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胆源性急性胰腺炎合并肝脏异常灌注的CT评价 被引量:3
1
作者 甘锐 余文毅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6年第2期129-131,共3页
目的应用CT评价胆源性急性胰腺炎合并肝脏异常灌注(HAP)的发生率、形态、分布及相关机制。方法 32例胆源性急性胰腺炎患者接受上腹部CT增强扫描,分析HAP的发生率、形态、分布。将胆源性急性胰腺炎患者分为HAP阳性组和HAP阴性组,分析两... 目的应用CT评价胆源性急性胰腺炎合并肝脏异常灌注(HAP)的发生率、形态、分布及相关机制。方法 32例胆源性急性胰腺炎患者接受上腹部CT增强扫描,分析HAP的发生率、形态、分布。将胆源性急性胰腺炎患者分为HAP阳性组和HAP阴性组,分析两组胆源性急性胰腺炎的胆道系统异常CT征象,比较两组间胆道系统异常CT征象出现率的差异。结果 32例胆源性急性胰腺炎中,11例(34.4%)出现HAP,CT影像表现为邻近胆囊的肝组织条带状异常强化,肝左叶或肝右叶斑片状或楔形异常灌注。HAP阳性组与HAP阴性组间胆道系统异常CT征象出现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0,P>0.05)。结论胆源性急性胰腺炎合并HAP可能是由于急性胰腺炎本身炎症扩散和胆源性因素相互共同作用导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源性急性胰腺炎 肝脏异常灌注 计算机体层成像
下载PDF
急性复发性胰腺炎致纵隔积液的解剖通道 被引量:3
2
作者 李洵 徐浩铜 +3 位作者 向珂 程龙 吴毅 田伏洲 《西南国防医药》 CAS 2015年第1期15-19,共5页
目的结合可视人项目和CT图像,研究急性复发性胰腺炎(RAP)时胰液经各膈肌裂孔进入纵隔的通道。方法基于中美可视人项目数据库,利用多平面重建技术,探究通向纵隔的潜在通道。在51例RAP病例CT图像上,这些潜在通道被证实或被纠正。结果除了... 目的结合可视人项目和CT图像,研究急性复发性胰腺炎(RAP)时胰液经各膈肌裂孔进入纵隔的通道。方法基于中美可视人项目数据库,利用多平面重建技术,探究通向纵隔的潜在通道。在51例RAP病例CT图像上,这些潜在通道被证实或被纠正。结果除了从系膜后平面、肾后平面经主动脉裂孔进入膈脚后间隙(RCS)的这条通道外,所有可视人展示的进入纵隔的通道均在CT图像得到证实。胰液从胰周间隙(PPS)直接至胃裸区(GBA),或在此过程中途经系膜后平面;随后经食管裂孔进入RCS的R1和R2通道的出现率分别为27.4%和29.0%。结论伴随着RAP病程,通向纵隔的通道有转变成瘘管的可能性,对此类通道的研究,为提高胰胸膜瘘(PPF)的诊断准确率奠定了影像解剖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后间隙 急性胰腺炎 可视人项目 计算机断层扫描 胰胸膜瘘
下载PDF
MRA、CTA及DSA对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的评估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代自伦 魏英 邓治强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097-1099,共3页
目的通过"金标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明确椎动脉起始部狭窄(VOS)患病率,并探讨对比增强磁磁共振血管造影(CE MRA)和CT血管成像(CTA)对VOS的患病率的评估价值。方法根据年龄进行分组,对本研究收集的339例患者通过DSA进... 目的通过"金标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明确椎动脉起始部狭窄(VOS)患病率,并探讨对比增强磁磁共振血管造影(CE MRA)和CT血管成像(CTA)对VOS的患病率的评估价值。方法根据年龄进行分组,对本研究收集的339例患者通过DSA进行椎动脉评估,并计算VOS的患病率,类似的方法分别对254例患者通过CE MRA进行研究,259例患者通过CTA进行研究,然后对患病率与年龄进行χ2检验分析。结果通过DSA评估的VOS发病率为5.8%,且与患者年龄相关,40岁以下患者未见VOS,12.5%的患者年龄超过70岁,通过CE MRA评估的VOS的发病率为21%,CTA评估的VOS的发病率为1.1%,CE MRA和CTA评估的患病率与年龄均不存在相关性。结论对椎动脉起始部的研究,CE MRA显著高估VOS的程度和患病率,CTA显著低估了VOS的程度和患病率,DSA是评估椎动脉起始部患病率的"金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起始部狭窄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对比增强磁磁共振血管造影 CT血管成像
下载PDF
CT引导下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8
4
作者 蒲鹏 邓治强 《中国现代医生》 2012年第12期100-101,共2页
目的探讨CT引导下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经CT或MRI检查证实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66例,盘内注入浓度为(65~75)μg/mL臭氧10~15 mL,盘外(椎间孔)注入浓度为(40~60)μg/mL臭氧5~10 mL。结果随访6~24个月,平均(18.... 目的探讨CT引导下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经CT或MRI检查证实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66例,盘内注入浓度为(65~75)μg/mL臭氧10~15 mL,盘外(椎间孔)注入浓度为(40~60)μg/mL臭氧5~10 mL。结果随访6~24个月,平均(18.08±7.31)个月,按照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进行分级:优108例,良32例,可16例,差10例,总有效率94%,优良率84.3%,术后无一例并发症,JOA评分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t=-20.56,P<0.01)。结论 CT引导下医用臭氧局部注射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一种安全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腰椎间盘突出症 CT引导
下载PDF
常规MRI征象及3D多平面重建增强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诊断中的价值分析 被引量:8
5
作者 郭庆 黄声丽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9年第6期28-31,共4页
目的分析常规磁共振成像(MRI)征象及3D多平面重建增强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诊断中的价值。方法2014年4月-2018年4月期间本院经病理证实的57例PCNSL患者术前均接受常规MRI检查,并行常规增强扫描,其中35例进行3D多平面重建... 目的分析常规磁共振成像(MRI)征象及3D多平面重建增强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诊断中的价值。方法2014年4月-2018年4月期间本院经病理证实的57例PCNSL患者术前均接受常规MRI检查,并行常规增强扫描,其中35例进行3D多平面重建增强成像。观察病变的一般MRI征象、T1WI、T2WI上的信号强度、强化形态及强化特征等。结果57例PCNSL患者共检出79个病灶,多位于幕上脑实质,其次为幕下,多为类圆形、结节状或斑片状浸润病灶,最大径2-7.5cm。MR平扫病灶信号多均匀,T1WI呈等信号或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或等信号,DWI上呈高信号,且ADC值为(0.75±0.15)×10^-3mm^2/s,与对侧半球正常脑白质的ADC值(0.91±0.19)×10^-3mm^2/s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增强扫描显示病灶多呈团块状、结节状、片状、环形明显强化或轻中度强化,少数病灶内可见明显的坏死、囊变区。接受3D增强后重建的患者在清晰显示PCNSL病灶或病灶周围的"马蹄征"、"软脑膜强化征"、"室管膜强化征"、"病灶内血管包绕征"、"病灶旁血管包绕征"及"蝴蝶征"方面效果明显优于常规增强扫描(P<0.05)。结论PCNSL的常规MRI征象如病灶位置、大小、信号强度等具有一定特征,3D多平面重建增强后可丰富强化信息,继而可作为PCNSL的诊断依据,提高诊断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3D多平面重建增强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诊断
下载PDF
螺旋CT诊断胃间质瘤50例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魏英 《中国卫生产业》 2012年第27期10-11,共2页
目的总结胃间质瘤患者的CT诊断价值。方法对2010年12月—2011年12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50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患者皆实现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50例胃间质瘤患者在实行螺旋CT后,主要的表现有:胃内出现软... 目的总结胃间质瘤患者的CT诊断价值。方法对2010年12月—2011年12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50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患者皆实现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50例胃间质瘤患者在实行螺旋CT后,主要的表现有:胃内出现软组织肿块的现象,肿块同时有向腔内或者胃腔内、外突出的趋势。在实施增强后,患者肿块强化相对明显,出现中心囊变及坏死的现象,周边强化明显。50例患者中,有20例为低度恶性胃间质瘤,有30例为高度恶性胃间质瘤。结论在胃间质瘤治疗中,螺旋CT的诊断价值比较高,可以准确地显示出患者胃间质瘤的具体部位及具体的形态,对患者疾病的治疗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间质瘤 螺旋CT 诊断价值
下载PDF
泡状棘球蚴病肝外转移的CT影像特点 被引量:12
7
作者 蒲鹏 刘丽 +2 位作者 邓治强 冬梅 张泽奎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79-281,共3页
目的探讨肝外泡状棘球蚴病(AE)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的肝外AE的CT表现。结果肺AE 24例,CT表现为以肺野外带和肺底分布为主的单发或多发肿块结节,内见钙化灶、小空泡征或空洞;脑AE 17例,平... 目的探讨肝外泡状棘球蚴病(AE)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的肝外AE的CT表现。结果肺AE 24例,CT表现为以肺野外带和肺底分布为主的单发或多发肿块结节,内见钙化灶、小空泡征或空洞;脑AE 17例,平扫呈均质实性肿块或实性肿块伴多发囊泡,增强扫描呈靶样环状强化,6例病灶周围显示小囊泡征;骨AE 4例,CT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内见结节样或小圈状钙化灶,病变突破骨皮质后形成软组织肿块;肾上腺AE 14例,CT表现为混杂密度肿块内多发的结节样钙化灶或小囊泡征;肾AE 2例;累及腹膜后和背部软组织AE 4例。结论CT检查能够明确AE肝外转移部位和侵犯范围,其表现有一定特征,结合流行病史有助于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状棘球蚴病 肝外转移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原文传递
CT引导下单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3
8
作者 邓治强 朱亮旭 +5 位作者 沈桂权 焦俊 余文毅 李洵 李吉超 张怀成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23-126,共4页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椎弓根单球囊跨中线扩张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的疗效及优缺点。资料与方法 37例疼痛性骨质疏松脊柱压缩性骨折患者,累及椎体47个。在CT引导下,经一侧椎弓根单球囊置入椎体中线区,使单球囊在椎体内跨...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椎弓根单球囊跨中线扩张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的疗效及优缺点。资料与方法 37例疼痛性骨质疏松脊柱压缩性骨折患者,累及椎体47个。在CT引导下,经一侧椎弓根单球囊置入椎体中线区,使单球囊在椎体内跨中线扩张,骨水泥在椎体内跨中线分布,术后观察患者的疗效及骨折复位情况。结果 37例(47个椎体)均穿刺成功,术前受累椎体前缘高度(12.05±3.73)mm,术后恢复至(16.49±4.8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后凸畸形由术前(23.4±5.4)°,矫正至术后(12.3±4.7)°,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T引导下单球囊椎体后凸成形术,路径设计合理,穿刺成功率高,避免多次重复穿刺,所以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有效地解除了由于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引起的多种临床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椎体压缩骨折 椎体后凸成形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原文传递
肠系膜周围型神经鞘瘤一例 被引量:1
9
作者 邓治强 覃大明 +3 位作者 朱亮旭 李旭 余文毅 李吉超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24-924,共1页
患者男,59岁。体检发现腹部软组织肿物入院。实验室检查:糖类抗原(CA50)7.73U/ml,恶性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11.17U/ml,甲胎蛋白(AFP)3.99 ng/ml,癌胚抗原(CEA)3.45 ng/ml。
关键词 神经鞘瘤 恶性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 周围型 肠系膜 软组织肿物 实验室检查 糖类抗原 甲胎蛋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