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命早期抗生素干预对小鼠肠道菌群及脑部功能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张瑜杰 蒲芳芳 +5 位作者 程如越 郭佳汶 王世杰 蒋与刚 李鸣 何方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8期986-992,共7页
目的初步探索生命早期抗生素干预对小鼠肠道菌群及脑部功能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8只孕鼠所产新生小鼠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n=10/组);自出生起分别投用灭菌水和混合广谱抗生素,共21d。ELISA法检测血清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和皮质酮... 目的初步探索生命早期抗生素干预对小鼠肠道菌群及脑部功能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8只孕鼠所产新生小鼠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n=10/组);自出生起分别投用灭菌水和混合广谱抗生素,共21d。ELISA法检测血清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和皮质酮;HE染色观察肠组织病理学变化;二代测序法检测粪便菌群;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海马与前额皮质的部分脑部功能基因mRNA表达情况。结果相较对照组,抗生素组:①血清白介素-6水平升高(P<0.05),皮质酮水平降低(P<0.05);②海马区γ-氨基丁酸A型受体α1亚型mRNA升高(P<0.05);③结肠隐窝深度降低(P<0.05);④粪便菌群多样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降低(P<0.01,P<0.05),变形菌门增高(P<0.001),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降低(P<0.05),副杆菌属降低(P<0.001),而奈瑟菌属、颗粒链菌属等均增高(P<0.001,P<0.05)。结论生命早期使用抗生素可引起肠道菌群紊乱,导致小鼠生理状况改变及部分神经化学物质分泌异常,提示生命早期肠道菌群紊乱可能会影响小鼠的脑部功能的正常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菌群 抗生素 脑部功能 新生小鼠
下载PDF
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解析婴儿肠道双歧杆菌构建规律 被引量:6
2
作者 何苗 李鸣 +7 位作者 王舒悦 张玲琳 苗俊杰 石磊 余倩 姚建蓉 黄承钰 何方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27-532,共6页
目的通过非培养的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婴儿早期肠道双歧杆菌的菌种组成及其数量变化,解析婴儿肠道双歧杆菌种群构建及菌种组成变化的规律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3年3~4月16例正常足月新生儿第1次,第2、4、7、10、14、28天,3个... 目的通过非培养的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婴儿早期肠道双歧杆菌的菌种组成及其数量变化,解析婴儿肠道双歧杆菌种群构建及菌种组成变化的规律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3年3~4月16例正常足月新生儿第1次,第2、4、7、10、14、28天,3个月,6个月,1岁共10次粪便,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双歧杆菌属及种特异性引物对收集的粪便中的双歧杆菌属及人体肠道特有的8个双歧杆菌菌种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结果共收集婴儿粪便样品136份,双歧杆菌检出率为93.4%(127/136),湿便中菌数为105~1011 CFU/g;第1次胎便双歧杆菌检出率为83.3%(湿便中菌数约为105 CFU/g);出生后14d内双歧杆菌检出率及菌量在相对低的水平,被检出的双歧杆菌为1种或2种;出生28d及以后双歧杆菌检出率增至100%,湿便中菌量增至108 CFU/g以上;出生后28d至6月龄多数婴儿、1岁时全部婴儿粪便中被检出双歧杆菌增至3种;双歧杆菌各菌种的检出率为B.breve(92.1%)、B.infantis(66.1%)、B.catenulatum(59.8%)、B.bifidum(25.2%)、B.longum(24.4%)、B.dentium(13.4%)、B.angulatum(5.5%)、B.adolescentis(1.6%)。结论受试婴儿出生后到1岁其肠道双歧杆菌数量、菌种组成及其菌种多样性均随时间出现显著的变化,是受试婴儿肠道双歧杆菌种群构建的重要时期;同时发现受试婴儿双歧杆菌的菌种群构建整体上延迟、菌种组成上出现异常,推测是和受试婴儿的生产方式、喂养情况及其他各种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 肠道 双歧杆菌 实时荧光定量PCR
原文传递
乳酸杆菌的免疫调节及抗过敏作用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沈曦 李鸣 +4 位作者 石磊 龄南 何苗 王舒悦 何方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92-196,共5页
目的探索乳酸杆菌的免疫调节及其抗过敏作用。方法将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24只)。采用灌胃方式,分別连续投用乳酸杆菌植物乳杆菌LP45、嗜酸乳杆菌La28、嗜酸乳杆菌6091、鼠李糖乳杆菌GG共28d。于14d、28d分别... 目的探索乳酸杆菌的免疫调节及其抗过敏作用。方法将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24只)。采用灌胃方式,分別连续投用乳酸杆菌植物乳杆菌LP45、嗜酸乳杆菌La28、嗜酸乳杆菌6091、鼠李糖乳杆菌GG共28d。于14d、28d分别用测定免疫脏器系数与血清Th1细胞因子〔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IL)-12〕、Th2细胞因子(IL-6)含量的方法分析和对比受试菌株的免疫调节作用。对在免疫调节作用上有差异的菌株,利用卵清白蛋白(OVA)和氢氧化铝致敏的BALB/C小鼠过敏模型进一步评价其抗过敏作用。将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OVA阳性对照组和2个菌株干预组,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总IgE含量。结果供试4个菌株干预组的免疫脏器系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d、28d时嗜酸乳杆菌La28组血清IL-6含量均低于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8d时嗜酸乳杆菌6091组血清IL-6含量低于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抗过敏作用评价实验中,嗜酸乳杆菌La28组血清总IgE含量高于空白对照组,低于OVA阳性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4个菌株中嗜酸乳杆菌La28与6091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其中嗜酸乳杆菌La28可能具有抗过敏作用,可能的相关机制为抑制Th2细胞活性,从而影响Th1/Th2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杆菌 免疫调节作用 抗过敏作用
原文传递
一株分离自口腔的鼠李糖乳杆菌及其特性
4
作者 鄢梦洁 路江浩 +5 位作者 孙新凯 霍文敏 马新颖 崔文静 何方 赵林森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12期1370-1374,共5页
目的分离筛选出在维护口腔微生态平衡方面具有潜在益生特性的乳杆菌菌株。方法从健康志愿者的口腔样本中分离乳杆菌,采用生理生化和16S rDNA分子测序进行菌株鉴定,并检测其抑菌能力、凝集能力、表面疏水性以及对溶菌酶耐受性。结果筛选... 目的分离筛选出在维护口腔微生态平衡方面具有潜在益生特性的乳杆菌菌株。方法从健康志愿者的口腔样本中分离乳杆菌,采用生理生化和16S rDNA分子测序进行菌株鉴定,并检测其抑菌能力、凝集能力、表面疏水性以及对溶菌酶耐受性。结果筛选出1株鼠李糖乳杆菌LR863,对变形链球菌、戈登链球菌、牙龈卟啉单胞菌、具核梭杆菌和伴放线放线杆菌具有抑菌作用,经蛋白酶处理后其抑菌活性降低。同时鼠李糖乳杆菌LR863有较强的自凝集能力并对上述5株指示菌有共凝集效果,对二甲苯、氯仿和乙酸乙酯的疏水率依次为76.91%、87.46%和41.88%,能耐受2.0 mg/mL浓度的溶菌酶。结论鼠李糖乳杆菌LR863具有优良生物学特性,可作为口腔保健产品的候选益生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健康 鼠李糖乳杆菌 抑菌能力 凝集能力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