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傈僳语圣经翻译传播及其社会文化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王再兴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52-56,共5页
20世纪上半叶,当基督教传入云南傈僳族地区后,为传播的需要创制了傈僳族文字并翻译了傈僳圣经,引发了傈僳族大规模皈依浪潮,对傈僳族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包括结束了傈僳族千百年来口耳相传、结绳记事的文化形态,推动了基督教自身在傈僳族... 20世纪上半叶,当基督教传入云南傈僳族地区后,为传播的需要创制了傈僳族文字并翻译了傈僳圣经,引发了傈僳族大规模皈依浪潮,对傈僳族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包括结束了傈僳族千百年来口耳相传、结绳记事的文化形态,推动了基督教自身在傈僳族地区的本土化,还导致了傈僳族社会与文化的巨变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傈僳族 傈僳语 傈僳文 圣经翻译 基督教
下载PDF
道教早期“道物关系”思想特征初论--以《太平经》为中心
2
作者 盖建民 王昊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68-72,共5页
道教早期的"道物关系"思想集中体现在《太平经》一文中。《太平经》首先突出人在"物"中的地位,人居"道物关系"的中枢;其次,认为人通过修炼可以"得道成仙",与作为本体的永恒之"道"合... 道教早期的"道物关系"思想集中体现在《太平经》一文中。《太平经》首先突出人在"物"中的地位,人居"道物关系"的中枢;其次,认为人通过修炼可以"得道成仙",与作为本体的永恒之"道"合一,实现个人生命境界的升华,但并不以此为最终归旨,在此之后还要"理气""利物",从而使"物"无损伤;第三,尽管"道"是永恒存在的,但"道"分大小,一物有一物之"道",一物损伤则"道"就有所损伤,故"物"无损伤"道"才能够无损伤。这就形成了一个循环往复的关系,由此可见道教早期"道物关系"的思想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物关系 物论 利物 《太平经》
原文传递
萨班对十二、十三世纪藏传佛教的批判——《三律仪辨别论》评述 被引量:2
3
作者 张炜明 陈兵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65-74,共10页
萨班在《三律仪辨别论》中,对十二、十三世纪藏传佛教界各种现象的批判,反映了佛教界教授派和实修派之间观点的对立。这一批判让后人不仅能了解萨班的佛教思想和辩才,更能了解他批判的对象,即噶举、噶当派诸大师的见地。诸派大师们对佛... 萨班在《三律仪辨别论》中,对十二、十三世纪藏传佛教界各种现象的批判,反映了佛教界教授派和实修派之间观点的对立。这一批判让后人不仅能了解萨班的佛教思想和辩才,更能了解他批判的对象,即噶举、噶当派诸大师的见地。诸派大师们对佛法的继承和发挥、批判与反批判,造就了十二、三世纪藏传佛教史上"百家争鸣"的全盛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萨班 藏传佛教 班智达 修传派 汉藏佛教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