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虚拟现实技术在低视力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1
作者 杨必 董光静 +3 位作者 牛继堂 姜宇涵 刘陇黔 郑秀娟 《华西医学》 CAS 2024年第9期1478-1482,共5页
目的探讨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在眼视光学专业低视力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眼视光学专业本科生为研究对象。2020级学生采用传统授课(lecture-based learning,LBL)教学模式(LBL教学组),2021级学... 目的探讨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在眼视光学专业低视力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眼视光学专业本科生为研究对象。2020级学生采用传统授课(lecture-based learning,LBL)教学模式(LBL教学组),2021级学生采用VR教学模式(VR教学组)。2组学生均学习低视力同一章节的内容,学习结束后完成随堂测试,并完成问卷调查。结果VR教学组学生28人,LBL教学组学生30人。2组学生年龄、性别构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VR教学组学生随堂测试成绩高于LBL教学组[(86.43±6.10)vs.(78.10±7.69)分,P<0.05]。除“该教学模式有主观不适感”外,2组的其余评价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VR教学组学生普遍认为将VR技术应用于低视力教学中,可以有助于了解低视力患者的视觉体验和日常生活状态、提高学习效率和动手能力、减轻学习负担,并希望将该教学模式常规用于其他学科教学中。VR教学组所有学生都认为该教学模式有趣、创新性高,增强了师生互动。结论将VR技术应用于低视力教学中,可使学生切身体验各类疾病对患者视觉功能和生活的影响,不仅优化和改善了教学效果,学生的接受度亦较高,值得在未来的眼视光学教学中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现实技术 低视力 教学
原文传递
高非球微透镜框架眼镜联合0.01%阿托品滴眼液的近视控制效果分析
2
作者 赵雨暄 杨必 +3 位作者 李晓莹 马薇 刘陇黔 闫乃红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80-1287,共8页
目的探究高非球微透镜(highly aspherical lenslets,HAL)框架眼镜联合0.01%阿托品(atropine,AT)滴眼液与单独使用HAL框架眼镜或普通单焦(single vision lenses,SVL)框架眼镜在儿童青少年中的近视控制效果差异。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共纳... 目的探究高非球微透镜(highly aspherical lenslets,HAL)框架眼镜联合0.01%阿托品(atropine,AT)滴眼液与单独使用HAL框架眼镜或普通单焦(single vision lenses,SVL)框架眼镜在儿童青少年中的近视控制效果差异。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共纳入105例6~15岁近视患儿,根据近视矫正和控制的方式分为HAL+0.01%阿托品组(HAL+AT)、HAL组和SVL组,每组各35人。收集患者基线和戴镜1年的睫状肌麻痹验光、眼轴长度(axial length,AL)等相关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秩和检验比较3组患者基线和戴镜1年后AL和等效球镜度(spherical equivalent refraction,SER)的变化量。结果各组间基线资料和戴镜时长均无明显差异(P>0.05)。戴镜1年后,HAL+AT组、HAL组和SVL组SER变化量分别为-0.13(-0.25,0.00)D、-0.25(-0.63,-0.25)D和-0.63(-1.00,-0.25)D;AL变化量分别为(0.09±0.11)mm、(0.19±0.16)mm和(0.34±0.16)mm,HAL+AT组SER变化量(PHAL+AT vs.HAL=0.001,PHAL+AT vs.SVL=0.002)和AL变化量(PHAL+AT vs.HAL=0.009,PHAL+AT vs.SVL=0.001)均低于HAL组和SVL组。相比于SVL组,HAL+AT组近视进展延缓率和眼轴增长延缓率分别是79.4%和73.5%,HAL组的近视进展延缓率和眼轴增长延缓率分别是60.3%和44.1%。根据年龄和近视进展速度进行分层分析,结果显示,无论是低龄(6~8岁)儿童还是大龄(9~15岁)儿童,相较于SVL组,HAL+AT组既降低了近视进展较快(AL>0.36 mm/year)的人群比例,又增加了近视进展较慢(AL≤0.18 mm/year)人群比例(P<0.017)。结论联合使用HAL框架眼镜和0.01%阿托品滴眼液能有效控制儿童青少年近视进展,在各年龄段的近视患儿中使用联合手段均能取得较好的近视控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阿托品 眼镜
原文传递
近视学龄儿童配戴同心双焦软性接触镜的视觉表现:一项随机对照试验
3
作者 陈盈宇 杨必 +1 位作者 寇吉 刘陇黔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72-1279,共8页
目的研究配戴同心双焦设计软性接触镜(dual-focus soft contact lenses,DFSCL)对学龄儿童视觉表现的影响。方法本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于2022年10月于我院招募了64名等效球镜度在-0.75 D至-4.00 D之间的8~12岁儿童。采用信封法随机分配为两... 目的研究配戴同心双焦设计软性接触镜(dual-focus soft contact lenses,DFSCL)对学龄儿童视觉表现的影响。方法本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于2022年10月于我院招募了64名等效球镜度在-0.75 D至-4.00 D之间的8~12岁儿童。采用信封法随机分配为两组,每组32名受试者,分别配戴单光框架眼镜(single vision spectacles,SVS)和MiSight DFSCL。每3个月进行一次随访检查,比较对照组和干预组的矫正视力、对比敏感度功能(contrast sensitivity function,CSF)和美国国家眼科研究所——屈光不正生活质量问卷42题(National Eye Institute Refractive Error Quality of Life Instrument-42,NEI-RQL-42)评分。结果截止2023年12月,共有58名受试者完成了随访(SVS组30人,DFSCL组28人)。配戴MiSight DFSCL后的矫正视力和配戴SVS后的矫正视力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在3、6、12、18 cpd的空间频率下,DFSCL组的CSF与SVS组相当(P>0.05)。在随访的第6个月进行的NEI-RQL-42问卷调查中,眼部不适症状方面,SVS组得分为89±14,DFSCL组为79±16(P=0.008),DFSCL组较SVS组差12.66%;外观方面,SVS组得分为70±32,DFSCL组为92±22(P=0.002),DFSCL组较SVS组好31.43%。结论除能提供同样正常的视觉敏锐度和对比敏感度,配戴MiSight DFSCL还能获得更好的外观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性角膜接触镜 周边离焦 视觉表现 学龄儿童
原文传递
不同程度的青年近视患者眼动行为特征分析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杨必 谭芬 +2 位作者 徐舒展 刘陇黔 郑秀娟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11-915,共5页
目的检测青年近视患者的眼球运动参数,比较不同程度近视组眼动参数差异,分析眼动参数与眼轴长度、等效球镜度的相关性。方法招募91例青年近视患者,基于等效球镜度将研究对象分为轻度、中度和高度近视组。收集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资料,... 目的检测青年近视患者的眼球运动参数,比较不同程度近视组眼动参数差异,分析眼动参数与眼轴长度、等效球镜度的相关性。方法招募91例青年近视患者,基于等效球镜度将研究对象分为轻度、中度和高度近视组。收集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资料,完成基础临床检查,采用眼动仪检测研究对象的双眼注视、反射性扫视和反向扫视功能。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秩和检验比较3组近视患者的一般资料和眼球运动参数,采用Pearson或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注视区95%二维椭圆面积(BCEA)、扫视运动各项参数与眼轴长度、等效球镜度的相关性。结果轻度、中度和高度近视组的95%BCEA分别为2.08(0.54,14.69)deg^(2)、4.99(0.94,49.22)deg^(2)、5.79(2.18,64.91)deg^(2)。3组研究对象的95%BCE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轻度近视组的95%BCEA比高度近视组更小(P=0.01)。3组研究对象的各项扫视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5%BCEA与眼轴长度呈正相关(r=0.342,P=0.001);95%BCEA与等效球镜度呈负相关(r=−0.322,P=0.002);扫视运动各项参数与眼轴长度、等效球镜度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青年近视患者眼轴越长、近视程度越高,注视稳定性越差。高度近视患者的注视稳定性低于轻度近视患者。不同程度近视患者的扫视运动参数无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 近视 眼球运动 注视 扫视
原文传递
中低度近视儿童/青少年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后角膜安全性的前瞻性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陈晓航 熊燕 +2 位作者 王将栏 杨必 刘陇黔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06-1010,共5页
目的观察中低度近视儿童/青少年在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后,其角膜完整性、角膜内皮细胞可能出现的变化及相关变化的节点,探讨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的安全性,为受试者配戴角膜塑形镜的安全评估提供参考。方法开展为期3年的前瞻性研究,在四川... 目的观察中低度近视儿童/青少年在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后,其角膜完整性、角膜内皮细胞可能出现的变化及相关变化的节点,探讨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的安全性,为受试者配戴角膜塑形镜的安全评估提供参考。方法开展为期3年的前瞻性研究,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隐形眼镜门诊招募并纳入受试者。分别于受试者戴镜前,戴镜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检测一次,之后每三个月测量一次数据直至36个月,检测中央区角膜厚度(CCT)、角膜内皮细胞密度(ECD)、六角形细胞比(HEX)等的变化,记录戴镜者每次随访时角膜荧光染色结果,若观察到角膜染色,采用Efron分级标准进行分级并做相应处理。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3例(66眼)受试者,戴镜1周内受试者戴镜后报告双眼异物感、流泪15例(46.2%),适应后症状消失,未进行干预。随访期内共出现双眼角膜染色31例(93.94%),其中24例(72.73%)角膜染色为G0级,5例(15.15%)为GⅠ,2例(6.06%)为GⅡ级,对GⅠ和GⅡ角膜染色进行相应临床处理。本研究中受试者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与年龄呈反比(r=-0.380,P=0.002),随访期间,受试者左眼ECD从戴镜第24个月开始、右眼ECD从戴镜第27个月开始较基线值下降(P<0.05),CCT结果显示CCT在戴镜后1个月变薄(P<0.05),后续CCT呈现稳定趋势。结论经过3年长期随访,中低度近视儿童/青少年在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后未发生任何严重角膜并发症,戴镜24个月以后双眼ECD开始下降,戴镜1个月后CCT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内皮 角膜厚度 安全性 角膜塑形镜
原文传递
近视儿童配戴离焦软性接触镜与角膜塑形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观察比较 被引量:9
6
作者 马薇 杨必 +1 位作者 王雪 刘陇黔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81-185,共5页
目的对比观察近视儿童配戴离焦软性接触镜与角膜塑形镜控制近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18年1月至2020年9月我院就诊的儿童近视患者临床资料,共75例儿童纳入分析。离焦软镜组:日戴周边离焦软性接触镜的近视儿童30例(60眼),男... 目的对比观察近视儿童配戴离焦软性接触镜与角膜塑形镜控制近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18年1月至2020年9月我院就诊的儿童近视患者临床资料,共75例儿童纳入分析。离焦软镜组:日戴周边离焦软性接触镜的近视儿童30例(60眼),男性10例,女性20例,年龄(9.9±1.00)岁,等效球镜度数(-2.78±0.70)D。角膜塑形镜组:配戴角膜塑形镜的近视儿童45例(90眼),女性30例,男性15例,年龄(9.67±1.11)岁,等效球镜度数(-2.67±0.71)D。两组患儿均已配戴12个月及以上框架眼镜后验配接触镜。随访12个月,对比分析两组近视儿童眼轴变化情况及角膜结膜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近视儿童戴框架眼镜期间眼轴增加较快,OrthoK组配前的框架期眼轴增量(0.34±0.09)mm,DISC组配前的框架期眼轴增量(0.37±0.07)mm;换为接触镜后戴接触镜12个月后,OrthoK组眼轴增量(0.18±0.04)mm;DISC组眼轴增量(0.19±0.05)mm,两组儿童更换近视防控方案后眼轴增量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不同接触镜的眼轴长度增量接近,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配戴两种接触镜12个月期间,慢性滤泡性结膜炎发生率角膜塑形镜组为11.20%,离焦软镜组为20.00%,其中离焦软镜组比例略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染色1级发生率角膜塑形镜组为66.70%,离焦软镜组为56.70%;角膜染色2级发生率角膜塑形镜组为17.80%,离焦软镜组为16.70%,其中两种程度的角膜染色角膜塑形镜组比例均略高于离焦软镜,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触镜乳头性结膜炎发生率角膜塑形镜组为2.20%,离焦软镜组为10.00%,离焦软镜发生率略高于角膜塑形镜,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离焦软镜与角膜塑形镜均可有效控制近视儿童眼轴长度的进展,其控制效果均优于框架眼镜,两种接触镜对眼轴控制效果接近。两种接触镜的角结膜并发症较少,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边离焦 离焦软镜 角膜塑形镜 近视
原文传递
近视与光照的关系 被引量:7
7
作者 朱秋蓉 刘陇黔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01-906,共6页
近视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且有低龄化趋势,减少近视发生、控制近视度数增长一直是近视防控领域的研究热点。有随机临床对照试验发现户外活动可以有效降低发病率,延缓近视度数加深;基础实验也证实光照与近视的发生发展存在一定的关系。本文... 近视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且有低龄化趋势,减少近视发生、控制近视度数增长一直是近视防控领域的研究热点。有随机临床对照试验发现户外活动可以有效降低发病率,延缓近视度数加深;基础实验也证实光照与近视的发生发展存在一定的关系。本文对光照与近视的研究进展、局限性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综述。从光照性质来看,增加光照强度能够减缓近视进展,减少实验性诱导近视的产生,但具体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光照的明/暗周期节律性变化会造成褪黑素和多巴胺的分泌异常,眼压以及脉络膜厚度昼夜节律性的改变,从而对近视造成影响。此外,波长较长的红光成像在视网膜后,更易诱导近视产生,而中短波长的蓝光成像在视网膜之前,能够延缓近视进展。但不同物种对于不同波长光的反应不同,光波长与近视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将来的研究可深入探索光照改变近视进展的作用机制,包括光照如何改变多巴胺的水平,引起下游信号通路的改变,从而控制眼轴长度的生长,以及视网膜感光细胞如何接收到不同波长光的信号,从而调节眼部屈光度,以设计合理的人工照明光照强度、组成成分和性质,并将其用于近视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光亮度 单色光 光照节律性 闪烁光 多巴胺
原文传递
BCOR基因致眼面心牙综合征的系统评价 被引量:1
8
作者 杨智博 古秋梅 +2 位作者 陈正举 王秋实 陈蕾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279-1286,共8页
目的系统评价眼面心牙(OFCD)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基因突变检测结果,为诊断和防治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CBM、WanFang Data和CNKI数据库搜集OFCD综合征的相关研究,检索时... 目的系统评价眼面心牙(OFCD)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基因突变检测结果,为诊断和防治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CBM、WanFang Data和CNKI数据库搜集OFCD综合征的相关研究,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22年3月1日。由2位评价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进行系统评价。结果共纳入19个研究,包括83例OFCD综合征患者,平均年龄15.95±16.03岁,其中男性5例,女性78例。临床表现主要包括眼部疾病、面部异常、心脏疾病、牙齿异常、肢体异常和其他系统功能异常等。共71例OFCD综合征患者检测出BCOR基因突变,检出率为86%[95%CI(78%,93%)],其中男性5例,检出率为6%[95%CI(1%,11%)],女性66例,检出率为80%[95%CI(71%,88%)]。治疗手段常基于临床和影像学表现,采用多学科交叉的对症疗法。结论针对OFCD综合征的鉴别诊断不仅要基于典型的临床表现,还应通过BCOR基因检测进行综合判断。建议未来研究更多地聚焦于基因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FCD综合征 BCOR基因 女性 发育异常 系统评价
原文传递
Sorsby眼底营养不良的系统评价
9
作者 古秋梅 陈正举 +2 位作者 肖林 杨智博 刘陇黔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925-930,共6页
目的系统评价Sorsby眼底营养不良(SFD)的临床表现、治疗和相关致病基因。方法循证医学研究。以Sorsby眼底营养不良、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黄斑新生血管、TIMP3基因为检索词,在中国知网、万方、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Pu... 目的系统评价Sorsby眼底营养不良(SFD)的临床表现、治疗和相关致病基因。方法循证医学研究。以Sorsby眼底营养不良、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黄斑新生血管、TIMP3基因为检索词,在中国知网、万方、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PubMed和荷兰医学文摘Embase数据库检索相关文献。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2年4月。由两位评价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排除重复、信息不完整或不相关文献以及综述性文献。采用SPSS26.0软件对文献进行分析,95%可信区间(CI)作为效应量的估计值。统计并记录SFD的临床表现、治疗和相关致病基因。结果根据检索策略初步检索出157篇文献,最终纳入16篇文献的35例患者49只眼进行分析。其中,男性17例,女13例,性别不明5例;左眼、右眼分别为16、19只眼,眼别不明14只眼。患者发病年龄(42.33±2.19)(28~59)岁。家族史阳性19例,总阳性率54.3%(19/35,95%CI 36%~72%)。基因变异31例,均为TIMP3基因变异;纳入文献中检测未发现变异、变异未报道位点分别为2、2例,总阳性率93.9%(31/33,95%CI 85%~100%)。基因变异的31例中,英国、德国、瑞士、中国人种分别为22、4、1、4例,检出率均为100%(22/22、4/4、1/1、4/4)。SFD的临床表现主要为眼底黄白色沉积物及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导致患者中心视力下降;随后沉积物向周边扩展、CNV进一步发展及周边视网膜脉络膜萎缩,导致患者视力严重下降。SFD的治疗方式有光动力疗法以及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糖皮质激素、维生素A等药物治疗,其中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为一线治疗方案,而联合治疗比单一治疗的预后疗效更好。结论TIMP3基因变异导致了SFD;其眼底特征性表现为黄白色沉积物及CNV,由中心向周边发展,导致患者视力进行性下降;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为一线方案,联合治疗比单一治疗的预后疗效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rsby眼底营养不良 脉络膜新生血管化 血管生成抑制剂 基因 突变 TIMP3基因
原文传递
深度学习算法在角膜荧光染色分级评估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赵雨暄 张啸云 +1 位作者 杨必 刘陇黔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08-914,共7页
目的探讨深度学习算法在角膜荧光染色分级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共纳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隐形眼镜门诊就诊患者的角膜染色图片600张。其中500张用于构建算法,其余100张用于验证算法有效性并比较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 目的探讨深度学习算法在角膜荧光染色分级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共纳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隐形眼镜门诊就诊患者的角膜染色图片600张。其中500张用于构建算法,其余100张用于验证算法有效性并比较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与视光初学者间评级准确性(accuracy,ACC)及诊断时长的差异。在完成初次评级1个月后,进行第二次评估,比较两次评估的一致性指数(kappa值)。3位经验丰富的视光师综合分级的结果作为本研究的“金标准”。结果通过全集、训练集、测试集交叉验证4种深度学习模型,ResNet34模型预测准确性最高。ResNet34深度学习模型在角膜染色分级上的准确性为93.0%,敏感性为89.5%,特异性为89.6%。AI与两位初学者比较,AI的准确性较高(ACC_(AI)=87.0%、ACC_(S1)=78.0%、ACC_(S2)=52.0%,P_(ACC)=0.001),同时AI的平均诊断时长短于视光初学者(t_(AI)=1.00 s,t_(S1)=11.86 s,t_(S2)=13.25 s,P_(t)=0.001)。在两次评级的一致性比较中,AI(kappa_(AI)=0.658,PAI=0.001)的一致性程度高于视光初学者(kappa_(S1)=0.575,P_(S1)=0.001;kappa_(S2)=0.609,P_(S2)=0.001)。结论将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角膜染色分级评估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在与初学者的比较中,AI表现出了较高的准确性和较好的一致性,能够指导视光师在临床工作中快速准确地评定角膜染色分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接触镜 角膜染色
原文传递
长期配戴球面和环曲面设计角膜塑形镜后角膜散光的变化对比 被引量:2
11
作者 杨必 彭益鸿 +2 位作者 何元浩 马薇 刘陇黔 《华西医学》 CAS 2022年第11期1666-1671,共6页
目的比较长期配戴球面和环曲面设计角膜塑形镜后角膜散光的变化是否存在差异,探讨不同设计角膜塑形镜对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12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隐形眼镜门诊验配球面和环曲面设计角膜塑形镜的青少... 目的比较长期配戴球面和环曲面设计角膜塑形镜后角膜散光的变化是否存在差异,探讨不同设计角膜塑形镜对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12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隐形眼镜门诊验配球面和环曲面设计角膜塑形镜的青少年近视患者的病历资料,比较长期配戴2种不同设计角膜塑形镜且停戴镜片1个月后角膜散光变化的差异,并分析角膜散光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患者156例,其中球面设计角膜塑形镜组76例(76只眼),环曲面设计角膜塑形镜组80例(80只眼)。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线近视屈光度、戴镜总时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球面设计组和环曲面设计组配戴角膜塑形镜前的基线角膜平K值[42.1(41.3,43.3)vs.43.1(42.0,44.1)D]、基线角膜陡K值[(43.4±1.3)vs.(44.6±1.5)D]、基线角膜散光量[(1.1±0.5)vs.(1.6±0.6)D]、基线全眼散光屈光度[-0.6(-1.2,0.0)vs.-1.4(-1.8,-1.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基线值相比,2组停戴角膜塑形镜1个月后,角膜平K值均变得更平坦[球面设计组:42.09(41.28,43.34)vs.41.73(40.98,43.16)D,环曲面设计组:43.09(41.95,44.10)vs.42.61(41.52,43.56)D;P<0.05],角膜陡K值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散光值均增加[球面设计组:(1.05±0.49)vs.(1.37±0.56)D,环曲面设计组:(1.62±0.57)vs.(1.99±0.63)D;P<0.05]。2组的角膜平K值变化量、角膜陡K值变化量、角膜散光变化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P=0.011)和戴镜总时长(P=0.004)是影响角膜散光变化的主要因素。结论长期配戴球面和环曲面设计角膜塑形镜的患者停戴1个月后,角膜平K值变平,角膜陡K值不变,角膜散光增加,球面和环曲面设计的角膜塑形镜对角膜散光的影响无差异。角膜散光的变化与患者年龄和戴镜总时长有关,年龄越小,配戴角膜塑形镜总时长越长,停戴角膜塑形镜后,角膜散光增加越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面 环曲面 角膜塑形镜 角膜散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