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鞘内预注氯诺昔康对福尔马林致痛模型大鼠患足局部肿胀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杨邦祥 陈旭 +1 位作者 宋莉 刘慧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33-535,共3页
目的探讨预先鞘内注射氯诺昔康对福尔马林致痛模型大鼠患肢肿胀是否有抑制作用。方法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18只,体质量250g左右,随机分为鞘内溶剂组(S组,溶剂20μL)、肌注氯诺昔康组(IM组,氯诺昔康300μg/20μL)、鞘内氯诺昔康组(IT组,氯... 目的探讨预先鞘内注射氯诺昔康对福尔马林致痛模型大鼠患肢肿胀是否有抑制作用。方法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18只,体质量250g左右,随机分为鞘内溶剂组(S组,溶剂20μL)、肌注氯诺昔康组(IM组,氯诺昔康300μg/20μL)、鞘内氯诺昔康组(IT组,氯诺昔康300μg/20μL),测定大鼠左后爪体积基础值后,行清醒鞘内穿刺注射或肌注相应溶液。10min后在其左后足底注入5%福尔马林100μL致痛。选取致痛后10min、30min、1h、2h、3h、4h、24h7个时点测量左后足体积(mL)并行比较。实验动物分组、穿刺注射、体积测量分别由专人完成。结果各组大鼠体质量、左后爪体积基础值组间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致痛后10min,IT组左后爪体积(1.53±0.06)mL小于S组(1.67±0.09)mL(P=0.039);IT组也较IM组(1.65±0.06)mL小,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87)。致痛后30min,S组的左后爪(1.88±0.88)mL肿胀明显,较IM组(1.77±0.05)mL组和IT组(1.61±0.06)mL严重(P值分别小于0.05和0.01);IT组与IM组相比,肿胀较轻(P<0.05)。致痛后1h、2h、3h,S组和IM组相比体积无明显差异;而IT组的肿胀明显较S组和IM组轻。致痛后4h和24h,3组左后爪均肿胀明显,但体积无明显差异。结论预先单次鞘内注射氯诺昔康可以减轻福尔马林致痛大鼠患足早期水肿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先鞘内注射 氯诺昔康 水肿 福尔马林模型
下载PDF
利多卡因对兔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防治 被引量:2
2
作者 施贤清 思永玉 +2 位作者 尹妙妙 陈艳芳 刘进 《贵阳医学院学报》 CAS 2006年第2期106-108,112,共4页
目的:研究枕大池注入利多卡因是否能缓解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的痉挛。方法:3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蛛网膜下腔出血组出血组、利多卡因治疗组(治疗组),每组10只。出血组和治疗组的动物于枕大池注入自体动脉血1.5 m l,假... 目的:研究枕大池注入利多卡因是否能缓解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的痉挛。方法:3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蛛网膜下腔出血组出血组、利多卡因治疗组(治疗组),每组10只。出血组和治疗组的动物于枕大池注入自体动脉血1.5 m l,假手术组注入1.5 m l生理盐水,30 m in后假手术组和出血组的动物从枕大池注入0.1 m l生理盐水,治疗组注入0.1 m l 2%利多卡因。72 h后观察脑基底动脉管腔面积,另测定术前和72 h后血浆中的内皮素(ET)和降钙基因相关肽(CGRP)。结果:各组术前的血浆ET,CGRP无显著差别(P>0.05);术后72 h出血组的血浆ET高于假手术组和治疗组(P<0.05),各组术后血浆ET比术前高(P<0.01或P<0.001);术后72 h血浆CGRP没有统计学差别(P>0.05),与术前比较,假手术组和出血组的术后CGRP低于术前水平(P<0.01或P<0.001);出血组的血管腔面积低于假手术组和治疗组(P<0.001)。结论:枕大池注入利多卡因能减轻兔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多卡因 蛛网膜下腔出血 血管痉挛 颅内
下载PDF
介绍动物用微型呼吸机应用安氟醚的方法 被引量:1
3
作者 罗南富 周建新 +2 位作者 熊明 刘洋 刘进 《中华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931-932,共2页
实验室常用小动物呼吸机具有潮气量小(可低至3ml)、呼吸频率快的特点,可满足大鼠、家兔等小动物的机械通气.但该呼吸机无常规配备吸入麻醉药输送系统,无法进行动物吸入麻醉.本研究拟将麻醉机气体输出管接小动物呼吸机空氧混合器,在离体... 实验室常用小动物呼吸机具有潮气量小(可低至3ml)、呼吸频率快的特点,可满足大鼠、家兔等小动物的机械通气.但该呼吸机无常规配备吸入麻醉药输送系统,无法进行动物吸入麻醉.本研究拟将麻醉机气体输出管接小动物呼吸机空氧混合器,在离体模式下测定安氟醚输出浓度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用微型呼吸机 安氟醚 机械通气 麻醉
原文传递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在体动物模型
4
作者 唐艳 刘进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77-480,共4页
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一个成功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在体动物模型,有助于探讨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发展等复杂多样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为临床干预提供重要信息。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血管痉挛 颅内 疾病模型 动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