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红外相机对四川申果庄自然保护区兽类和鸟类资源的初步监测
1
作者 徐凉燕 田关胜 +6 位作者 艾永斌 陈云梅 罗剑 杨旭 陈鑫 李生强 杨志松 《四川林业科技》 2023年第3期78-87,共10页
2008年4月—2021年12月,在四川申果庄自然保护区内及周边区域布设了102个相机监测位点,累计25588个有效相机工作日,共获得独立有效记录4705次,识别出野生兽类5目15科20种,野生鸟类4目11科40种,包括2种国家I级和15种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 2008年4月—2021年12月,在四川申果庄自然保护区内及周边区域布设了102个相机监测位点,累计25588个有效相机工作日,共获得独立有效记录4705次,识别出野生兽类5目15科20种,野生鸟类4目11科40种,包括2种国家I级和15种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IUCN红色名录濒危(EN)物种2种,易危(VU)物种6种,近危(NT)物种2种。血雉(Ithaginis cruentus)(RAI=2.149)、小熊猫(Ailurus fulgens)(RAI=1.622)、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RAI=1.614)、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RAI=1.501)和白腹锦鸡(Chrysolophus amherstiae)(RAI=1.450)的相对多度位于鸟兽前5位;小熊猫(SO=63.73%)、野猪(Sus scrofa)(SO=47.06%)、毛冠鹿(SO=43.14%)、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SO=42.16%)和血雉(SO=41.18%)的位点占有率位于鸟兽前5位。活动节律分析发现毛冠鹿、小熊猫、红腹角雉和血雉均为昼行性动物且毛冠鹿与红腹角雉具有一定的晨昏活动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申果庄自然保护区 红外相机 兽类 鸟类 相对多度 位点占有率 活动节律
下载PDF
体表擦拭取样在两栖动物保护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艾永斌 杨旭升 +5 位作者 彭卫华 陈云梅 徐凉燕 罗剑 夏云 曾晓茂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73-380,共8页
相比于其他取样方法,非损伤性取样对动物的伤害可以降到最低,因而在动物保护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价值。在两栖类中通过体表擦拭进行非损伤性取样的方法已有报道,但是相关研究仅局限于零星物种,且均是在实验室环境下完成取样,并不适用于野... 相比于其他取样方法,非损伤性取样对动物的伤害可以降到最低,因而在动物保护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价值。在两栖类中通过体表擦拭进行非损伤性取样的方法已有报道,但是相关研究仅局限于零星物种,且均是在实验室环境下完成取样,并不适用于野外就地取样。本研究对四川申果庄省级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内有尾两栖类及无尾两栖类6科10属11种进行了就地擦拭取样。线粒体基因序列分析表明,体表擦拭取样法获得的DNA能满足常规的分子生物学实验要求,可用于水生、陆栖等各种两栖动物类群,可在两栖类保护遗传学研究中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表擦拭取样 两栖类 保护遗传学
下载PDF
普雄原鲵初步调查 被引量:1
3
作者 艾永斌 袁思棋 +6 位作者 陈云梅 徐凉燕 彭卫华 罗剑 张超华 罗玮 曾晓茂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65-569,共5页
普雄原鲵Pseudohynobius puxiongensis是依据1965年获得的单号标本描述订立的新种,目前仅见于我国大凉山极狭窄区域,是该高寒地区唯一的五趾小鲵科动物。调查小组根据相似分布区及访问线索,于2007—2014年间相继发现普雄原鲵个体(包括... 普雄原鲵Pseudohynobius puxiongensis是依据1965年获得的单号标本描述订立的新种,目前仅见于我国大凉山极狭窄区域,是该高寒地区唯一的五趾小鲵科动物。调查小组根据相似分布区及访问线索,于2007—2014年间相继发现普雄原鲵个体(包括成体、幼体和卵袋)和3处栖息地。实地调查面积超过60 km2,其中潜在分布区约400 000 m2,发现普雄原鲵实际生存面积仅3425 m2。3处栖息地海拔2770-3000 m,地处彝族聚集区和牧区草场,主要生境是高山草甸和灌丛、高原山涧、小浸沟及其水坑、小水潭。栖息地分布有茂密的箭竹林、杜鹃丛和草丛等,较好地提供了荫蔽的环境。本次调查发现普雄原鲵成体20尾,幼体157尾,卵袋16对;3处栖息地的种群数量和种群密度相差较大。各栖息地受到不同程度的人为干扰和牲畜干扰。较之其他同类动物,普雄原鲵野外种群数量极其稀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雄原鲵 栖息地 种群数量 繁殖 发育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