾脏毒性为敏感指标,以其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水平(lowest observable adverse effect level,LOAEL)为外推起始点,使用LOAEL-不确定系数法进行推算。结论壬基酚的每日可耐受摄入量为0.025 mg/kg B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壬基酚 食品安全 风险评估 每日可耐受摄入量 食品安全标准
原文传递
营养毒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8
作者 张立实 李晓蒙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05-509,共5页
营养毒理学是营养学与毒理学交叉融合形成的一门新学科,主要研究营养素过量对人体的不良作用及其可耐受最高摄入量的制定、营养素对毒物毒性及其代谢过程的影响、膳食来源的有毒有害物质对营养素代谢和营养过程的影响以及营养素/食物(成... 营养毒理学是营养学与毒理学交叉融合形成的一门新学科,主要研究营养素过量对人体的不良作用及其可耐受最高摄入量的制定、营养素对毒物毒性及其代谢过程的影响、膳食来源的有毒有害物质对营养素代谢和营养过程的影响以及营养素/食物(成分)的风险-收益评估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经过30多年的发展,营养毒理学的学科体系不断完善,在保障食品安全,促进人类健康方面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毒理学 可耐受最高摄入量 风险-收益评估
原文传递
铅的心血管系统毒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9
作者 曹梦思 陈锦瑶 张立实 《卫生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51-1056,共6页
铅及铅化合物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接触进入人体,与体内某些蛋白质、酶和氨基酸内的官能团结合,干扰机体正常的生理生化活动。目前认为铅对人体的影响并无临界剂量,即任何剂量的铅都可能对人体有害,故传统意义上的铅中毒概念已发... 铅及铅化合物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接触进入人体,与体内某些蛋白质、酶和氨基酸内的官能团结合,干扰机体正常的生理生化活动。目前认为铅对人体的影响并无临界剂量,即任何剂量的铅都可能对人体有害,故传统意义上的铅中毒概念已发生变化,微量铅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更受关注。本文就铅对心血管系统的毒作用及其机制、动物毒理学实验、人群流行病学证据等作一综述,为进一步研究铅毒性及预防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系统 毒性 毒作用机制 剂量-反应关系
原文传递
大鼠体内Pig-a基因突变试验设计及统计学分析方法建议 被引量:3
10
作者 霍娇 刘运杰 +4 位作者 游一屏 曾珠 朱雪娇 陈锦瑶 张立实 《卫生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25-529,553,共6页
目的对Pig-a基因突变试验设计和统计学分析方法提出建议。方法使用本实验室阴性对照历史数据128例,使用描述统计学获得数据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对不同条件(检测细胞数目、每组动物数量、试验组数)进行模拟试验,提出可达到理想统计学功... 目的对Pig-a基因突变试验设计和统计学分析方法提出建议。方法使用本实验室阴性对照历史数据128例,使用描述统计学获得数据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对不同条件(检测细胞数目、每组动物数量、试验组数)进行模拟试验,提出可达到理想统计学功效的试验设计建议和统计学分析方法。结果阴性样本突变成熟红细胞(RBCs^(CD59-))和突变网织红细胞(RETs^(CD59-))均数为26.63×10^(-6)、35.85×10^(-6),标准差为27.71×10^(-6)、31.06×10^(-6)。频率分布图显示RBCs^(CD59-)和RETs^(CD59-)呈偏态分布,经对数转换后呈正态分布。在精度为2个标准差时,每样本1×10~6个RBCs和0.3×10~6个RETs的总体均数置信度分别为100%和92%;若RETs的检测数量扩大至1×10~6时,置信度可达100%。当检测最小差异为2倍时,使用每组5只动物的统计学功效均较低;当检测最小差异为4倍或5倍时功效为>80%。结论本实验室对Pig-a基因突变时试验设计建议如下:①建议将数据进行log(10)转化后可进行参数检验,如方差分析。②建议选用年轻成年动物进行试验,大鼠约为6周龄。③进行流式细胞术检测时建议获取细胞量为:RETs>1×10~6,RBCs>5×10~7。④检测差异为4倍以上时,使用3个剂量组和1个阴性对照组可获得理想的统计学功效。⑤在剂量组为4组时(包括对照组),每组5只动物可基本满足试验要求,但为获得更良好的结果推荐使用的动物数量为每组6只或7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g-a基因突变试验 试验设计 统计分析
原文传递
成都市市售一次性塑料餐饮具中16种邻苯二甲酸酯类残留量检测 被引量:5
11
作者 霍娇 岳茜岚 +2 位作者 李哲 张立实 陈锦瑶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17年第4期484-487,共4页
目的调查成都市市售一次性塑料餐饮具中邻苯二甲酸酯类(phthalic acid esters,PAEs)的残留情况,为评估其使用安全性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对成都市市售一次性塑料餐饮具进行分层抽样,共获得7类60份样品,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其中16种P... 目的调查成都市市售一次性塑料餐饮具中邻苯二甲酸酯类(phthalic acid esters,PAEs)的残留情况,为评估其使用安全性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对成都市市售一次性塑料餐饮具进行分层抽样,共获得7类60份样品,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其中16种PAEs的残留量进行检测。结果 16种PAEs中检出邻苯二甲酸二乙酯、邻苯二甲酸异丁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和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检出率分别为6.7%(4/60)、10.0%(6/60)、46.7%(28/60)和28.3%(17/60);最高检出量分别为10.3、6.4、7.2和65.6 mg/kg。其余12种PAEs在所有样品中均未检出。结论本次抽检样品中部分PAEs检出率较高、最高残留量较大,且有不得用于食品接触材料的PAEs检出,故有必要进一步测定其在不同食物模拟液中的特定迁移量,以评估对健康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塑料 一次性餐饮具 邻苯二甲酸酯类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食品安全
原文传递
全氟辛酸和全氟辛烷磺酸的致癌性证据及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2
作者 熊围 倪梦梅(综述) +1 位作者 包汇慧 陈锦瑶(审校) 《卫生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36-341,共6页
全氟辛酸(perfluorooctanoic acid,PFOA)和全氟辛烷磺酸(perfluorooctane sulfonate,PFOS)是使用范围最广的全氟化合物,PFOA和PFOS具有生物蓄积性,半减期较长,生物监测提示其在人类血液中普遍存在,可能与多种潜在不良健康效应有关。本... 全氟辛酸(perfluorooctanoic acid,PFOA)和全氟辛烷磺酸(perfluorooctane sulfonate,PFOS)是使用范围最广的全氟化合物,PFOA和PFOS具有生物蓄积性,半减期较长,生物监测提示其在人类血液中普遍存在,可能与多种潜在不良健康效应有关。本文综述了PFOA和PFOS致癌性相关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二者与人类前列腺癌、膀胱癌和乳腺癌等癌症发生发展的因果关系尚不明确,其可能的致癌作用机制涉及氧化应激、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激活、表观遗传改变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辛酸 全氟辛烷磺酸 致癌性 流行病学研究 动物实验
原文传递
猪粪便中戊肝病毒实时荧光RT-PCR定性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分子流行病学特征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延霞 江涛 +5 位作者 李凤琴 彭子欣 王佳慧 李楠 张宏元 张立实 《卫生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45-551,559,共8页
目的建立以TaqMan探针为基础的戊肝病毒(HEV)实时荧光RT-PCR检测方法和构建系统发育树,对戊肝病毒进行基因分型,检测中国部分省市猪场的猪粪便样本HEV污染水平。方法参照GenBank HEV基因型序列,针对HEV保守区设计引物和探针,优化反应体... 目的建立以TaqMan探针为基础的戊肝病毒(HEV)实时荧光RT-PCR检测方法和构建系统发育树,对戊肝病毒进行基因分型,检测中国部分省市猪场的猪粪便样本HEV污染水平。方法参照GenBank HEV基因型序列,针对HEV保守区设计引物和探针,优化反应体系,建立实时荧光RT-PCR和巢式RT-PCR检测体系。结果建立的HEV实时荧光RT-PCR检测方法的灵敏度为19.9拷贝/μL,扩增效率92.9%~109.1%,与札如病毒(Sa)、诺如病毒(Nov)、甲肝病毒(HAV)均不发生交叉反应。荧光RT-PCR检测猪粪便样本342份,其中HEV阳性样本210份,阳性率61.4%,育肥前阳性率56.6%,育肥后阳性率66.9%,育肥前后样本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4.8,P<0.05);经基因分型鉴定体系测定阳性毒株基因型均为HEV-4型,且存在4b、4d、4h三种基因亚型。结论中国部分省市猪场中HEV感染普遍,基因型均为HEV-4型,各省市猪场感染率和基因亚型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戊型肝炎病毒 实时荧光RT-PCR 巢式RT-PCR 猪粪便
原文传递
海洋深层水预防小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
14
作者 潘香香 李晓萌 +4 位作者 钟伟 倪梦梅 岳茜岚 陈锦瑶 张立实 《卫生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18-321,共4页
目的研究海洋深层水对急性酒精性肝损伤的预防作用。方法 105只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7组,即去离子水对照组,酒精性肝损伤模型对照组,阳性药对照组,海洋深层水配方A 1倍、5倍、10倍浓度组,海洋深层水配方B 5倍浓度组。去离子水对照组和... 目的研究海洋深层水对急性酒精性肝损伤的预防作用。方法 105只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7组,即去离子水对照组,酒精性肝损伤模型对照组,阳性药对照组,海洋深层水配方A 1倍、5倍、10倍浓度组,海洋深层水配方B 5倍浓度组。去离子水对照组和酒精性肝损伤模型对照组自由饮用去离子水,阳性药对照组每日灌胃给予某品牌保健品(水溶液),4个试验组均自由饮用含相应浓度受试物的水。连续干预14天,第15天除去离子水对照组外,其余6组动物灌胃给予0.15 m L/g的56%乙醇溶液。测定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GP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GOT)活力、甘油三酯(TG)水平,以及肝组织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水平等抗氧化指标,并对肝脏进行组织病理检查。结果酒精性肝损伤模型对照组抗氧化指标、GOT和肝组织病变与去离子水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即模型建立成功。与酒精性肝损伤模型对照组相比,海洋深层水配方A10倍浓度组小鼠肝组织SOD、GSH升高(P<0.01),血清GOT活性下降(P<0.05);海洋深层水配方A 5倍、10倍浓度组和海洋深层水配方B 5倍浓度组小鼠肝脏病理评分显著降低(P<0.05或P<0.01)。结论海洋深层水对酒精所致急性肝损伤具有预防和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深层水 酒精 肝损伤 小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