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肠外营养联合生长激素用于胃肠肿瘤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1
作者 郑桁 《中国处方药》 2016年第8期71-72,共2页
目的探究生长激素与肠外营养联合用药治疗的意义,为改善胃肠肿瘤患者生活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90例因胃肠肿瘤入院治疗的患者,按入院时间分为单一组与联合组,每组45例。单一组术后对45例患者给予肠外营养支持,联合组在单一组治疗... 目的探究生长激素与肠外营养联合用药治疗的意义,为改善胃肠肿瘤患者生活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90例因胃肠肿瘤入院治疗的患者,按入院时间分为单一组与联合组,每组45例。单一组术后对45例患者给予肠外营养支持,联合组在单一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生长激素,观察两组患者能量代谢情况,统计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4 d以及8 d后联合组白蛋白指标恢复情况较单一组恢复情况好(P<0.05);单一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达17.8%,联合组仅为6.7%。结论肠外营养支持可有效提高患者术后恢复,若与生长激素联合用药,可获得更好疗效且不良反应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疗效 胃肠肿瘤 安全 肠外营养 生长激素
下载PDF
脾脏切除对胃上中部及全胃癌患者手术疗效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周晓刚 陈力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281-1283,共3页
目的探讨脾脏切除对胃上中部及全胃癌患者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03年4月至2008年1月于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接受胃癌D2根治术的86例胃上中部及全胃癌患者,将接受保脾改良淋巴结清除术的47... 目的探讨脾脏切除对胃上中部及全胃癌患者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03年4月至2008年1月于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接受胃癌D2根治术的86例胃上中部及全胃癌患者,将接受保脾改良淋巴结清除术的47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接受D2根治术联合脾脏切除的39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远期疗效。结果观察组的住院总时间为(20.62±7.93)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0.64%,明显少于对照组的住院总时间(27.51±12.44)d和并发症发生率30.7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28,χ2=5.446,P=0.000);观察组与对照组不同TMN分期患者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不伴有脾脏或脾胃韧带转移的胃上中部及全胃癌患者,保留脾脏的改良淋巴结清扫术能够使患者获得与联合脾脏切除相同的预后,并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D2根治术 脾切除术 治疗结果
下载PDF
MicroRNA-199a通过缺氧诱导因子1α抑制胃癌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 被引量:2
3
作者 郑桁 张伟 王康 《重庆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5期4914-4916,4921,共4页
目的探讨微小RNA-199a(miR-199a)调节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表达对缺氧状态下胃癌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低氧处理胃癌细胞24h,通过转染si-HIF-1α和miR-199amimic,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 目的探讨微小RNA-199a(miR-199a)调节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表达对缺氧状态下胃癌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低氧处理胃癌细胞24h,通过转染si-HIF-1α和miR-199amimic,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miR-199a的表达水平,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HIF-1α及相关EMT蛋白的变化,镜下观察胃癌细胞形态。结果低氧处理后,能下调miR-199amRNA表达,上调HIF-1α和间叶细胞标志蛋白表达,下调E-钙黏素(E-cadherin)蛋白表达。转染miR-199amimic后能抑制HIF-1α的蛋白表达,转染si-HIF-1α和miR-199amimic后能部分逆转低氧的作用,抑制EMT过程的发展。结论 miR-199a可能通过降低HIF-1α的表达抑制缺氧状态下胃癌细胞的EMT过程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RNA-199a 缺氧诱导因子-1Α 缺氧 上皮间充质转化
下载PDF
完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Ⅲ期结肠癌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22
4
作者 郑桁 张伟 王康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87-491,共5页
目的:探讨完整肠系膜切除术(CEM)治疗Ⅲ期结肠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29例Ⅲ期结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CEM治疗62例(CEM组)、采取传统结肠癌根治术67例(传统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及术后复发、生存情况。结果:与传统... 目的:探讨完整肠系膜切除术(CEM)治疗Ⅲ期结肠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29例Ⅲ期结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CEM治疗62例(CEM组)、采取传统结肠癌根治术67例(传统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及术后复发、生存情况。结果:与传统组比较,CEM组手术时间(159.4 min vs.168.9 min)、术后排气时间(4.3 d vs.4.5 d)、禁食时间(5.4 d vs.5.7 d)、留置管引流时间(9.4 d vs.10.0 d)、住院时间(15.3 d vs.16.0 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84%vs.10.4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手术出血量明显减少(126.4 m L vs.155.1 m L,P<0.05)、淋巴结清扫数目明显增加(32.6枚vs.28.3枚,P<0.05);CEM组与传统组术后1、2年的复发率(3.23%vs.5.97%;14.52%vs.20.90%)和1、2年的存活率(98.39%vs.95.52%;90.32%vs.83.5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CEM治疗Ⅲ期结肠癌与传统结肠癌根治术效果相当,具有手术出血量少,淋巴结清扫更彻底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肿瘤/外科学 结肠切除术 肠系膜切除术
原文传递
转染正常c-CBL基因后耐药GIST体外药物敏感实验研究
5
作者 杨平 陈博 +3 位作者 贾贵清 伍晓汀 张祥运 李卫 《重庆医学》 CAS 2018年第23期3013-3016,共4页
目的研究转染正常c-CBL基因后耐药胃肠道间质瘤(GIST)细胞在体外对甲磺酸伊马替尼作用的影响。方法选择的瘤源细胞来自1例29岁青年男性患者,诊断为小肠间质瘤复发伴腹腔转移。通过细胞爬片、Western blot、RT-PCR检测基因鉴定细胞。通... 目的研究转染正常c-CBL基因后耐药胃肠道间质瘤(GIST)细胞在体外对甲磺酸伊马替尼作用的影响。方法选择的瘤源细胞来自1例29岁青年男性患者,诊断为小肠间质瘤复发伴腹腔转移。通过细胞爬片、Western blot、RT-PCR检测基因鉴定细胞。通过将携带正常c-CBL基因的反转录病毒载体转染耐药GIST细胞中,四唑盐比色法(MTT)测定转染前后耐药GIST细胞对甲磺酸伊马替尼药物敏感性。结果 Western Blot检测培养耐药GIST的C-kit稳定表达C-kit蛋白,基因测序显示耐药GIST细胞C-kit突变位点位于第9号外显子,通过检测显示培养耐药GIST保持了原有的生物学特性。甲磺酸伊马替尼对GIST细胞作用72h MTT实验结果显示:转染前耐药细胞在1.6μmol/L浓度时,抑制率未超过50%;然而转然后,在0.10μmol/L浓度抑制率达到76.5%,最佳浓度为0.10~0.20μmol/L,转染前后不同浓度的抑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过转染正常c-CBL至耐药GIST细胞,增强了对甲磺酸伊马替尼的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 c-CBL基因 耐药 药物敏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