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的综合康复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
作者 李静 李磊 +2 位作者 徐丽 黄林 余茜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75-478,共4页
脑卒中(stroke)是指脑血管疾病,临床上表现为一次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脑卒中是目前引起成人残疾的最主要原因,在存活者中,90%有不同的功能缺失,70%—80%患者不能独立生活,其中30%患者长期存在疼痛[1]。疼痛作为一种令... 脑卒中(stroke)是指脑血管疾病,临床上表现为一次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脑卒中是目前引起成人残疾的最主要原因,在存活者中,90%有不同的功能缺失,70%—80%患者不能独立生活,其中30%患者长期存在疼痛[1]。疼痛作为一种令人不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主观感受,在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过程中严重影响其整体功能恢复及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性疼痛 康复方法 脑功能 生存质量 阿米替林 脑血管疾病 功能恢复 存活者 康复过程 运动皮质
下载PDF
1例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康复治疗体会
2
作者 李磊 李静 +4 位作者 喻鹏铭 何成奇 何竟 王任杰 魏全 《中国康复》 2020年第7期372-374,共3页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19,COVID-19)是一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播疾病,它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和中东呼吸综合征(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MERS)的...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19,COVID-19)是一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播疾病,它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和中东呼吸综合征(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MERS)的致病因子同属β冠状病毒,具有人群普遍易感性。现有研究发现新型冠状病毒与来白中华菊头蝠的蝙蝠SARS样冠状病毒最为相似,核苷酸同源性达到85%以上[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康复治疗 个案
下载PDF
体外膈肌起搏对ICU获得性衰弱患者膈肌功能障碍有效性的研究分析 被引量:35
3
作者 李磊 李静 +1 位作者 喻鹏铭 何成奇 《中国康复》 2019年第6期299-302,共4页
目的:观察体外膈肌起搏对ICU获得性衰弱患者膈肌功能的疗效。方法:收集ICU获得性衰弱患者61例,随机分成对照组20例、观察组A21例、观察组B20例,分别给予常规治疗,常规治疗+早期心肺康复,常规治疗+早期心肺康复+体外膈肌起搏。在2周后进... 目的:观察体外膈肌起搏对ICU获得性衰弱患者膈肌功能的疗效。方法:收集ICU获得性衰弱患者61例,随机分成对照组20例、观察组A21例、观察组B20例,分别给予常规治疗,常规治疗+早期心肺康复,常规治疗+早期心肺康复+体外膈肌起搏。在2周后进行膈肌活动度、膈肌厚度、最大吸气压(MIP)、Barthel指数、ICU住院时间测量,并记录。结果:治疗2周后,3组患者膈肌活动度、MIP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膈肌活动度组间两两比较,结果示观察组B>观察组A>对照组(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A无统计学差异(P=0.362),观察组B分别与对照组及观察组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IP:观察组B>观察组A>对照组(P<0.01);膈肌厚度及Barthel指数比较:观察组B>观察组A>对照组(P<0.01);ICU住院时间:观察组B<观察组A<对照组(P<0.01)。结论:体外膈肌起搏能够有效增加ICU获得性衰弱患者的膈肌肌力和耐力,改善患者通气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缩短ICU住院时间,具有较高的临床使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膈肌起搏 ICU获得性衰弱 心肺康复
下载PDF
脑卒中后疲劳的研究现状分析 被引量:10
4
作者 李磊 李锡泽 何竟 《中国康复》 2020年第6期329-332,共4页
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为全球第二大致死性疾病,占全球死亡人数的11.8%,仅次于心脏病[1-2]。其并发症对患者后期功能恢复有显著影响,其中脑卒中后疲劳是最普遍、最直接的因素之一。疲劳是一种缺乏躯体和精神能量的... 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为全球第二大致死性疾病,占全球死亡人数的11.8%,仅次于心脏病[1-2]。其并发症对患者后期功能恢复有显著影响,其中脑卒中后疲劳是最普遍、最直接的因素之一。疲劳是一种缺乏躯体和精神能量的主观感受和多维结构,常表现为精疲力竭,失去原本能完成活动或工作的能力,与个体的身体、情感和心理体验有关[3]。它是健康个体和患者都会存在的一种普通体验,但较之正常疲劳在休息后能够快速缓解不同,不正常的疲劳即使经过休息也不能得到缓解,通常被认为是病理性的[4]。而脑卒中后疲劳(Post-stroke fatigue,PSF)正是这种病理性、慢性、持续性的躯体乏力和精神乏力的综合征,是卒中后的幸存者中的一种常见且痛苦的经历,其发病率高居不下,持续时间可达2年以上,严重影响卒中患者的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并增加了卒中相关死亡率[5-6]。本文就卒中后疲劳评估方法、发病率、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疲劳 运动疗法 中医
下载PDF
无锡市北塘区小学生特发性脊柱侧凸患病率调查 被引量:8
5
作者 郑瑜 吴晓珺 +4 位作者 孙宁 杨艳 王涛 Jan D.Reinhardt 党英杰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35-340,共6页
目的调查无锡市北塘区小学生特发性脊柱侧凸患病率。方法 2014年3~6月对江苏省无锡市北塘区全部11所小学11,024名6~13岁小学生进行特发性脊柱侧凸调查。调查工作分为学校筛查和医院确诊两个部分。学校筛查包括躯干对称性检查、脊柱前屈... 目的调查无锡市北塘区小学生特发性脊柱侧凸患病率。方法 2014年3~6月对江苏省无锡市北塘区全部11所小学11,024名6~13岁小学生进行特发性脊柱侧凸调查。调查工作分为学校筛查和医院确诊两个部分。学校筛查包括躯干对称性检查、脊柱前屈试验和脊背倾斜角测量;脊背倾斜角〉4°者接受全脊柱X片,Cobb角〉10°者排除其他原因后确诊。采用基于逆概率权重的倾向指数模型进行患病率校正。结果学校筛查阶段,脊柱倾斜角〉4°小学生282名(2.6%),其中128名接受免费全面体格检查和全脊柱摄片,共11名被确诊为特发性脊柱侧凸。小学生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校正前总患病率为0.22%,校正后总患病率为0.21%;12~13岁女生患病率最高,6~9岁儿童未发现特发性脊柱侧凸者。结论无锡市北塘区小学生特发性脊柱侧凸患病率稍低于国内平均患病率。10岁前儿童可推迟特发性脊柱侧凸的随访和调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脊柱侧凸 筛查 儿童 患病率
下载PDF
对侧触发功能性电刺激促进早期脑卒中患者伸腕的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茅矛 郑瑜 +4 位作者 沈滢 殷稚飞 周秋敏 李勇强 陆晓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75-180,186,共7页
目的:探讨对侧触发功能性电刺激对早期脑卒中患者伸腕及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本院神经内科早期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患者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及伸腕肌群对侧触发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及伸腕肌群... 目的:探讨对侧触发功能性电刺激对早期脑卒中患者伸腕及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本院神经内科早期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患者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及伸腕肌群对侧触发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及伸腕肌群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电刺激治疗均为每日1次,每次20min,疗程2周,治疗过程中记录首次出现主动伸腕动作的时间。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均接受以下评估:上肢FuglMeyer简易运动功能评估、伸腕肌群肌力评估、主动伸腕关节活动度评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量表评估(ADL)、Jebsen手功能评估、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通用组合评估。结果:试验终点时,试验组共21例患者,对照组共20例患者。治疗组中有19例(90.48%)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了主动伸腕动作;对照组中有12例(60.00%)患者出现了主动伸腕动作,治疗组患者平均主动伸腕动作出现时间(18.33±7.01)天,显著早于对照组(40.95±20.02)天。两组患者各项参数治疗前后对比均存在组内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各数据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上肢Fugl-Meyer简易运动功能评分、伸腕肌群肌力、主动伸腕关节活动度、ADL得分和ICF得分的差值具有组间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的Jebsen手功能得分并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患者治疗后功能相关参数的得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的得分(P<0.05)。结论:与神经肌肉电刺激相比,对侧触发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可使早期脑卒中患者主动伸腕动作出现的时间显著提前,并能有效促进其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对侧触发功能性电刺激 神经肌肉电刺激 腕背伸 早期康复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