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是“本土化”问题还是“主体性”问题?——兼谈“民国机制”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李怡 李直飞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56-160,共5页
近年来,在反思"全球化"理论的过程中,"本土化"问题的提出确实带给了我们重新认识现代文学自身的机会。但是,由于"本土化"理论模式"化"他者理论为己用的先天缺乏研究者"主体性"的缺陷... 近年来,在反思"全球化"理论的过程中,"本土化"问题的提出确实带给了我们重新认识现代文学自身的机会。但是,由于"本土化"理论模式"化"他者理论为己用的先天缺乏研究者"主体性"的缺陷,使得"本土化"理论在面对什么是新文学真正的中国特质这样根本性的问题时显得乏力,而"民国文学机制"问题的提出,刚好弥补了"本土化"理论的缺陷,以突出历史情境为切入口,强调研究者的"主体性",为塑造中国自己的文学研究思维打开了一扇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土化 主体性 民国机制 现代文学研究
下载PDF
生存的困境与文学的异化——杜甫诗赋比较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杨经华 《杜甫研究学刊》 2006年第4期24-34,共11页
尽管杜甫自己及后人对他的赋评价很高,然而将杜赋与杜诗比照阅读,会发现杜赋充满着大量歌功颂德的词语,与杜诗的现实批判精神形成强烈的反差。这种反常现象的产生,主要有两个原因:一、初、盛唐时代,献赋媚上以取功名已成为文人的普遍行... 尽管杜甫自己及后人对他的赋评价很高,然而将杜赋与杜诗比照阅读,会发现杜赋充满着大量歌功颂德的词语,与杜诗的现实批判精神形成强烈的反差。这种反常现象的产生,主要有两个原因:一、初、盛唐时代,献赋媚上以取功名已成为文人的普遍行为;二、在献赋前后十年间,杜甫的生存环境极度恶化,生存的压迫造成了他急切频频献赋的内在动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 杜赋 矛盾对立 生存困境
下载PDF
“帝国边陲”--欧美学界对中国西南的研究演变 被引量:2
3
作者 安琪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8,共5页
20世纪下半叶,中国西南边陲成为欧美学界"中国学"的新一轮关注焦点。整体主义的研究取向以"帝国研究"的模式来考量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而"区域研究"运用地方化视角,探求"中国西南"社会的内在... 20世纪下半叶,中国西南边陲成为欧美学界"中国学"的新一轮关注焦点。整体主义的研究取向以"帝国研究"的模式来考量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而"区域研究"运用地方化视角,探求"中国西南"社会的内在发展逻辑,力图在微观分析的基础上呈现多样性。在新历史主义的影响下,欧美学界以超越国家主义的宏观视角,将"中国西南"视为一种文化符号,致力于在"文化"和"社会"的脉络中来理解其族群认同与历史书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南 整体主义 区域研究 西南族群 欧美中国学
下载PDF
由文化商品到学术经典的转化--以《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王永祥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0-38,共9页
《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的产生,首先是基于赵家璧对1930年代文化市场格局的精准把握,通过他广泛的人际关系网络进行组稿策划,并运用宣传营销等手段将《大系》作为一个文化商品而推出。在商品的传播过程中,《大系》自身所包含的... 《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的产生,首先是基于赵家璧对1930年代文化市场格局的精准把握,通过他广泛的人际关系网络进行组稿策划,并运用宣传营销等手段将《大系》作为一个文化商品而推出。在商品的传播过程中,《大系》自身所包含的学术品质得到了发掘和肯定。最终成为现代文学发生与发展的自我证明与总结的学术经典,对现代文学史的撰写与现代文学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考察《大系》由文化商品到学术经典的复杂转换过程,能让我们更为深入地理解新文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 赵家璧 文化商品 学术经典
下载PDF
陈焕仁教授《当代媒体新闻报道》评析
5
作者 李晖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96-196,共1页
关键词 新闻报道 媒体 四川人民出版社 报道经验 管理理念
下载PDF
文学终结与永恒悖论的潜在阐释
6
作者 崔海妍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88-190,共3页
文学终结与文学永恒是文学领域的矛盾体,这一悖论反映了新媒体形式不断出现的后印刷时代,文学著作者在执着地相信文学的永恒、迷恋于文学的魅力的同时,为印刷文学的衰退而痛心的迷惘处境。"通变"论认为文学终结的真正原因是... 文学终结与文学永恒是文学领域的矛盾体,这一悖论反映了新媒体形式不断出现的后印刷时代,文学著作者在执着地相信文学的永恒、迷恋于文学的魅力的同时,为印刷文学的衰退而痛心的迷惘处境。"通变"论认为文学终结的真正原因是新媒体改变了文学特定时期的存在条件,新媒体的出现只能改变印刷文学的存在样式,但不会导致文学真正的终结。从"通变"观出发,文学有它自身的存在理由,由于文学的抒情言志的社会功能,文学的魅力是永恒的,它不会因为存在形式的变化而终结。文学终结与永恒悖论的释解同时为当今网络文学的出现与繁荣提供了合理的注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终结 文学永恒 悖论 通变
下载PDF
复杂而多义的“颓废”——19世纪西方文学中“颓废”内涵辨析 被引量:3
7
作者 杨希 蒋承勇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15-121,159,共7页
西方作家与评论家对19世纪文学中"颓废"现象的诸种界定,以及对世纪末颓废派文学价值等问题的讨论,与当时主流话语体系对"颓废"内涵的粗浅解读与伦理化攻击形成鲜明对照,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此后西方学者对颓废派... 西方作家与评论家对19世纪文学中"颓废"现象的诸种界定,以及对世纪末颓废派文学价值等问题的讨论,与当时主流话语体系对"颓废"内涵的粗浅解读与伦理化攻击形成鲜明对照,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此后西方学者对颓废派文学核心话题的理解与建构。本文基于对诸多关于"颓废"内涵之评析的梳理与辨析,对19世纪西方文学中的"颓废"概念作出两点界定:首先,"颓废"指一种独特的美学选择,或者说是古老文明即将从成熟走向衰败之时的一种独特的文学模式;其次,关涉"退化"观念之"颓废"的美学选择,最终在文学创作层面带来了文学风格与文学主题的革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文学 颓废派 “颓废”
下载PDF
全国人大新闻电视直播与我国民主化建设
8
作者 陈鹏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5-47,共3页
论文梳理了全国人大新闻电视直播的不同发展历程,深入地分析了人大新闻进入直播常态化的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论述了电视直播常态化下需要解决的对策。论文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正确认识和搞好人大电视新闻直播的重要观点,以更好发挥全国... 论文梳理了全国人大新闻电视直播的不同发展历程,深入地分析了人大新闻进入直播常态化的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论述了电视直播常态化下需要解决的对策。论文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正确认识和搞好人大电视新闻直播的重要观点,以更好发挥全国人大新闻电视直播在我国民主建设过程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大新闻 现场直播 民主化建设
下载PDF
从描述、解释到批判:嬗变中的民族志写作方式 被引量:7
9
作者 文苹 李银兵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3-16,共4页
民族志写作方式不是一系列写作方法的汇总,而是在人类学学科发展的具体场域下的实践。它本身的出发点和目的、写作视角、修辞方法以及理论诉求等都是和人类学学科不断进步和完善相映衬的。因而从描述、解释到批判的民族志写作方式,一方... 民族志写作方式不是一系列写作方法的汇总,而是在人类学学科发展的具体场域下的实践。它本身的出发点和目的、写作视角、修辞方法以及理论诉求等都是和人类学学科不断进步和完善相映衬的。因而从描述、解释到批判的民族志写作方式,一方面体现了民族志不断发展以及其写作方式的不断深入的进程,另一方面也彰显了人类学学科不断追求"文化多样"和"人性普同"的发展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描述 解释 批判 民族志 写作方式 嬗变
下载PDF
新媒介环境下舆情事件的生成及扩散规律分析 被引量:10
10
作者 高宪春 《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9-46,共8页
议程设置是舆情事件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重大舆情事件爆发是社会冲突的极端表现。本文以议程设置理论为基础,汲取社会冲突理论合理部分,分析新媒介环境下舆情事件生成扩散新规律。基于传统媒介环境单向强势传播思维的两种舆情研究取向... 议程设置是舆情事件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重大舆情事件爆发是社会冲突的极端表现。本文以议程设置理论为基础,汲取社会冲突理论合理部分,分析新媒介环境下舆情事件生成扩散新规律。基于传统媒介环境单向强势传播思维的两种舆情研究取向,遇到困境。新媒介发展和融合促使舆情事件生成扩散规律发生改变;新媒介成为舆情事件生成扩散的重要平台;多级议程流动引发多层级化、多元化冲突融合发力的可能;个体有主动促成舆情事件生成扩散的倾向;社群在影响舆情事件生成扩散方向发挥重要作用;对社群和大众主流媒介的干预影响了舆情事件的生成及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议程设置 元冲突 舆情 社群
下载PDF
自然·社会·性别--重读《简·爱》与《呼啸山庄》 被引量:3
11
作者 杨浡伟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97-100,共4页
人既与自然有同构性特征,同时又创造了禁锢自身的文明。文明的诞生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制造了人类性别意识两极的冲突。文章由此重审《简.爱》和《呼啸山庄》两部经典作品,探讨了人的本性、性别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并初步提出人理... 人既与自然有同构性特征,同时又创造了禁锢自身的文明。文明的诞生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制造了人类性别意识两极的冲突。文章由此重审《简.爱》和《呼啸山庄》两部经典作品,探讨了人的本性、性别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并初步提出人理想生存状态的构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别 自然 社会 《简·爱》《呼啸山庄》
下载PDF
儒侠与汉末清议--论游侠之风对汉末清议运动的影响 被引量:4
12
作者 卿磊 《中华文化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32-138,共7页
本文以《史记》、《汉书》等相关史料的记载为据,通过分析游侠参与政治活动的特点,认为游侠本质上是一种企图以私义替代公理、以江湖道义瓦解国家礼法制度的非法的社会行为。两汉侠风炽盛,而以汝、颍、南阳之地为剧。游侠之风对三郡儒... 本文以《史记》、《汉书》等相关史料的记载为据,通过分析游侠参与政治活动的特点,认为游侠本质上是一种企图以私义替代公理、以江湖道义瓦解国家礼法制度的非法的社会行为。两汉侠风炽盛,而以汝、颍、南阳之地为剧。游侠之风对三郡儒士的政治理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最终成为他们发动汉末清议运动的思想渊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侠 汉儒 汉末清议 党锢之祸
下载PDF
儒家空间观念对中国古代绘画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陈丹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22-226,共5页
儒家空间观念主要包含在《周易》所体现的宇宙观之中。《周易》中所描述的空间是一个合乎礼制秩序的空间,变动不居生生化育的空间,浑然一体天人合一的空间。它与自然空间并不完全一样,它是古人礼制制度同自然空间规律的融合。总之,儒家... 儒家空间观念主要包含在《周易》所体现的宇宙观之中。《周易》中所描述的空间是一个合乎礼制秩序的空间,变动不居生生化育的空间,浑然一体天人合一的空间。它与自然空间并不完全一样,它是古人礼制制度同自然空间规律的融合。总之,儒家空间观念呈现出一种显著的人文色彩,它为绘画空间提供了一种创作的模本,对中国古代绘画中的空间布局、空间形态、空间意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思想 空间观 绘画
下载PDF
杜甫和睦平等之民族意识略论——杜甫与少数民族关系之一 被引量:2
14
作者 彭超 徐希平 《杜甫研究学刊》 2010年第3期18-24,共7页
杜甫人格精神博大精深,包容宏富,是在继承中华各民族文化优良传统和汲取人类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汇聚积淀而成。杜甫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同时也与唐朝开放宽容的时代心理与观念相联系。本文拟对杜甫与多民族关系,包括其基本民族意识及其具体... 杜甫人格精神博大精深,包容宏富,是在继承中华各民族文化优良传统和汲取人类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汇聚积淀而成。杜甫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同时也与唐朝开放宽容的时代心理与观念相联系。本文拟对杜甫与多民族关系,包括其基本民族意识及其具体表现,以及杜甫精神对包括各民族在内的中华文化之影响等进行系列探讨。本文主要论述杜甫之民族观,从三个方面予以分析:1、主张各民族友好交往,和睦相处;2、希望天下和平,永无战争;3、强调以德服人,攻心为上,反对大兴杀伐,伤害生灵等。由此看出其对待民族关系的基本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 民族观 和睦平等
下载PDF
媒介事件视阈下姚明退役直播的文本叙述与意义建构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弋 《体育与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6-59,共4页
本文运用文本分析法,以央视体育频道姚明退役直播的影像资料为研究对象,以丹尼尔.戴扬和伊莱尔.卡茨的"媒介事件理论"为基本框架,考察了姚明退役直播的文本和意义。研究认为,借姚明退役的契机,央视体育频道用5个小时的超长直... 本文运用文本分析法,以央视体育频道姚明退役直播的影像资料为研究对象,以丹尼尔.戴扬和伊莱尔.卡茨的"媒介事件理论"为基本框架,考察了姚明退役直播的文本和意义。研究认为,借姚明退役的契机,央视体育频道用5个小时的超长直播,将姚明退役仪式建构为一次重大的媒体集会和媒介事件,实现了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信仰受众的社会情感凝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姚明退役 直播 媒介事件 社会情感凝聚
下载PDF
论刘向《列女传》的成书原因 被引量:2
16
作者 冯利华 《天府新论》 CSSCI 2008年第B06期183-185,共3页
刘向编撰的《列女传》成书于汉成帝永始元年。文学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启迪人们认识社会道德准则和言行规范,其教化作用与讽喻功能是《列女传》成书之根本原因。成帝荒淫、后妃逾礼是《列女传》成书的政治原因。刘向一生经历西汉宣、元、... 刘向编撰的《列女传》成书于汉成帝永始元年。文学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启迪人们认识社会道德准则和言行规范,其教化作用与讽喻功能是《列女传》成书之根本原因。成帝荒淫、后妃逾礼是《列女传》成书的政治原因。刘向一生经历西汉宣、元、成帝三代君主,历尽仕途的波澜曲折,难有政治作为。他坎坷的人生际遇,直接促成了《列女传》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女传》 文学作用 汉成帝 刘向
下载PDF
观澜而索源 反本而弥新——曹顺庆文学理论研究述评 被引量:2
17
作者 杨浡伟 《东方丛刊》 CSSCI 2009年第3期16-30,共15页
关键词 文学理论研究 曹顺庆 述评 比较文学 学科领域 比较诗学 体系化 中西
原文传递
解释学浅释 被引量:5
18
作者 段宗社 《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 2003年第4期56-57,共2页
本文简要描述了解释学在西方的发展历史,突出各个时期主要问题及观点,特别对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的真理问题作了阐释.当代哲学解释学的主要贡献即在于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真理观.
关键词 解释学 理解 解释的循环 真理
下载PDF
费穆之《生死恨》的“影戏”美学: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的美学形式解读 被引量:1
19
作者 吴迎君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84-88,共5页
费穆作品《生死恨》,创造性建构了基于电影本体的中国"虚""实"叙述经典范式,生产出"屏风式蒙太奇"、"回形针式蒙太奇"、"遮掩交迭"式视听叙述等一系列美学形式,同时将"游(舞)&q... 费穆作品《生死恨》,创造性建构了基于电影本体的中国"虚""实"叙述经典范式,生产出"屏风式蒙太奇"、"回形针式蒙太奇"、"遮掩交迭"式视听叙述等一系列美学形式,同时将"游(舞)"的运动形式和意境营造融为一体,由此走出"注重了内容,忽略了形式"(费穆语)的中国早期电影巢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穆 生死恨 影戏美学 虚实叙述
下载PDF
从法律视角看高罗佩《大唐狄公案》中西文化交流策略 被引量:1
20
作者 罗海澜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82-186,共5页
高罗佩的《大唐狄公案》(A Judge Dee Mystery)是东西方文学互补与交融的奇葩。作者以西方之身,写中国古代的事,中西法律文化意识融贯始终,是文学与法学结合的典型作品,也是中西文化混融的范例。中西异质文化交流的现实困境下,这部作品... 高罗佩的《大唐狄公案》(A Judge Dee Mystery)是东西方文学互补与交融的奇葩。作者以西方之身,写中国古代的事,中西法律文化意识融贯始终,是文学与法学结合的典型作品,也是中西文化混融的范例。中西异质文化交流的现实困境下,这部作品在传播中却得到中西读者双方广泛认同,取得双向交流的显著效果。法律文化是探案小说必然涉及的问题,折射着双方文明最为迥异的部分,高罗佩却做到了在作品中化解矛盾融和共性,使中西读者在对狄公的共同价值认同上,最大程度增加了彼此对异质文化的认同之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罗佩 《大唐狄公案》 中西法律文化 文化交流策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