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次发酵技术提升工业化四川泡青菜风味的研究
1
作者 张杰 徐飞 +6 位作者 赖兴悦 李博 胡刚 赵志峰 董世容 贾银花 潘攀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3-58,共6页
目前工业化四川泡青菜大多采用两次发酵工艺结合脱盐、巴氏杀菌生产商品化酸菜的技术,以解决芥菜季节性收获和酸菜常年销售的问题。文章立足于工业化四川泡青菜的加工过程,研究了两次发酵后的半成品泡青菜经过脱盐后的风味损失,并设计... 目前工业化四川泡青菜大多采用两次发酵工艺结合脱盐、巴氏杀菌生产商品化酸菜的技术,以解决芥菜季节性收获和酸菜常年销售的问题。文章立足于工业化四川泡青菜的加工过程,研究了两次发酵后的半成品泡青菜经过脱盐后的风味损失,并设计了三次发酵进行风味优化。GC-MS与HPLC测定结果表明,脱盐后的泡青菜特征香味物质种类减少,相对含量降低,有机酸含量显著降低。经第3次发酵后,新增了酸类物质,赋予其草本香及酸香,并产生具有发酵果香和花香的己酸乙酯、辛酸乙酯,同时异硫氰酸酯类物质的相对含量降低,泡青菜的特征香味得到提升,自然发酵香味突出;有机酸总量提高12.69%,酸味更加柔和与醇厚;乳酸菌含量从234×10^(2)CFU/g提高到298×10^(3)CFU/g。该研究为工业化泡青菜自然发酵风味的提升提供了数据与工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化泡青菜 风味损失 脱盐 增香 有机酸
下载PDF
四川泡青菜发酵过程中特征香味物质演变规律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张杰 徐飞 +4 位作者 詹军 夏金川 赵志峰 蒋茜 王佐军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1-25,31,共6页
为了揭示不同发酵时期泡青菜香味物质的演替规律,该研究以发酵周期为1年半的泡青菜为研究对象,前1年每个月取样1次,后半年每3个月取样1次,共计14个样品,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不同发酵时间泡青菜的香味物质,... 为了揭示不同发酵时期泡青菜香味物质的演替规律,该研究以发酵周期为1年半的泡青菜为研究对象,前1年每个月取样1次,后半年每3个月取样1次,共计14个样品,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不同发酵时间泡青菜的香味物质,并采用聚类分析进一步解析测定结果。结果表明,共检测出8类,285种香味物质;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烃类、酮类物质呈增加趋势,酯类、醇类物质呈下降趋势。根据香味物质聚类分析结果可将18个月发酵周期内的泡青菜分为5个发酵阶段,即发酵前期0~5个月,主要呈现浓郁醇香和辛辣味;发酵中前期6~9个月,主要呈现浓郁花果香和较淡辛辣味;发酵中后期10~12个月,主要呈现浓郁花果香和发酵酸香,以及较淡辛辣味;发酵后期15个月和发酵末期18个月,主要呈现浓郁花果香及微微辛辣味和发酵酸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青菜 香味物质 发酵阶段 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
下载PDF
我国互联网追溯体系的现状及其在四川泡菜中的应用
3
作者 詹军 敖晓琳 +3 位作者 李国斌 万胡 夏金川 徐飞 《食品与发酵科技》 CAS 2019年第6期82-86,共5页
根据目前国内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现状,从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的分类以及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发展的趋势,对传统追溯体系与互联网平台追溯体系进行对比,分析四川泡菜在建设互联网追溯体系中的难点,探索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互联网追溯体系 现状 四川泡菜
下载PDF
三种市售四川泡青菜品质的对比研究
4
作者 王俊林 李国斌 +2 位作者 徐飞 李博 赵志峰 《轻工科技》 2020年第9期32-34,共3页
以市场占有率较高的三种市售四川泡青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型感官评价结合仪器测试的pH与总酸等理化指标以及质构特性、色度参数等感官指标,对三种市售泡青菜的品质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品牌1泡青菜感官得分最高,表现为色泽金黄,菜... 以市场占有率较高的三种市售四川泡青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型感官评价结合仪器测试的pH与总酸等理化指标以及质构特性、色度参数等感官指标,对三种市售泡青菜的品质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品牌1泡青菜感官得分最高,表现为色泽金黄,菜形完整,酸度适宜,咀嚼脆性较好;三种品牌泡青菜的pH值和总酸值均处于适宜范围内;品牌1泡青菜的质构最优;品牌3泡青菜菜头和菜叶色泽最好,表现为菜头呈亮黄绿色,菜叶呈较亮微红黄色。本研究为工业化四川泡青菜的工艺优化与品质改良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泡青菜 PH 总酸 质构 色度参数
下载PDF
三种市售泡青菜香味物质的鉴定与对比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张杰 蒋茜 +3 位作者 徐飞 詹军 夏金川 万胡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3-26,31,共5页
以四川市场占有率较高的3种市售泡青菜为研究对象,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3种市售泡青菜的香味物质种类和相对含量进行了鉴定与对比。结果表明,3种市售泡青菜香味物质总数分别为12,13,35种,其中共有的香味物质为... 以四川市场占有率较高的3种市售泡青菜为研究对象,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3种市售泡青菜的香味物质种类和相对含量进行了鉴定与对比。结果表明,3种市售泡青菜香味物质总数分别为12,13,35种,其中共有的香味物质为乙醇、桉叶油醇和壬醛。品牌1以醇类物质为主,2-甲基-1-丁醇和莰烯是品牌1特有的主体香味物质;品牌2以酸类物质为主,异戊醇和乙酸是品牌2特有的主体香味物质;品牌3以酯类物质为主,丙烯基环戊烷、异硫氰酸烯丙酯、异硫氰酸丁酯、戊醛和二甲基二硫是品牌3特有的主体香味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青菜 香味物质 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
下载PDF
不同盐浓度对接种发酵萝卜泡菜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2
6
作者 欧雪 吴梦西 +5 位作者 廖一漠 刘书亮 陈安均 高鹏 徐飞 敖晓琳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38-448,共11页
【目的】为了研究不同盐浓度对萝卜泡菜品质的影响。【方法】以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RS66CD和发酵乳杆菌(Lactobacillus fermentum)Lm-4作为发酵菌株,测定不同盐浓度(2%、5%、8%)条件下泡菜理化指标、微生物数量以及感... 【目的】为了研究不同盐浓度对萝卜泡菜品质的影响。【方法】以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RS66CD和发酵乳杆菌(Lactobacillus fermentum)Lm-4作为发酵菌株,测定不同盐浓度(2%、5%、8%)条件下泡菜理化指标、微生物数量以及感官品质的变化,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不同盐浓度下萝卜泡菜的风味物质差异。【结果】各组别泡菜感官评分由高到低顺序依次为2%、5%、8%盐浓度组,2%与5%盐浓度组泡菜感官评分差异并不显著(P>0.05)。2%盐浓度发酵的泡菜中L-苹果酸和琥珀酸的总含量均高于其他两组;5%盐浓度组挥发性风味物质最多、风味协调。【结论】采用接种发酵模式能降低泡菜中食盐的使用量且制备的泡菜风味和口感俱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萝卜泡菜 接种发酵 盐浓度 理化特性 风味物质
下载PDF
泡酸菜辐照杀菌应用评价 被引量:5
7
作者 欧雪 敖晓琳 +5 位作者 吴梦西 晏俊玲 刘书亮 陈安均 高鹏 徐飞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30-136,共7页
辐照杀菌作为一种新型冷杀菌技术,逐渐被运用于食品生产中。为探讨辐照杀菌对泡酸菜品质的影响,将泡酸菜在辐照剂量分别为0、2、4、6、8、10 kGy下杀菌处理后,通过感官及风味品质分析,确定不同照射剂量对酸菜贮藏后品质及其微生物数量... 辐照杀菌作为一种新型冷杀菌技术,逐渐被运用于食品生产中。为探讨辐照杀菌对泡酸菜品质的影响,将泡酸菜在辐照剂量分别为0、2、4、6、8、10 kGy下杀菌处理后,通过感官及风味品质分析,确定不同照射剂量对酸菜贮藏后品质及其微生物数量及种类的影响,最后对耐辐照微生物进行特性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0 kGy辐照处理),泡酸菜在4 kGy辐照剂量下能够保持最佳的感官品质,能够最大程度保留风味物质且不产生辐照异味。不同辐照剂量下共分离鉴定出微生物共7个种,照射剂量在4 kGy以上时仍残存的微生物有4种,分别是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海考克氏菌(Kocuria marina)和香鱼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lecoglossicida)。其中芽孢杆菌属和考克氏菌属的环境适应能力较强,但都不耐酸(pH低于2.5)和高温(70℃)。因此在保证泡酸菜品质的前提下仍然需要结合其他杀菌方式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照杀菌 泡酸菜 耐辐照微生物 感官品质 风味物质
下载PDF
金属离子对植物乳杆菌RS66CD生物膜形成及环境耐受性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赵佳伟 敖晓琳 +6 位作者 蔡义民 刘书亮 陈安均 万胡 徐飞 王帆 何金阳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1期46-52,共7页
筛选出对植物乳杆菌RS66CD生物膜形成促进效果最显著的金属离子,确定生物膜形成最适培养条件,探究生物膜形成后对温度、pH、盐浓度和胆盐的耐受性。在培养基里添加Na+、Mn^2+、Ca^2+、Mg^2+和Fe^3+5种金属离子后,利用96孔法及扫描电镜... 筛选出对植物乳杆菌RS66CD生物膜形成促进效果最显著的金属离子,确定生物膜形成最适培养条件,探究生物膜形成后对温度、pH、盐浓度和胆盐的耐受性。在培养基里添加Na+、Mn^2+、Ca^2+、Mg^2+和Fe^3+5种金属离子后,利用96孔法及扫描电镜测定生物膜形成量,选出最佳金属离子。对其添加量、培养温度和培养时间下生物膜形成的规律进行研究,确定了生物膜形成的最适条件。结果表明,Na+对生物膜形成具有明显促进效果。在NaCl质量浓度为53 g/L,40℃培养24 h时,生物膜的形成量最大。形成生物膜后的菌株对温度、pH、盐浓度和胆盐的耐受性均有明显提升。Na+可以促进植物乳杆菌生物膜的形成,在工业生产中,可以通过形成生物膜,使微生物在不良环境中保持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膜 金属离子 植物乳杆菌 环境耐受性
下载PDF
酸渍与发酵苦笋品质对比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杨维维 高联酉 +4 位作者 王帆 谭琴琴 敖晓琳 刘书亮 万胡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268-273,共6页
以苦笋为原料,进行发酵和酸渍处理后分析其感官、质构、色差和风味品质差异。结果表明,发酵苦笋感官评价总分高于酸渍苦笋,而酸渍苦笋质构特性优于发酵苦笋; 2种苦笋色泽差异较大,从视觉上较容易分辨。此外,酸渍苦笋和发酵苦笋的氨基酸... 以苦笋为原料,进行发酵和酸渍处理后分析其感官、质构、色差和风味品质差异。结果表明,发酵苦笋感官评价总分高于酸渍苦笋,而酸渍苦笋质构特性优于发酵苦笋; 2种苦笋色泽差异较大,从视觉上较容易分辨。此外,酸渍苦笋和发酵苦笋的氨基酸总量和苦笋鲜样相比均有所减少,呈味氨基酸比例均有较大差异,酸渍苦笋苦味氨基酸含量占总氨基酸比例明显增大。二者的主要有机酸分别为乳酸和草酸。从发酵苦笋和酸渍苦笋中分别检测到17种和4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其中水杨酸甲酯含量最高。发酵苦笋除酯类和烯类外,还具有烷烃类以及醛类等其他挥发性风味成分。因此,酸渍处理能较好地保持苦笋的质构品质和色泽,但是风味品质不及发酵苦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笋 酸渍加工 发酵 品质对比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