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缓控肥减氮对丘陵区青贮玉米生物产量、氮素利用与平衡的影响
1
作者 杨勤 刘禹池 +4 位作者 刘永红 张会玲 陈玉锋 岳丽杰 梁南山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6-161,共6页
试验设传统施肥(CF)、缓控肥减氮15%(RF)和不施氮肥(CK)3个处理,研究缓控肥减氮施肥方式对青贮玉米生物产量、氮素利用与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RF处理的生物产量较CK处理显著提高43.7%,较CF处理提高6.96%,差异不显著。RF处理主要生育期... 试验设传统施肥(CF)、缓控肥减氮15%(RF)和不施氮肥(CK)3个处理,研究缓控肥减氮施肥方式对青贮玉米生物产量、氮素利用与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RF处理的生物产量较CK处理显著提高43.7%,较CF处理提高6.96%,差异不显著。RF处理主要生育期单株干物重和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较CK处理显著增加,同时提高穗、叶部干物质比重,与CF处理差异不显著。RF处理较CF处理显著提高氮肥偏生产力、农学效率、氮肥利用率。除CF处理的氮素平衡呈盈余状态外,其余处理氮素平衡呈亏损状态,RF处理氮素亏损未超阈值。因此,缓控肥减氮15%相比传统施肥实现青贮玉米稳产,提高氮肥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贮玉米 缓控肥减氮 生物产量 土壤养分平衡
原文传递
播种方式对丘陵旱地套作小麦立苗质量、产量及效益的影响 被引量:27
2
作者 汤永禄 李朝苏 +3 位作者 吴春 吴晓丽 黄钢 马孝玲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4期5089-5097,共9页
【目的】西南冬麦区小麦主要分布于丘陵旱地并与玉米等作物间套种植,机械化程度低,种植效益差。测试以微耕机驱动的小型播种机播种性能与适应性,为提高播种立苗质量和效益奠定基础。【方法】2010—2011、2011—2012年在丘陵旱地不同土... 【目的】西南冬麦区小麦主要分布于丘陵旱地并与玉米等作物间套种植,机械化程度低,种植效益差。测试以微耕机驱动的小型播种机播种性能与适应性,为提高播种立苗质量和效益奠定基础。【方法】2010—2011、2011—2012年在丘陵旱地不同土壤类型上进行不同播种方式对小麦播种立苗、生长发育、产量建成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研究。设计处理包括:对照(旋耕整地+人工挖窝播种、施肥),2B-4机播(播前施肥旋耕+机械化播种),2BFS-4(旋耕整地+机械化一次性播种施肥)。【结果】处理之间立苗质量差异在播种阶段干旱较重的2010—2011年度表现最为明显,2B-4处理出苗较快较匀,生育前期、中期的个体与群体质量显著优于对照和2BFS-4处理,不同土壤类型上的表现趋势基本一致。2B-4、2BFS-4处理的播种效率显著高于对照,播种成本显著低于对照,其不同年份、不同土壤类型的平均产量,分别比对照增产12.7%和8.9%,平均年纯收益分别对照提高70.6%和50.6%。【结论】综合立苗质量、产量、效益及年份效应,2B-4型单播机是适宜丘陵旱地生产条件的成熟小麦播种机,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麦区 丘陵旱地 套作小麦 播种 方式 产量 效益
下载PDF
珙桐人工繁殖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田效琴 李卓 《中国农学通报》 2017年第25期36-42,共7页
珙桐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自然繁殖率极低,因此国内外尝试了各种人工繁殖技术,笔者将其进行系统的总结与归纳,为未来珙桐人工繁殖在生产实际应用中提供一些参考。综述了种子繁殖、组织培养、扦插繁殖、嫁接繁殖等国内外主要的珙桐人... 珙桐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自然繁殖率极低,因此国内外尝试了各种人工繁殖技术,笔者将其进行系统的总结与归纳,为未来珙桐人工繁殖在生产实际应用中提供一些参考。综述了种子繁殖、组织培养、扦插繁殖、嫁接繁殖等国内外主要的珙桐人工繁殖技术,分析了各种技术在不同阶段的关键技术要点和较优方法。通过分析表明各种繁殖技术都有一定的不足之处,组织培养无论从育苗时间、育苗数量、育苗条件、育苗手段、育苗管理等方面都要优于其他繁殖方式。最后提出了未来研究的重点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珙桐 人工繁殖 研究进展
下载PDF
水、旱稻产量相关性状的水分生态效应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康海岐 吕世华 +3 位作者 高方远 罗大刚 陆贤军 任光俊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8期3790-3804,共15页
【目的】探析水、旱稻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水分生态效应,研究其产量性状的水分生态特性,为节水抗旱稻遗传育种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155份水、旱稻材料在水种、无覆盖旱种及旱地膜覆盖种植等不同水分条件下的产量相关性状表现为依据,... 【目的】探析水、旱稻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水分生态效应,研究其产量性状的水分生态特性,为节水抗旱稻遗传育种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155份水、旱稻材料在水种、无覆盖旱种及旱地膜覆盖种植等不同水分条件下的产量相关性状表现为依据,通过多元分析系统解析单株产量等10个性状的水分生态效应。【结果】在不同水分条件下,水、旱稻供试材料在性状之间、材料与性状之间及材料之间具有明显的水分生态效应差异,相关性状对单株产量(GYP)的影响方式及互作关系差异明显,材料与性状的对应关系也不同。在不同水分条件下,单株产量与9个产量相关性状间存在极显著的线性关系。千粒重(KGW)、有效穗数(PPP)和穗实粒数(FGP)是影响单株产量的共同因素,当水分条件发生变化时,将有1-3个其它相关性状对单株产量产生显著或极显著影响。穗实粒数和有效穗数对单株产量具有较大的决定作用,其次为穗总粒数(SP)和千粒重,其它性状的决定作用相对较小。在不同水分条件下,不同性状对单株产量的直接和间接作用大小存在显著差异,其影响机制有所不同。穗实粒数和有效穗数对单株产量具有较大的正向直接作用,穗总粒数为较大的正向间接作用,其它性状对单株产量的间接作用主要通过前三者产生。当水分胁迫程度增强时,千粒重对单株产量的影响作用逐渐增强,与其它相关性状间的互作关系变得复杂和多元化。而水分增多时,有效穗数的增产作用则凸显出来,千粒重对单株产量的贡献则相对降低,与其它性状的互作关系趋向简化,体现了水稻在不同水分生态条件下产量的自适应调节机制。在水分递减情况下,水稻的产量性状特征先由穗大粒多兼顾大粒向大穗大粒、多蘖多穗高结实率2个向量方向分化,最后趋向于以多穗获得产量。因此,针对节水抗旱稻培育,其育种选择性状指标应与水稻有所区别,不同的水分条件下高产技术策略应有所不同。【结论】水、旱稻的产量结构性状在不同水分生态条件下存在一种自适应调节机制,其育种选择指标应各有所侧重。节水抗旱稻产量育种应注重分蘖成穗能力和结实性的选择与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旱稻 生物节水 水分生态效应 多元统计分析
下载PDF
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不同熟期油菜干物质量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6
5
作者 田效琴 李卓 刘永红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98-807,共10页
为探究不同熟期油菜在施氮量和密度互作下的干物质积累、分配、对籽粒贡献与产量效应,以不同熟期(早熟和晚熟)油菜品种为试验材料,于2015-2016年在简阳进行品种、氮肥与密度三因素多水平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密度对干物质积累、分配和... 为探究不同熟期油菜在施氮量和密度互作下的干物质积累、分配、对籽粒贡献与产量效应,以不同熟期(早熟和晚熟)油菜品种为试验材料,于2015-2016年在简阳进行品种、氮肥与密度三因素多水平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密度对干物质积累、分配和对籽粒贡献的影响总体均大于施氮量。在密度和氮肥互作效应下,干物质积累量的改变量总体上表现为成熟期>花末期>盛花期>初花期>苗期,且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着密度的增大而显著减少,其中晚熟品种对密度和施氮量的变化更为敏感;干物质分配率在花期前、花期、成熟期最大差异分别表现在叶片、茎秆、角果。在相应生育期,随着密度的增大,叶片分配率显著递减,而茎秆、角果的分配率则显著递增;干物质贡献量随着密度增大而减少,晚熟品种较早熟品种的降幅大,随着施氮量增加晚熟品种干物质贡献量呈上升趋势,早熟品种干物质贡献量花前呈上升趋势,花后呈先增加后下降趋势(除低氮处理外)。在低氮(120 kg·hm^(-2))、中氮(240 kg·hm^(-2))下,随着密度的增大,产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高氮(360 kg·hm^(-2))条件下,随着密度增大,产量显著递增;早熟品种的产量在中氮(240 kg·hm^(-2))下达到最高,平均为2 244. 75 kg·hm^(-2);晚熟品种的产量在高氮(360 kg·hm^(-2))下达到最高,平均为2 472. 15 kg·hm^(-2);早熟品种最佳密肥组合为240 kg·hm^(-2)和30~45万株·hm^(-2),晚熟品种最佳密肥组合为360 kg·hm^(-2)和30~45万株·hm^(-2)。综上,氮肥和密度主要通过改变干物质积累量和花后干物质贡献量来影响产量,晚熟品种更易通过调节氮肥和密度等手段实现高产量。本研究结果为不同熟期油菜氮肥及密度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氮肥 密度 干物质 产量
下载PDF
耕作播种方式对稻茬小麦生长和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2
6
作者 李朝苏 李明 +4 位作者 吴晓丽 魏会廷 刘淼 汤永禄 熊涛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435-1442,共8页
2016-2018年,在四川省广汉市分析了深旋耕播种(DRT)、浅旋耕播种(SRT)和免耕带旋播种(NT)3种耕播方式对稻茬小麦生长和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DRT相比,SRT和NT处理提高了小麦分蘖、成穗能力。2016-2017年,处理间产量无显著差异... 2016-2018年,在四川省广汉市分析了深旋耕播种(DRT)、浅旋耕播种(SRT)和免耕带旋播种(NT)3种耕播方式对稻茬小麦生长和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DRT相比,SRT和NT处理提高了小麦分蘖、成穗能力。2016-2017年,处理间产量无显著差异;2017-2018年,NT处理产量显著高于DRT,增幅10.9%。处理间干物质积累的差异主要在苗期。NT处理下植株对氮的吸收量高于DRT,平均增幅9.9%,而氮收获指数DRT高于NT;各处理植株磷吸收量差异不显著;NT处理对钾的吸收量显著高于DRT。与传统的深旋耕播种方式相比,免耕带旋播种技术是提高稻茬小麦产量和养分吸收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茬小麦 耕作播种方式 分蘖能力 产量 养分吸收利用
原文传递
耕作播种方式对稻茬小麦根系发育、土壤水分和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2
7
作者 李明 李朝苏 +4 位作者 刘淼 吴晓丽 魏会廷 汤永禄 熊涛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425-1434,共10页
2016-2018年,以深旋耕播种模式为对照,研究了浅旋耕播种和免耕带旋播种模式对稻茬小麦根系发育、土壤水分和硝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孕穗期以前免耕带旋播种和浅旋耕播种处理耕层土壤含水量高于深旋耕播种处理,而硝态氮含量低于深... 2016-2018年,以深旋耕播种模式为对照,研究了浅旋耕播种和免耕带旋播种模式对稻茬小麦根系发育、土壤水分和硝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孕穗期以前免耕带旋播种和浅旋耕播种处理耕层土壤含水量高于深旋耕播种处理,而硝态氮含量低于深旋耕播种处理。拔节和开花期根重密度和根表面积密度处理间差异不显著。2016-2017年,3种耕播方式的产量和地上部分氮吸收量无显著差异;2017-2018年,免耕带旋播种和浅旋耕播种处理的产量较深旋耕播种分别增加10.9%和10.5%,地上部分氮吸收量分别增加17.5%和12.0%。与深旋耕播种和浅旋耕播种处理相比,免耕带旋播种处理播种效率高、断垄率低。综上,免耕带旋播种处理可提高稻茬小麦的播种质量,增强土壤保墒能力,降低氮淋溶风险,促进产量和环境效益的协同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茬小麦 耕播方式 根系发育 土壤水分 土壤硝态氮含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