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当代艺术与人文批评(下)
1
作者 查常平 岛子 +1 位作者 夏可君 杨斌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27-29,共3页
时间:2009年1月15日地点:中国人民大学水穿石咖啡厅夏可君:在水墨里,我觉得岛子的画,在悟性中结合了灵性——基督教的灵性。那种光感、格子都带有一种西方理性的元素。所以他还是可以走出一条道路的。
关键词 当代艺术 批评 人文 中国人民大学 咖啡厅 基督教 灵性 光感
下载PDF
当代艺术与人文批评(上)
2
作者 查常平 岛子 +1 位作者 夏可君 杨斌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28-32,共5页
在当代这样一个情境中,艺术批评的人文意识越来越薄弱了。其实,无论从西方传统还是中国传统看,艺术合理性或者合法性的身份必须建立在人文之上。查常平、岛子、夏可君、杨斌等四位在当代艺术批评领域卓有成就的学者,就"当代艺术与... 在当代这样一个情境中,艺术批评的人文意识越来越薄弱了。其实,无论从西方传统还是中国传统看,艺术合理性或者合法性的身份必须建立在人文之上。查常平、岛子、夏可君、杨斌等四位在当代艺术批评领域卓有成就的学者,就"当代艺术与人文批评"的话题进行了一次深入探讨,以期能奏滴水穿石之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艺术 艺术批评 人文化 人文学者 批评家
下载PDF
《马可福音》中上帝之国的法律伦理与婚姻伦理
3
作者 查常平 《圣经文学研究》 CSSCI 2016年第2期315-322,共8页
本文以《马可福音》中关于法律伦理与婚姻伦理方面的经文为依据,通过对文本的详细诠释,指出在以教会为表征的基督徒共同体中,在马可看来,耶稣门徒行动的合法性植根于他们与耶稣的关系。由此,上帝之国的法律伦理得自其子民与耶稣的关联,... 本文以《马可福音》中关于法律伦理与婚姻伦理方面的经文为依据,通过对文本的详细诠释,指出在以教会为表征的基督徒共同体中,在马可看来,耶稣门徒行动的合法性植根于他们与耶稣的关系。由此,上帝之国的法律伦理得自其子民与耶稣的关联,以及耶稣与上帝本身的关联;而耶稣的婚姻伦理,则建基于他对上帝造男造女的信仰,植根于他作为神子的身份。这与希腊罗马世界、犹太世界乃至当今世界的伦理观念相对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帝之国 法律伦理 婚姻伦理
下载PDF
《马可福音》的耶稣身份基督论
4
作者 查常平 《基督教学术》 2019年第2期45-60,331,共17页
通过对于《马可福音》的文本的详细辨析,本文从主要身份与次要身份两个方面探讨了在人神关系之间耶稣究竟是谁的难题。在初期基督教历史上,耶稣的主要身份包括基督、神子、人子,它们是马可企图向他的门徒以及后来的潜在门徒传达的主题,... 通过对于《马可福音》的文本的详细辨析,本文从主要身份与次要身份两个方面探讨了在人神关系之间耶稣究竟是谁的难题。在初期基督教历史上,耶稣的主要身份包括基督、神子、人子,它们是马可企图向他的门徒以及后来的潜在门徒传达的主题,耶稣的次要身份可以从中推演出:救赎主与医治者。这种形象同耶稣的神人二性相关联。同时,这样的相关性也体现在耶稣的其他次要身份中,如主、先知、教师、被宣讲的道。《马可福音》所呈现出来的耶稣身份基督论最后统一在大祭司与耶稣之间的问答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份 基督 神子 人子
原文传递
人的时间的自然化与历史化
5
作者 查常平 《中国美学研究》 2023年第1期173-186,共14页
本文以2019年第二届乌镇当代艺术邀请展的主标题“时间开始了”的一段文字为引子,基于笔者所提出的世界关系美学的互动诠释方法论,以几位当代艺术家的创作为例,探讨了当代艺术的时间性呈现问题。其主题关怀为人时关系中的人物关系、人... 本文以2019年第二届乌镇当代艺术邀请展的主标题“时间开始了”的一段文字为引子,基于笔者所提出的世界关系美学的互动诠释方法论,以几位当代艺术家的创作为例,探讨了当代艺术的时间性呈现问题。其主题关怀为人时关系中的人物关系、人时关系中的人史关系。它们旨在敞现时间的自然化、历史化的意涵。然而,纵观中国当代艺术家近三十年的创作,笔者发现从人时关系呈现人与语言的关系、人与神圣的关系之作品的阙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关系美学 人时关系 自然化 历史化
原文传递
世界图景逻辑批评的基础——人文批评的逻辑前设 被引量:1
6
作者 查常平 《都市文化研究》 CSSCI 2016年第1期51-65,共15页
所谓人文批评,就是要把个人和七个世界因子形成的七重关系的互动生成的世界图景逻辑具体实践于当代艺术的评论中,以当代艺术为媒介展开其中所内含的关于人的语言性、时间性、自我性、自然性、社会性、历史性、圣神性的独特言述。从过程... 所谓人文批评,就是要把个人和七个世界因子形成的七重关系的互动生成的世界图景逻辑具体实践于当代艺术的评论中,以当代艺术为媒介展开其中所内含的关于人的语言性、时间性、自我性、自然性、社会性、历史性、圣神性的独特言述。从过程看,人文批评其实就是世界图景逻辑批评。本文分别从经验论、先验论、创造论的角度回答了'何为人'的问题,并在这种追问中展开关系神学的内容,进而为人文批评或世界图景逻辑批评给出了逻辑上的前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图景 人文批评 经验论 先验论 创造论
原文传递
当代艺术中的受难图像
7
作者 查常平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17-123,共7页
本文通过对西方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后现代艺术与中国90年代中期至今的当代艺术中的受难图像的叙述,指出以基督教为题材的艺术作品日渐式微。其差别表现在西方是由于世俗化思潮的影响,在中国却是基于一种俗世化现实的文化传统,因而决定... 本文通过对西方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后现代艺术与中国90年代中期至今的当代艺术中的受难图像的叙述,指出以基督教为题材的艺术作品日渐式微。其差别表现在西方是由于世俗化思潮的影响,在中国却是基于一种俗世化现实的文化传统,因而决定了两种不同的艺术图式史:一是神圣历史的回光返照,一是对基督教精神元素的偶在挪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艺术 图像 受难 基督教精神 后现代艺术 90年代 60年代 艺术作品
原文传递
关系中的身体之道——论周斌的“都市行为”(1998—2015)
8
作者 查常平 《都市文化研究》 CSSCI 2016年第2期297-307,共11页
本文从关系美学的角度,依据ABCCBA的修辞结构考察了周斌十七年来的行为艺术创作,即按照人人关系、人物关系、人史关系、人物关系、人人关系的逻辑展开对于它们的言说。它们发生于世界各地城市的学院、美术馆、历史古迹或遗迹等等地方,... 本文从关系美学的角度,依据ABCCBA的修辞结构考察了周斌十七年来的行为艺术创作,即按照人人关系、人物关系、人史关系、人物关系、人人关系的逻辑展开对于它们的言说。它们发生于世界各地城市的学院、美术馆、历史古迹或遗迹等等地方,形成了其独特的'都市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系 都市 身体之道
原文传递
一个人的博物馆“神话”
9
作者 查常平 《都市文化研究》 CSSCI 2015年第1期292-302,共11页
在比喻的意义上,本文以从实体性到观念性、实践性的博物馆规划过程为线索,向读者介绍了笔者的种种博物馆观念项目及其对于国人的价值,构成了一个人的博物馆神话。
关键词 博物馆 世界图景 生命学园
原文传递
中国先锋艺术思想史——人与时间的关系:人时向度
10
作者 查常平 《艺术当代》 2013年第8期40-43,共4页
我们生活在时间中,但不知道时间是什么。当谈论时间的时候,我们总是想起昨天、今天、明天之类短时段的语词;在长时段的意义上,它们同过去、现在、未来相呼应。昨天就是已经从我们身边离开的过去的二十四小时,今天是我们停留其中的... 我们生活在时间中,但不知道时间是什么。当谈论时间的时候,我们总是想起昨天、今天、明天之类短时段的语词;在长时段的意义上,它们同过去、现在、未来相呼应。昨天就是已经从我们身边离开的过去的二十四小时,今天是我们停留其中的现在的二十四小时,明天是我们尚未进入其中的未来的二十四小时。在这样的叙述中,我们显然引入了时间作为时段的含义。另一方面,正当我们在如此言说的时候,昨天、今天、明天的刻度已经发生了位移或变化,因为时间的另一规定性就是瞬间。时间是在无数瞬间的绵延中形成的一个时段。当这种绵延形成的时段已经远离我们的时候,我们称之为“过去”;当这种绵延还在进行中的时候,我们称之为“现在”;当其尚未到来的时候,我们称之为“未来”。不过,过去作为一个时段,其存在的可能性还要依据于它还没有完全的过去,依据于它尚停留于我们作为人的意识生命的现在之中。相对于现在而言,过去一方面要过去,另一方面也不能完全过去;同样,任何真正没有完全来到我们作为人的意识生命中的未来也不是未来,因为未来必须与现在相连接,未来需要在现在之中显形。相对于现在而言,未来一方面必须还没有到来,另一方面也要来到现在之中。于是,我们对于时间之中的过去、现在、未来的思考,便转化为对于时间之中的现在的思考。我们只能在时间之现在中来理解过去与未来,正如我们总是只能在今天来谈论昨天或明天一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 先锋艺术 思想史 向度 人时 中国 人的意识 短时段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