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益气通脉口服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多中心随机双盲临床研究 被引量:13
1
作者 张硕 宋衍芹 +7 位作者 岳旺 毛兴荣 鞠传霞 董梦久 郑琼莉 戴小华 李忠业 王莎萍 《中西医结合学报》 CAS 2007年第4期383-391,共9页
目的:评价益气通脉口服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的方法,选择冠心病心绞痛气虚血瘀证型患者110例为试验组,予以益气通脉口服液治疗;109例为阳性对照组,予以舒心口服液治疗。疗效... 目的:评价益气通脉口服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的方法,选择冠心病心绞痛气虚血瘀证型患者110例为试验组,予以益气通脉口服液治疗;109例为阳性对照组,予以舒心口服液治疗。疗效性指标为:临床显效率、有效率;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心电图;血脂指标;血流变学指标;于第0、1、2、3、4周定期观察气虚血瘀证型中医症候指征。安全性指标为:一般体格检查项目;血、尿、大便常规;肝、肾功能检查;不良反应监测。结果:试验组和阳性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1.82%和85.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显效、有效、无效的分布看,试验组的疗效明显优于阳性对照组(P<0.01)。两药均明显降低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P<0.01)、冠状动脉造影阳性率(P<0.05)以及平板运动试验阳性率(P<0.01);试验药物降低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的效果优于阳性对照药(P<0.05);而两药降低冠状动脉造影阳性率、平板运动试验阳性率的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心电图疗效及分布无明显差别(P>0.05)。两药均明显降低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P<0.05);试验药控制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的效果优于阳性对照药(P<0.05)。两药均明显降低全血黏度、高切还原黏度、低切还原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纤维蛋白原、血沉(P<0.05);试验药降低全血黏度、高切还原黏度、低切还原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的作用优于阳性对照药(P<0.05)。对于胸痛、胸闷、气短、心悸、疲倦乏力、面色紫黯和自汗等中医症候指征,两组均表现出明显的改善作用和趋势(P<0.05);对于改善胸闷、心悸、疲倦乏力和自汗等症状,试验组的效果优于阳性对照组(P<0.05);试验组具有更明显降低症候总积分的作用和趋势(P<0.01)。两组治疗前后生命体征都在正常范围内,血、尿、大便常规及肝、肾功能等指标治疗前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的安全性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通脉口服液能较好地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效果优于阳性对照药舒心口服液,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益气通脉口服液是临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安全有效的中药新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心绞痛 多中心研究 随机对照试验 双盲法
下载PDF
酮洛芬缓释片人体药动学和生物等效性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张硕 王宏韬 +3 位作者 宋衍芹 黄山 岳旺 毛兴荣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07年第9期1310-1312,共3页
目的:评价受试酮洛芬缓释片与参比酮洛芬片的生物等效性。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24名健康男性志愿受试者交叉单剂量口服受试酮洛芬缓释片与参比酮洛芬片150mg后血浆中酮洛芬的浓度,用3p97程序进行数据处理。结果:口服受试和... 目的:评价受试酮洛芬缓释片与参比酮洛芬片的生物等效性。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24名健康男性志愿受试者交叉单剂量口服受试酮洛芬缓释片与参比酮洛芬片150mg后血浆中酮洛芬的浓度,用3p97程序进行数据处理。结果:口服受试和参比酮洛芬制荆后的AUC_(0-(?))分别是38.94±9.15μg·h·ml^(-1)、38.04±6.90μg·h·ml^(-1);AUC_(0-(?))分别是44.50±8.09μg·h·ml^(-1)、42.99±8.36μg·h·ml^(-1);T_(max)分别是3.87±0.55 h、1.96±0.60h;C_(max)分别是5.78±1.11μg·ml^(-1)、11.62±2.10μg·ml^(-1);t_(1/2)(Ke)分别是5.88±1.16h、1.70±1.40h。结论:受试酮洛芬缓释片与参比酮洛芬片具有生物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酮洛芬缓释片 药代动力学 生物等效性 高效液相色谱法
下载PDF
荧光猝灭法研究大黄酚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6
3
作者 陈小睿 徐沉思 +2 位作者 王平 陈瑛 孟宪丽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1年第6期999-1004,共6页
目的:运用荧光猝灭光谱研究了模拟人体生理条件下大黄酚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方法:以BSA为荧光剂,大黄酚为荧光猝灭剂,在激发波长278 nm下的荧光光谱,根据Stern-Volmer方程、位点结合模型和Lineweawer-Burk双倒数曲线方程,... 目的:运用荧光猝灭光谱研究了模拟人体生理条件下大黄酚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方法:以BSA为荧光剂,大黄酚为荧光猝灭剂,在激发波长278 nm下的荧光光谱,根据Stern-Volmer方程、位点结合模型和Lineweawer-Burk双倒数曲线方程,求出了大黄酚与BSA结合的结合类型、结合位点数和结合常数等参数。并利用Van’t Hoff方程求得反应的热力学参数,讨论了大黄酚与蛋白质的主要作用力类型。结果:大黄酚与BSA形成复合物从而猝灭BSA的内源荧光,且其荧光猝灭机理符合静态机制。在25℃和37℃下大黄酚与BSA结合的结合常数分别为:4.923×104 L.mol-1和5.928×104 L.mol-1;结合分子数分别为:0.8551和1.0583。热力学数据表明大黄酚与BSA以疏水作用为主,同时也存在较弱的静电作用。结论:大黄酚在体内能够被血清白蛋白存储和转运,且结合时可能改变了BSA的构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酚 牛血清白蛋白 荧光猝灭法 相互作用 热力学参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